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 格式:docx
- 大小:18.65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2、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
【学习重点】1、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习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课前预习】1、水是由和组成的。
2、元素是的总称。
到当前为止,人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有种。
3、元素符号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人都应该理解的符号。
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是用一个或两个来表示,第一个字母,第二个字母。
4、元素符号除了表示外,也表示。
如H表示,还表示。
【学习过程】一、组内助学,小组展示:交流预习心得并相互校对预习思考题。
二、精讲点拨活动:一:什么是元素?1、元素是的总称。
2、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3、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关系物质元素分子原子4、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①元素描绘物质的组成,原子描绘物质构成。
②元素事宏观概念只讲种类....,原子是微观粒子,种类,....,不管个数个数。
③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它们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原子是元素的个体。
:活动二: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1、书写要求:第一个字母要,第二个字母要。
2、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上可表示。
②微观上可表示。
③若该物质由原子构成的也能够直接表示该物质。
(即元素符号既.表示某元素,又.表示一个某原子,还.表示某物质)④元素符号前有数字只表示几个某原子,不能再表示元素了。
如2N只表示。
⑤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注电荷数目和电性也可表示离子。
如氯离子:Cl—【试一试】:说出以下符号的意义:H 、2HMg 、、Na+;2 Na+金属元素3、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课堂检测】1、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应理解为………………()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2、不同种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A、中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核外电子数不同D、原子量不同3、蒸馏水不宜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A.氧原子B.氧分子C.氧原子D.氧元素4、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隐形眼睛洗液的成分,以下相关说法中准确的是…()A.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 它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它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D. 它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二个氧元素构成5、以下说法准确的是………………………………………………………………………()A 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B 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素组成的C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D 已发现了109种元素,也就理解了109种原子6、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点之一。
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本节包括元素及元素符号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和元素与人体健康三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
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元素,会书写它们的名称与符号。
(2)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教学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搜集各种食品或药品的包装盒(袋);(2)教师准备好一些商品的包装,投影片。
【课前布置】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查阅有关资料,完成教材P74表格“你已经知道什么”。
【引入新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讲究营养、穿着讲究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间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究竟有哪一些?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界千千万万种物质总共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板书】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元素及元素符号【过渡】你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你们还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就是说“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元素”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请看:【讲解】例一:根据分子模型图诠释氢元素的含义。
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引入:元素(element),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
首先,认识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如镁元素是构成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每天呼吸的氧气就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某些微量元素的食品来源,查询其分别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何?一、元素1、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元素间的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
(2)同种元素的原子可能是不同种原子。
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仍然是相同元素,被称为同位素;如: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碳原子是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原子,而在考古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另一原子中,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同样也属于碳元素。
同种元素主要包括三种情况: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B.质子数相同化合价不同的原子C.质子数相同的单核离子(3)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讲数量。
元素与组成匹配。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绝对不能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4)不同元素的原子肯定不同,相同元素的原子可能不同。
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0余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有20余种。
(5)同一类原子构成元素2、元素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1)表示方法: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有时附加一个小写的字母。
(2)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若有第二个字母则小写。
(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H 表示氢元素,及一个氢原子;不过,如果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宏观上元素符号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如:Fe 表示铁元素、铁单质微观上表示一个铁原子;S 表示硫元素、硫单质一个硫原子。
注意:①如果要表示离子的话,只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注所带的电荷数目及电性,如果电荷数为1时,则数字1省略,只标明电性即可。
第三章知识点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实验一:氨分子扩散(无色酚酞遇碱变红)1、向水中加酚酞,酚酞不变色。
结论: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再向烧杯中加几滴浓氨水,酚酞变红。
结论: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把装有浓氨水的一个烧杯,和另一个装酚酞试液的烧杯用一大烧杯罩在一起,一段时间后,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①(主要)微粒在不段运动。
②(其它)浓氨水有挥发性。
氨水显碱性。
注: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二:半管水和半管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一管。
气体易被压缩,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结论:微粒间有空隙。
气体微粒间空隙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小。
注: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总结: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的动运。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间有空隙。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气体、水、碘单质)、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离子(盐)二、分子1、不同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反之为混合物。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气体(除稀有气体之外的气体)、水、碘(I2)5、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6、H2O由H元素和O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由H原子和O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
注:只有氧气中才含有氧分子,只有水中才有水分子,只有氢气中才有氢分子,以此类推。
三、原子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4、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5、原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金属、稀有气体、碳单质、硅单质6、提出原子学说:道尔顿发现电子:汤姆生发现原子核:卢瑟福原子核质子(+)(+)中子(不带电)原子(正电=负电)电子(-)H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第三章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沪教课标版九年化学教材上册的第三章第2节,由元素与元素符号、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三大部分组成,本节课通过对元素概念的介绍,揭示了元素与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
教材第一章初步介绍了物质由微粒构成,由元素组成;本章第1节介绍了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及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建立元素概念、元素符号的意义,物质分类概念打下了基础。
元素符号是最基本的化学用语,正确书写并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是接下来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重要前提。
物质的简单分类是下册酸、碱、盐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概念形成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对元素组成物质已经有了初步印象,识记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并已有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在生物课和生活中已经知道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从年龄段上看,九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思维的严谨性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素的定义及其简单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基本概念。
3、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元素,了解元素摄入量多少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质结构的分析形成元素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组成物质简单分类的理解和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欲望,对科学家通过艰苦努力为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敬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元素定义、元素符号书写及意义、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
2、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难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区分。
五、教法与学法
采取课前预习与课堂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