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
- 格式:ppt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140
教育学复习范围题型:单选、判断、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论述导论: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③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1)教育学雏形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①(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②1693年洛克出版了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③1762年,卢梭出版了其后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④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明确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2)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育学法》。
提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P8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3、信息教育的四大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4、教育学的发展:《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过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5、当代教育的现状: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养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时间改革的关系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3、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三章教育目的1、概念: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3、教育目的的类型: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4、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5、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民族性和世界性。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填空1.现代意义的教师与古代意义的教师的本质区别是、、、。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
3.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包括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即、、。
4.教师职业是以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5.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包括、、。
6.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种取向,分别是、、。
7.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
8.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又是。
9.学生的本质特点是以系统学习为主;是具有的人;具有明显的特征。
10.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方面、和环境方面。
1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12.在师生关系的诸类型中,是师生关系的主体。
13.教师的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型、型、型。
二、不定项选择1.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与古代意义上的“教师”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A 多功能性B 专门性C 高素质性D 发展性2.教师职业的地位包括。
A 政治地位B 经济地位C 法律地位D 专业地位3.学生的本质特点是。
A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 是具有主体性的人C 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D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4.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A 《宪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C 《义务教育法》D 《教师资格条例》5.下列不是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的是。
A 朋友角色B 管理者角色C 灌输者角色D 示范者角色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A 崇高的职业道德B 丰富的文化知识C 过硬的教学基本功D 高尚的社会地位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无差别原则B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 无歧视原则D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8.教学中的“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导论版)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山香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
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的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三、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使命,并引导和示范学生的做人、为业和治学之道。
②授业解惑者(或知识传授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③榜样(或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④管理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⑤朋友。
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并分担痛苦、分享欢乐。
注:(山香版)⑥学者和学习者。
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绪论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A.《大学》 B.《论语》C.《学记》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B.近代 C.现代 D.当代 5.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6.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B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7.“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B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8.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D 》。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作用于地位教师职业的作用1教师职业的地位2(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1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3二、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1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2(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2教师的在职培训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4同伴互助5教师的自我教育6三、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与形象(一)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1合理的专业知识2复合型的专业能力3崇高的专业道德4强健的身体素质5健康的心理素质6(二)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研究者1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心灵的培育者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4学生学习的榜样5学生的朋友6学校的管理者7子主题88(三)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1教师的文化形象2教师的人格形象3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征(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具有主体性(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1稳定性和可变性2不均衡性3个别差异性4整体性5(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身体发育水平持续提高,身体素质持续下降1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2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3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4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5网络生活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6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育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其调节(一)师生关系的类型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二)师生关系的几种模式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专制型的师生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三)师生关系的调节师生关系的社会调节师生关系的学校调节师生关系的教师调节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环境方面(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的决议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3.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4.教师职业角色最大的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简述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职业角色有哪些?(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社区开放型的教师(5)教育教学的反思者(6)与其他教育的合作者5.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育机制(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6)教师劳动具有系统性6.教师微信分为权利微信和信服微信。
教师微信主要包括了人格微信、学识微信、情感微信三个方面7.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二)教师的知识素养(三)教师的能力素养(四)教师的个性素养(五)职业心理健康素养8.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几方面内容?(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9.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0.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教师的专业人格(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4)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动力)(6)专业自我的形成11.福勒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1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奠基、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13.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高经济保障(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14.教师完善人格的重要标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是{良好的人际关系}15.“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表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师学导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作业1(第1-3章)一、简答题1、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的特征是什么?答:(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专业训练和资格.(4)专业自主。
(5)专业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专业地位.2、师生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答:(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
二、论述题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倡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关键是教育和人才资源。
而我国教育还比较落后,今后一定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而质量问题的根本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需要事实具备与之想适应的素质,这些都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因此,提倡教师专业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师生互动的特点有哪些?答、(1)双向性,在课堂情境中,既有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影响,也存在学生对教师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从师生互动而言,学生个性多样性差异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影响源,教师因材施教其实也是学生影响教师行为的一个表现。
(2)情感性,不仅情感互动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而求任何形式的师生湖动行为都会引起师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映,情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居于核心地位.(3)同质性,课堂情境中的师生心理和行为互动的性质具有一致性。
(4)非言语互动作用的显著性。
师生间的非言语交流或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非言语交流或互动能够促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分析题答:关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这样三点含义:第一,教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高尚的,他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内。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1、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属于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2、个别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生理缺陷,属于侵犯学生的(隐私权)3、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4、学生的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是(人身权)。
5、我国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中小学生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
7、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索,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8、(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9、“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句话是哪位教育家的名言(苏霍姆林斯基)。
10、教师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1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2、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3、《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儿童是(社会权利主体,具有独立法律地位)。
14、下列不是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是(服务者角色)。
15、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16、(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17、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包括(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多选题1、学生本质属性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具有主体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调控性)。
3、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人身权)。
4、根据我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生享有的权利是(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法定其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