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 格式:docx
- 大小:36.76 KB
- 文档页数:2
激光雷达后向散射研究
何林宴
【期刊名称】《气象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09(030)0z1
【摘要】介绍了激光雷达在气象上的作用,并在使用光子计数法的基础上利用激光雷达方程计算出了在不同高度处大气的后向散射光子.为进行激光大气探测奠定理论基础.
【总页数】2页(P198,200)
【作者】何林宴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气象局,贵港,5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后向散射式小型激光雷达能见度仪探测研究 [J], 庄子波;黄炜;符超;蒋立辉
2.后向散射式激光雷达能见度探测研究 [J], 冯帅;蒋立辉;熊兴隆;沈法华;闫朴
3.侧向散射激光雷达反演气溶胶后向散射系数误差分析 [J], 张清泽;陈宇;麻晓敏;史博;单会会;陶宗明
4.海洋激光雷达后向散射波形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 [J], 杨昭;李强;赵云珊;杨勇
5.基于三波长激光雷达对强卷云后向散射系数波长关系研究 [J], 陶宗明;刘东;史博;麻晓敏;聂淼;胡顺星;周军;王英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散射审稿会及光谱技术研讨会近日,一场关于光散射审稿会及光谱技术研讨会在某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行业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光散射和光谱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以下是本次会议的相关内容介绍和总结。
一、会议概述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光散射审稿会和光谱技术研讨会。
首先是光散射审稿会。
会议邀请到了多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通过审稿及研讨方式讨论的稿件主要围绕着光散射方面,包括基础理论、算法、应用等。
不少参会者都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探讨、交流,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和宝贵的机会。
接下来是光谱技术研讨会。
主要内容包括硅基光谱器件、高光谱成像及其应用、基于纳米光子学的新型光学器件等。
在讲解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各显神通,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和思维广度为参会者带来了极富启发性的报告与分享。
二、会议亮点本次会议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尤其是在光散射及光谱技术方面,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以下是会议的一些亮点:1、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会议邀请到的专家学者均在光散射及光谱技术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他们在会议期间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有不少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国际上尚未被广泛报道的领域。
这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2、重点推进新型光学器件的研究和创新在本次会议中,与会者都对新型光学器件的研究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尤其是基于纳米光子学的新型光学器件,探索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新型光学器件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3、各方工程师共同探讨可视光谱和非可视光谱技术会议上主持人和与会者们共同探讨了可见光谱和非可见光谱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在工程领域而言,可见光谱技术已广泛应用在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环境监测等方面,而近年来,非可见光谱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得到拓展,这些应用为未来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4、国际化的交流与分享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他们的分享和交流丰富了会议议程和话题的多样性,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2003年度工作总结今年是我们新一届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任职的第二年,为帮助大多数年轻委员们互相了解,熟悉专业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和维护班子的团结,一年来,专业委员会主动与全体委员联系,上情下达,友好协商,充分调动人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完成了预定要在2003年中要执行的工作任务。
现汇报如下;1.2003年恰逢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和召开中国物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之年。
按照中国物理学会的章程和具体要求,我们专业委员会广泛征求分布在的各地委员,及其国内从事光散射研究的主要单位(课题组)负责人对代表我们专业委员会参会代表产生办法,及其要求他们积极推荐不仅业务精,而且对专业委员会工作有热情的同志为出席本次大会候选人。
从各单位所推荐的12名候选人中,经民主协商,最后推选出2名代表参加了今年9月在合肥召开的大会,其中我们专业委员会的代表蒋毅坚教授被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委员会理事。
通过这次推荐代表会议的过程,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专业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成员能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凝聚力量的。
这对调动每位委员和各单位人员的积极性,维护班子的团结,同时也为专业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促进我国光散射研究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奠定了基础。
2.2003年也是我们新一届专业委员会第一次负责举办第12届全国光散射学术大会召开之年。
今年年初北京闹“非典”时期,人员进出不便,给我们的筹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还未知能否顺利按期办会的情况下,我们专业委员会主要成员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频繁联系,达到了共识;即思想(心理)上要做好可能开不成会的准备,但在行动上要积极按步骤落实开会的预定方案和各项准备工作。
如在主办单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教授的支持下,建立了大会专用网页。
确定网上投稿和网上审稿的具体规定和和办法。
这一措施得到了全国从事光散射研究的全体的认同和支持。
在“非典”警报还没有解除前,我们在网上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篇论文(我们会议要求投寄论文全文,而不是摘要)和海外的7篇学术论文。
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雷力研究员团队简介
件光谱实验平台(ESL ),开展高能量密度物质雷力研究员团队立足于四川大
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高压科学
与技术实验室,长期专注于极端条
件光散射谱学领域,聚焦高压物理
前沿基础性问题,探索简单分子系
统(聚合氮、金属氢)在极端条件
下的演化规律。
研究团队成功设计
和搭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极端条
(HEDM )在高压250 GPa 和高温5000K (或低温77 K )的极端热力学环境下光谱学分析,在国内全氮分子高压聚合的实验探索上率先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最近,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后层状聚合 氮—-“熊猫氮” (Panda-N ),该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氮的温-压相图,体现了固态氮 在压致解离过程的对称性破缺与路径依赖特性,对深入认识极端条件下简单分子体系 的演化行为向前迈进了一步。
研究团队目前承担四川大学“青苗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NSAF 联合基 金项目与面上项目;已培养博士2人、硕士 11人,目前在读研究生8人;研究生曾多次在 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中国高压科学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墙报奖”。
雷力研究员团队以四川大学高压科学与技
术实验室为优势条件、以“川大高压”研究团
队为合作基础,秉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实践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开展
特色鲜明的研究工作,勇于挑战国际前沿科学
难题,力争在更广、更深的物理层面获得创新
性研究成果
!。
前向散射对激光水下成像的影响钟森城;李泽仁;王荣波【期刊名称】《强激光与粒子束》【年(卷),期】2012(024)001【摘要】为研究前向散射对水下成像的影响,利用辐射传输理论建立了激光水下成像前向散射理论模型,提出了水下成像前向散射影响系数,用以表征前向散射对水下成像质量的影响程度,并给出了前向散射功率及前向散射影响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利用Matlab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水下成像前向散射光功率和影响系数随探测水深及水衰减系数的变化规律,说明了非对称因子的取值对成像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To study the forward-scattering effect on underwater laser imaging, a forward-scattering model of underwater laser imaging system based on radiative transfer theory was established. The forward-scattering influence coefficient was proposed, and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of the coefficient and the forward-scattering power was given. The variation of the forward-scattering power and influence coefficient with exploration depth and water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was attained using Matlab, which proved that the effect of asymmetry factor on underwater imaging quality was large.【总页数】4页(P61-64)【作者】钟森城;李泽仁;王荣波【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49【相关文献】1.小角前向散射激光测粒仪探测器偏心对颗粒粒径测量的影响 [J], 王玉2.激光散射流式细胞仪前向光探测方法研究 [J], 尚添;祝连庆;张文昌;娄小平;刘超3.后向散射对激光水下成像的影响研究 [J], 钟森城;李泽仁;王荣波4.基于激光腔增强技术的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校准方法研究 [J], 张建锋;潘孙强;褚进华;陈哲敏;胡朋兵;陈宁;张辉5.激光前向散射法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在污染源超低排放烟气测定中的适用性研究[J], 耿晔;赵娇娇;付军华;孙开争;杜天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波毫米波技术研究与应用前沿 杨广琦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6) 东南大学等有关单位于2008年4月21 ̄24日在南京举办了“2008年国际微波毫米波技术会议”(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ee on Microwave and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简称ICMMT’2008)和“2008年全球毫米波会议”(2008 GlobalSymposium on Millimeter Waves,简称GSMM’2008)。
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伊朗、印度、泰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679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境外代表约130位。
本次会议由东南大学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天线分会、IEEE MTT-s(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微波理论与技术分会)、IEEE EDS(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龟子器件分会)、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EuMA(欧洲微波协会)等协办。
会议的主要议题为: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涉及微波理论与技术、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天线技术、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电磁成像、微波遥感、微波通信等议题。
大会开幕式由.ICMMT’2008主席冯正和教授、GSMM’2008主席洪伟教授、IEEE MTT-S主席Barry Perlman教授、IEEE的Peter Staeeker博士及日本NiCT副主席Shlngoohmori博士分别致辞。
之后安排有“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的6个主题演讲(Keynote Speech)。
会议期间共安排1个特别讨论会(Speeial Session)、34个普通讨论会(OralSession)、和9个张贴场次(Poster Session)。
同时举办有45家国内外厂商和专业媒体参加的微波工业与技术展览,吸引了超过500位非注册观众。
也谈光散射增强程光煦【摘要】“增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非弹性)光散射中发现的重要现象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锲而不舍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时至今日,已有各种机制来说明或解释它,但仍不尽人意.十余年来,超高“增强”(g是增强因子~1014-15)的报导更是将它推向一新的境地,原有的想法遇到了莫大的障碍和挑战,必须用新的思想(格林函数的“极”或散射截面)考虑、处理这类问题.本文除了讲述非弹性光散射光强的基础知识之外,还给出了过往未能理解和阐述的内容,如分形、极化、纳米、准相位匹配和单分子层界面等结构的增强,为该领域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路径.【期刊名称】《光散射学报》【年(卷),期】2016(028)004【总页数】17页(P374-390)【关键词】(非弹性)光散射;增强【作者】程光煦【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实验室及物理系,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6非弹性光散射的拉曼散射谱中最基本的两个特征量是频移(ωs=ωL-ωq;ωΑS=ωL+ωq)和散射光光强(IS,IAS)。
长期以来人们对前者,即频移较为重视,也完成了不少工作,而对散射光强的关注、研究显得苍白无力、淡漠冷清;其中不乏片面、错误的认识,如光散射增强斯托克斯、反斯托克斯分量及它们的比值等物理量,对于不同材料随外界条件(如激光的功率,温度,配置等)的变化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特别是在增强因子的测定中,违背常识的错误还作为成果宣传、引用。
曾经还成立过表面增强专业分会,多年来花费不少的人力、经费和时间,由此可见人们对它的兴趣和重视。
“增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光散射(特别是非弹性光散射)中发现的重要现象之一。
时至今日,有各种机制(如化学、物理、电磁场等)来说明或解释它。
十余年来,超高(g~1014-15)增强因子的提出更是将它推向一新的境地[1],必须用新的思想考虑(格林函数中谱的“极”或散射截面)、处理这类问题。
酸性铬深蓝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李树伟;王照丽;钱一鸣;张姝;陈华芳;易鸣【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2(025)005【摘要】基于人血清白蛋白(HSA)对酸性铬深蓝共振光散射的增强效应,拟定了一种新的测定HSA的共振光散射法.在pH=3.78的B-R缓冲溶液中,酸性铬深蓝与蛋白质结合,产生强烈的共振光散射,在λ=365 nm处,共振光散射强度较大,且共振光散射强度与蛋白质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2.0 μg/mL,检测限可达0.13 μg/mL.该法简便、快速,用于人体血清样品蛋白质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总页数】3页(P494-496)【作者】李树伟;王照丽;钱一鸣;张姝;陈华芳;易鸣【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校医院,四川,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相关文献】1.铬(Ⅵ)-碘化物-罗丹明6G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铬(Ⅵ) [J], 王照丽;张新申;罗娅君;李树伟2.铍试剂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J], 苏小东;李树伟;王小红;何艺;潘建章3.简易荧光仪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J], 王林;王照丽;李树伟4.邻苯二酚紫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J], 王照丽;张新申;李树伟;罗娅君5.溴酸钾氧化酸性铬深蓝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 [J], 张文圣;崔慧;王术皓;杜凌云;张爱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
【期刊名称】《光散射学报》
【年(卷),期】2018(30)4
【摘要】受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托,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将于2019年11月2-6在苏州召开,会议由苏州大学承办、厦门大学协办。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光散射和相关光谱原理和技术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全力展示中国在光散射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光散射及相关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光散射和光谱事业的发展。
我们诚挚地邀请各界同人莅临本届盛会!
【总页数】1页(P296-296)
【关键词】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苏州大学;科技工作者;厦门大学;专家学者;光谱
【作者】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组委会;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36.2
【相关文献】
1.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兰州)/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J],
2.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兰州)/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J],
3.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兰州)/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J],
4.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兰州)/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J],
5.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兰州)/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