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综合复习测试(15))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 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 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星宿./乳臭. 搭讪./赡.养费 粗犷./旷.日持久 B. 着.实/酌.量 砾.石/沥.青路 鞭挞./纷至沓.来 C. 呜咽./奖掖. 嗔.目/撑.门面 诘.难/殚精竭.虑 D. 畜.养/体恤.锁钥./管弦乐.迸.发/屏.气凝神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镶嵌 精萃 休闲装 轻描淡写B. 瑕疵 鄙薄 邀请赛 赔理道歉C. 怃然 琵琶 和稀泥 玲珑剔透D. 推辞 观摩 元霄节 伶牙俐齿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想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 溶化 沟通 喧哗B. 溶化 勾通 喧闹C. 融化 勾通 喧哗D. 融化 沟通 喧闹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专项训练:语言文字运用(9)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他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B.荔枝是亚热带果树。
宋徽宗时,从福建‚以小株结实者臵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郭沫若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
有人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D.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
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解析:A.冒号应改为逗号,或把‚一部《水浒传》‛后逗号改为句号。
B.‚宣和殿‛后句号应移到引号外。
D.‚何必那么深刻‛后逗号改为问号。
答案:C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在表现现实。
在加缪看来,现实是荒诞的;在梵高看来,现实是模糊的;在毕加索看来,现实又是割裂的。
B.于丹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内心。
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C.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报告说,去年开始到今年‚五一‛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扬25%(包括新房和二手房)。
D.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解析:B.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改为句号。
C.括号应放在‚房屋‛之后。
D.后面的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28年前,英国和阿根廷倾全国之力,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大打出手(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制造了一场被称为‚导弹时代首次战争‛的马岛战争。
2012届高考语文文学作品复习测试题14(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鲍尔吉·原野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
对自己,我不能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
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珊。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
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
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
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
“3.55一3.21一12.35.3丨2---丨”,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
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
”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
……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
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来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地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说“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孩子/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
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
那么,在地上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的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檀子登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2012高考语文备考2011届江苏省各市历次模拟考试文科加试题汇编(一)新高考新题目2011-09-19 07202012高考语文备考2011届江苏省各市历次模拟考试文科加试题汇编(一)2011南京三模附加题练习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
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
”余笑曰“花影能如人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
芸宝之,各有题咏。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醉图兰影》)19.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20.与“兰”并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是、、。
(2分)21.请各用一个字概括“载花小影”和“醉图之兰影”的艺术效果。
(2分)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22.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曹操求贤若渴,曾从敌对阵营里招降过许多人才,如董卓的属下才华出众的陈琳,虽在檄文里痛骂过曹操,但董卓失败后,曹操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
B.“白光”是小说《白光》中的情节线索,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他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直至出城门,投水而死。
C.《边城》中赛龙舟,捉鸭子,月下对歌,推动了情节发展;河街的吊角楼,古老的白塔,拉缆的渡船,象征了人物的命运。
这些事、物都形象地体现了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
D.《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象,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贴切,如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都与表达的内容感情相一致。
E.“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出自哈姆雷特之口,是其被鬼魂告知谋杀真相之前的一段内心独自,表达了哈姆雷特对母亲强烈的愤怒和怨恨。
23.简答题(10分)(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拿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讲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精析精练教学案一、考纲阐释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
“使用”是指考查考生使用词语的能力在于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表明词语的具体解释、词性、结构等知识不是考查的范围,只是必须掌握的基础。
具体考查包括两个层面: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即正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其中不仅包含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包含使用是否更好的问题。
本考点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三个方面,本部分重点解析实词和虚词。
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虚词主要指副词、介词、连词。
二、考点透析(一)实词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
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称道”和“称奇”。
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明范围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如:“事件”和“事情”都表示人类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事件”限于指历史上或社会上的不平常的大事情,适用范围小;“事情”可指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适用的范围广。
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如果不注意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搭配习惯,就会用错。
(2)把握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 (2011·淄博质量检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①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江苏省扬州市2012届高考专题复习测试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1.诊断性测试题(每题1分,共25分)及其解析、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手腕./顺蔓.摸瓜悭.吝/纤.尘不染禀.赋/凝神屏.气B.矫.情/咬文嚼.字坍圮./否.极泰来窥伺./箪食.壶浆C.狭隘./期期艾.艾吭.声/强吭.高歌标识./鳞次栉.比D.阐.述/阿谀谄.媚剽.悍/彪.炳千古诡谲./发生口角.【解析】本题考查同(近)音字,B项jiáo pǐ sì。
A项wàn qiün/ xiün bǐn ɡ;C项ài kýng/háng zhì;D项chǎn piüo /biüo juã【答案】B2.下列加点字,配对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畔./绊.脚禁锢./痼.习博闻强识./独树一帜.B.作.客/咋.舌阑珊./蹒跚.浑.然一体/混.水摸鱼C.馈.赠/溃.乱噬啮./涅.槃汗流浃.背/嘉.言善行D.蹊跷./峭.拔乖戾./骈俪.罄.竹难书/钟磬.齐鸣【解析】本题考查同(近)音字,A项pàn/bànɡùzhì;B项zuî/zãshün hún;C项kuìniâjiü;D项qiüo/qiào lìqìnɡ。
【答案】C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组是( )A.耍赖.赏赉.招徕.万籁.俱寂明眸善睐.B.庆.贺亲.家钟磬.罄.竹难书切中肯綮.C.驿.站后裔.臆.断神采奕.奕自怨自艾.D.汲.取诘.问棘.手岌.岌可危佶.屈赘牙【解析】本题考查同(近)音字,A.“赖”“赉”“籁”“睐”读音相同,都读为“lài”,“徕”读为“lái”;B.“庆”“亲”“磬”“罄”读音相同,都读为“qìng”,“綮”读为“qǐng”; C.都读为“yì”;D.“汲”“棘”“岌”“佶”读音相同,都读为“jí”,“诘”读为“jiã。
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综合复习测试(15)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①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
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
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
2.(2011·青岛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梁栋①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
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颈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
(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
(“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3.(2011·淄博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卢纶①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
②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
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
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5.(2011·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累:无罪被迫而死。
③杜若:一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可抓住上阕中“湖海”“日落”“君山云气”“草木”“缺月”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2)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