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与隐士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4
什么叫士文化?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
“士人”尤指封建时代的读书人。
“士大夫”则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按士、农、工、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
新中国的国旗上,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五星分别象征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后两者就是传统的“士”、“商”阶层。
知识分子由此被划入小资产阶级。
在汉语里,“士林”之茂,多达数十。
如文士、武士、智士、勇士、义士、壮士、志士、说士、名士、寒士、隐士、烈士,职称里也有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医士、技士……从古到今,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企业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其风范大致是: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古有不吃嗟来之食及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他们爱名节,重义轻利,孔子过盗泉渴而不饮,孟子亦喻义而不言利;他们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爱国,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士为知己者死”,他们能以身许国,“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他们的信条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文人无行”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无官无爵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孙子、韩子等奠定传统文化基石的先秦诸子,及其后历代发微抒义的经学大师,连鲁迅在内,全都是士。
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无一不与经邦治国之道有关。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耒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钟湘鸿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与补充,隐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自有其独特之处。
隐士是士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仕”相对峙而存在,是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粪土的隐居者,也称为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逸民、隐者、隐君子等。
隐士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钟湘鸿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董朝刚
2.从典故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J], 王琪
3.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窗口 [J], 黎洪国
4.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李红艳
5.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J], 李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士和隐士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隐士文化自成一格,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笔。
而隐士阶层凭借高贵的品质独具魅力立于青史。
此等高士,或携友同游,纵情山水;或吟诗作赋,陋室高卧;或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得意处,击缶高歌,仰天长啸,何等自在逍遥。
一、何谓隐士、古今隐士知多少?在这里隐士有三层含义: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出仕而不仕,或已经为仕而自动引退的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
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东方朔;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贤等。
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
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二、真假隐士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
隐居、隐士与隐士文化的兴起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主体是隐士。
自古以来,不仅隐士人员众多,而且对于隐士的称谓也纷纭复杂。
按照蒋星煜的统计,自尧舜时代一直到民国期间,各种文献中有记载的隐士不下万余人,而其中事迹历历可考者也数以千计,其名称则主要有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等十一种之多(蒋星煜编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页)。
以上这些名称中,最能代表其特征的仍然是隐士,所以隐士的称呼也最为流行。
隐居与隐士隐士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晋皇甫谧著《高士传》记载了九十多位高士的故事,便是从帝尧时期的被衣开始讲起的,但他提到的前十几位隐士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隐士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与此相一致,最早关于“隐居”的说法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论语·季氏》引孔子的话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其中“隐居”一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差不多。
因此,就今天所能见到的文献来说,最早提出“隐居”一词的是孔子,他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一说法。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隐”,即隐居,隐士一定是隐居的人;二是“士”,即士人,隐士一定是士人。
“隐士”的意思是指“隐居的士人”。
隐居在这里是和出仕做官相对而言的,“隐居的士人”,就是隐藏起来不出来做官的士人。
根据上面的两层意思,并不是所有隐居的人都是隐士,隐士必须是士人;也不是所有不做官的士人都是隐士,想做官做不上的士人就不是隐士;“隐士”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能做官,但又因某种原因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最早提到“隐士”这一术语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他在运用这个词的时候,意思就是指“隐居不仕的人”。
《荀子·正论》中说:“天子者……道德纯备,知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古代士人的仕与隐古代隐士,指隐而不仕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贤能达士,并非一般的山野樵夫。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两条路径,要么出仕光宗耀祖以达治国平天下,要么入隐安贫乐道以求人格独立自由。
然而,看起来都能得到终极圆满的人生两境,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却没有以同等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仕与隐,“学而优则仕”、“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抉择是仕是隐的基本守则浅而易显地折射出了文人士大夫们厚此薄彼的普遍心态:以仕为重,隐轻之,隐乃仕无门、无奈、无望下之举。
毕竟,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们,大多怀有强烈的、积极的出仕愿望,而这种出仕为官兼济天下的理想与道家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隐逸情怀并不能两相兼得,如此一来,在出仕与入隐之间,必定发生抉择上的碰撞,火花之下,古代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隐逸文化就此产生。
隐逸文化萌芽于先秦;历史上曾爆发出三次隐逸高潮,分别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到了明清,走向衰竭没落。
隐逸,从最初的“违时矫俗,望江湖而独往”、“钦石泉而荫松柏,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式的单纯归隐,到最后纷呈繁杂,在千百年的历史动荡与曲折前进的激流当中,它更多地呈现出了不同于或者相悖于字面理解的多重含义,并成蔚然景象,其表征出来的隐逸方式达到七大类之多:一是完全归隐,真正意义上的隐逸,相对于后世出现的其它方式,也称“真隐”,此类隐士具有融自身于自然之中的真正的隐士品格,无论何种条件之下,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隐士气节——拒不出仕,高蹈出尘的代表人物有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宋人陈抟、林逋等;二是仕而后隐,这是出仕为官之后却又向往独立人格自由的文人士大们的最终决择,解冠归去之后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怡然自得,旷达闲适,这其中,受尽世人所景仰的莫过陶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其诗名;三是半仕半隐:此类隐士于文人士大夫们最为盛行,他们不愿为官却又迫于生计,于是自主选择或无奈被贬谪之后,当个散官离远朝堂不问政事、过着出仕实则隐居的生活,以其隐逸思想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是为小隐或中隐;另有隐于庙堂一说,所谓的“大隐隐朝市”,同样做着官,但不执着于政事,居于统治中心的朝都之上却奉行“不为”的隐者思想;四是忽仕忽隐,出仕而后隐,隐而又复出,大多随着时局利弊而反复,形势有利则出仕,形势恶劣则入隐,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先做官,然后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复出仕,之后再归去;五是隐而求荣,这类隐士,或热衷交际、热心时局、好与官家打交道,如明代陈继儒,有人写诗讥笑“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或关心朝政,虽隐于高崖深谷、山林原野,却爱管朝政世事,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其政见的举足轻重性,被人誉为“山中宰相”;六是无奈之隐,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当朝合作,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他们虽为隐士,却从事着最为激烈政治斗争。
初探西汉隐士及隐逸文学摘要:隐士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由其产生的隐逸文学也以一种独特和神秘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的文学、思想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隐逸文学是表达了隐逸者隐逸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中所包含的隐逸思想同样折射出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文化的本质。
同时,西汉作为我国大一统之初的发展时期,其上承春秋,下启魏晋的特殊历史地位,也为解开西汉隐士及隐逸文学的神秘面纱赋予了重大价值及意义。
西汉时期的隐逸文学,继承了春秋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源泉,其隐逸文化同时也对后世的隐逸起到了奠基作用。
关键词:西汉隐士隐逸思想隐逸文学目录1.引言 (4)2.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4)隐士的定义 (4)隐士的名称 (4)隐士的分类 (5)3.西汉时期隐逸的原因 (6)4.西汉隐逸文学 (8)隐逸思想 (8)隐逸文学的特征 (9)隐逸文学的主题 (10)隐逸文学的表现形式 (11)5.总结 (11)6.参考文献 (12)1.引言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隐逸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进而蔓延影响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西汉作为中国五千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在西汉之前,秦朝改变了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年之久的诸侯割据的复杂分裂局面成为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
但是,秦王朝的暴政使其仅传二世而亡。
相对于秦朝的短暂而言,西汉才真正意义上基本奠定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发展的基础。
西汉结束秦朝暴乱,确定此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点。
因此,西汉隐士隐逸的原因及衍生的隐逸文学都具有更为特别的特点。
2.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隐士的定义关于隐士定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隐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缮性》中“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
在《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隐居不仕之人”,这里只强调了“隐”而没有解释“士”的确有失偏颇。
隐士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意义
隐士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隐士文化是指把个人参与社会的周围环境作为一种可能的抽象精神任务,并将社会关系和
个人参与形象作为一种必然的可避免的能源,从古至今,贤圣和道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一种传统文化,致力于净化社会,平衡宇宙,寻求自我解脱,探寻真理。
在古代中国,自古至今,隐士游行和隐士定居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形式,无论是从宗教
思想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史的角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形成了一个大的智慧、实践社区,从中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形式。
他们的回避政治与权力的现实行为
也为儒家的美德观、道家的乐极生悲观、佛家的抗拒物欲观等哲学思想提供了有力的实践
示范和指导。
学术界一般认为,隐士文化对古代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们的精神价值观念
和实践也为中国哲学提供了范例。
隐士们思考有关宗教信仰的四大问题:生死轮回、宇宙
本源、人生本义、天命觉悟,致力于实现大道,为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背景打下基础。
此外,隐士文化也是中国奇特实践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里面,天下有道,
礼仪有序,道德有规,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征,令儒家伦理哲学、道家天人合一哲学、
佛家因果观等哲学思想更加形象化和真实性,以及与孔子、老子、孙子、莊子等先祖相连
接以及更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隐士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整个文化发展的蓝图。
他
们的精神和清规戒律启发着我们尊重智慧、整体观念和深刻思想的对话,努力实现整个社
会的民主、詹性和平、爱心和宽容,推动中国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和繁荣昌盛。
解读隐士文化文学史及文化史上,有两类现象比较值得注意:一是归隐,一是流亡。
它们常常被人同“精神”“自由”“抗争”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往往呈竹篱月箫、风沙渺茫的诗意世界。
而这两者背后的许多“不得已”与痛苦辛酸多是被遮蔽了的。
本文试就“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浅谈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隐士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又有哪些原因呢?笔者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之路应该有“不得已”的因素。
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就要探究陶的政治理想与思想基础。
陶是名将陶侃之后,深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
逯钦立说,“从陶的诗文看,他是喜爱六经深受封建教养的”,“陶渊明少年时代的主导思想来自当时的儒家经学,这决定了他的从政理想和事业心,乃至决定了他的一生的伦理道德观点”。
这里摘录陶的部分诗文,以为佐证:“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不敢至。
”(《荣木》)“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饮酒二十首》)从陶渊明的时代及生活的环境来看,他所可能受的影响是庞杂的。
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隐士文化的一点认识作者:彭敬宏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02期隐士,算得上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文人出仕做官成为社会共识的中国,不愿做官的人才会成为引人注目的特殊群体,也才可能产生隐士之名以及相应的隐士文化。
所以隐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生力军,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仕”文化、俗文化一同簇拥起了古代文化的辉煌。
一、隐士文化的源头——老庄的隐逸思想隐逸文化的发源很早,据传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巢父、许由这样的隐士;到殷周时期,又有隐居首阳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姜尚等隐士。
但是隐逸文化的真正确立,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有隐逸行为和隐逸心态的人数剧增,隐逸已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为隐逸文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老子、庄子的思想就是不求积极入仕,只求生活得宁静安适,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老、庄是隐士文化之祖。
道家思想是隐逸文化的灵魂,它指导文人找到了另一个精神世界,找到了在现实痛苦凶险中消除苦难的方法,找到了超越苦难、化释凡情、跨入自由境界的钥匙。
人教版九年级课文《庄子故事两则》中的《惠子相梁》,一方面讽刺了惠子的热衷功名,同时也体现了庄子的不“重利”、不“尊位”,而只求“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图“自快”而已。
二、魏恶南北朝的隐逸风尚——隐逸文化的成熟兴盛期魏晋南北朝是隐逸之风最为炽热的时代,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在魏晋八至六朝,一大批名士隐迹山林,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同时,隐逸文化也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隐逸方式——“朝隐”。
六朝的隐逸之风浸淫到东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千古名士——陶渊明。
他完全配得上“隐仙”之称,被誉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他把“隐逸文化”发扬光大。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论中国古代隐士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
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
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
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
在现代的学者中,人们非常强调道家思想与隐者的关系,隐者被认为是道家的社会基础。
隐士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它是知识分子独有的一种思想,在内心抑郁得不到抒发时,就选择遁迹山林,寄情山水。
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隐士思想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和处世哲学。
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他们洁身自好,不求闻达,只追求自身的修养境界,思想上都接近道家的清静无为观点。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繁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
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
这种清谈并不是漫无目标,而是围绕着当时的文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
比如“才性之辩”,就是当时一个热点问题。
又比如,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渐增,此外,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老、庄、易”(并称“三玄”),也成了清谈的重要内容。
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魏晋之际的向秀,西晋时期的郭象等。
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
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就是一例。
“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