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减数分裂+转录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34
新课标人教版2012—2013学年度高中生物必修2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将两个纯种的亲本黄色(Y)圆粒(R)豌豆与绿色(y)皱粒(r)豌豆杂交,所得的F1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基因的走向是() A.Y与R走向一极,y与r走向另一极B.Y与r走向一极,y与R走向另一极C.Y与y走向一极,R与r走向另一极D.走向两极的均为Y、y、R、r答案:D2.在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中,若n代表研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对数,则2n能代表()①F1形成配子的类型数②F1自交产生F2时雌雄配子的组合数③F2的基因型种类数④F2的表现型种类数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n对等位基因生物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数为2n,自交产生F2时雌雄配子组合数为4n;F2基因型种类数为3n,F2的表现型种类数为2n。
答案:C3.研究基因传递规律的主要方法是()A.由基因表达出的性状推知的B.从理论上分析总结的C.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总结的D.通过测交实验总结的解析:基因是眼睛看不到的,但其控制的性状是可见的,可以根据性状的传递规律,推知基因的传递规律。
答案:A4.下列是分析豌豆的两对基因遗传所得的子代F2基因型结果(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表中部分基因型没有列出,有的以数字表示。
A.表中被研究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B.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3>2=4>1C.F2中出现亲本没有的重组性状的比例是6/16或10/16D.表中被研究的基因其编码序列都具有非连续性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即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表中配子基因型可知,1、2、3、4所代表的基因型及其在F2中出现的概率为YYRR 116、YYRr216、YyRr416、yyRr216,概率大小依次为3>2=4>1。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因子的发现。
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F1全为高茎;F1自交,F2中高茎∶矮茎 = 3∶1。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高茎∶矮茎 = 1∶1,验证了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的分离。
-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F2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 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让F1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验证了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
-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减数分裂:- 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高三生物转录翻译知识点转录翻译是生物学中重要的过程,它负责将基因信息转录成RNA,然后将RNA翻译成蛋白质。
在高三生物学课程中,转录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涉及到基础概念和过程,还与遗传变异、细胞功能、生物发育等方面密切相关。
首先,转录是指将DNA的基因信息转录成RNA分子的过程。
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的作用,将DNA两条链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RNA分子。
转录过程包括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是RNA聚合酶结合到转录起始位点上,逐渐解开DNA双链,形成一个转录起始复合物。
延伸阶段是RNA聚合酶在转录起始位点的upstream方向上进行链式延伸,通过与DNA模板链互补配对,合成RNA链。
终止阶段是RNA聚合酶到达转录终止位点时,通过特定的机制停止合成RNA链,并与DNA解链分离。
翻译是指将RNA分子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中,通过三个不同种类的RNA分子的相互作用,将RNA上的密码子翻译成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翻译过程包括启动、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是启动子RNA与核糖体的结合,使核糖体定位在起始密码子上。
延伸阶段是核糖体依次识别、结合和积累氨基酸,通过肽键的形成将氨基酸连接成聚合物,形成蛋白质的链状结构。
终止阶段是核糖体到达终止密码子时,与特定的终止因子结合,使蛋白质链终止合成。
转录翻译是生物体内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核心过程。
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参与了生物体的各种功能和特性的表达和继承。
在转录过程中,RNA的合成是依赖于DNA模板的,因此基因的转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因的表达水平。
而翻译过程中,密码子的翻译是与氨基酸的选择有关的,通过密码子的变化,能够使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差异,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
因此,转录翻译是生物内遗传信息传递的桥梁,也是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基础。
在转录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突变和变异。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能会导致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出现异常。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 1 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 8 专题五 基因表达相关的题型及解题方法 . (12)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RNA 的组成及种类1.RNA 的基本单位及组成①磷酸 ②核糖 ③碱基:A 、U 、G 、C ④核糖核苷酸 2.RNA 的种类及功能 mRNA tRNA rRNA 名称 信使RNA 转运RNA 核糖体RNA 结构 单链单链,呈三叶草形单链功能传递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识别密码子,运载氨基酸参与构成核糖体[典例1]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RNA 功能的是( ) 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B.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C.具有生物催化作用D.参与核糖体的组成解析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A 错误、B 正确;少数酶的化学本质为RNA ,C 正确;rRNA 参与核糖体的组成,D 正确。
答案 A【归纳总结】 RNA 和DNA 的区别比较项目DNARNA化学组成基本组成元素 均只含有C 、H 、O 、N 、P 五种元素 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碱基A、G、C、T A、G、C、U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无机酸磷酸磷酸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通常呈单链结构【归纳】DNA与RNA的判定方法(1)根据五碳糖种类判定:若核酸分子中含核糖,一定为RNA;含脱氧核糖,一定为DNA。
(2)根据含氮碱基判定:含T的核酸一定是DNA;含U的核酸一定是RNA。
转录翻译知识点总结一、转录翻译的概念转录翻译是指在细胞中将DNA上的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然后将mRNA上的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转录翻译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是细胞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转录翻译的基础知识1. DNA的结构DNA是由两条螺旋状的链组成,每条链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鸟嘌呤)组成的。
2. mRNA的结构mRNA是一种由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分子,其基本结构与DNA相似,但mRNA上的胞嘧啶碱基被乙基化而变成了吗啉,因此mRNA分子结构比DNA中的碱基要简单。
3. 转录的过程转录是指从DNA模板链合成mRNA的过程,由RNA聚合酶酶推动完成。
4. 翻译的过程翻译是指把mRNA上的信息以氨基酸序列的形式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由tRNA、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酶协同完成。
三、转录翻译的主要环节1. 转录的主要步骤(1)启动子识别,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2)RNA合成,RNA聚合酶沿DNA模板链合成mRNA;(3)终止子识别,mRNA合成结束。
2. 翻译的主要步骤(1)与mRNA结合,tRNA携带氨基酸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2)肽链合成,核糖体依次将氨基酸连接起来,形成多肽链;(3)终止子识别,翻译结束。
四、重要的转录翻译知识点1. 翻译的密码子基因的转录过程,从DNA合成mRNA的过程简称为转录,而由mRNA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翻译是一个非常精准的过程,依赖于密码子与tRNA上的氨基酸配对。
2. 蛋白质合成的调控蛋白质合成的调控是由细胞内部的一系列蛋白质、RNA和代谢产物协调调节的,包括转录水平的调控和翻译后的调控。
3. 转录翻译的突变转录翻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这些突变可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4. 转录翻译的应用转录翻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方面。
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一)转录过程1.转录起始基因的转录是由RNA聚合酶催化进行的。
基因的上游具有结合RNA聚合酶的区域,叫作启动子。
启动子是一段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具有和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的位点,决定了基因转录的起始位点。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在特定区域将DNA双螺旋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使DNA解旋,形成单链区,以非编码链为模板合成RNA互补链的过程就开始了。
2.转录延长转录的延长是以首位核苷酸的3′-OH为基础逐个加入NTP,形成磷酸二酯键,使RNA逐步从5′向3′端延伸的过程。
在原核生物中,因为没有核膜的分隔,转录未完成即已开始翻译,而且在同一个DNA模板上同时进行多个转录过程。
电镜下看到的羽毛状图形和羽毛上的小黑点(多聚核糖体),是转录和翻译高效率的直观表现。
3.转录终止转录的终止在原核生物分为依赖Rho因子与非依赖Rho因子两类。
在依赖Rho因子的生物类型中,因为Rho因子有ATP酶和解旋酶两种活性,能结合在转录产物的3′末端区并使转录停顿产物RNA脱离DNA模板,所以可以终止转录。
对于非依赖Rho因子的转录终止,其RNA产物的3′端往往形成茎环结构,其后又有一串寡聚U。
茎环结构可使RNA聚合酶变构而不再前移,寡聚U 则有利于RNA脱离依附的DNA模板。
因此,无论哪一种转录终止都有RNA聚合酶停顿和RNA产物脱出这两个必要过程。
(二)翻译过程遗传信息的翻译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核糖体与RNA、35个碱基的mRNA片段的大小比较如图4-2所示。
核糖体的小亚基负责识别模板mRNA,并与mRNA上大约35个碱基结合。
每个核糖体有3个RNA结合位点,称为A位、P位和E 位(图4-3),其中A位和P位横跨核糖体的两个亚基,E位仅位于大亚基上。
A位负责结合氨酰-tRNA,P位结合肽酰-tRNA,E位是延长的肽链转移到氨酰-tRNA之后所释放的脱酰-tRNA的结合位点,也称释放位点。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A位和P位上的tRNA处于活性状态,肽链的延伸只涉及核糖体所覆盖的约10个密码子中的2个。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学习目标】1、概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意义。
3、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要点梳理】要点一、生物变异的类型1.生物变异有两种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2.两种变异的区别:3.变异类型之间的关系:要点诠释:(1)病毒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2)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3)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①进行无性生殖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②进行有性生殖时——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要点二、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1)症状:细胞呈镰刀状,运输氧的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2)直接原因: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一个氨基酸(β链的第6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引起的,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不正常的缬氨酸。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分析研究要点诠释:突变的原因: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2.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1)概念: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由于这是稳定的双螺旋结构解旋形成单链DNA,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改变缺失增添要点诠释: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RNA上核糖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化,也引起基因突变,另外,RNA通常为单链,更易发生突变。
(3)原因:①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局部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②外因——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紫外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秋水仙素等生物因素:各种病毒和某些细菌4.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①普遍性: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②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要点诠释:对基因突变“随机性”的剖析a.时间上的随机:它可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甚至在趋于衰老的个体中也很容易发生,如老年人易得皮肤癌等。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大全(完整版)第一篇: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关于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一、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2. 细胞质:由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组成,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
3. 细胞核:由核膜、核孔、染色质、核仁等组成,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维持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自我复制:细胞通过有性或无性方式进行自我繁殖和复制。
2. 维持生命活动:细胞进行代谢反应和物质转化,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和物质基础。
3. 感受和响应外界刺激: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感受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 调节细胞功能:细胞内的酶系统能够调节细胞功能和反应,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
5. 遗传物质传递:细胞核内的DNA能够传递遗传物质,实现后代物种的遗传特性传承。
三、常见的细胞类型1. 原核细胞:不具有明确核子膜和亲核物质,形态小而简单,细胞内没有细胞器。
如细菌。
2. 真核细胞: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具备明显的细胞核和内质网等多种细胞器。
3. 细胞的相同点:避免任何外来侵入,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以生存和自我繁殖为目的。
四、细胞的组织和器官一个细胞不能完成所有的生理功能,需要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如:动物体内的组织包括肌肉、骨骼、神经、脏器、体液等。
植物中常见的组织有根、茎、叶等,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协同发挥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整个生命体的生长和发展。
对于细胞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领域的知识,以及解决某些生物学问题。
第二篇: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过程之一。
了解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及其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一、细胞的生长1. 细胞生长的来源:来自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的供给,以及细胞内新的分子合成。
高中生物必修二名词解说第一章(16)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
(比如:大麦、小麦、豌豆)(两性花都是自花传粉吗)(与自交的关系,自花传粉必定是自交,自交不必定是自花传粉)两性花:被子植物的一朵花中同时拥有雌蕊和雄蕊,这类花即为两性花。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等包被,裸子植物种子裸露。
异花传粉:把不一样花的花粉经过不一样门路(风力,水力,昆虫或人的活动)流传到雌蕊的花柱上,进行受精的一系列过程叫异花传粉。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异花传粉)闭花授粉:雌蕊与雄蕊在授粉期与外界隔断,比如豌豆,授粉达成,花才开放。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一样表现种类,叫做相对性状。
另指显显性性状:指拥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能展现出的亲天性状,性等位基因支配的性状。
另指隐性性状:指拥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不可以展现出的亲天性状,隐性等位基因支配的性状。
性状分别:是指在杂种后辈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杂交:经过不一样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获得某些双亲基因从头组合的个体的方法。
自交:是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联合或拥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生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正交与反交:表现型不一样的两种个体甲和乙杂交,假如将甲作父本,乙作母本定为正交,那么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反交 ,此中 ,甲为隐性性状 ,乙为显性性状。
纯合子:遗传因子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
(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杂合子:遗传因子构成不一样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性状确立待测个体基因型。
分别定律:(孟德尔第必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交融;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疏别,分别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一样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辈。
简称生殖细胞。
有雌配子,如配子: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由生殖系统所产生的成熟性细胞,卵细胞,雄配子,如精子。
⾼中⽣物必修2⽐较复制转录翻译知识点整理 学习⾼中⽣物知识,以知识点为单位,分类复习更加容易记忆。
为了帮助⾼中⽣掌握必修2课本中复制、转录及翻译知识点,下⾯店铺给⼤家带来⾼中⽣物必修2⽐较复制转录翻译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物必修2⽐较复制转录翻译知识点 概念: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次分裂间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定氨基酸顺序的蛋⽩质的过程。
场所:进⾏场所主要细胞核主要细胞核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以DNA的⼀条链为模板信使RNA 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合成蛋⽩质的20种氨基酸 条件:需要特定的酶和ATP需要特定的酶和ATP 过程在酶的作⽤下,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以解开的每段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T—A、G —C)合成与模板互补的⼦链;⼦链与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在细胞核中,以DNA解旋后的⼀条链为模板,按照A—U、G —C、T—A、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从细胞核进⼊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在酶的作⽤下,在核糖体中,按照A—U、G—C、U—A、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密码⼦与反密码⼦配对,将转移RNA带来的氨基酸脱⽔缩合形成肽链。
产物两个双链的DNA分⼦⼀条单链的mRNA有⼀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质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式复制(每个⼦代DNA含⼀条母链和⼀条⼦链)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DNA仍保留原来的双链结构 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亲代DNA传给⼦代DNA分⼦遗传信息的传递 由DNA传递到RNA遗传信息的表达:mRNA→蛋⽩质 ⾼中⽣物必修2必考知识点 1、基因是DNA的⽚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有的DNA⽚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这样的DNA⽚段就不是基因。
每个DNA分⼦有很多个基因。
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生物学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基本概念:(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控制形状的基因组合类型。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2)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和;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3)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黄圆×绿皱P:AABB×aabb↓↓F1:黄圆F1:AaBb↓自交↓自交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A-B- A-bb aaB- aabb9 :3 : 3 : 1 9 :3 :3 :1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9种基因型:完全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1/16半纯合半合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2/16完全杂合子AaBb 共1种×4/16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基本概念:1、减数分裂——2、受精作用——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1、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2、精子的形成:3、卵细胞的形成1个精原细胞(2n)1个卵原细胞(2n)↓间期:染色体复制↓间期:染色体复制1个初级精母细胞(2n)1个初级卵母细胞(2n)↓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联会、四分体…(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2个次级精母细胞(n)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前期:(n)↓前期:(n)中期:(n)中期:(n)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后期:(2n)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末期:(n)4个精细胞:(n)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变形4个精子(n)三、受精作用及其意义:1、受精作用——2、受精作用的意义:减数分裂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高二生物转录和翻译知识点转录和翻译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涉及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等关键过程。
本文将围绕高二生物转录和翻译的知识点展开讲解,让大家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1. 转录的概念和过程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DNA上的一段基因信息被解读并转录成为RNA的过程。
转录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起始、延伸和终止。
起始是指RNA聚合酶在DNA上找到启动子,并开始合成RNA。
延伸是指RNA聚合酶沿着DNA链上的模板链进行滑动,逐个加入适当的核苷酸,合成RNA链。
终止是指RNA聚合酶遇到终止子序列后,停止合成RNA,并释放下来。
2. 转录的调控转录的调控包括启动子的结构和转录因子的作用。
启动子是一段特殊序列,能够吸引RNA聚合酶结合并开始转录。
转录因子则能够结合到启动子上,促进或抑制RNA聚合酶的结合。
这种调控可以让细胞根据需要表达不同的基因。
3. RNA的种类转录后生成的RNA分为三类,包括mRNA、tRNA和rRNA。
mRNA是信使RNA,它携带基因信息,参与蛋白质合成。
tRNA 是转运RNA,它能够将氨基酸运送到蛋白质合成的位点。
rRNA 是核糖体RNA,它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翻译的概念和过程翻译是指将RNA上的基因信息翻译成为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分别是启动、延伸和终止。
启动是指核糖体在mRNA上找到起始子序列,并与tRNA结合,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延伸是指核糖体依次移动,将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逐个加入。
终止是指核糖体遇到终止子序列后,停止翻译并释放合成的蛋白质。
5. 翻译的调控翻译的调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例如,细胞可以调控mRNA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蛋白质合成的速度。
另外,也可以通过调节核糖体的结合能力来调控翻译的进行。
6. 翻译的结果翻译的结果是合成蛋白质,它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
蛋白质参与细胞的结构、代谢、运输等生物活动,对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高一生物转录和翻译知识点转录和翻译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基因表达过程。
在高一生物学课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转录和翻译的基本知识点,以增进对基因表达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关于转录和翻译的知识点。
转录是指DNA序列中一段特定基因的信息被复制成为RNA分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酶类蛋白质的参与。
转录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启动、延伸和终止。
在启动阶段,转录起始位点被识别,RNA聚合酶与DNA结合,并开始合成RNA链。
RNA聚合酶在DNA链上逐一读取基因信息,合成RNA链。
延伸阶段是指RNA聚合酶在DNA链上滑动,读取DNA信息并将其翻译成相应的RNA序列。
整个延伸过程中,RNA链逐渐延伸,直到遇到转录终止信号。
在这个阶段,RNA聚合酶停止合成RNA链,复制过程结束。
翻译是指在转录后,RNA分子被转移到细胞质中,之后通过核糖体进行识别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有三个主要的参与者:mRNA(messenger RNA),tRNA(transfer RNA)和rRNA(ribosomal RNA)。
在翻译开始时,mRNA进入核糖体,核糖体会识别起始密码子(AUG),并开始翻译过程。
tRNA分子将特定的氨基酸带到核糖体中,根据密码子-反密码子互补配对规则,进行加入。
随着新的氨基酸加入,蛋白链逐渐延伸,直到到达终止密码子。
在此时,蛋白质链从核糖体中释放出来,翻译过程结束。
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生物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转录,细胞可以将DNA信息复制到RNA分子中,并将其传递到细胞质进行翻译。
这个过程是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控制着生物体内大部分蛋白质的合成。
不同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可能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从而产生各种细胞类型和功能。
因此,理解转录和翻译过程对于我们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高一生物学转录和翻译是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通过转录,DNA信息被复制成为RNA分子;通过翻译,RNA分子被转译成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