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电图的节律与图形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心电图1-1-心电图-2-一.正常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组成。
1.心电图纸上每一个小方格横格为0。
04,纵格为0。
1mv;2.心率:窦性心律,成人正常值在60,100次、分,新生儿在110,150次、分,成人>10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60次、分为窦性心动过缓;3.心律:正常人绝大多数时间为窦性心律,及PP间期差别<0。
12,当>0。
12时为窦性心律不齐。
4.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圆拱状,方向除aVR导联倒置外,其余导联多直立。
振幅〈0。
25mv,时间〈0。
11;【P波的时间〈0。
12,P波的肢体导联不超过0。
25mv,胸导连不超过2、0mv。
】5.PR间期:自P波的起点至QRS波起点的时间,正常成人为0。
12,0。
20,14岁以下儿童<0。
12;6.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和室间隔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限在0。
06,0。
10之间,不超过0。
11。
其中室壁机动时间V1<0。
03,V2导联不超过0。
04,V5男性<0。
05,女性<0。
045,I、II、aVF导联主波方向向上,aVR导联主波方向是负向的,胸前导联V1、V2导联呈小R大S型,V3、V4导联的R波和S波基本相当,V1,V4导联由小R波逐渐增高而转为大R波,V4、V6导联R波依次减低,通常时V2导联S波最深,V2,V6导联S波逐渐减低或消失,V4,V6导联Q波逐渐增深。
【正常人胸前导联的R波自V1,V6导联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导R、S〈1,V5导:R、S〉1,可呈QRS型,大Q小R型,小R大S型,或小Q大S小R型,aVR导联R波一般不超过0。
5mv,aVL、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大R型、大R小S型和小Q大R型,也可呈小R大S型,标准I导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aVF导联的R波〈2、0mv,标准I、II、III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主波方向一般向上,6个肢体导联QRS波的振幅的正向波和负向波的绝对值之和不应〈0。
1 心电图的节律与图形1. 1 心电图节律节律是指控制心脏电活动的起源部位。
正常的心脏节律(心律)的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 称为窦性心律。
正常时窦房结的频率60~100 次/ 分钟(bpm) 。
超过该频率称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该频率则为窦性心动过缓。
除窦房结以外的心房、房室结、心室都有频率不同的自搏节律和部位, 这些自搏节律点称为异位节律点。
1. 2 心电图图形与各波的命名解剖学的心脏分为4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由于两个心房同时收缩,两个心室也同时收缩。
因此,从电活动的角度可把心脏看成两个腔:心房腔和心室腔。
心房肌质地小、壁薄,除极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小, 心电图记录的电位较低矮称为P波。
心室肌质地大、壁厚,心室除极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大,心电图记录的电位振幅较高称为QRS 波。
心室肌除极后恢复到静息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形成心电图的T波。
心电图研究早期,Einthoven将心电图的各波用英文字母表示:P代表心房除极波,Q、R、S 都代表心室除极波,统称为QRS波群。
其中Q波为QRS 波群中的第一个负向波,R波为第一个正向(直立)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
QRS波最前部分可以有Q波, 也可以无Q 波。
S波和T波之间的部分称为ST段。
U波位于T波后0. 20~0. 40s的低而宽的波形,形成机制不清(图1) 。
2 心电图各波的时限与测量2. 1 心电图各波时限和间期心电图除了P、QRS、T波及ST段外 ,还有电活动经过心脏不同部分传导、扩布所需时间的间期。
例如:PR间期、PJ间期以及QT间期等 ,测量心电图各波时限及间期是了解心脏电活动最直接的方法(图 2) 。
2. 1. 1 P 波时限心房肌除极时间 ,正常值0. 11s。
2. 1. 2 QRS波群时限电活动通过心室肌传导与扩布的时间。
正常值 0. 06~0. 10s(即2~3 个小方格) 。
心室出现传导异常时QRS波时限增宽。
2. 1. 3 PR间期P波起点到RS波起点。
1-是否是窦性心律(P波I、II、avF↑,avR↓→窦性心律,否则为异位节律)2-P波有无异常a-P波II、III、avF≥0.25mV 时限<0.12s→右房肥大b-P波时限>0.12s,I、II、avL有切迹→左房肥大c-PP间期>1s(五个大格)→窦性心动过缓d-PP间期<0.6s(三个大格)→窦性心动过速e-PP间期不等,差别≥0.16s→窦性心律不齐f-无P-QRS波,且停搏间期不是PP间期的整数倍→窦性停搏g-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脱漏→二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h-P波突然脱漏,无进行性缩短过程→二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i-P波提前出现,与正常P波形态不同→房性期前收缩(PR>0.12s,来源于心房,否则来源于房室交界区)j-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房早,但不是持续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k-房早致使心房率100~250次/分→房性心动过速l-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扑动波,心房率250~350次/分→心房扑动m-无P波,由频率不等形态不一的颤动波代替→心房颤动n-QRS主波I↑III↓→电轴左偏I↓III↑→电轴右偏3-PR间期有无异常a-窦性心律,PR间期>0.20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b-窦性心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不能下传,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QRS脱落,停搏间期为PP间期的两倍→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c-窦性心律,PR间期恒定,间歇性QRS波脱落→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d-窦性心律,P波与QRS波为2:1的关系,不能鉴别是二度I型还是II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1传导e-无房室传导,心房率必须大于心室率→三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f-PR<0.12s,P波及QRS形态正常→加速性房室传导g-PR<0.12s,P波形态正常,QRS>0.11s,起始部分顿挫(△波),继发性ST-T改变→预激综合征h-心室率35~60次/分,规则,II、III、avF P波倒置,P可在QRS之前、之中、之后,若无逆传阻滞则PR<0.12s→房室交界区心律i-房室交界区心律,频率70~130次/分,非阵发性发作和终止→加速性房室交界区心律4-QRS波有无异常a-V1~V3都有R波,但V3 R波≤0.3mV,V2 R等于或小于V3 R电压→R波上升不良(胸导联低电压、左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患者除外)b-V1~V3都有R波,但R电压V1~V3逐渐降低→R波反向上升(同上)c-每一肢体导联的R波和S波电压总和<0.5mV→肢体导联低电压d-每一胸前导联的R波和S波电压总和<0.8mV→胸导低电压e-QRS时限>0.12s,右胸导联上继发的R’波,且R’波多大于R波,继发ST-T异常,I、avL及左胸导联S波顿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在0.09~0.11s时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f-电轴左偏,R在avL终末部分向上,QRS时限<0.12s,I、avL呈qR型,II、III、avF呈rS型→左前分支阻滞g-电轴右偏,I、avL呈rS型,II、III、avF呈qR型,QRS时限<0.12s,可有R III>R II→左后分支阻滞h-QRS时限>0.12s, I、avL、V5、V6导联R波宽大、切迹或顿挫,继发ST-T异常,I、V5、V6无Q波,V5、V6导联R波峰时间≥0.06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①QRS时限0.10~0.11s,②I、avL、V5、V6导联R波宽大、切迹或顿挫,③I、V5、V6无Q波,④V5、V6导联R波峰时间≥0.06s→(符合上述四条中的三条)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j-SV1~V2+RV5~V6>3.5mV(女)/4.0mV(男)或RavL>1.2mV,R I>1.5mV, R avF>2.0mV或R I+S III>2.5mV或RavL+SV3>2.8mV(男)/>2.0mV(女)→左室肥大k-电轴右偏,R V1>S V1或(严重时)V1 qR型或RV1+SV5>1.05mV, R avR>0.5mV→右室肥大l-同时符合j、k时→双心室肥大m-符合j、k中任意一条同时伴有ST-T改变时→左(右)室肥大伴劳损n-QRS波提前出现,宽大畸形,形态一致→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o-一种以上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p-成对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早q-室性期前收缩与正常窦性QRS波交替出现→室早二联律r-一个正常搏动后紧接着连续出现的2个同样的早搏的图形,这样成组连续出现三次或者以上→三联律s-室性QRS波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频率>100次/分→室性心动过速t-室性QRS波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频率<100次/分→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u-无QRS波,心室波极不规则,频率及振幅各不相同→心室颤动v-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振幅和极性变化→尖端扭转性室速w-起搏器心电图x-室性融合波:一个以上的起搏点的冲动同时传导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波,这种波形态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
1 心电图的节律与图形
1. 1 心电图节律节律是指控制心脏电活动的起源部位。
正常的心脏节律(心律)的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 称为窦性心律。
正常时窦房结的频率60~100 次/ 分钟(bpm) 。
超过该频率称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该频率则为窦性心动过缓。
除窦房结以外的心房、房室结、心室都有频率不同的自搏节律和部位, 这些自搏节律点称为异位节律点。
1. 2 心电图图形与各波的命名解剖学的心脏分为4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由于两个心房同时收缩,两个心室也同时收缩。
因此,从电活动的角度可把心脏看成两个腔:心房腔和心室腔。
心房肌质地小、壁薄,除极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小, 心电图记录的电位较低矮称为P波。
心室肌质地大、壁厚,心室除极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大,心电图记录的电位振幅较高称为QRS 波。
心室肌除极后恢复到静息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形成心电图的T波。
心电图研究早期,Einthoven将心电图的各波用英文字母表示:P代表心房除极波,Q、R、S 都代表心室除极波,统称为QRS波群。
其中Q波为QRS 波群中的第一个负向波,R波为第一个正向(直立)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
QRS波最前部分可以有Q波, 也可以无Q 波。
S波和T波之间的部分称为ST段。
U波位于T波后0. 20~0. 40s的低而宽的波形,形成机制不清(图1) 。
2 心电图各波的时限与测量
2. 1 心电图各波时限和间期心电图除了P、QRS、T波及ST段外,还有电活动经过心脏不同部分传导、扩布所需时间的间期。
例如:PR间期、PJ间期以及QT间期等,测量心电图各波时限及间期是了解心脏电活动最直接的方法(图2) 。
2. 1. 1 P 波时限心房肌除极时间,正常值0. 11s。
2. 1. 2 QRS波群时限电活动通过心室肌传导与扩布的时间。
正常值0. 06~0. 10s(即2~
3 个小方格) 。
心室出现传导异常时QRS波时限增宽。
2. 1. 3 PR间期P波起点到RS波起点。
正常PR间期值0. 12~0. 20s ,相当于3~5 小格。
该间期是心房开始除极和激动在房室结延迟传导的时间。
2. 1. 4 PJ 间期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的终点(J点) ,是心房除极、房室结传导和心室除极时间,正常值≤0. 26s。
2. 1. 5 QT间期QRS波起点到T波结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
由于QT间期长度随心率变化而改变,因此,临床应用校正的QT间期(QTc )消除心率的影响,正常值< 0. 44s。
2. 1. 6 PP 间期第1个P波起点到第2个P波的起点,该间期代表2次心房除极间隔时间,通过该间期可计算出心房频率。
2. 1. 7 RR间期第1个QRS波起点到第2个QRS波的起点的长度,该间期代表2次心室除极间隔时间, 通过对该间期的计算可得出心室率。
2. 2 心电图记录与测量为了便于了解心脏电活动,对心电图各波及各间期的测量成为心电图的关键,为此,心电图记录使用统一标准的心电图纸,其横向(长度)代表时间,用秒(s) 表示,纵向(宽)代表振幅高度,用毫伏(mV)表示。
心电图纸印有两种正方格,每个大正方格内有5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边长1mm ,时间代表0. 04s ,振幅代表0. 1mV。
以此类推,大方格为5mm ,代表0. 2s 的时间和0. 5mV 的振幅。
横向的5个大格则代表1s (图3) 。
测量心电图时,根据各波所占有的小格的数量推算出时限和振幅,图4中的PR间期长度占4 个小格(0. 04s ×4 = 0. 16s) ,该图的PR间期0. 16s。
还可根据描记的P波或QRS波与大方格的比
例,计算出心率。
例如:计算心室率时,每5个大方格出现1次QRS波, 即RR间期1. 0s(1000ms) ,心室率60bpm(次/ 分) 。
每4个大格出现1 次QRS波,即RR间期0. 8s (800ms) ,心室率75 bpm ,依次类推。
也可以应用公式计算:心率= 60000(ms)÷RR 间期(ms) 。
例如:60000÷800 = 75bpm。
心电图记录时应该注意: ①为防止肌肉震颤引起心电图伪差,病人必须平卧并全身放松;
②连接肢体导联电极及导线,确定连接正确;③做心电图机1mV的标记; ④记录6个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 ⑤记录6个胸前导联心电图; ⑦每个导联记录3个或4个周期,心律失常时记录时间应适当延长。
3 如何阅读和诊断心电图
3. 1 阅读心电图的方法
3. 1. 1 通读心电图,注意记录的心电图是否为12导联心电图,如果记录导联不完整可影响心电图的最后诊断。
3. 1. 2 判断各导联连接是否正确,最常见的错误是将两上肢导联线连接颠倒,使6个肢体导联的心电图图形酷似右位心改变,Ⅰ导联心电图各波(包括P波)倒置,但胸前导联却无右位心的特征性改变。
3. 1. 3 观察各导联P波形态、极向、时限和频率是否正常,重点为Ⅱ、Ⅲ、avR、avF、V1导联,正常时为窦性心律,否则为异位心律。
3. 1. 4 测量QRS波时限、极向和振幅高度,这些测量值均在正常范围(0. 06~0. 10s) ,即心电图正常,否则为异常。
注意测量QRS波时限应选择12导联中最宽的QRS波测量。
3. 1. 5 测量PR间期长度,其短于0. 12s或长于0. 20s均为异常。
3. 1. 6 观察并测量ST段T波,ST段压低、抬高超过正常值均为异常。
T波低平、倒置也视为不正常。
3. 2 心电图诊断步骤与报告内容目前对心电图诊断与报告的基本内容按一定顺序进行,在阅读和解释心电图时,应就心电图中可看到的所有表现进行分析与描述,主要包括: 3. 2. 1 基本心律:确定心电图的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还是异位节律,并确定心率。
3. 2. 2 传导间期:测量PR间期、ST 段、QT间期,标出具体数值。
3. 2. 3 心电轴::测量QRS波电轴。
3. 2. 4 描述QRS波时限、形态。
3. 2. 5 描述ST段和T波。
总之,在阅读、分析心电图时,应仔细测量各波及各间期的时限,认真分析节律与波形改变的原因,才能做出最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