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10能力智力(一类教资)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0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背诵要点六(智力)吉林教师考试交流群:279620409
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2.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有多种表现形式,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3.能力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4.智商定义: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
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
智商分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两种。
5.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是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
6.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也称为比率智商。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吉林教师考试微信号:jljsksw
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
中公教育官方网站:
中公教师考试网站站:
吉林省公职考试交流论坛:。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人格、智力、学习、教学、发展等与教育有关的心理问题的学科。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特征的科学。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常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学说、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强调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上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适应性的教学任务。
2.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学说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上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机制的科学。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习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可观察的行为。
根据该理论,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和习惯养成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惩罚和强化等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和自主性。
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应该提供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内容分析2022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将在十月的月底进行正式笔试考试,目前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考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考前复习的重点内容,大家的掌握情况如何?快和小编一起到本文中看看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内容分析吧!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维。
(2)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多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3)创造性思维:以新意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4)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2、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产生的影响。
(1)正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2)负迁移: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
13、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4、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
(1)心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15、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1)道德感: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例如,上述那6岁的儿童,他的智商就是IQ=6.5/6×100=105。
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相等时,IQ等于100,表示中等智力。
IQ越大,表明儿童智力越高;相反,智力越低。
2.项目量表制定年龄量表是以假定心理年龄同实际年龄一起增长为基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儿童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他们的心理年龄就不再随实际年龄增长,而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再用智商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那将出现年龄越大,智力越下降。
这说明用比率智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局限性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编制的韦氏量表包括三种: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适于4~6岁儿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年人。
韦氏量表采用项目分类标准,而不再采用年龄分类标准。
每套量表都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韦氏量表也不再用智龄的概念,而把测量一个人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龄平均数之比确定为智商,即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表示一个人在同年龄组正常人中的相对地位。
离差智商不受年龄影响,因此可以据此对各种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
计算离差智商先要进行大规模测试,以获得团体平均数(X)和标准差(S)。
然后以一个年龄组或团体的平均智商为100、标准差为15进行换算。
计算公式是:IQ=lOO+15(X—X)/S=lOO+15Z (X为个人原始分数,X为团体的平均分数,S为标准差) 例如,某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甲生得80分,乙生为60分,其离差智商分别是:IQ甲=lOO+15(80—70)/10=115 IQ乙=100+15(60—70)/10=85目前在我国,上述两种量表都有修订版。
因为科学的测验远胜一般的观察,所以对学生智力的鉴定多采用智力测量的方法。
不过由于智力现象极为复杂,目前智力测验尚不能提供完全准确无误的指标,所以对学生智力的鉴定应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