第八章 中央银行
- 格式:rtf
- 大小:394.85 KB
- 文档页数:11
第八章中央银行第一节中央银行概述第二节中央银行职能第三节中央银行业务本章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中央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中央银行是掌管货币发行与流通管理的机构,是决定货币供给的重要机构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部门,利用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与影响、对主导利率的确定、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影响、对金融机构信贷活动的干预、对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的影响,辅助实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和对外经济均衡发展中央银行是进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机构,对实现一国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基本概念中央银行单一中央银行制度复合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最后贷款人票据交换所第一节中央银行概述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一)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和管理金融业的重要行政机构特点:1、通过办理特定金融业务履行职责;2、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特点: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具有国家赋予的特权;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1、统一银行券发行2、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3、充当最后贷款人巴奈霍特1837年在《伦巴街》一书中提出,指在其他人都不愿意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机构。
4、实施金融监管,保持金融业公平有序竞争(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自然演进阶段(17世纪——20世纪初)2、普及发展阶段(一次大战——二次大战结束)3、强化功能阶段(二战结束以来)三、中央银行的类型中央银行制度类型(一)单一中央银行制1、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2、分为:一元式,即总分行制;二元式,中央、地方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美国)3. 我国1984年以来中央银行类型;(二)复合中央银行制1.前苏联,东欧国家;2. 我国1984年前中央银行类型(三)跨国中央银行制1.西非中央银行----贝宁,象牙海岸,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上沃尔特;2.中非国家银行----喀麦隆,乍得,刚果,加蓬,中非3.欧洲中央银行----(四)准中央银行制新加坡,香港,斐济,马尔代夫,利比里亚,莱索托等第二节中央银行职能一、发行的银行(一)即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二)人民币的发行与回笼二、银行的银行(一)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办理“存、放、汇”业务;存:集中存款准备金放:充当最后贷款人汇:组织全国清算(二)中央银行办理上述业务要收取费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三、国家的银行(一)国家的银行的体现1、代理国库;2、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3、对国家财政给与信贷支持;4、保管国家黄金外汇储备,进行国际储备管理:5、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6、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监管:7、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活动:第三节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特点1.反映央行与其业务对象债权债务关系的业务,表现了央行的部分职能;2.表中各项目的变动会引起基础货币总量或结构的变化;3.资产运用决定资金来源(基础货币部分);(二)负债业务1.存款业务1)包括准备金存款,政府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2)意义:影响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有利于组织全国清算;2.货币发行1)央行的一项特权;2)通过资产业务进行,贷款,购买证券,金银外汇买卖;3.其它负债1)发行债券: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储备,进行公开市场操作;2)对外负债:借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应付货币金融危机;3)资本业务(三)资产业务1.再贴现再贷款1)包括:对商业银行,非货币金融机构,政府,非金融机构贷款;2)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提供基础货币;2.证券业务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流动性强;3.外汇黄金储备1)包括:外汇黄金,特别提款权等;2)稳定币值,汇价,调节国际收支;。
第八章中央银行案例分析金融海啸与央行货币政策在美国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通过之后,金融海啸不仅没有停止,全球股市下跌反而一浪高过一浪。
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不仅给金融市场本身增加了更大的风险与危机,也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威胁和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危机形势,先是澳大利亚率先下调基准利率1%,香港金融当局8日宣布,将从10月9日起实际减息1%。
尔后,昨日世界各主要国家央行同时协调降息。
美联储、欧洲央行及英国、加拿大、瑞典央行都宣布降息0.5%,它们的利率分别降至1.5%、3.5%、4.5%、2.5%、4.25%。
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决定,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下调各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
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可以说,这次世界几大央行协调一致,统一降息,是史无前例的事件。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全球金融市场恶化、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国央行达成了基本共识。
协调降息将对稳定全球金融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全球金融市场新秩序建立的开始。
二是尽管这次降息的幅度不大,但由于各国央行在统一时间内行动,这说明了各国央行不仅有稳定全球金融决心,也有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工具与能力。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的恶化局面会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三是这次中国也参与全球各国央行的统一行动,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真正面向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这场重大的金融危机面前,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已经把中国视作为其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中国央行能够在欧美金融市场面临巨大困难之际,与世界各国央行统一行动,将有利于未来我们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进一步交往与协作,也是中国迈向金融大国的真正体现。
不过,这次行动的真实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现在,所有的人希望并且相信,只要各国政府形成共识,放弃各自以往的成见和小算盘,一同努力,一定会度过这次世界金融市场危机,从而避免1929年那样的全球经济大动荡和大衰退。
第八章中央银行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独立性问题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第四节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央银行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客观要求1.经济背景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
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客观经济条件是:2.客观要求①银行券的发行问题⏹银行券流通受到了限制;银行券兑现得不到保证。
②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能够迅速清算银行间票据而使资金顺畅流通的机构。
③最后贷款人问题⏹需要产生一个金融机构,能够在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困难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
④金融监管问题⏹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迅速,这在客观上需要进行统一的监管。
⑤政府融资的需要⏹在中央银行建立以前,政府融资往往要与多家银行联系,非常不便。
成立一家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的、便于政府融资的机构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1.中央银行的初创时期(1656—1913年)◆中央银行的初创历程:从1656年最早成立的中央银行瑞典国家银行、到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和1913年美国建立联邦储备体系。
◆中央银行初创时期的特点:(1)普通银行的自然演进;(2)货币发行的逐步集中;(3)政府控制动机的推进;(4)对商业银行提供服务;(5)与法制建设同步发展。
2.中央银行的普遍推行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大大推进了各国中央银行的普遍建立。
◆中央银行制度普遍推行的主要原因:(1)各国先后放弃金本位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出现混乱,需要建立中央银行稳定货币;(2)一些新的国家建立,为解决国内经济金融问题,需要设立中央银行;(3)一批老中央银行为新的中央银行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加上国际联盟的援助,为中央银行的普遍化提供了条件。
3.中央银行的强化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各国为了稳定货币、筹集资金,以货币信用政策作为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主要杠杆。
在此背景下,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责的中央银行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变化:(1)由一般货币发行向国家垄断发行转化;(2)由代理政府国库款项收支向政府的银行转化;(3)由集中保管准备金向银行的银行转化;(4)由货币政策的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换;(5)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金融合作加强。
三、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清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1)户部银行:1905年建立,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2)大清银行:1908年由户部银行改名而来。
2.辛亥革命时期和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1)中国银行:由大清银行改组,1911年2月5日开业。
(2)交通银行:1908年创建,后来由商业银行演变成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
3.孙中山创建的中央银行1924年在广州创立央行,1926年在汉口设立央行。
4.国民党时期的中央银行1928年11月1日建立,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一起处于国民党政府金融垄断体系中心。
5.革命根据地的中央银行(1)1932年2月设立苏维埃国家银行。
(2)1935年11月设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3)1948年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6.新中国的中央银行(1)1948—1978年:“大一统”的、“一身二任”的复合式中央银行体制;(2)1979—1983年:“大一统”体制有所改良,各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建立;(3)1984—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4)1998年以后:设立9个跨省区的一级分行(1998年10月),银监会从中央银行独立出去(2003年4月28日)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职能。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独立性问题一、中央银行的性质▲性质定义: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1.地位的特殊性●身份:政府的职能部门,国家货币政策的体现者,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宗旨:维持一国的货币和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充分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业务的特殊性●业务经营的目的: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服务。
●业务经营的特征: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发行的货币,同时也接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3.管理的特殊性●是行政管理机构,但不仅仅凭行政权力,更多的是采取综合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
中央银行是特殊的政府机构①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责主要通过金融业务,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和经济进行管理调控,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一般政府机构有明显不同;②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分层次实现,作用比较平缓,与一般政府机构行政决定的直接作用不同;③中央银行不仅对政府负责,而且还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政府机构只对政府负责,完全服从于政府的指令。
④中央银行以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为服务和经营对象,有一定的利润收入;一般政府机构主要担当管理的职责,不从事经营性业务,无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购买外汇、债券购买外汇、债券二、中央银行的职能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1)中央银行成为发行的银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中央银行制定货币发行的规定及其保证制度。
(3)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1)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
(2)为政府提供信用。
(3)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
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1)保管和调度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
(2)作为最后贷款人的银行。
(3)作为最后清算人的银行。
4.中央银行是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银行(1)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调节货币供应量。
(3)监督和管理金融业。
5.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国家机构。
特点:(1)我国中央银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2)我国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金融事业●职能:(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2)作为最后清算人的银行(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8)经理国库(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14)为执行货币政策而从事有关金融业务活动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1.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提出提出的背景:与金本位制的崩溃和通货膨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坚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目的:●实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适度的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防止由于特定的、短期的,以及个别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而牺牲国家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货币政策也需要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短期目标的影响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中央银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具体包括:◆确定货币政策目标的独立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3.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表现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直接对国会负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名义上隶属财政部但具有相对独立性◆隶属财政部,独立性较小◆隶属于政府,与财政部并列中央银行的权力结构:体现在中央银行及其下设分行和附属机构的管理体制上和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一体制—美国、英国、菲律宾◆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分散制—日本、法国、德国◆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分散制与监督、执行机构决策制—瑞士4.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悖论◆主张强化者的基本观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关系,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反对派的主要观点:由中央银行独立性引致的非民主性矛盾、宏观协调困难和中央银行官员的非正当行为等问题,至少可以证明中央银行独立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低通货膨胀率,或者说中央银行独立性并非是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的充分条件。
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决策权直接受制于中央政府;行为目标的多重性,难免与货币政策目标发生一定的冲突;再贷款供应和外汇占款弱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独立性。
◆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央银行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中央银行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这方面,中央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1、非盈利性⏹中央银行应该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经营目标,而不能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以自身的盈利为目标。
2、流动性⏹主要指资产业务需要保持流动性。
3、主动性4、公开性1、银行性业务⏹①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资产负债业务;⏹②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2、管理性业务与货币资金运动没有直接联系,不引起货币资金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但需要运用中央银行的法定特权开展业务。
中央银行负债与资本流通中货币存款(国库存款、公共机构存款、金融机构存款)其它负债银行资本中央银行资产贷款购买政府债券外汇黄金储备在国际金融机构存款其它资产第四节中央银行的支付结算一、支付清算体系中的公共产品性质1.支付清算体系的定义●金融体系的支付清算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伴随着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并实现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它包括: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2.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性支付清算体系是社会的公共产品◆支付清算体系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
◆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维护支付清算体系的正常运行,是保证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保证支付清算体系的顺利运转是提供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
3.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体系中的作用●作为支付体系的使用者:通过支付体系清算公开市场操作,以实施货币政策;进行政府债券的支付结算。
●作为支付体系的成员:中央银行代表自己的客户(如政府部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收付。
●作为支付体系的提供者:为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的运作提供结算账户;为支付体系提供系统必要的硬件、软件、操作程序或通信网络。
●作为公共利益的保护人:支付体系的管理者和监督者;金融机构之间结算和国际清算的担保人;为支付体系提供技术标准、发展计划、仲裁争议并处理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