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_图文.
- 格式:doc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主要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
1. 东部地区:以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进程较快,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强。
2. 中部地区:以湖北、湖南、河南、四川等地区为代表,处于工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过渡期,发展潜力较大,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快,基础设施和环境修复项目的建设较为重要。
3. 西部地区:以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等地为代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适宜发展绿色能源、旅游、跨境贸易等产业,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起步期。
4. 东北地区: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为代表,处于转变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困难,但具有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文化底蕴,对于优化区域发展具有潜力。
影响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1. 国家政策调控: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城市化政策等对中国“四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对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3. 人才和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四化”发展至关重要。
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间竞争: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地区互相竞争的压力加剧,但同时也为各地区提供了机遇。
综上所述,要实现中国“四化”协调发展,需要国家政策调控、地方政府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间竞争等方面的相互支持和协力配合。
纵向和横向降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推进全国“四化”同步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格局趋于分化。
因此,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意义和目标1. 意义(1)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空间结构。
(4)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2. 目标(1)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促进产业转移和就业均衡发展。
(3)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4)改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政策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2.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4. 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城乡生态共建共享。
四、推进中的问题和挑战1. 城市化率过高导致农村人口流失过快。
2. 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3.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依然存在。
4.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差距难以缩小。
五、结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的现状和矛盾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走上腾飞之路的重要时期。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亦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糖等已跃居世界前列;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大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标志着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下降到目前的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率从30.7%下降到3%左右;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率先向现代化迈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然而,从宏观角度观察,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城乡之间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即是说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配有失均衡。
现就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些概略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市化进程迟缓,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
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速率大致接近,这是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问题是,我国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相对较小。
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
在城市化落后的情况下,我国工业的发展未能形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体制上看,城乡分割还没有受到根本触动,一些地方在就业、入学、户口、社会保障等方面甚至还在强化对农民进城的限制。
长期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相当严峻的“三农”问题雪上加霜。
这些因素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导致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
(二)宏观收入分配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现状、挑战及策略。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它涉及到资源分配、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首先阐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范围和目的。
随后,将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现状,包括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本文将总结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因此,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基本策略。
一方面,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产业层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等方式,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农村发展潜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生活城镇化,让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
同时,城乡协调发展还需注重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还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在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时,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城乡发展中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例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提升城乡联系的紧密程度等。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城乡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发展格局,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得到缩小,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标。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差异,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国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发展模式往往偏重城市发展,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市资源过度集中,乡村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导致了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问题,更是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只有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实践中,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扶持政策的落实,也需要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对未来城乡发展的启示,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论述:首先,在引言部分,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概述进行介绍,明确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节,将详细分析当前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后果。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一节,将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浅析作者:殷佳迪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2期殷佳迪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4-0020-03自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不平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演变,战略目标也从追求公平到追求效率再到追求“公平”与“效率”兼顾。
而随着我国区域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显得愈来愈重要,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中。
但到目前为止,区域协调发展并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概念进行描述,综合来看,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二是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使区域发展整体利益相互协调、正向促进。
本文以第一层含义作为研究重点,测度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第二层含义,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被提出后,我国学者对其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方面,徐盈之和吴海明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了27个指标,对2000-2007年间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冯江茹和范新英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质量、资源状况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均方差及线性加权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测度。
此外,BeltonFleisher、HaizhengLi、MinqiangZhao,赖明勇和包群(2002),陆大道,沈桂龙和于蕾,李亚玲和汪戎,研究了资源、人力资本、FDI等因素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在以不同的案例区研究协调发展的区域规划和协调机制时,案例区主要集中在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省域、市域、县域等,如曾鸣,程前昌,倪超军和梅海涛,周毅仁等人所作的研究。
[键入文字]
我国城乡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我国城乡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如开辟耕地、植树造林、修建铁路等都构成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
空间结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运费、地租、集聚三个基本因素外,还有如资源的分布、地形与气候、历史特点、社会结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决策者的决策标准与决策水平等(陆大道,1988)。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乡空间结构的巨大变革。
在多数国家社会结构体系里,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和相对非现代的两种社会形态,城市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逐渐成为人类文明先进的象征;而农村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渐渐沦于愚昧、落后的困境。
城乡分离的社会大分工,使城市和乡村的协作关系笼罩上了城市中心论的阴影,长期以来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相互分离、独立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差距较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1。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前态势,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思路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城乡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城乡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关系走向协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许多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
60多年城乡关系的演变表现出五个基本特点,其变迁轨迹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城乡关系演变之历史轨迹(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关系1.1949—1952年:开放的城乡结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长期形成的相互对立的畸形的城乡关系,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央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央政府采取了在经济上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政策,允许富农经济存在,允许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私营工商业可以自由发展[1]。
同时,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无偿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整个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有较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0.64%上升到12.46%,城市人口从5765万增加到7163万,增加了1398万人。
在这一时期,城乡结构是开放的,城乡之间的迁移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城乡关系的发展基本上是正常的。
2.1953—1957年: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央政府开始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合作化从组织上配合统购统销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形成。
1953年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由于国家投资增长过快,积累与消费、市场与计划(实质上是个体农民与国家)、农业与工业的矛盾突然以农副产品供应短缺的形式表现出来[2]。
从1953年起,我国出现了粮食供应紧,人口的迁移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盲流”造成了对城市稳定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从12月初开始在全国对粮食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国家规定农民消费和积累的定额后,其余的全部征购走,也就是从农民手中收购“余粮”,造成农民种粮没粮吃,乡村粮食不足问题史加严重,同时也加速了城乡隔离的制度设计。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Actuality,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rural-urba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was imbued with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y in China,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to be studie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actuality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actua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即我国的城乡关系能否达到一体化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城乡一体化认识的研究;二是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现结合大量相关统计资料,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1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1.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 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 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产值186 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产值171 005亿元,增长9.5%。1.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 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1.3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0%提高到2009年的45.68%,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1.4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正逐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通过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均衡发展。其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根据这一战略思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突出[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表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这一制度将是对传统“以农立国”和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总体生产要素缺乏生产要素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农民。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且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极小,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其积极效果是解放了农民,农民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不仅洗脚上岸,离乡离土,而且跨省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人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大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流动的,如低廉的农民工待遇和土地。这种单向和低廉的要素流动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空心化”,即农村发展需要的要素严重短缺。不仅农村自有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而且农村市场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更是十分紧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实现城市“资本下乡”,甚至农村金融也进城了,如中国农业银行成为中国城市银行。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却在1985年达到最低值,为1.86,直到现在均呈扩大趋势,自2002年开始,其比值已经超过了3(图1)。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 253元上升至5 919元,增加了3 66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280元上升至19 109元,增加了12 829元,增幅为农村的3.5倍。到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4 027元上升至13 190元。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前景不容乐观。2.3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城市吸纳能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城乡一体化推进是建立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5~35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也相差10~15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化过程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城市失业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城乡基础教育非均等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地方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加不足。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8年,全国有8 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基础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义务教育水平。第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城市。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0张,而每千农业人口病床位数仅为0.85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病床位数为2.83张。尽管自2003年“非典”暴发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实施还远远不够,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分布、总量及人均方面不及城市,而且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问题。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非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其身份条件、居住地、户口等不同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少,水平低,保障力度较小。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均等化。农村地区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例如,农村电网简陋,时常断电;交通不方便,有些村庄不通公路;农田机电灌溉面积不足30%,许多农村没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山区仍未实现通邮、通车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3.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集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农村的实力和水平与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农民进城”的同时推动了“资本下乡”,让农民能够获得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其次要实现要素的平等流动,尽量减少征地,推动土地要素的资产化和资本化,使农民能够从土地、山林、草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次是对要素向农村流动给予特殊支持。如近年来选派“大学生村官”,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并加以制度化。3.2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国民待遇(当然户籍的开放会给政府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统筹、协调)。二是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村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这一文化知识结构与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一致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必然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困难,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阻碍。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致富的角度看,农村居民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客观上需要制定一系列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3.3积极推进城市化水平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应把中心城市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发达区域优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中心和市场引力中心,产生城市聚集效应和效益,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内涵提升和经济边界的扩张,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化率来支持新一轮经济发展。另外,在突出地区和地方特色的同时,对具备发展条件的大中城市进行扶持,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应当放开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充分考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3.4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以产业差别为基础的城乡差距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与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因此相对落后,城乡因此发展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世界发达国家都给予农业以特殊支持。日本、韩国实行的是“高农价”,欧洲美国实行的是“高补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由权,但从农业产业特性考虑给予农业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却相对不足。农业发展因此缺乏后劲。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却是农业弱国。发达国家尽管农业比例不大,但农业产业却较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农业产业特性,通过补贴稳定农民,通过投入做强农业。这种补贴和投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现代工业国家保持城乡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3.5强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农业税费废除后,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强调公平赋税、强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民。由此开启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这一体制意味着农民不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特殊人群,更是同样生活在共和国的平等国民。。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主要模式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概在10%左右,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城市化水平在建国后的二十年左右都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有城镇人口1.72亿,1989年为2.95亿,1997年为3.69亿,到2002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5.0212亿,城市数量达660个。
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06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5.7%。
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从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上海的“城乡统筹规划”模式、浙江及长江三角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及成都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它们的发展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沿海,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厦门、中山、佛山、东莞等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在探索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中,总结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十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工业经济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规化、环境净化、美化。
珠江三角洲的城乡一体化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品农业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商品农业化起步早。
目前农业商品率达到80%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7500元/人左右,土地生产率达2200元/亩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出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二阶段是农村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增强发展协调性的重要容。
本文重在把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城乡区域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不协调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的任务,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的发展思路,提出构建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五大体系的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协调发展,经济,涵,发展思路目录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涵和意义 (1)(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 (1)(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1)(三)、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在要求 (2)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2)(一)、交通基础设施 (2)(二)、水电基础设施 (3)(三)、通讯基础设施 (3)(四)、教育基础设施 (3)1、师资力量方面 (3)2、硬件设施投入方面 (3)3、学生方面 (4)4、教师福利待遇方面 (4)(五)、医疗保障基础设施 (4)1、保障对象区别对待 (4)2、管理效率低 (4)3、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 (5)4、参保受益面过窄 (5)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5)(一)、经济层面 (5)1、建立科学的经济一体化规划 (5)2、建设中心重点城市 (5)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5)4、建设新型乡镇企业 (6)(二)、社会层面 (6)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6)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6)3、推进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 (6)4、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7)(三)、教育层面 (7)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7)2、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 (7)3、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 (7)(四)、医疗保障方面 (7)1、拓展医保覆盖面 (7)2、改革户籍制度 (8)3、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8)4、加大政府投入 (8)四、结束语 (8)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涵和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与东北地区
为例
周咏馨;卢圣浩;王勇;郭楠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1)3
【摘要】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及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利用耦合度及面板模型,对比分析长三角与东北地区人地城镇化水平协调度的时空特征、成因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人地城镇化水平均高于东北地区,且长三角地区人地城镇化水平的增长势头更为强劲;长三角地区人地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到勉强协调,东北地区由中度失调到濒临协调,东北地区空间特征逐渐呈现以省会为核心、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次核心的圈层结构,长三角地区则形成比较明显的“核心—外围”逐层递减的特征;产业结构对长三角地区人地城镇化协调度影响最大,经济发展因素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最大,土地财政因素仅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度有正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对两个地区都是负向影响。
【总页数】8页(P44-51)
【作者】周咏馨;卢圣浩;王勇;郭楠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相关文献】
1.区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对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
3.物流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效率评价及对策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4.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城镇化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
5.新型城镇化与建筑业协调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村庄和农村人口。
本文将探讨中国村庄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村庄的空间分布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部分村庄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周边或沿江、沿海地区,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区。
而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多位于山区、高原等地区。
从南北地区来看,中国村庄的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因此村庄分布较为密集。
而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困难,因此村庄分布较为稀疏。
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中国村庄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这些地区的村庄多位于城市周边,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村庄逐渐被城市所包围,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影响中国村庄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和政策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都会对村庄的分布产生影响。
历史因素方面,不同地区的村庄往往受到不同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政策因素方面,政府的农业政策、土地政策、扶贫政策等也会对村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南北差异。
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历史和政策等多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分析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通过规划和管理,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如何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的村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11-31; 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5-04-24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11307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71143、 41201176 资助。
[Foundation:Key Project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130748,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471143,41201176.]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艳飞 (1987- , 男, 山东寿光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研究。
E-mail:wangyf.13b@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刘彦随, 博士, 研究员,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E-mail:liuys@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王艳飞 1,2, 刘彦随 1,3, 严镔 1,2, 李裕瑞 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3.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摘要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基于 GIS 技术和 ESDA 方法揭示中国地级市城乡发展协调空间特征, 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①城乡发展协调体系由要素、结构、功能、政策等层级构成, 具有层级内协调与层级间互馈特征。
②城乡投资、产业、收入、消费等分项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投资协调指数、产业协调指数、收入协调指数、消费协调指数区域间差距依次减小。
③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指数空间集聚特征明显, 东中西分异, 高值区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少数中心城市地区。
④经济增长、城镇化、对农投资、消费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城乡协调发展, 教育投资、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城乡发展; 协调指数; 中国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6 01-0020-09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与发展难题,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亟需统筹城乡、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机制 [1,2]。
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城市发展为中心, 虽未直接提出城乡协调发展, 但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政策支持与对城市管理理念的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3,4]。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协调问题日益突出, “ 刘易斯 -拉尼斯 -费景汉” 模型为基础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也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 以及管理组织现代化, 国外学者开展了发展中国家城乡地域的研究, 相继提出了“ Desakota ” 模型、区域网络理论、城乡相互作用等理论 [5~7]。
城乡联系和要素流动是城乡关系变动和城乡发展的基础, 城市与农村区域在各要素流的作用下, 农村结构变化及发展与城市功能和角色紧密联系 [6]。
国外学者常使用“ linkage ” 和“ interaction ” 来表达城乡之间的联系, 大都市区、“ desakota ” 的出现以及家庭成员居住空间分离对城乡的简单划分提出质疑, 社会转型发展应着重提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城市与乡村相互独立的转型发展 [7,8]。
国内关于城乡问题的相关研究很多, 涉及理论辨析、动力机制、城乡制度、协调模式、对策建议等方面 [9~13]。
快速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 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乡村地区面临人口外流、老龄化、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 乡村地域空心化凸显 [14,15]。
新型城镇化关键要统筹城乡发展, 确立平等、协调、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促进城乡转型发展中人 -地 -业协调发展 [16]。
国内以城乡为对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以城乡经济发展视角, 使用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评价城乡差距及格局 [17~19]; ②综合评价城乡关联、协调、一体及乡村转型 [20~23]; ③城乡发展转型中人口、土地、产业等的协调性分析 [24,25]; ④城乡差距的因素分析及建议 [26,27]。
城乡协调发展基于城乡联系及其要素流动, 城乡在结构、功能、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协调发展, 亟需综合不同层面进行王艳飞, 刘彦随, 严镔, 等 .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J].地理科学 ,2016,36(1:20-28.[WangYanfei, Liu Yansui,Yan Bin et al.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36(1:20-28.]doi:10.13249/ki.sgs.2016.01.003第 36卷第 1期 2016年 01月V ol. 36No. 1Jan., 2016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王艳飞等: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1期定量评价。
本文着眼于系统论视角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全国地级单元的行政统计资料, 评价城乡单项及综合的协调指数, 基于 ArcGIS 平台与 GeoDA 软件分析城乡协调的空间格局及其统计特征, 结合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以期增进城乡协调内涵及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机理的科学认识,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理论框架、数据与方法1. 1城乡协调理论框架城乡关系通常经历城乡分化、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等几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城乡协调状况有所不同。
城乡协调发展不仅是城镇系统与乡村系统间的关系特征, 也包涵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要素、结构、功能、政策等的协调 (图 1 。
城乡要素流动和空间集聚效应是城乡联系和交互作用的基础, 表现为城乡人口、土地、资源、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与重组; 结构层是城乡要素组成及重构的反映, 包括城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乡空间体系等方面; 功能层是城市与农村参与区域间及城乡间分工与协作的主导功能与定位, 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涵养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等, 主要由其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活动体现, 随着生产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改变, 城乡地域功能内涵变化; 政策层是与城乡发展适宜的政策体制, 包括城乡户籍、土地、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及教育等方面相关政策和制度。
城乡协调体系除多层级特征外, 还具有层级内及层级间相互作用特征:①各层内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产业、就业、土地利用等结构协调演变, 城乡地域功能互补, 政策衔接、体制健全等共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层级内各组成部分的协调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
以结构层为例, 经济增长伴随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促使就业结构相应变化,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共同影响城乡空间与区域作用。
②层级间作用有机互馈。
要素层、结构层、功能层、政策层构成自下而上的驱动体系, 下层级变化驱动上层级变动; 政策层、功能层、结构层、要素层为自上而下的反馈体系, 上层级的调整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既可能深化下层级的变化, 也可能对其形成阻碍。
新时期,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要素流通中的基础地位, 强化政府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调控和统筹。
基于城乡地域发展转型的过程性、地域性特征, 调整相关政策体制推动要素流动、结构优化与城乡功能互补。
1. 2数据来源本文所需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011 [28], 各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来自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北京、天津、上海的数据为各市辖市区县合并后的汇总数据; 重庆市和海南省直管县数据缺失。
极少数地市的个别指标缺失, 采用相关省市统计数据补齐或相邻年份数据插值获得。
部分指标中奇异值数据使用相邻年份或各省统计数据修正。
地理信息基础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科图 1城乡协调发展理论框架Fig.1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areas21地理科学 36卷学中心。
共得到 338个地级行政单元的数据资料, 基本覆盖中国地级行政区域,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 3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1.3.1城乡协调发展指数已有研究通过构建城市和乡村系统指标, 评价城乡系统的协调与关联状况[20,21], 指标体系中往往难以分离出表征区域发展状况的指标。
数据限制以及对城乡协调发展理解的不同, 表征城乡协调的指标体系研究仍显不足。
本文遵循全面性、主导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获得性等原则, 建立城乡发展协调指标体系,突出城乡相关指标的直接比较, 该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其中目标层为城乡发展协调指数, 准则层依据城乡协调发展理论框架, 基于要素层与结构层相互作用选取产业协调指标 (CY , 基于政策层选取城乡投资偏向性指标 (TZ , 城乡能否协调发展的直接表征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文中选取收入协调指标 (SR 、消费协调指标 (XF , 具体指标体系见表 1。
为消除子系统指标数据量纲影响, 使其具有可比性, 首先对数据指标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
文中采用均方差决策法计算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的权重, 计算研究时段内地级市各指标的离差系数, 数值越大, 表明该指标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变化幅度越大, 对城乡发展协调的贡献程度越高, 反之, 则贡献程度越低 [24]。
并运用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测度城乡发展协调指数。
1 指标无量纲化:X ' ij =[X ij -min(X j ]/[max(X j -min(X j ](正向指标 X ' ij =[max(X j -Xij ]/[max(X j -min(X j ](逆向指标 2 城乡发展协调指数:F i =∑ j =1n w j ×X ' ij式中, X ij 为指标原始数据, max(X j 表示第 j 个指标的最大值, min(X j 表示第 j 个指标的最小值, X ' ij 为指标无量纲化数据, F i 为第 i 个样本的城乡协调发展指数, w j 为第 j 个指标的权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