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宗教最初都产生于原始自然宗教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经历了由氏族宗教到国家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
无论宗教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对上帝、神灵、灵魂和来世生活作出回答。
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有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对上帝或其他神灵的崇拜,对灵魂不朽的信仰和对来世生活的追求,因而任何宗教都包含着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哲学或这种哲学的萌芽。
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起源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宗教和哲学是这一文化历史过程中两枝常胜不衰的璀灿花朵。
哲学和宗教同属意识形态的范畴,都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都是一定社会现象的反映,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为人类生活提供一种理想模式,进而对人的个体性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哲学以理智为基础,宗教以虚幻和心理寄托为特征。
宗教和哲学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彼此存在对立关系。
哲学和宗教总是致力于人与人及人自身的关系缔结,但哲学的缔结有其开放性,而宗教的缔结却具有封闭性。
人只有走出宗教世界。
彻底割断同宗教的关系,摆脱宗教的控制,才能获得精神和行为的自由,才能具备哲学的智慧,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哲学就是在宗教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步摆脱宗教的控制而变为哲学。
但对宗教怀有特殊感情的人或民族,又把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哲学是远离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虽然它们与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着的。
•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说明的上层建筑。
•无论宗教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对上帝、神灵、灵魂和来世生活作出回答。
对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有神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
•宗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的起源与唯心主义的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神学实质上是相通的。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信仰体系和行为方式,涉及到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神灵、神奇事物的崇拜和敬畏。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到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宗教的起源、宗教的发展和宗教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宗教的起源1.原始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宗教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人们将自然现象与神灵联系起来,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强大的神灵。
原始宗教的典型代表是图腾崇拜,人们将动物、植物或者其他物体作为图腾,认为图腾具有神圣的力量。
2.古代宗教的起源古代宗教是在农业文明时期逐渐形成的宗教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相信存在着更高级的神灵,并将其与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联系起来。
古代宗教的典型代表是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希腊的众神崇拜和印度的梵天崇拜等。
二、宗教的发展1.宗教的多样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变得多样化。
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形成为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和仪式。
例如,佛教起源于印度,基督教起源于中东,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等。
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2.宗教的传播宗教的发展不仅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关,还与宗教的传播有密切关系。
宗教的传播可以通过宣传、传教、扩散等方式进行。
例如,基督教通过传教士的宣传和教堂的建设,在欧洲和美洲迅速传播开来。
伊斯兰教则通过穆斯林的传教和清真寺的建设,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三、宗教的影响1.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宗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非常深远。
宗教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安慰,匡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难点和挫折。
宗教还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宗教与文化密不可分,宗教信仰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对于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宗教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宗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感到困惑和敬畏,逐渐形成为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这种信仰最初以图腾崇拜为主,人们将动物、植物等物体视为神灵,并通过祭祀和仪式来与神灵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逐渐演化为一种更加复杂的信仰体系,涉及到更多的神祗和信仰方式。
二、宗教的发展宗教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在古代,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形成,宗教逐渐与政治、社会结构相结合,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的工具。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被视为神明的化身,受到人民的崇拜和服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众神信仰成为社会的官方宗教,并通过祭祀和仪式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逐渐分化为不同的信仰体系,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这些宗教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形成为了各自独特的教义和仪式。
宗教的发展也受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例如基督教的兴起与耶稣基督的诞生和传教活动密切相关。
三、宗教的影响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宗教给人们提供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思量和回答。
宗教教义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行为起到了指导作用。
其次,宗教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寄托,赋予人们安慰和希翼。
在难点和苦难面前,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
此外,宗教还对社会结构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宗教与政治权力往往密切相连,宗教领袖往往具有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宗教也对文化、艺术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总结起来,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它不仅赋予人们信仰和希翼,还对社会结构、道德伦理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浅析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以温情的叙事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沧桑变化。
透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生活风俗、等各个方面解读鄂温克族的文化,在这各种文化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核心的文化――萨满文化。
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萨满文化无时不在,狩猎、婚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可以深切感受到萨满文化的烙印。
归结起来,《右岸》中的萨满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的崇拜,对图腾的崇拜以及对灵魂的崇拜。
一、对自然的崇拜萨满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一些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它起源于远古人类童年时期,那时的人们生产力极为低下,他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毫不了解,人们既依赖它,又恐惧它,还要去祈求它,于是产生了远古时期的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这种崇拜之情代代相传及至今天人们还在信仰。
“自然是宗教最初的、最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
[1]随着万物有灵论的发展,远古的人们认为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是有灵魂的都是神灵,他们主宰着人们的一切,于是风、雨、雷、电、太阳、月亮、山、树木等等都成为了他们崇拜和祈求的对象。
例如,直到近代鄂伦春、鄂温克等族遇到奇异的山峰,悬崖,山洞或者古老的树木等都认为是山神休息的地方,不准大吵大闹,不准出言不敬同时还要叩拜祷告,祈求山神保佑猎民平安和狩猎丰收。
这些是典型的自然崇拜。
作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族一直以来信仰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教中产生的时间最早,包括的范围最广,延续的时间最长的一个领域”。
[2]在《右岸》中我们可以看到鄂温克人对自然的崇拜。
他们崇拜火,营地里的火从来不熄灭,搬迁的时候“玛鲁神”(鄂温克族祖先神)走在最前面,走在第二的就是火种,因为他们相信由只要火种不灭“光明和温暖就会伴随着我们。
《楚辞》与《山海经》山水树木神话之互证纪晓建(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摘要!山水植物是原始先民最早的自然崇拜对象因而山水植物神话便是原始自然神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植物神话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直接产物它产生于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先民探求原始自然神秘力量的反映这在楚辞和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神话材料可以相互印证关键词!楚辞山海经神话比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山水植物是原始先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它们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欢乐因此山水植物是原始先民最早的自然崇拜对象先民们在探求原始自然神秘力量的过程中产生了自然神话山水植物神话便是原始自然神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楚辞和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神话材料可以互证一$神山原始人类聚族而居山又是他们最早的居住地出于生存的需要早期人类对山产生了崇拜的感情因而山岳崇拜也就成了原始自然崇拜之一由于大山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其顶峰为原始人类所罕至更使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先民们便想象那些高大的山就是上天的通道亦或山顶便是神灵们的居地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天地相隔并不太远可以相通交通道路就是上插云霄的高山上插云霄的高山就是神灵所常游的地方所以人们便把虔诚的宗教感情敬献给高山及山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印度神话中的喜马拉雅山印加神话中的安第斯山西伯来神话中的锡安山等都是神山的代表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与之相当这在楚辞和山海经中都有所体现昆仑堪称中国神话的第一神山在楚辞中共出现次在山海经中出现更有次之多其神话功能也是多种多样原始先民朴素的思维是一种人神杂糅的原始神话思维他们认为高山之巅连接着天庭那里居住着天神天地可以相通人神互可往来人神来往于天地间正是沿着天梯上上下下的在山海经中昆仑山便是具有这种天梯作用的通天工具之一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壮如蠭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毒也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这是山海经中有关昆仑神山的最早记叙帝之下都郭璞云天帝都邑之在下者穆天子传卷二云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则此昆仑不仅是神的家乡而且是凡人升天通道但有虎身九尾人面而虎爪的神陆吾护卫又有恶兽毒鸟把守还不是怎样美丽飘渺的仙境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昆仑山的地理位置极言其范围之广山峰之高品物之丰神祇之众攀登之难其神秘性愈显突出昆仑还是西王母的居地大荒西经云昆仑之丘其下有若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高山在古代神话中还是顶天立地的天柱原始先民由直观的视觉印象而产生天圆地方的观念同时想象在大地的四面八方有八座高山支撑着天空这八座高山便是八根天柱而八座高山的顶端与天结合处也就是上天的入口被称为八门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曰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志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柱柱原作极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据该篇所记这八根擎天柱指 东北方的方土之山 称 苍门 东方的东极之山 称 开明之门 东南方的波母之山 称 阳门 南方的南极之山 乘 暑门 西南方的编驹之山 称 白门 西方的西极之山 称 阊阖之门 西北方的不周之山 称 幽都之门 北方的北极之山 称 寒门昆仑 这座古代最具神秘色彩的高山 也是屈原向往和神游的主要地方 在 离骚 中 主人公神游必经昆仑 其第一次神游写到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昔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曰 悬圃神山在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悬圃维绝乃通天言已朝发帝舜之居昔至悬圃之上受道圣王而登神明之山其第二次神游同样离不开神山昆仑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在 天问 中诗人这样写到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屈原在神游时曾到过西方的昆仑悬圃 在这里又一次被问及 它是共有三层的昆仑神山的第二层 具有 登之乃灵 能使风雨 的神性特征 淮南子 坠形训 昆仑之丘 或上倍之 使谓凉风之山 登之而不死 或上倍之 是谓悬圃 登之乃灵 能使风雨 或上倍之 乃维上天 登之乃神 是谓天帝之居 昆仑神山 登之可以成仙 食其物便可以长生不死 如 离骚 末段写诗人在一片天乐歌舞声中 经昆仑而登上了光明灿烂的太阳神世界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涉江 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虽然是写屈原的抱负 但也反映了登昆仑山就可以长生不老的神话思想值得指出的是 神话昆仑并不是一座具体的山 这一点早在汉代就有人指出过 尔雅 云 三成 层 为昆仑丘 清代学者毕阮在注 山海经 时则更明确地说 昆仑者 高山皆得名之 这说明神话昆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意义 是神山之代表 而非今天的昆仑山或如学者们孜孜以求的那样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或者今日之泰山除昆仑山外 神山在 山海经 和 楚辞 中尚有多处 如 山海经 中巫覡借以升降天地的 大荒西经 中的灵山 海外西经 中的登葆山 海内经 中的肇山 大荒东经 中所记的日月所出之六山 大言山 合虚山 明星山 鞠陵于天山 猗天苏门山 壑明俊疾山 杨慎 山海经补注 云七 盖合汤谷扶木而记也 然汤谷扶木仅日出之地 非日月所出之地 大荒西经 中记的日月所入之六山 曰丰沮玉门山 龙山 日月山 鏖钜山 常阳山 大荒山 离骚 中的九疑山也是一座很重要的神山 它是诗中主人公两次神游的出发地 第一次神游 诗人 驷玉虬以乘翳兮 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 昔余至乎悬圃 王逸 章句 曰 苍梧 舜所葬也 洪兴祖 楚辞补注 引如淳曰 舜葬九疑 九疑在苍梧冯乘县 故或曰舜葬苍梧也 可见 这里的苍梧是指九疑山而言 诗人二游昆仑之时 在九疑山目睹了一次宏大壮观的巫咸降神仪式 巫咸将昔降兮 怀椒糈而邀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 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 告余以吉故 当百神在巫咸虔诚的祭拜中从天降临之际 九疑山神纷纷迎接 在这个百神遍降 神光灿烂的充满热烈而庄严的宗教巫术气氛里 诗人占卜获得吉兆 最终在百神的招谕之下陟升天国二! 圣水昆仑山巅是众神的大本营 又是神灵升天降地的重要通道 这座神圣的高山同时又是许多条河流的发源地 在中国古代神话王国里 这几条重要而神秘的河流便成了从神山流出来的圣水 它们在名称 色彩 特征等方面都具有神话性质 在 楚辞 和 山海经 中有着丰富的材料可以相互印证 楚辞 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王逸注曰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仑之山饮之不死洪补引河图云昆仑山出五色流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水五臣云白水神泉楚辞 离骚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王逸注曰 赤水出昆仑山洪补引尔雅云昆仑虚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东海三水入南海楚辞 惜逝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王逸注曰 犹赤水也淮南言赤水出昆仑楚辞 天问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王逸注 黑水出昆仑也山海经 西山经 记载 源出昆仑之丘的共有四水河水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山海经 海内西经 记载 源出昆仑之丘的共有六水赤水出东南隅 河水 白水 出东北隅 洋水 黑水出西北隅 弱水 青水出西南隅海内西经 比较为古老的 西山经 多了弱水和青水 但综合各种典籍 昆仑神水最初只是四水 其颜色分别是白 赤 青 黑四种 如 淮南子 地形训 说昆仑有 四水 凡四水者 帝之神泉 以和百药 以润万物 御览 卷引 山海经 云 昆仑山有青河 白河 赤河 黑河环其虚 萧兵先生认为这是古代四方观念的产物 且与昆仑之虚为 四方 有 四门 等等一致这些发源于昆仑神山的圣水 都具有特殊的神秘特性 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如王逸注引 淮南子 言白水 饮之不死 五臣注 白水 神泉 海外南经 不死民在其东 其为人黑色 寿 不死 郭璞注 有员丘山 上有不死树 食之乃寿 亦有赤泉 饮之不老 因此都有 神水 长寿水 生命之水 的称誉楚辞 与 山海经 中的圣水 除了发源于神山昆仑的诸河流外 还有供太阳升空之前汲取热量的汤谷 楚辞 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楚辞 远游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山海经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汤谷 日所出之地的大壑 内有奇热无比的液体 山海经 大荒东经 东海之外大壑 郭璞注曰 诗含神雾 曰 东注无底之谷 谓此壑也 大荒东经 又称为 温源谷 郭璞注曰 温源即汤谷也 楚辞 中皆作 汤谷 在远古神话中 太阳每早要在汤谷中洗澡 并且汲取足够的热量 然后升起 在附近的太阳神树扶桑上歇息之后 就直上九天 开始一天的巡行 大汶口文化遗址所见的图像文字 既反映初民以山头为坐标测量太阳相对位置的原始计时法 也间接地表现太阳从 汤谷 汲取热量 带着烈火冉冉升起的神话形象三! 神树张光直先生指出 在巫风习俗中 第二种通天地的工具是若干种树木 这也是萨满文化中常见的所谓 世界之树 或 宇宙之树 淮南子 中记载 建木在都广 众帝所自上下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关于神树的神话主要有扶桑的神话和若木的神话 这些都与沟通天地有关 江林昌先生则进一步证明 若木 扶桑神树之所以与沟通天地的巫术有关 乃是因为这些树木都是太阳树因此 扶桑 若木等神树之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作为太阳升降之树 通常称作 太阳树 反映了远古先民太阳崇拜的宗教信仰 其二是作为神祇和巫师升降天地的工具和通道 通常称作 天梯 在 山海经 和 楚辞 中有丰富的材料来相互印证山海经 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山海经 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楚辞 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注 言东方有扶桑之木 其高万仞 日出 下浴于汤谷 上拂其扶桑 爰始而登 照耀四方 日以扶桑为舍槛 故曰 照吾槛兮扶桑 也论衡 说日篇 日旦出扶桑 暮入细柳 则此扶桑为东方太阳树无疑 所以在 离骚 中 诗人第一次神游时 朝发轫于苍梧 后便云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在这里 扶桑既是东方太阳神树 也成了诗人神游的上天通道西方的太阳神树则是若木 犹如 论衡 说日篇 中的 细柳 太阳正是沿着此树下潜地底的 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王逸注 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王逸注曰 言日未出之时若木能有明赤之光华乎 山海经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文选 月赋 注引此经 若木 下有 日之所入处 五字 淮南子 地形训 若木在建木西 末有十日 其华照下地 周祁 名义考 引 山海经 佚文 灰野之山 有树青叶赤华 名曰若木 日所入处 均可证若木乃西方的太阳树 也即太阳下潜地底所经之树也太阳通过神树上升和下潜 从文字构造上也可以得到证明 甲骨文里表示早晨与东方的 朝 东 杲 诸字和表示西方和傍晚的 杳 莫 暮 诸字从日从木 表示日在扶桑之上或日下若木 杲 即有 日在木上 之义 杳有 日在木下 之义 说文解字 卷六 东 字下引官溥曰 东 从日在木中 说文解字 莫 日且冥也 从日在草中 草犹木也 段玉裁注 莫为日且冥 杳则全冥矣 由莫而行地下 而至于扶桑之下也 同时考古学的成果也为太阳升降于扶桑 若木神树的神话理论提供有利证据 马王堆号汉墓出土的 帛画 上就有 九阳 在藤状的 若木 扶桑之枝 间飞动的景象 在 楚辞 与 山海经 中并见的神树还有建木和玉树海内经 记载 有木青叶紫茎 玄华黄实 名曰建木 太暤爰过 黄帝所为 在 太暤爰过 下 郭璞注曰 言庖羲于此经过也 郝懿行 笺疏 言庖羲生于成纪 去此不远容得过之 二说均是以人事解释神话 因而不得正解 据袁珂先生研究 过 字的含意应该是 缘着建木 上下于天的意思 建木应该是 居于天地中央的天梯 就是各方的天帝或上天或下地的梯子 他们就是缘着这棵直入云霄的细长的树爬上去爬下来海内经 开明北有视肉 珠树 文玉树 不死树 鸾鸟 凤凰 郭璞注 文玉树 五彩玉树 淮南子 地形训 玉树在其 昆仑 西 离骚 王逸注引 河图括地象 云 昆仑上有琼玉树 指的都是这种神树楚辞 中可与 山海经 互证的山水植物神远非以上所举数例 仅在屈原的作品 离骚 天问 九歌 九章 远游 与 招魂 等篇中 尚有诸多神话材料与 山海经 所记相合 招魂 中的 十日代出 也就是 海外东经 中的 汤谷上有扶桑 十日所浴 和 大荒东经 中的 羲和者 帝俊之妻 生十日 雷渊就是 海内东经 所记的 雷泽中有雷神 的雷泽等等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一切民族在其原始时代都有原始宗教 都有万物有灵乃至整体有灵观念 并且这种有灵观念可以一直延续到一神教和阶级社会产生之后 泰勒认为 神话起源的真实背景就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 山水植物神话产生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论 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直接反映 原始人类崇拜自然 信仰万物"下转第页#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系统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的互动高校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及校园网等高校新闻媒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党委和行政机关的喉舌要实现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系统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的互动就高校行政管理系统而言一是教育部要求对高校校报等校内新闻媒体进行宏观管理分类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新闻媒体评估体系并指导对高校新闻媒体的评估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对所辖地区高校新闻媒体进行管理和评估主要检查各高校新闻媒体运作流程内部管理和办公条件等并把评估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各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要高度重视高校新闻媒体的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委对校报等校内新闻媒体的领导要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相互配合协作的高校新闻媒体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同时从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系统来看高校校报是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新闻媒体中宣传鼓动最有力量的工具之一校报等校内新闻媒体理所当然地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学校办学目标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服务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系统与大众新闻传播系统的互动由于全球进入了传播多样化个性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在向我们预示着新时期传播文化大繁荣的同时彼此间出现了空前激烈的竞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其演变规律从而根据高校新闻媒体的内在发展要求和外部生存环境的演进规律有效推进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系统与大众新闻传播系统的良性互动从当前外部形势看现代媒体从海陆空立体式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积极介入社会事件引导社会舆论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高校处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媒体建立一定的公关关系就学校某些事务如重大人事变动重要教学改革重点科研成果招生信息工程采购招标等与媒体进行及时的沟通这些关系到学校教育发展的事务是现代媒体社会新闻的来源也是现代媒体十分关注的新闻资源现代社会媒体的这种情况成为高校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重要诱因新闻发言人制度较以往校党委宣传部审批再由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采访的工作流程而言使高校新闻媒体传播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明确性也增加了透明度和传播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往往容易成为社会媒体不实低俗报道的牺牲品尤其是那些敏感的话题经过媒体的渲染容易成为流言而散布于社会公众之中尤其是那些动机不纯借高校事件炒作自己意图一炮打响的媒体或记者更是把高校作为紧抓不放的目标不少负面报道产生消极影响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站出来对事件进行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澄清而是任由不实的信息在媒体之间不断的放大夸张彻底失去了维护自己权益的话语权因此新闻发言人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传声筒有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无形之中为学校的信息安全增设了一道防火墙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桥梁新闻发言人背后有一个团队在工作着就高校而言它的新闻发言人背后的团队应该是高校新闻媒体的全体从业人员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势必带动它背后的这个团队从而推进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并促进该系统与大众新闻传播系统的有效互动参考文献#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加迈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闵大洪媒体互动与媒体联动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络版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宋敬华!上接第页"有灵认为山水植物都有生命而某些高山大河植物是神灵的化身由此产生了山水植物等种种神话是必然的结果参考文献#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江林昌说楚辞皇之赫戏和繁鸟萃棘杭州大学学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江林昌楚辞巫风习俗考民族艺术萧兵马王堆帛画与楚辞考古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黄启明原始恩维人民出版社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责任编辑杨小民。
宗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摘要:作为对人类社会影响深广的现象之一,宗教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人类的各种文明,以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道德伦理到生活习俗,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素质,还是个人的心态结构和行为模式,都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宗教学也是社会科学当中一支重要的学科。
关键词:宗教起源分类现状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从小就对它耳濡目染,非常熟悉。
神佛显灵的传闻,妖怪作崇的迷信,祭天祀祖的仪礼,驱赶鬼灵的巫术,五体投地的皈依,念念有词的祝祷,香烟燎绕的庙宇,尖塔耸天的教堂……深刻的在人们心灵中打下了宗教的烙印。
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在宗教研究领域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学科,他们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地宗教下的定义常常也是各不相同的。
宗教学者们对宗教概念的本质规定性的理解,以及对宗教所下的定义,不是走向统一,而是日趋多样化,甚至互相冲突和对立。
一、宗教学的起源论什么是宗教呢?费尔巴哈认为,因为人对自然的依赖,人对自然的渴求,人对自然的恐惧,使人产生对自然的难舍的敬畏,自然束缚了人的肉体和灵魂,人也就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就是所谓,人的信赖感是宗教之基础,而这种信赖感的对象就是自然。
费尔巴哈在其《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这样说到:“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也自已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护教主义者总是要为宗教寻找一个神圣的源泉,而对宗教持批判以至否定的理性主义者一般都对这种“神圣的源泉”持怀疑以至否定态度。
只有对宗教起源问题有了真正科学的说明,才能真正了解宗教产生的条件和根据,发现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揭示宗教发展的途径。
在宗教学中,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其最有影响者大致有如下几种:1.自然神话论。
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
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
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
原始人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求告,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佑护。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
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
这种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宗教信仰之一。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
在原始社会,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变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从而激起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定居生活尚未稳固,为生存所迫,人们不得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迁徙。
虽然环境改变了,但有些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却始终伴随着他们,这种现象是影响人们生活的自然条件。
一般说来,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和季节的更换以及与自身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庆祝活动。
这就是说,最古老的崇拜对象是自然力,是那些经常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都具备有神的力量,因此,自然物便成了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开始思量生命的意义、自然现象的原因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种思量和探索逐渐形成为了宗教的萌芽。
1.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最早的宗教形式,它与人类最初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有关。
原始宗教的特点包括对神灵的崇拜、祭祀仪式、巫术和神话传说等。
例如,古代的巴比伦、埃及和印度等文明都有自己的原始宗教。
2.神奇主义和哲学宗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逐渐与哲学和神奇主义相结合。
神奇主义宗教强调个人的灵性体验和与神的直接联系,例如印度教的瑜伽和佛教的禅定。
哲学宗教则更加注重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量,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宇宙本源和道德原则的理论。
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宗教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古代,许多文明都信奉多神教,即信仰多个神灵。
例如古希腊的奥林匹斯神话中就有许多神灵。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神教逐渐兴起,即只信仰一个神灵。
犹太教是最早的一神教,后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发展成为重要的一神教。
2.宗教改革和新兴宗教在历史的某些时期,一些宗教浮现了内部的改革运动。
例如,基督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欧洲兴起,导致了新教的分裂。
此外,新兴宗教也逐渐兴起,如19世纪的耶和华见证人和摩门教。
3.世俗化和宗教多元化随着科学和现代化的进步,一些社会逐渐世俗化,即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减弱。
同时,宗教的多元化也日益显著,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普遍。
三、宗教的影响宗教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基督教强调爱与宽恕,伊斯兰教强调公正和虔诚。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社会团结和共同体感宗教可以成为社会的凝结力,促进社会团结和共同体感。
宗教仪式和聚会为信徒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场所和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宗教政策法规阐释宗教的长期性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其存在有复杂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的根源。
恩格斯说:“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它是自然力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压迫,以及人们认识上不能理解和不可抗拒而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消极表现。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宗教从原始的自发宗教或自然宗教发展到人为的宗教;从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从部落的民族的宗教发展到世界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的矛盾斗争和不平衡发展的长期性,决定了宗教根源存在的长期性。
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宗教存在的根源消除,宗教的消亡也是必然的,但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足以消除宗教根源的程度,宗教还有其存在的条件。
马克思说:“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恩格斯也说:“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会随着消失。
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仍将长期存在。
江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消除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但宗教存在的其他社会根源和自然根源、认识根源的消失,则需要经历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从长远看,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不断掌握自然界的奥秘和自己的命运,对客观世界、生命运动和宗教本质的认识不断趋于科学和理性,有利于宗教最终走向消亡,但这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绝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达到的。
一切宗教最初都产生于原始自然宗教.然而要从原始地自然宗教转变成真正地宗教,还需要一定地条件.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如果原始社会沿袭下来地群体意识不被打破,那么原始自然宗教就会随着自然知识和生产技术地发展而逐渐褪色、老化和变质,即被群体意识地非幻想地形式如伦理、政治所取代.如颛顼和尧时地两次“绝地天通”,宗教变成了政治.孔子其实是这一倾向地继续:对神话地世俗化、日常化解构.但如果原始群体意识被摧毁,形成了独立地、与原始群体意识相抗衡地个体意识,那么尽管自然知识发展了,孤独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有宗教地需要,他们就借用自然宗教地现成框架,加以改造,构成了社会性地神灵系统,即纯粹在精神生活(政治、道德、法律、知识、文艺等)中起作用地神系,如希腊人就是如此.旧神(泰坦神族)和新神(奥林普斯神族)地斗争.但这还不够.神人同形同性进一步发展就是无形无象地神,如犹太人地神已经是纯粹精神性地超越之神,他创造一切(自然、人、社会),但无须凭借自然力,而是凭借精神力、语言(圣言),无中生有.一切精神生活都归结为一种即信仰,多神成为一神.因为多神摆脱不了外部形象,只有一神是纯粹精神地.基督教则更进一步,意识到了一神与个体灵魂地关系.基督教地形成与西方人地自我意识和个体独立意识有不可分割地关系,基督教地上帝,实际上就是个人独立地一种异化形态.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指出过这一点.上帝其实是人地本质地异化,在上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地形象,不是人地外部形象,而是人地精神形象.什么样地精神形象呢?就是独立人格,独立地个体.上帝是一个独立地个体,自由地个体.上帝地自由意志决定一切,他不受任何其他东西地束缚,这恰好反映出基督教产生地时候,当时地社会人们有一种个人精神独立地意识,如斯多亚派.上帝就是人地楷模,人要向上帝学习.上帝是孤独地,而且充满着心灵地痛苦,特别在耶稣基督身上体现出来.个人要独立起来,那当然就是孤独地,而且要跟社会脱离某些关系,比如说血缘关系.这对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地,需要一个上帝来安身立命.所以真正地精神性地宗教以基督教为例,它是建立在个人独立意识之上地.个人独立,他就需要一个上帝,需要一个超验地、彼岸地精神来支撑自己.从心理上说,自我意识要把握自己,必须后退一步把自己视为对象;而这种后退有一种无限地趋势,最后就退到不能再退地上帝那里,上帝是绝对地自我、真我.中国人为了证明统治者地自然血统地神圣性也运用神地观念,如“真龙天子”,同时也是为了向神祈福,如龙神是管降雨地(至今民间还有传说:中国几代领导人名字都带水字旁).各种神佛都有救苦救难地功能.但中国没有古希腊那种职司法律和正义之神(宙斯)、智慧和理性之神(雅典娜)、婚姻之神(赫拉)、爱神(阿芙洛蒂忒)、文艺之神(阿波罗和缪斯)、交通信息神(赫美斯),所有这些神职在中国都是由凡人或圣人来代表(包公、诸葛亮、梁祝、诗圣诗仙、画圣塑圣乐圣),供人效法.世俗主义精神一开始就排斥了宗教精神.最典型地是孔子,他做地一件重要地事就是解构神话,如“黄帝四面”、“夔一足”.他虽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还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国人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讲“信则有,不信则无”、“诚则灵”,都是从功利上考虑地一种人生策略.中国人信财神、信观音、信“八字”、信风水、信“祥瑞”、信“命”,都不是真信仰,而是生活技术.吃斋念佛,则是相信“好人一生平安”,或者死后解脱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基督教也有功利一面,但更注重内在地精神生活,因而更能承担人生地苦难.新教徒把承担痛苦视为上帝赋予个人地“天职”.“人格”()或“角色”地概念.中国人鼓励人积极进取地信仰都是世俗信仰,相信历史(“汗青”),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或者相信某个人,某个权威.而凡是超越世俗地信仰都是抑制人地行动欲望地,是化解人地人格地.所以在信仰问题上,中国人要么是世俗主义、“唯物主义”,要么是虚无主义.这都是由于个人陷在世俗关系中(与自然地关系和与人地关系),而未达到人格独立,人跳出关系就什么都不是了.因此中国地道德并不需要神和对神地信仰来保证,只要恢复他本来所处地关系就行了.所以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没有上帝所带来地无家可归之感,因为他从来就住在“家”(包括“国家”)中,没有宗教需要,一切痛苦都可以在“家”中摆平,获得补偿(平反昭雪)和安慰.西方世纪地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地发展,使西方宗教地地位遭到了极大地冲击,甚至产生了大批自然科学地无神论者.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受到了抑制,启蒙运动中代表主流地是自然神论,由此而在科学理性面前保留了人性和道德地地位.“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一个出来!”(伏尔泰)康德则是通过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来保留信仰地位置,提出“理性范围内地宗教”.上帝虽然作为人地本质地异化,对人有压抑作用,但与自然科学地机械论比起来,反而保留了更多人性地东西,并非完全反人性地.因此自然科学地发展并没有摧毁宗教地基础,反而使现代人在“上帝死了”之后仍然感到一种宗教地需要,宗教在变换着形态适应现代社会,如杜威地“宗教性”().这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人性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心理问题.由这一问题所建立地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中国是“天人”关系地二元结构;西方是“神人自然”地三维结构.中国是将人最终归于天,西方是三方互不归结、互相对立和互相观照,其焦点则在人.通常认为中国文化地特点就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或对立,不确.应该说,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有,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直到天人未分地浑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恐怕都是“天人合一”地(合乎列维·布留尔地“互渗律”),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地.在希腊神话中,代表自然地旧神(泰坦神族)和代表精神生活地新神(奥林普斯神系)开始有了分化,神从自然中来而凌驾于自然,有了“神人自然”三元结构地雏形.这种模式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得到了初步地定形.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浑混未分地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在此一体而合称为“天”(包括“天命”、“天道”、“天理”),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仙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地天人合一.佛家主张成“佛”(即“觉悟”),从自然和人求解脱,破除“人执”和“法执”,归根结底是破除“我执”.这种破除并非和人与自然作斗争,而是将它们都看作“我”地执着幻相而加以看透,以超越“我”地方式达到虚无主义.但这种虚无主义并不否定什么,它是一种高级地虚无主义(不同于尼采),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看破”而又放任地心态,这就是禅宗.禅宗把儒家和道家地两种天人合一都容纳进来,尽管把两者都看破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泰然任之.三教合流.。
世界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宗教与信仰一直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宗教与信仰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世界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展现它们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1. 太古时代的原始信仰人类最早的信仰可以追溯到数万年前的太古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和祖先抱有敬畏之情,形成了原始信仰体系。
这些原始信仰主要关注自然现象和生命的起源,崇拜天地、火与水等元素,同时也祭祀祖先和动物。
这种信仰是人类对未知力量的回应和追求,是宗教与信仰的最初形式。
2. 古埃及的多神教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宗教体系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
古埃及人崇拜许多不同的神祇,每个神祇都代表着不同的力量和特征,如太阳神拉和水之女神伊西斯。
他们认为各种神明掌管着天地万物的运行,通过祭祀和仪式来获取神灵的庇佑。
3. 印度教与佛教印度教和佛教是世界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体系,都起源于古印度。
印度教拥有庞大的神祇系统,主要崇拜梵天和维持世界秩序的神祇。
此外,印度教还坚信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理念,追求解脱和达到上帝的统一。
而佛教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达到解脱,减少人间痛苦。
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行和慈悲为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希腊罗马神话希腊罗马神话是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众神和神话故事,既是人格化的天体和自然力量,也是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象征。
这些故事和神祇成为了希腊罗马艺术、文学和哲学的重要来源,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化传统。
5. 比较宗教同时,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道教和儒教等。
这些宗教与信仰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崛起和发展,并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不仅指引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也为社会、政治和法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人类的思想、信仰、道德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宗教的起源开始,探讨宗教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宗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形成社会组织的时期,大约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那个时候,人类开始出现宗教信仰的痕迹,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这种信仰往往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无知和对未知力量的恐惧有关,人们会将自然现象和事件解释为超自然力量的表现,从而崇拜和祈求这些力量的庇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于自然、人类存在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宗教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信仰体系。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宗教信仰体系,包括原始宗教、古代宗教、世界宗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体系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以及人类存在的思考和追求。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1. 原始宗教的出现与演变原始宗教指的是早期人类社会中形成的众多信仰体系,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等。
原始宗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紧密相关,是人类社会初期的一种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宗教逐渐演化为更为系统化和复杂的宗教信仰。
2. 古代宗教的兴起与传播古代宗教是在古代文明社会中兴起和传播的宗教体系,包括古埃及的法老崇拜、古希腊罗马神话信仰、古印度的佛教、道教等。
古代宗教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它们在社会的统治阶级和文化精英的影响下得到传播和推广,对于当时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世界宗教的形成与传承世界宗教是指现代社会中影响广泛,全球各地都有信仰者的宗教体系,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
这些宗教体系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世界宗教为人类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信仰和道德准则,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交流、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山岳崇拜信仰作者:段晓明来源:《艺海》2012年第02期费尔巴哈说:“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
”([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人类在科学知识匮乏,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面对变化莫测、威力无穷的大自然,往往感到无助与恐惧。
人们无法控制自然的力量,在浩渺的自然界面前感到软弱无力,对自然产生无尽幻想,认为人和一切自然物(包括宇宙本身)都具有看不到的灵魂,具有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它赋予了世间万物以生命。
于是,人类的祖先就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视为灵异,对自然顶礼膜拜、讴歌祝颂,希望用祭献甚至符咒来左右主宰自然界的神灵,求其嘉惠和庇佑。
“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代。
”这种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可统称为自然崇拜。
山岳崇拜是先民对于山岳幻想下的产物,它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作为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最初的宗教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自然崇拜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依靠大山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山岳自然,并进行探索与斗争。
山岳高大峻极,自然气候变幻无穷,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雷雨交加。
面对大自然的威力,先民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感到自身的渺小,对山岳产生幻觉和恐惧心理,认为这一切都是由未知的神秘力量支配的,于是产生了拔地通天的山岳及其神灵是万物主宰的观念。
因此,在原始先民对自然崇拜的认识中,山岳是上天给予人类的恩赐,它与天地同构,与日月同辉,居住在山岳中的神灵拥有无限大的威力,掌控者阴晴雨雪、灾荒祸福,山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人类早期崇拜的对象。
从考古发掘的甲骨文和人类生活遗迹看,山是远古文明的发祥地。
早期文献也记录华夏民族早已出现了普遍的山岳崇拜现象。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中的《山经》就集中反映了先民对于山川的崇拜意识。
《山经》可以看作是中国第一部山岳地理专著,它以山为纲,纵横经纬天下地理形势,记载了26个山区,477座山。
[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0.1、2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信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自然是宗教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4动物崇拜:动物是人不可少的必要的东西;人的存在便依靠动物;而人的存在和生命所依靠的那个东西,对于人说,就是上帝。
至于基督教徒不再将自然当作上帝崇拜,那只是因为按照他们的信仰看来,他们的存在并不依靠自然,而是依靠一个已与自然者的意志;可是他们之所以把这一异于自然的东西当作神圣的或最高的存在者,所以把他当作上帝崇拜,只是因为他们把他看成他们的存在和生命的创造者与维持者。
因此,神的崇拜只不过依附在自我崇拜上面,只不过是自我崇拜的一个现象。
若果我轻视我自己,轻视我的生命—在原始的正常的情形之下,人对于他自己与他的生命是不加区别的——,我怎么会赞美和崇拜那为这个可怜的、被轻视的生命所依靠的东西呢?因此,在我所加于生命原因上面的那个价值里,只是那意识的对象才成为价值,我又不知不觉地将这价值加到我的生命上面,加到我自己身上。
因此生命的价值升的越高,那些生命赐予者——诸神——的价值和尊严自然也就抬得越来越高。
7显示于自然之中的神圣实体,并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本身。
自然本身以一种神圣实体的姿态显示于人,呈现于人,强加于人。
8整个世界或自然的上帝也就是自然神性的映像和表征了。
自然不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对象,而且还是宗教的不变基础、宗教的潜伏而永久的背景9上帝的存在,以至于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只是寄托在自然的存在之上。
你之所以迫不得已把上帝想成一个存在的实体,只是因为你被自然本身所迫,把自然的存在作为你的存在和你的意识的前提,而上帝的最初基本概念所表示的正好就是:上帝的存在是先于你的存在的,是假定在先的。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相信上帝是存在于人的心情、人的理性之外,绝对地存在着,不管有没有人,不管人是否想到他,他都同样存在,那么,在这信仰里以至于在这信仰的对象里支配你的,并不是别的,正是自然。
★宗教知识讲座★宗教的起源◆樊化江 宗教是怎样产生的?这是宗教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由于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宗教起源也出现许多不同的论点。
护教主义者总是寻找一个神圣的源泉,或认为是人类的“天性”或认为来自“上帝的赋予”。
旧唯物主义者和古代无神论者总是对宗教持怀疑和批判态度,有的认为是“骗子遇着傻子”,有的把人们心理上畏怖看成是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对宗教的起源有科学的说明,才能了解宗教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一、各派宗教起源论十九世纪下半叶,由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传统的宗教及其神学世界受到沉重的打击,进化观念深入到各门类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大大推动了宗教的科学研究,出现了各种宗教学流派,其影响较大者有如下几种:(一)自然神话论。
是近代宗教学关于宗教起源问题的第一种学说。
此派学说认为宗教的来源及其最早的形式为自然神话,尤其是星辰神话。
神则是自然力和自然现象(如狂风、暴雨、雷电等)的人格化。
代表人物主要有麦克斯缪勒、布雷尔、普洛伊克斯等。
(二)实物崇拜说。
是指崇拜一切实物,这些实物被人格化或神灵化。
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拉布克等。
(三)万物有灵论。
1872年英国宗教学家泰勒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他认为,原始人根据睡眠、梦幻、倒影、死亡等生理心理现象,产生的灵魂观念是宗教的起源。
万物有灵论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宗教研究和原始文化研究,至今不衰。
(四)祖灵论。
1876年,英国宗教学者斯宾塞提出宗教观念起源于祖先的灵魂。
(五)图腾论。
图腾(Fotem)一词来自美洲的印第安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
图腾论认为每个民族都起源于某一种动植物或无生物,其中以动物最为普遍。
代表人物有安德鲁朗格、罗伯特逊史密斯、弗洛伊德。
(六)前万物有灵论。
泰勒的学生马雷特提出在万物有灵论之前还有某种更原始的宗教形式,即玛纳论。
“玛纳”指一种神秘的力量,它附着于物体或人身上就产生超自然的力量。
(七)巫术论。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人类发展历史上巫术要早于宗教。
一切宗教最初都产生于原始自然宗教。
然而要从原始的自然宗教转变成真正的宗教,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如果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群体意识不被打破,那么原始自然宗教就会随着自然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褪色、老化和变质,即被群体意识的非幻想的形式如伦理、政治所取代。
如颛顼和尧时的两次“绝地天通”,宗教变成了政治。
孔子其实是这一倾向的继续:对神话的世俗化、日常化解构。
但如果原始群体意识被摧毁,形成了独立的、与原始群体意识相抗衡的个体意识,那么尽管自然知识发展了,孤独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有宗教的需要,他们就借用自然宗教的现成框架,加以改造,构成了社会性的神灵系统,即纯粹在精神生活(政治、道德、法律、知识、文艺等)中起作用的神系,如希腊人就是如此。
旧神(泰坦神族)和新神(奥林普斯神族)的斗争。
但这还不够。
神人同形同性进一步发展就是无形无象的神,如犹太人的神已经是纯粹精神性的超越之神,他创造一切(自然、人、社会),但无须凭借自然力,而是凭借精神力、语言(圣言),无中生有。
一切精神生活都归结为一种即信仰,多神成为一神。
因为多神摆脱不了外部形象,只有一神是纯粹精神的。
基督教则更进一步,意识到了一神与个体灵魂的关系。
基督教的形成与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独立意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基督教的上帝,实际上就是个人独立的一种异化形态。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指出过这一点。
上帝其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上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形象,不是人的外部形象,而是人的精神形象。
什么样的精神形象呢?就是独立人格,独立的个体。
上帝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的个体。
上帝的自由意志决定一切,他不受任何其他东西的束缚,这恰好反映出基督教产生的时候,当时的社会人们有一种个人精神独立的意识,如斯多亚派。
上帝就是人的楷模,人要向上帝学习。
上帝是孤独的,而且充满着心灵的痛苦,特别在耶稣基督身上体现出来。
个人要独立起来,那当然就是孤独的,而且要跟社会脱离某些关系,比如说血缘关系。
这对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需要一个上帝来安身立命。
所以真正的精神性的宗教以基督教为例,它是建立在个人独立意识之上的。
个人独立,他就需要一个上帝,需要一个超验的、彼岸的精神来支撑自己。
从心理上说,自我意识要把握自己,必须后退一步把自己视为对象;而这种后退有一种无限的趋势,最后就退到不能再退的上帝那里,上帝是绝对的自我、真我。
中国人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自然血统的神圣性也运用神的观念,如“真龙天子”,同时也是为了向神祈福,如龙神是管降雨的(至今民间还有传说:中国几代领导人名字都带水字旁)。
各种神佛都有救苦救难的功能。
但中国没有古希腊那种职司法律和正义之神(宙斯)、智慧和理性之神(雅典娜)、婚姻之神(赫拉)、爱神(阿芙洛蒂忒)、文艺之神(阿波罗和缪斯)、交通信息神(赫美斯),所有这些神职在中国都是由凡人或圣人来代表(包公、诸葛亮、梁祝、诗圣诗仙、画圣塑圣乐圣),供人效法。
世俗主义精神一开始就排斥了宗教精神。
最典型的是孔子,他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解构神话,如“黄帝四面”、“夔一足”。
他虽然“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还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中国人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讲“信则有,不信则无”、“诚则灵”,都是从功利上考虑的一种人生策略。
中国人信财神、信观音、信“八字”、信风水、信“祥瑞”、信“命”,都不是真信仰,而是生活技术。
吃斋念佛,则是相信“好人一生平安”,或者死后解脱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基督教也有功利一面,但更注重内在的精神生活,因而更能承担人生的苦难。
新教徒把承担痛苦视为上帝赋予个人的“天职”。
“人格”(person)或“角色”的概念。
中国人鼓励人积极进取的信仰都是世俗信仰,相信历史(“汗青”),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或者相信某个人,某个权威。
而凡是超越世俗的信仰都是抑制人的行动欲望的,是化解人的人格的。
所以在信仰问题上,中国人要么是世俗主义、“唯物主义”,要么是虚无主义。
这都是由于个人陷在世俗关系中(与自然的关系和与人的关系),而未达到人格独立,人跳出关系就什么都不是了。
因此中国的道德并不需要神和对神的信仰来保证,只要恢复他本来所处的关系就行了。
所以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没有上帝所带来的无家可归之感,因为他从来就住在“家”(包括“国家”)中,没有宗教需要,一切痛苦都可以在“家”中摆平,获得补偿(平反昭雪)和安慰。
西方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西方宗教的地位遭到了极大的冲击,甚至产生了大批自然科学的无神论者。
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受到了抑制,启蒙运动中代表主流的是自然神论,由此而在科学理性面前保留了人性和道德的地位。
“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一个出来!”(伏尔泰)康德则是通过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来保留信仰的位置,提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上帝虽然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对人有压抑作用,但与自然科学的机械论比起来,反而保留了更多人性的东西,并非完全反人性的。
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摧毁宗教的基础,反而使现代人在“上帝死了”之后仍然感到一种宗教的需要,宗教在变换着形态适应现代社会,如杜威的“宗教性”(religiousness)。
这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人性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心理问题。
由这一问题所建立的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中国是“天-人”关系的二元结构;西方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
中国是将人最终归于天,西方是三方互不归结、互相对立和互相观照,其焦点则在人。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或对立,不确。
应该说,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有,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直到天人未分的浑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
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恐怕都是“天人合一”的(合乎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律”),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
在希腊神话中,代表自然的旧神(泰坦神族)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奥林普斯神系)开始有了分化,神从自然中来而凌驾于自然,有了“神-人-自然”三元结构的雏形。
这种模式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得到了初步的定形。
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浑混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
神和自然在此一体而合称为“天”(包括“天命”、“天道”、“天理”),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仙人”。
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
佛家主张成“佛”(即“觉悟”),从自然和人求解脱,破除“人执”和“法执”,归根结底是破除“我执”。
这种破除并非和人与自然作斗争,而是将它们都看作“我”的执着幻相而加以看透,以超越“我”的方式达到虚无主义。
但这种虚无主义并不否定什么,它是一种高级的虚无主义(不同于尼采),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看破”而又放任的心态,这就是禅宗。
禅宗把儒家和道家的两种天人合一都容纳进来,尽管把两者都看破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泰然任之。
三教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