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林海危险驾驶案】行为人拒绝配合交警进行酒精检测情形下的司法认定

【孙林海危险驾驶案】行为人拒绝配合交警进行酒精检测情形下的司法认定

【孙林海危险驾驶案】行为人拒绝配合交警进行酒精检测情形下的司法认定
【孙林海危险驾驶案】行为人拒绝配合交警进行酒精检测情形下的司法认定

【孙林海危险驾驶案】行为人拒绝配合交警进行酒精检测情

形下的司法认定

▍文徐振华朱荩黄辛▍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97集▍作者单位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基本案情被告人孙林海,男,1979年5月2日出生,捕前在江苏某律师事务所工作。2013年10月16日因涉嫌犯危险驾驶罪被逮捕。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孙林海犯危险驾驶罪,向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12年12月27日17时许,被告人孙林海至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新城苑20号501室章月方家中吃晚饭。当晚20时许,孙林海驾驶牌号为苏BV2363的小型汽车从前洲街道娱乐城沿堰玉路由西向东行驶至前石路口西侧路段时,与道路中心隔离护栏碰擦后冲入对向车道,与对向车道内程德林驾驶的牌号为苏JCH423的小型普通客车相撞,造成苏JCH423小型普通客车及道路中心隔离护栏损坏。20时23分许,无锡市公安局1 10指挥中心接到程德林报警后,民警到达现场,发现孙林海有醉酒驾车嫌疑。21时40分许,民警将孙林海带回交警中队,对其做酒精含量呼气测试。经测试,其血液酒精含量为224.9毫克/100毫升。21时54分许,孙林海未经许可擅自离开交警中队,并于22时许被民警抓获,后带回交警中队抽血取样。

2012年12月28日,被告人孙林海血样被送至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司法鉴定所进行检验。经检验,其血液中检出乙醇成分,含量为1. 61毫克/毫升。2013年1月7日经无锡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重新鉴定,孙林海血液中检出乙醇成分,含量为1. 57毫克/毫升。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孙林海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其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之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被告人孙林海拘役二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一审宣判后,被告人孙林海不服,提出上诉。孙林海及其二审辩护人认为,原审判决书确认的多名证人关于其饮酒的证言相互矛盾,且与相关书证相矛盾:侦查机关没有及时对其进行酒精含量呼气测试和血液酒精含量检验,事后所做酒精含量呼气测试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两次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报告中的检材与实际提取过程有矛盾,因此认定其构成危险驾驶罪的证据不足,请求二审宣告孙林海无罪。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1)认定孙林海构成危险驾驶罪的证据有多名证人的证言、公安机关的酒精含量呼气测试、理化检验意见、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司法鉴定所的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意见,上述证据取证程序合法,内容真实客观,并能相互印证。

(2)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及时赶到现场处警,在发现孙林海有醉酒驾驶的嫌疑后,即要求其到交巡警中队进行酒精含量呼

气测试,但孙林海拒绝配合,并阻挠公安机关的事故处理程序,因此未及时对孙林海进行酒精含量呼气测试系其本人的阻挠行为所致。(3)原审法院业经审查酒精含量呼气测试记录、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检材记录上存在的瑕疵,并对该组证据进行核实及补充调查,侦查机关、鉴定人员及相关证人已经作出合理解释,该瑕疵并不影响其证明效力。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判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应予维持。上诉人孙林海及其辩护人提出的相关上诉、辩护理由均不能成立,不予采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主要问题1.如何认定行为人属于醉酒状态?2.行为人拒绝配合执法所导致的不利后果由谁承担?3.瑕疵证据应当如何采信?三、裁判理由本案作为一起典型的醉酒驾驶争议案件,所涉问题主要包括:第一,行为人醉酒状态的认定依据;第二,行为人拒绝配合交警进行酒精检测情形下的司法认定;第三,瑕疵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关于前两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13年12月18日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均有规定。本案二审虽于2013年12月9日宣判,当时《意见》并未出台,但处理结果及裁判理由与《意见》的规定却完全契合,即认

为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属于认定行为人是否处于醉

酒状态的关键证据:对于行为人拒绝配合交警进行酒精检测的情形,司法认定时应当通过简化、减低对侦查人员的证明要求,从而将因行为人原因导致的不利后果归由其本人承担。关于第三个问题即瑕疵证据的处理,应当通过责令办案人员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说明,实现瑕疵证据向合法证据的转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司法部门统一对醉驾问题的认定标准,从而真正实现醉驾入刑的预期功能。(一)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处于醉酒状态的关键依据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的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属于醉酒驾驶。《意见》第一条沿用了这一数值标准。从刑法规定来看,醉酒驾驶是否构成犯罪不需要司法人员判断醉酒行为是否具有现实的公

共危险,只要行为人处于醉酒状态即可构成犯罪。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如何确定行为人的血液酒精含量系认定醉驾最关键的问题。本案中,被告人孙林海申请了多名事发当晚与其一同吃饭的人出庭作证,用以证明其当晚未曾饮酒。由于这些证人均系当晚与孙林海一同吃饭的人,部分证人与孙林海系朋友关系,部分证人当庭证言与侦查阶段证言存在矛盾,使证人证言的证明效力大打折扣。值得强调的是,认定行为

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无须证明行为人在何时、何地饮酒,以及具体每次饮酒的数量,而只要借助科学的检验、鉴定来证明行为人驾驶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是否达到80毫克/100毫升,并以此认定行为人是否处于醉酒状态。实践中,交警部门采取的酒精检验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呼气酒精含量检验与血液酒精含量检验。在处理醉驾问题时,通常会对驾驶人员先进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如果呼气检验结果达到或者接近醉酒标准,再对驾驶人员进行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意见》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醉酒的依据。”该条规定包含三点含义:1.认定行为人构成醉驾的基础为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在通常情形下,未经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的,不能定罪。《意见》将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明确为行为人是否醉酒的依据,表明实践中只有经过该鉴定,并且鉴定的数值达到醉驾的标准,方可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不能仅仅以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作为定罪的依据。实践中,交警部门通常会对行为人抽取两管血样标本用作检材,当行为人对鉴定意见不服时,可以申请重新鉴定。本案中,孙林海即对第一次鉴定意见不服,提出了重新鉴定的申请。相关鉴定部门经重新鉴定,检出孙林海血液中含有乙醇成分,含量为1. 57毫克/毫升,已经达到入罪标准。2.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的实体、程序均应合法有效。若因存在非法内容而被法院排除,

不能定罪。实践中,鉴定意见被认定为非法的情形主要包括:(1)鉴定人资格或者条件的缺失。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要求,鉴定机构需要有明确的业务范围,所接收的鉴定业务不能超越该业务范围。鉴定人也必须具备与鉴定能力相适的相关资格和条件。(2)鉴定程序违法或者鉴定方法错误。司法鉴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若违背了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确定的程序,或者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则可能导致鉴定意见被视为非法证据。(3)

送检材料真实性存疑。检材来源不明或者受到污染,会导致鉴定意见的非法。存在问题的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如被认定为非法证据而予以排除,则不能退而求其次,再以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作为定罪依据,而应直接认定行为人无罪。3.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与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存在冲突时,应当以后者为准。由于两种检验形式在方法上、时间上的差别,因此实践中会出现呼气酒精检验与血液酒精检验鉴定意见相冲突的情况。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1)两种检验结果均达到了醉驾的程度,但呼气酒精检验结果与血液酒精检验鉴定意见存在较大差异;(2)呼气酒精检验结果达到了醉酒的程度,但血液酒精检验鉴定意见没有达到醉酒的程度;(3)呼气酒精检验结果未达到醉酒的程度,但血液酒精检验鉴定意见达到了醉酒的程度。根据《意见》的规定,对以上三种情形,均应当以血液酒精含量检验

鉴定意见为准。之所以确立这一原则,主要是因为血液酒精检验鉴定是直接检验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是检验驾驶人员呼气中的酒精含量,再按照1:2 200的比例换算成血液酒精含量,且血液酒精检验鉴定的程序要求更严格,具有可复查性,故证据效力更高。相比而言,呼气酒精含量检验仅是一种侦查手段,测定的结果更多具有参考和辅助作用,通常无法仅凭其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本案中,交警部门依法对孙林海先后进行了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和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血液酒精含量,也应孙林海的申请而进行了重新鉴定。因此,只要该鉴定意见合法,就应当将其作为定案的依据。(二)行为人拒绝配合执法,实施不利于自身的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当自行承担醉驾人刑以来,执法、司法机关对醉驾行为“零容忍”的打击力度极大地增加了刑法的威慑力,即使是心存侥幸而酒后驾车之人对于被查的后果也往往心知肚明。因此,实践中为逃避处罚,常常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拒绝配合甚至阻挠交警正常执法的

行为。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逃避酒精含量检测,如将自己锁在车内、弃车逃跑等;二是在进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时不配合,拒绝进行呼气酒精检验;三是在进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之后通过逃跑等方式逃避血液酒精含量检验;四是在进行相应酒精含量检测时通过故意饮酒等方式破坏检测结果。本案中,被告人孙林海也多次阻挠交警对其进

行酒精含量检验:在交通事故现场不配合交警进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当被带至交警中队之后,仍然采取多种手段拒绝进行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又在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完毕之后逃离;在被抓获之后,当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明确其已经达到醉驾标准时,一方面要求重新鉴定,另一方面还辩称曾在逃离交警中队的途中喝酒御寒,提出该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我们认为,对于行为人拒绝配合执法,实施不利于其自身的行为,从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当由行为人承担:(1)从证据认定的角度分析,当侦查机关掌握了证明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初步证据后,行为人即具有配合侦查机关完成侦查取证的义务,若此时行为人故意通过使自己陷于更不利地位的方式来污染证据,则应当相应降低对控方的证明要求,从而将该不利后果归于行为人本人承担。(2)从社会导向的角度分析,规避法律责任往往是当事人趋利避害的反应,若对呼气酒精含量超标的行为人免除了配合侦查的义务,则可能诱导当事人采取各种方式规避法律责任,如此将不利于保障公共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也不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性。因此,只有将行为人故意导致的不利后果归于其本人承担,方能有效避免其通过规避法律的方式获得非法利益。在本案中,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证明孙林海具有醉酒驾驶的嫌疑,此时孙林海即具有配合交警完成相关侦查工作的义务,但其却私自逃跑,并辩称逃跑过程中又喝酒御寒,

即使该辩解客观真实,再次饮酒后的不利后果也应由行为人本人承担,敬随后进行的血液酒精含量检验仍然可以作为证据,用以证明行为人构成危险驾驶罪。本案的处理虽然在《意见》公布实施之前,但处理方法和结果完全符合《意见》的规定。《意见》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嫌疑人经呼气酒精含量检验达到本意见第一条规定的醉酒标准,在抽取血样之前脱逃的,可以以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作为认定其醉酒的依据。”该条第二款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时,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含量检验或者抽取血样前又饮酒,经检验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本意见第一条规定的醉酒标准的,应当认定为醉酒。”可见,针对行为人存在的不配合情形,《意见》的规定与本案中无锡市两级法院的处理原则基本一致,将因行为人恶意阻碍酒精含量检验行为导致的不利后果归由其本人承担。与此同时,为补强相关证据,《意见》第五条还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应当拍照、录音或者录像;有证人的,应当收集证人证言。”该规定旨在提醒办案人员应当通过采集证人证言、拍照、录音或者录像等方式,有效固定现场证据。如此,既能保障被告人的人权,也能证明侦查人员办案过程的合法性。(三)瑕疵证据经补正或者合理解释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本案中,被告人孙林海还提出,侦查机关没有及时进行酒精含量呼气测试和血液酒精含量检验,事后所作酒精含量呼气测试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不

符,即呼气测试记录的时间为22时03分,而监控录像显示其于21时54分离开交警中队,两次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报告中记录的检材数量与实际提取数量存在矛盾,即送检登记中两次抽血量均为2.8毫升,而第一次检测报告记录送检血量为2毫升,第二次检测报告记录送检血量为4毫升。我们认为,对此,一方面应当区分证据问题的存在系因被告人本人的原因抑或侦查人员的原因导致,若系行为人本人的原因导致,则相应的后果应当由其本人承担。另一方面,应当判断证据存在的问题是否实质上侵犯被告人的重大权益或者违

反相关重要程序性规定,是否会影响到证据的真实性,以此判定该证据是非法证据还是瑕疵证据。实践中,瑕疵证据主要是侦查人员在制作相关证据的过程中,因存在轻微技术性缺陷或者程序性违规而产生的证据。较为典型的证据瑕疵主要表现为:(1)证据记录存在错误,如证据取证的时间、地点、人员等存在记录错误;(2)证据记录遗漏部分内容,如扣押清单遗漏了相关扣押物品的名称、数量、特征等,相关证据笔录遗漏了部分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等;(3)侦查活动存在轻微技术性违规,如相关勘验、检查缺少见证人到场,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少于两人等。在实际办案过程中,瑕疵证据因侦查人员的疏忽或者是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轻视而大量存在。较之非法证据,瑕疵证据的违法程度通常是轻微的,并未从实质上侵犯被告人的重大权益,也未违反相关重要程序性规定,

且通常不会影响到证据的真实性。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同时,对此类瑕疵证据则明确了“可补正的不予排除规则”,即法院对于瑕疵证据的处理原则主要是责令有关办案人员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

解释。通常而言,办案人员进行了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后,法院可以忽略此类证据的瑕疵,将其视为合法证据。本案中,首先,针对被告人提出的未及时进行相关酒精含量检验的辩解意见,多名到庭证人的证言均可证实,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及时赶到现场,在发现孙林海有醉酒驾驶的嫌疑后,即要求其进行酒精含量呼气测试,但其拒绝配合,并阻挠公安机关的事故处理程序,因此侦查机关在交通事故现场未及时进行酒精含量呼气测试主要是孙林海的阻挠行为所致,由此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亦应由其本人承担。其次,孙林海提出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经查,侦查机关使用的呼气测试仪记录时间确与北京时间存在一定误差,该记录存在瑕疵。对此,侦查机关出具了关于呼气测试仪时间误差的情况说明,证明呼气测试仪上显示时间晚于北京时间10分钟。该情况说明,补正了证据原本存在的瑕疵。最后,孙林海提出两次血液酒精含量检验报告中的检材与实际提取过程有矛盾,而相关证人的证言,抽血、送检视频等证据,均能证明对孙林海抽血取样、送检全过程的合法性,且相关鉴定人也到庭证明收到的血样检材密封完整,鉴定过程

合法,结果真实有效,并对检测报告中载明的血液数量(2毫升、4毫升)与提取检材时记录的数量(2.8毫升)存在的误差予以了说明,即因在鉴定过程中对检材数量通常采用估算的方式,可能会存在偏差而导致记录的误差。在鉴定人对该瑕疵给出合理解释的前提下,检测报告中载明的鉴定意见可以作为定案证据。综上,全案的证据均合法、有效,证据之间具有关联性,并已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故以危险驾驶罪追究被告人孙林海的刑事责任是正确的。辩护人我们不代表正义

我们是正义的搬运工

投稿邮箱

zhongruoxin@https://www.doczj.com/doc/593142812.html,

酒精测试仪实验报告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报告 课程(课题)传感器技术基础与应用实训 实验(实训)项目酒精测试仪项目报告 系别电气工程系班级自动化班 姓名 注: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1、实验前期准备(实验零件、仪器、设备、原理) 2、实验目的、要求; 3、实验步骤; 4、结果 一、酒精测试仪制作前期准备 A、实验零器件:

电烙铁、烙铁台、锡、松香、MQ3、电阻、发光二极管、LM3914芯片、8550三极管、蜂鸣器、电位器、排针、单面覆铜板、导线 B、零件: MQ37.5元1 LM3914芯片1.5元1发光二极管0.1元9电阻0.1元*4 蜂鸣器0.5元*18550三极管0.1元*1 电位器0.5元*1 单面覆铜板2元*1 排针、导线、锡1元*1 C、实验原理: 当MQ3气体传感器接触酒精气体之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1和3脚间和4和6脚间的电阻就会根据酒精浓度改变电阻大小(酒精浓度越浓,电阻就会越小) 电信号就会反馈到3914芯片进行放大,led灯就会越亮,进而进行报警(浓度越大,电信号就会越强,led灯亮的灯数就越多)。 二、实验目的、要求 目的:理解酒精测试仪如何工作,学会怎样制作酒精测试仪要求:采用组队方式制作完成任务,组员之间相互协

助,测试仪要能正常工作。 三、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图) 通过查资料,熟悉原理图,熟悉各个元件,以及各个元件的作用和在实验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各个工作准备好。就开始做板了。 1、用DXP画好了原理图和pcb图。 2、验室做板。 A、我们用铁丝刷板,擦除表面脏迹 B、用油纸打印之前画好的pcb图 C、过热转印机

D、腐蚀 E、钻孔 F、镀锡。 我们的PCB图: 四、实验结果: 经过小组成员的努力, 我们焊出来的作品:

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及其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及其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所谓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如何理解本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处理本罪与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是司法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危险驾驶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 (一)追逐竞驶。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追逐竞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犯,但刑法没有将本罪规定为具体的公共危险犯,而是以情节恶劣限制处罚范围。换言之,只要追逐竞驶行为具有类型化的抽象危险,并且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第一,本罪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公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在校园内、大型厂矿内等道路上,以及在人行道上追逐竞驶的,因为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产生危险,依然可能成立本罪。第二,追逐竞驶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速、超速驾驶为前提,低速驾驶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但是,单纯的高速驾驶或者超速驾驶,并不直接成立本罪。换言之,不能将本罪等同于国外的超速驾驶罪。第三,追逐竞驶要求以产生交通危险的方式驾驶,行为的基本方式是随意追逐、超载其他车辆,频繁并线、突然并线,或者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第四,追逐竞驶既可能是二人以上其于意思联络而实施,也可能是单个人实施。例如,行为人驾驶机动车针对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实施追逐竞驶行为的,也可能成立本罪。第五,成立本罪要求情节恶劣。情节恶劣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追逐竞驶行为的公共危险性。对此,应以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驾驶的速度与方式、驾驶的次数等进行综合判断。在没有其他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追逐竞驶的行为,不应认定为情节恶劣。追逐竞驶的罪过形式为故意,不要求行为人以赌博竞技或者追求刺激为目的。因为基于任何目的与动机的故意追逐竞驶行为,只要产生了抽象的公共危险且情节恶劣,就值得科处刑罚。 (二)醉酒驾驶。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属于醉酒驾驶。故意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本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醉酒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因此,一方面,抽象的危险犯实际上是类型

酒精测试仪使用管理制度

酒精测试仪使用管理制度 一、酒精测试仪使用方法 1、按下开关键等待15秒后变为000后可以对职工进行检测。 2、对职工检测时,职工口与吹嘴间隔2-3厘米并对准吹气口连续吹气,仪器发出“叮”的声响后停止吹气。 3、检测完毕后3-5秒显示器上显示数据,表明检测成功(除0.00以外的数据显示时,不合格灯及待机灯会闪烁,并发出警报)。 4、需要连续检测时,按重置键后,按照上述2-3步骤进行检测。 二、酒精测试仪检测管理规定 1、1号门卫警员可在职工上、下班时对职工进行集体检测或抽查。 2、巡逻人员在对生产区域进行检查时可对在岗工人进行抽查。 3、我部门警员有权对公司职工进行酒精测试,测试时需要对职工礼貌用语,当遇到不配合的职工时,立即向部门领导上报,如职工无理取闹对其处以50元罚款。 4、公司职工有义务配合安全保卫部警员进行酒精测试,凡遇到警员不礼貌用语或其他伤害职工自身行为时,保卫部对该警员处以50元罚款。 三、酒后上岗、在岗工作中饮酒处罚规定 1、职工酒后上岗被1号门警员当场查获,勒令其禁止上岗工作,当天按旷工处理。

2、在岗期间疑似饮酒的职工,经检测血液中酒精浓度为: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酒后上岗,给予其待岗一个月处罚,待岗期间发放最低生活费。血液中酒精浓度为:大于或等于80mg/100ml属于醉酒上岗,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处罚。 3、在岗期间正在饮酒的职工,当场被抓获或被举报的查明情况属实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处罚。 4、岗前饮酒职工上班时规避门卫检查,在岗工作期间被巡逻队查获,视为在岗期间饮酒,处罚情况参照第2条、第3条。 5、外来人员在施工前或施工中饮酒,直接清除出厂区,并对其施工单位处罚500元罚款。 四、酒精测试日常使用管理规定 1、定期对酒精测试仪进行清理,避免因灰尘等物影响酒精测试仪的使用寿命及精密性。 2、禁止将酒精测试仪携带出厂,违者送交综合办公室待岗,安全保卫部永不录用。 3、禁止携带酒精测试仪长时间停留在环境恶略的工作场所,如有违反并造成酒精测试仪损坏,除按价赔偿外罚款50元。 4、故意损坏酒精测试仪的人员,除按价赔偿外罚款100元。 5、交接班时酒精测试仪携带人应当当面对酒精测试仪进行开关机检查,检查无误后交由下班使用。如交接不清损坏的酒精测试仪由当班持有人进行赔偿。 安全保卫部2014年9月28日

刑法修正案(八)“危险驾驶罪”之具体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危险驾驶罪”之具体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对于其中“追逐竞驶”、“道路”、“醉酒”及其他危险驾驶行为的认定,需要做进一步解读,以保证“危险驾驶罪”的准确司法适用。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居世界前列,其中醉酒驾车、飙车等行为是人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鉴于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已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公共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下称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危险驾驶罪”。 一、飙车行为的理解与认定 “飙车”是公民对高速危险驾驶行为的俗称,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关于飙车行为的界定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该条中特别使用了“追逐竞驶”一词,因此需要注意并非日常所有的“飙车”行为均纳入刑法,两者具有一定差异。 首先,追逐竞驶行为发生的场所是“道路”。该条并未使用“公路”,证明追逐竞驶行为不一定局限于通常的街道、公路、高速路等。该条文中的“道路”应当解释为只要是供不特定人、车等使用的可通行路段均可纳入“道路”范畴。刑法修正案(八)之所以将追逐竞驶的区域扩大为“道路”是由于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迅速,许多非“公路”性质的道路其路况标准也在提升,为追逐竞驶提供了条件。虽然目前“飙车”行为主要发生在城市公路上,但不排除以后该类行为会发生在非公路上。我国许多高校校内的道路和城市公路相连接,车辆可以较为方便地进入校园,而高校校园又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在校园内追逐竞驶其威胁较之在公路上更大。同时,类似的还包括许多单位道路、社区道路、“限行”道路、景区道路、农村道路等。发生在校园内、施工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往往由于法律的空白而无法及时处理,从立法与司法角度讲,使用“道路”对我国交通刑事法规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追逐竞驶”行为不等于“高速行驶”。高速危险驾驶行为并不一定具有追逐竞驶的特征,其可以在没有追逐竞驶对象的情况下单独完成;而追逐竞驶则必须要求有一个以上的追逐竞驶对象,至于驾驶者之间有无事先的意思联络在所不问。如数名司机商定驾驶自己的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玩“飙车”,如果在有意思联络和追逐竞驶状态下,且情节恶劣即可以按照本罪处罚。而通常的追逐竞驶者并没有与追逐竞驶对象的意思联络,我们认为只要驾驶者意图使自己的车辆超过其他车辆或者行人,而采用违反相关交通管理法规的方法实施且情节恶劣的即可构成“追逐竞驶”。要严格限定追逐竞驶的行为模式,并不是所有高速行驶的车辆均构成本罪,以免造成打击面过大。 再次,追逐竞驶行为须“情节恶劣”。并非所有的追逐竞驶行为都以犯罪论处,还必须考虑行为人所处的环境、潜在的危险性、行为人心态等情况。若驾驶员以高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其主观上并没有刻意追求超越其他机动车的意思,但由于车速快客观上形成了“追逐竞驶”的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但由于主观恶意很弱,并且加之所处环境并没有对其他法益造成紧迫危险,一般不宜认定为犯罪。另外,由于车辆运送紧急病人、处理特殊紧急事务等情况也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各种因素,不应一概以犯罪论。 二、醉酒驾驶行为的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关于醉驾的界定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对于“醉驾”的认定并不是根据行为人的意识状态,而是根据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定。 首先,对“醉酒驾驶”的理解。目前法律中所认定的醉酒并不是根据行为人的意识状态确定,而是依赖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我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

智能仪表酒精测试仪的各项参数2012

酒精测试仪 一.酒精浓度检测仪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传感器测量电路、STC12C5A16AD单片机系统、A/D转换电路、LCD示电路键盘扫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显示、光报警等子程序仪器开机后经初始化,调用LCD显示子程序显示提示界面、阈值设置界面、测量结果界面等。键盘扫描程序判断是否有键按下。测量时数据采集程序把数据送人到A/D转换器,进行A/I)转换。由数据处理程序完成数据间的转换和数制间转换。当测量数据超过阈值时,报警子程序启动 二.仪器开机后经初始化,调用LCD显示子程序显示提示界面、阈值设置界面、 测量结果界面等。键盘扫描程序判断是否有键按下。测量时数据采集程序把数据送人到A/D转换器,进行A/I)转换。由数据处理程序完成数据间的转换和数制间转换。当测量数据超过阈值时,报警子程序启动 三.传感器模块具有如下特点,方便与单片机系统接口组成检测仪器 ●具有信号输出指示。 ●双路信号输出(模拟量输出及TTL电平输出) ●TTL输出有效信号为低电平。 (当输出低电平时信号灯亮,可直接接单片机) ●模拟量输出0~5V电压,浓度越高电压越高。 ● MQ-3乙醇气体传感器可以应用用于机动车驾驶人员及其他严禁酒后作业人员的现场检测,也用于其他场所乙醇蒸汽的检测。其技术特点为: ●对乙醇蒸汽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快速的响应恢复特性 ●长期的寿命和可靠的稳定性 ●简单的驱动回路 四.A/D转换电路 模数转换电路的作用是将传感器电路输出的模拟量信号转换为适合单片机处理的数字信号,并输入给单片机。ADC0809主要特性(1)8路8位A/D转换器,即分辨率8位。(2)具有转换起停控制端。(3)转换时间为100μs(4)单个+5V电源供电(5)模拟输入电压范围0~+5V,不需零点和满刻度校准。(6)工作温度范围为-40~+85摄氏度(7)低功耗,约15mW。2.内部结构ADC0809是CMOS单片型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它由8路模拟开关、

危险驾驶罪的国内外动态

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动态 从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前到刑法修正案(八)的草案出台和刑法修正案(八)的正式形成,国内各界人士给予修正案里的有关危险驾驶行为的规定高度关注。 (1)、从我国连续不断发生的交通事故分析设立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 2010年5月14日傍晚,在上海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路口,一辆车牌号为“沪F-J5702”的宝马轿车将一名正在过马路的女子撞伤。因这一事故发生于繁华路口、场面惨烈,再加上肇事宝马车引擎轰鸣声引发的改装猜测,以及肇事宝马车的11次超速违章记录,最终引发了申城市民对这起交通事故的广泛关注。昨天,记者获悉,在抢救了20多天后,伤者最终因伤势过重,于6月4日下午不幸身亡。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隋笑飞、邹伟)最近一段时期内,国内各城市频繁发生因酒后驾车而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醉驾”连同跟在后面的死伤数据,一再触痛公众敏感的神经——2009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因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3920起,死亡1708人,酒后驾驶导致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40起,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事故4起。酒后驾驶行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当前,各地在对酒后驾驶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追究刑事责任时,‘同案不同罪’、‘同罪不同刑’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责任过轻、法律适用不统一、法律规定不完善,是追究酒后驾驶法律责任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秦希燕认为,同类案件,不同地方,分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交通肇事罪进行审理和判决,破坏了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往往要达到法定的“损害结果”才可定罪判刑。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造成我国刑法典中对酒后驾驶如何给予惩罚的立法属于空白,处于盲点。对酒后驾驶机动车辆未造成重大损害结果的,仍未列入刑法处罚的范围。 就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2009年9月8日对孙伟铭案二审改判无期徒刑的当天,最高人民法院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统一了裁判标准,规定对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放任危害后果发生,造成重大伤亡的,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但酒后驾驶大都是间接故意犯罪,主观恶意性小,人身危害性不是很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酒后驾驶的刑事责任,容易引发争议,也难以让人信服。 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危险驾驶罪”对惩治醉酒驾车、超速飙车行为能起到哪些作用?对于为何在刑法中增加“危险驾驶罪”,记者采访了法律专家。

酒精测试仪使用说明

使用说明 1打开本机后壳的电池盖,将3节AAA、1.5V的电池按极性装入本机,然后再装上电池盖,即可投入使用。 2按下“开机”键,伴随一短促蜂鸣声,背光点亮,同时屏幕显示从100到000的倒计时,屏幕下部显示“WAIT”字样,提示机器运行预热程序,此时请不要吹气,否则会影响测试精度。预热完毕,“WAIT”显示消失,探测器发出一声蜂鸣,同时显示“BLOW”字样,“C”字母游动显示,此时即可开始下一步的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测试。 说明:预热过程中,倒计时速度与上次测试浓度有关,浓度越低,倒计时越快,否则越慢。 3被测试者深吸气,当屏幕上“C”字母游动显示时对准本机吹嘴连续均匀吹气,直到本机发出一声蜂鸣,停止吹气。 4吹气结束,屏幕游动显示“”符号,同时显示“TEST”字样,提示正在分析测试结果,此时不要吹气,否则会影响测试结果。分析结束后屏幕上所显示的浓度值即为测试者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该值保持数秒之后,本机自动关机。 5若要进行下一次测试,须重新按“开机”键,过程参照上述2~4。携带方便、经典蓝屏、一键操作。附送多套吹管安全卫生。。。功能基本等同于交警执法酒测产品,显示浓度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准确判断个人醉酒饮酒。蓝屏显示更加醒目。字体清晰。

[温馨提示] 1、在饮酒至少20分钟后再进行测试,因为酒精从消化系统吸收到血液中大约需要20分钟。酒后立即测试,结果只能反映当时口腔内的酒精浓度,而不是血液中所含的酒精浓度。 2、为使检测结果更加精确,测试时间最好距上次测试3分钟以上。 3、在进行测试前20分钟内严禁吸烟和进食。 4、不要直接用化学物品清洗试仪。 5、避免液体流入吹气管。 6、严禁在颜料、杀虫剂、酒精等物品附件放置和使用。 7、不要将测试仪置于空气污浊的封闭环境下。 8、擅自修理和损坏内部的零配件会导致产品故障。 9、酒精测试结果只做参考,制造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危险驾驶罪分析及案例说明

危险驾驶罪分析及案例说明 永城看守所孙文化本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本罪为危险犯,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即构成本罪。 量刑要求 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处拘役,并处罚金。 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认定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之处:三个罪名既然都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三者之间的区别。其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观方面不同。正如前所述,危险驾驶罪在主观上持希望或放任的故意。而交通肇事罪是典型意义上过失犯罪,主观上只能是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是故意,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要求主观上为过失。 其次,在行为方式上不同。危险驾驶罪只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两种行为,交通肇事包括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要求实施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以外但犯危险性相当的危险行为。不应包括醉驾和追逐竞驶的行为。 立案 对经检验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对当事人被查获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测试或者提取血样前又饮酒,经检验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应当立案侦查。当事人经呼气酒精测试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在提取血样前脱逃的,以呼气酒精含量为依据立案侦查。 规范相关行为、规避犯罪: 一、提速超车时,首先要观察和判断后面行驶的情况,在确定后面没有车辆欲超自己的情况下再观察和判断前方的情况。 二、光滑的路面应学会用好挡位来控制车辆行驶。 三、开车行驶时,除了保持与前后的安全距离外,还应尽量避免与左右侧的车辆保持并列行驶,通过提速超车或放慢速度来错开并列行驶者。并列行驶的最大坏处是分心,容易使注意力从前方分散到左右,对初学驾驶者更容易造成紧张不安的情绪。 四、拐弯或并道时,应先扭头看一下车的后面再看反光镜。因为,有时反光镜调节得不好会有死角现象,此外,转向灯打开后会使靠近自己的车辆增加提速或放慢的几率,仅从反光镜不能完全判断正确性。

智能仪器-酒精浓度检测仪设计

综述 对于酒后驾车行为的监督在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气体传感器逐渐向着低功耗、多功能、集成化方向的发展,以便于更准确更方便的检测出酒精浓度,更大程度上防范事故发生,因此,便携式酒精浓度检测仪具有十分广阔的现实市场和潜在的市场要求。 目前国际公认的酒后驾车的限定有两种,一种是酒后驾车,一种是酒醉驾车。根据我国2003年的修订规定,当驾驶者每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0.2mg时,就会被认定为酒后驾车;大于或等于0.8mg时,则会被认定为醉酒驾车。当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8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2.5倍;达到100mg/100mg 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4.7倍。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 本文设计的基于单片机的便携式酒精浓度检测仪以单片机和酒精传感器为核心,具有LCD实时显示浓度值的功能,不同颜色LED彩灯显示酒精浓度的不同范围,从而判断司机是否处于酒驾状态,如若酒驾则判断是酒后驾驶还是醉酒驾驶,一旦超过一定阈值即蜂鸣器报警同时报警灯亮。而且还可以通过按键进行待机与检测功能随时切换,在待机时进行简易计时,超过十分钟则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可用硬件复位来唤醒单片机。本设计采用C 语言来实现其软件功能。该仪器硬件电路设计简单、软件功能完善、灵敏度高、工作性能好,并且具有尺寸小、方便携带的优点。

1方案论证 1.1方案设计与分析 本文设计的便携式酒精浓度测试仪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采集系统以AT89S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外围电路带有LCD显示以及键盘电路,无需其他计算机,用户就可以与其进行交互工作,完成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分析,显示,休眠等功能。其中显示功能如下: A.酒精含量<20mg/100ml时,安全灯(绿色LED灯)亮; B.20mg/ml≤酒精含量≤80mg/ml时,警告灯(黄色LED灯)闪烁; C.80mg/ml≤酒精含量时,危险灯(红色LED灯)闪烁,蜂鸣器报警; 本仪器酒精含量测试范围:0-190mg/100ml,要求其测量精度优于0.5%。 (2)系统具有低功耗、方便携带、高性价比,低成本等特点。 (3)从便携式的角度设计,系统成功使用了大屏幕LCD显示器以及小键盘。由单片机系统控制键盘和LCD 显示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友好。 (4)软件系统采用C语言编写,既兼顾实时性处理的要求又能很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 1.2设计总体框图 图1-1总体设计框图

危险驾驶罪的司法适用

危险驾驶罪的司法适用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危险驾驶行为的内涵以及如何收集危险驾驶行为的证据进行论述,并尝试将危险驾驶罪与相近罪名进行区别,在此基础上论述危险驾驶罪司法适用方面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危险驾驶罪;犯罪构成;司法适用 《刑法修正案(八)》以列举的方式将飙车和醉酒驾驶两种行为列入了危险驾驶的范畴中,新增了危险驾驶罪,《刑法修正案(九)》对危险驾驶罪进行修改,增加了危险驾驶应当追究刑责的情形和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追加刑责的情形。 自危险驾驶罪增设以来,类似于醉驾等具有一定抽象危险性的侵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受到了较为及时和严厉地打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类似行为的发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而针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超员超速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刑法修正案(九)》对危险驾驶罪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一、四种危险驾驶行为 危险驾驶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禁止性规范,在明知自身辨认控制能力低下的情形下实施驾驶,或者主动实施会使自身辨认控制能力相对下降的驾驶,并且持续实施这种驾驶,使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处于严重危险状态的行为。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 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追逐竞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犯,但刑法没有将本罪规定为具体的公共危险犯,而是以情节恶劣限制处罚范围。也就是说,只要追逐竞驶行为具有抽象危险性,并且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 第一,在校园内、大型厂矿内等道路上,以及在人行道上追逐竞驶的,因为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造成危险,则可能成立本罪。 第二,追逐竞驶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速、超速驾驶为前提,低速驾驶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但是,单纯的高速驾驶或者超速驾驶,并不直接成立本罪。 第三,追逐竞驶要求以产生交通危险的方式驾驶,行为的基本方式是随意追逐、超载其他车辆,频繁并线、突然并线,或者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等。

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2011-5-17 14:47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 人民法院报 众所周知,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所谓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如何理解本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处理本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是司法实践面临的重 要问题。 一、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危险驾驶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 (一)追逐竞驶。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追逐竞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犯,但刑法没有将本罪规定为具体的公共危险犯,而是以情节恶劣限制处罚范围。换言之,只要追逐竞驶行为具有类型化的抽象危险,并且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第一,本罪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公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在校园内、大型厂矿内等道路上,以及在人行道上追逐竞驶的,因为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产生危险,依然可能成立本罪。第二,追逐竞驶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速、超速驾驶为前提,低速驾驶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但是,单纯的高速驾驶或者超速驾驶,并不直接成立本罪。换言之,不能将本罪等同于国外的超速驾驶罪。第三,追逐竞驶要求以产生交通危险的方式驾驶,行为的基本方式是随意追逐、超载其他车辆,频繁并线、突然并线,或者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第四,追逐竞驶既可能是二人以上其于意思联络而实施,也可能是单个人实施。例如,行为人驾驶机动车针对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实施追逐竞驶行为的,也可能成立本罪。第五,成立本罪要求情节恶劣。情节恶劣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追逐竞驶行为的公共危险性。对此,应以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驾驶的速度与方式、驾驶的次数等进行综合判断。在没有其他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追逐竞驶的行为,不应认定为情节恶劣。追逐竞驶的罪过形式为故意,不要求行为人以赌博竞技或者追求刺激为目的。因为基于任何目的与动机的故意追逐竞驶行为,只要产生了抽象的公共危险且情节恶劣,就值 得科处刑罚。 (二)醉酒驾驶。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属于醉酒驾驶。故意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本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醉酒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因此,一方面,抽象的危险犯实际上是类型化的危险犯,司法人员只需要进行类型化的判断即可。另一方面,完全没有危险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例如,在没有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因为不具有抽象的危险,不应以本罪论处。醉酒驾驶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对于醉酒状态的认识不需要十分具体(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的认识即可。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并驾驶机动车的,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

关于成立酒精检测仪产业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成立酒精检测仪产业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摘要说明 酒精检测仪是用来检测人体是否摄入酒精及摄入酒精多少程度的仪器。它可以作为交通警察执法时检测饮酒司机饮酒多少的检测工具,以有效减 少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可以用在其他场合检测人体呼出气体中的酒精 含量,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如一些高危领域禁止酒后上岗的 企业。 xxx科技公司由xxx科技发展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 实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 资880.0万元,占公司股份51%;B公司出资840.0万元,占公司股份49%。 xxx科技公司以酒精检测仪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 B公司的行业经验,xxx科技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 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x科技公司计划总投资16594.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428.10万元,占总投资的86.95%;流动资金2166.30万元,占总投 资的13.05%。 根据规划,xxx科技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19483.00 万元,总成本费用15102.13万元,税金及附加275.79万元,利润总 额4380.87万元,利税总额5260.92万元,税后净利润3285.65万元,

纳税总额1975.27万元,投资利润率26.40%,投资利税率31.70%,投资回报率19.80%,全部投资回收期6.55年,提供就业职位426个。 酒精测试仪实际上是由酒精气体传感器(相当于随酒精气体浓度变化的变阻器)与一个定值电阻及一个电压表或电流表组成。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如果驾驶员呼出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那么测试仪的电压表示数越大。

危险驾驶罪的概念

一、危险驾驶罪的概念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二、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 (一)主观方面 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危害到公共安全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状态的发生。 (二)客观方面 此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且情节恶劣。因此构成此罪要求在客观行为方面,要同时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 (1)行为条件: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这里法律条文采用列举的方式,仅将醉酒和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入罪。 “醉酒驾驶”的行为。醉酒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而生理性醉酒则不属于精神病。在病理性醉酒的情形中,要看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有病理性醉酒的生理特点。如果明知而故意饮酒是自己陷于病理性醉酒的状态后驾驶机动车,根据“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其仍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不知道自己有病理性醉酒的生理特点,而饮酒后使自己陷于病理性醉酒的状态后又驾驶机动车行驶,根据“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刑罚不应对此种行为人意志无法控制的行为加以处罚。 “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追逐竞驶”是指驾驶机动车相互追逐或以追求速度为目的驾驶的行为,即通俗意义上的“飙车”行为。由于道路限速的不同,那么达到“追逐竞驶”的速度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要多少码还要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而加以具体界定。 (2)空间条件: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要在道路上进行。“道路”与交通肇事罪中的“道路”范围相一致,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即凡是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道路。(3)对象条件:驾驶的是机动车。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包括大型汽车、小型汽车、专用汽车、特种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机动车辆。 注意:由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为非机动车,因此醉后驾驶电动自行车或驾驶电动自行车追逐竞驶的行为不构成危险驾驶罪。 (4)情节条件:情节恶劣。法律对于“情节恶劣”没有作具体的规定,但依照立法的本意,在闹市区、在高速公路上等醉驾或追逐竞驶,或车上载有多人等情形可以视为情节恶劣。注意:这里的“情节恶劣”不包括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形。因为危险驾驶罪只要有醉驾或追逐竞驶的行为即构成该罪,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交通肇事罪或其他罪名处罚。(三)客体方面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罪拟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显然,此罪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即危险驾驶的行为危及到了公共安全,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即对不特定且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的危险。 三、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和量刑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由此看出,我国刑法采取的是择一重处的处罚原则。 《刑法》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第四十三条【拘

酒精浓度检测仪的设计开题报告

学 生 毕 业 设 计 课题名称 酒驾酒精浓度检测仪的设计 姓 名 费海波 学 号 101220223 学 院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杨冰 讲师 2014年06月10日 ※※※※※※※※※ ※※ ※※ ※ ※ ※※※※※※※※※ 2014届学生 毕 业 设 计 材 料

毕 业 设 计 任 务 书 课题名称 酒驾酒精浓度检测仪的设计 姓 名 费海波 学 号 101220223 学 院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杨冰 讲师 2014年03月05日 ※※※※※※※※ ※ ※※ ※※ ※※ ※ ※※※※※※※ ※ 2014届学生 毕 业 设 计 材 料 (一)

一、设计的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4、熟悉ATmega8单片机C语言编写方法,能熟练操作A VR Studio 4和Altium Designer10.0等软件。 二、设计的主要内容 1、以单片机ATmega8为核心,结合蜂鸣器报警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和酒精传感器模块等硬件来实现酒精浓度检测仪的设计; 2、画出酒驾酒精浓度检测仪的原理图并编写程序; 3、初步调试原理图和程序达到要求后生成PCB图; 4、做出PCB板,焊接元器件; 5、对酒驾酒精浓度检测仪进行调试。 三、设计的基本要求 1、酒驾酒精浓度检测仪具有酒精浓度检测能力,可以大概判断出酒精浓度,具有超出提示等功能; 2、设计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数据准确; 3、设计文档格式符合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 4、设计文档字数不少于6000。 四、进度安排

危险驾驶罪从轻处罚的情节有哪些

危险驾驶罪从轻处罚的情节有哪些 (1)既往驾驶记录良好,没有违章记录的;(2)驾驶行为发生在乡村道路、公共停车场或者其他交通流量较小的路段、时段的;(3)驾驶距离较短,如驾驶车辆刚起步的、在公共停车场停车的;(4)发现自己不能安全驾驶后,及时停止驾驶行为的;(5)积极赔偿损失的。 在我国,很多刑事犯罪要是具有某些特殊情节的话,那么可以从轻处罚或从重处罚。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关于危险驾驶罪从轻处罚情节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对于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的设置和运用,我们认为具有以下情节之一的,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1)既往驾驶记录良好,没有违章记录的; (2)驾驶行为发生在乡村道路、公共停车场或者其他交通流量较小的路段、时段的; (3)驾驶距离较短,如驾驶车辆刚起步的、在公共停车场停车的; (4)发现自己不能安全驾驶后,及时停止驾驶行为的; (5)积极赔偿损失的。 ▲相关知识阅读: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前款规定的“道路”“机动车”,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一) 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二) 血液酒精含量达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三) 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驾驶的; (四) 驾驶载有乘客的营运机动车的; (五) 有严重超员、超载或者超速驾驶,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使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机动车牌证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的; (六) 逃避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拒绝、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七) 曾因酒后驾驶机动车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的; (八) 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 三、醉酒驾驶机动车,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又构成妨害公务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

汽车危险驾驶行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Abstract Road traffic safety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ajor social security issues, relating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people. Driver's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incentive for road traffic accidents. Timely detection of these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and inform the driver to respo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Now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arious sensors are integrated in smartphones that are widely available in people's lives. Therefor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ensor data on smartph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Multiple sensors such as GPS, accelerometer and gyroscope are used in the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detection technology. The rules for fatigue driving, distraction driving, and speeding determination are relatively simple. We have designed decision rules based on relevant traffic laws and implemented them on the client side. For rapid acceleration, rapid deceleration, sharp turn, people's subjective feelings is the basis for the judg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ving behavior, we used forward and backward filtering to divide the driving behavior. The duration, speed variation and maximum acceleration are taken as the eigenvalues of the events. Duration, steering angle, maximum normal acceleration and maximum angular velocity are extracted as feature values for turning events. Eigenvalue imbalance, we have normalized the various eigenvalues, and finally used kNN algorithm to classify the candidate driving behavior. After detecting dangerous driving we used text and voice to alert the driver to help them respond promptly. Based on the above techniques, w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detection system on iOS, and tested on the actual r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ngerous driving behavior detection system with high accuracy, with some practical value . Key words:Detection of dangerous driving Mobile phone sensor kNN algorithm Componentization

危险驾驶罪的“危险”界定

危险驾驶罪的“危险”界定 摘要: 危险驾驶罪是近年来新设立的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危险的界定是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危险驾驶罪有其时代合理性,更有完善的必要性,而该法条的完善方向在于把握危险驾驶罪的“危险”界定。危险驾驶罪的产生背景需要法律更效率的发挥作用,而疏忽了法律的严谨性,因此本罪在适用时需要对“危险”进行合理的界定,从而既能达到预期的遏制醉驾、飙车,又能避免法网大开,滥用刑法。综合研究得出结论,界定“危险”的核心要素在于(1)行为人的驾驶能力。(2)行为人的身体意识状况。(3)驾驶车辆的类型和车况。(4)驾驶路段的交通状况。 关键词:危险驾驶;醉驾;飙车;危险界定 Definied dangerous driving crime Abstract: dangerous driving crime, is driving a motor vehicle on the road chasing competition driving, vile, or drunken driving on the road behavior.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is crime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rime and related crime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has its historical rationality, necessity and more perfect, and the direction of improvement is to grasp the law of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 "risk" is defined. The crime of dangerous drivinglaw background need more efficiency play a role, but neglect the rigor of the law, so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crimewill be "dangerous" reasonable defini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to curb drunk driving, drag racing, and can avoid the French Open, the abuse of the criminal law. Comprehensive study concluded,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definition of "dangerous" (1) the behavior of people driving ability. (2) the body 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havior. (3) the type and condition of the vehicle driving. (4) driving traffic condition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