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诉法对证据制度的完善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7
I am a slow walker,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新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规定是什么?1. 突出非法言词证据—非法证据,除了非法言词证据,还有非法实物证据。
2.是突出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非法言词证据包括实体违法,如以刑讯逼供取得口供;程序违法,如侦查人员违反规定单人取证。
随着社会的法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深厚。
对于出现了刑事犯罪行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走法律程序,去搜集各种各样的证据来为发生的犯罪违法行为做陈词,那么新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规定是怎样以及什么样的证据对自己最为有利呢,下面就跟着一起来看吧。
一、关于新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概括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刑事案件质量的重要保障。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证据制度的调整可谓是全方位的。
证据的概念由“事实”走向了“材料”;在证据种类方面,书证、物证单列,成为新的证据种类,鉴定结论更改为“鉴定意见”,并新增了“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电子数据”等证据形式。
口供自愿性原则也得到了确认,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是证据制度修改的一大亮点。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举证责任的分担并修改了证明标准,对“证据确实、充分”作了细化规定。
证据制度方面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
新法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以及排除的程序等内容,从而在法律上搭建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制度框架。
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也是证据制度修改的重要内容,新法明确了特定案件中证人作证的保护措施,并将证人的补助、工资、奖金以及其他福利待遇等问题也纳入了保障范围。
此外,新法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的转化适用问题也作了相应规定。
二、新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范围首先应当注意,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使用的主要证据概念是一个立法的特定概念, 而不是理论研究的学理概念。
新《刑事诉讼法》的亮点与不足摘要:此次修法向普通公众征求意见,使得刑诉法从”权力法”向”权利法”转变。
从原来的225条增加到290条,修改内容涉及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以及特别程序。
可以说此次修法相较96年的刑事诉讼法有很大的进步。
体现了加强诉讼民主、强化人权保障的修法目标。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刑诉法仍然存在不少方面是需要继续改进完善的。
关键字:辩护制度、强制措施、证据制度一、辩护制度新刑诉法在辩护制度的修改最大的亮点应该说在于将刑诉法与《律师法》相衔接、提高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对于诉讼活动的参与程度有很大提高,从侦查阶段到审查起诉再到批捕阶段、审判阶段乃至死刑复核程序,律师的辩护范围扩大不小。
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大多条款原则性较强,没有相配套的制度辅助实施,可操作性不高。
(一)侦查阶段辩护律师无调查取证权与第40条辩护律师告知义务相矛盾从新刑诉法第36条能看出现阶段,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未被赋予调查取证权;第37条第4款及第38条皆同时规定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律师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以及可以开始行使阅卷权。
这也就说明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从审查起诉阶段开始。
但是另一方面第40条却规定辩护人所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既然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无调查取证权,又如何获取上述证据呢?由此,可看出立法者从公权力角度出发,防止辩护律师在法庭上证据突袭,从而造成对司法效率的影响及司法资源的浪费。
但是,这与刑诉法的立法原则相违背。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虽然行使控诉职能,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是罪轻的证据同样需要向法院提交。
公诉机关承担刑事案件的证明责任,这其中应当既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无罪或罪轻的证明责任。
所以,第40条规定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司法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新刑诉法下辩护权及证据规则对公诉工作的影响及应对前言:《法网狙击》是香港tvb电视台最新完结的一部连续剧,该剧讲述的刑事案件,虽有涉及到取证技术、法律适用及辩论技巧,但更多呈现的是证据变化带给控辩双方的控辩优劣势的大逆转,即证据博弈对犯罪事实认定的影响。
剧中被害人季慕芝在派对上被富少庞世帮强奸一案,讲述的正是控辩双方证据博弈而引发庭审结果失控的故事。
剧中,被害人季慕芝在案发后及时到医院验伤,其多处受伤,尤其脸部有被巴掌打过的明显痕迹,应当说认定犯罪嫌疑人庞世帮使用暴力及季慕芝反抗的事实的证据确实充分。
但庭审中,辩方律师提供了季慕芝在大学时因为家境贫困当过“拳手”(在酒吧陪客人划拳的职业)及其朋友诗婷当晚参加派对系援助交际的证据,暗示陪审团季慕芝当晚可能因家贫而进行援助交际,使陪审团对被害人的人格产生不信任,间接使得受害人受伤这一客观性证据成为“空中楼阁”。
之后,针对警方搜集的红酒销售员v拍摄的案发前庞世帮和季慕芝进行拉扯及季慕芝在被庞世帮拉进房间后多次呼叫救命的短片,辩方律师亦提出两个证人证言予以辩护,其中辩方提供的证人诗婷证言,证实案发后诗婷看见慕芝裸露上身背对门口坐在世帮身上(实际此时慕芝已昏迷,因诗婷只看得见背面,误以为慕芝清醒),运用诗婷证言否认红酒销售员v的证言,使二人的证言真伪难辨。
此后,对警方采集目击证人j的证言(证实看见季慕芝被庞世帮扇耳光后昏迷以及被强奸的整个过程),但辩方律师亦提供证据季慕芝母亲曾汇款十万元到该证人帐号(实因慕芝母亲为感谢此人出庭作证而支付,并非贿买)的银行汇款记录,辩解证人j证言系收受财物后所作的伪证,使得该份关键证言被当作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案件庭审经多次举证、质证,但最后因证据矛盾无法排除且关键性定罪证据的真实性受到怀疑,最终陪审团裁定检控庞世帮强奸罪名不成立。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对电视剧的结局深表遗憾和无奈。
但同时,该剧所反映的以法庭审理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格局的立法精神,辩护律师全面介入刑事诉讼活动及证据规则对公诉工作的影响对新刑诉法实施后的公诉办案工作也有着相应的借鉴意义。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改革作者:陈璐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10期【摘要】证据作为刑事诉讼的基础,对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具有重要作用,证据制度的改革是正确定罪量刑和公正审判的保障,可以有效的防止冤家错案的发生。
针对我国多年来冤家错案以及刑讯逼供等问题,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改善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结果。
本文简要分析证据制度在新刑事诉讼法中的改革,并通过对其中的修改要点加以分析发现证据制度改革对刑事诉讼案审理的影响。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只有确保证据提供的客观、全面、合法才能确保案件审理的真实性,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旨在严厉打击和惩罚犯罪,维护和保障人权。
在此次修改中所涉及到的证据制度改革,备受关注,其中不乏有亮点。
本文结合新刑事诉讼法中对证据制度的改革进行分析,发现证据制度改革对改进刑事案件处理的重要性。
一、证据的概述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指出所谓证据就是一切用来证明事实的材料。
它反映了刑事诉讼证据的本质,证据的真假、合法与否,都应该经过法庭的调查和质证,最后得出结论。
也就是说,刑事诉讼案件中的证据是通过向与刑事诉讼案相关的人员(辩护人、当事人等)收取有效证据资料,或者由相关检查机关搜集证据资料。
在刑事案件的调查和审理过程中,所有的程序都是围绕证据进行的,在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内容中,结合我国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工作经验,在“两个证据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证据的种类,明确了专家辅助人制度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配套制度等,这些证据制度的改革,都与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相联系,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由抓人破案到证据定案的刑事调查模式。
二、证据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一,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有八个与证据制度相关的条文被修改,其中包含有证据规则、证据定义与种类、证据的标准,在证据的种类中增加了电子数据与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并且将之前的检查、勘验、辨认、侦查等合并为一类证据,解决了证据材料在归类和地位上不同的问题。
浅谈新刑诉法对证据制度的完善
摘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大修,新刑诉法对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作出了较大的修改,是新刑诉法的一大亮点,本文从律师的视角,浅谈对新刑诉法关于证据规则修订和完善的归纳和理解。
关键词新刑诉法沉默权证明标准非法证据排除
作者简介:王冬妮、邓春平,辽宁东亚律师事务所。
此次刑讼法修改,涉及到证据种类、证明标准、举证责任分配、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以及证人出庭制度等,刑事证据制度的修改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及规范刑事诉讼活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新刑诉法第50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又被称为“沉默权规则”,指的是在刑事案件处理的所有程序,包括:侦查、审查起诉以及审判三个阶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不能被强迫自己证明自己有罪,不能被强迫成为反对自己的证人。
其法律意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面对办案人员的讯问时,有权保持缄默,侦查机关、公诉机关要对其指控的犯罪事实承担全部的举证责任,并不得强制犯罪嫌疑人协助追诉机关证明其本人的
罪行。
这一规定与第53条规定的不能仅依据口供定罪、第54条规定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相结合,明确了我
国刑事诉讼制度中“轻口供”这一原则,能够有效的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明文规定:“在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人人完全平等地有资格享受以下的最低限度的保证: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
”“从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上讲,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是一条带有基本原则性的帝王条款,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都是将其作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予以规定的,有些国家甚至规定在宪法中”。
本次刑诉法修正确定了我国刑事诉讼中适用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步,将推动刑事诉讼法走向更进一步的民主和文明。
二、确定了“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
修正前的刑诉法在确定了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时应符合“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但对于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属于“证据确实、充分”,并无详细的规定,甚至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未提及。
只有2010年6月24日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等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对于“证据确实、充分”这一证明标准作了相关规定,但该规定只适用于死刑案件,并且法律效力等级属于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而新
刑诉法的效力等级是法律,并适用于所有刑事案件。
新刑诉法第53条第2款确定了“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
笔者认为,“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从文义上理解就是,对案件进行定罪和量刑的每一节事实均有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这是对证据“量”方面的要求;“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强调了定案证据的“程序”合法性,既包括证据取得程序的合法性,也包括证据审查、质证程序的合法性,该规定与新刑诉法“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等相呼应,是对证据“质”方面的要求;“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是这三项细化标准中最重要的一项,“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是英美法系法官在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意指“只要公诉方的证明没有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或者说裁判者对被告人有罪的证明还存在合理的怀疑,就应该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做出有利于被告的推定或解释,就应该判决被告人无罪”。
“排除合理怀疑”也是无罪推定原则在证据制度中的体现。
三、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修正前刑诉法对于严禁刑讯逼供以及以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予以排除已作出了规定,2010年7月1日,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等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更明确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规则,新刑诉法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上升到法律的效力等级,更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新刑诉法以五条八款的篇幅详细地对该规则作
出了规定,笔者借鉴汪建成教授的论著,对该规则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明确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的范围。
以暴力或威胁的方式获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均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物证、书证的收集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如不符合法定程序应予以补正或作出合理解释,否则亦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笔者注意到,在排除非法证据的范围中,未包括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以及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如此确定非法证据范围的用意何在,笔者尚未领悟透彻。
并且,笔者窃以为,将非法证据的范围仅限于刑诉法证据种类中的前5项并不妥当,任何证据形式均存在非法取得的可能,鉴定意见如若存在非法情形,诉讼参与人尚可以通过要求重新鉴定、补充鉴定来达到抗辩的目的,但是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等均是侦查机关作出的,其程序违法的可能性也普遍存在,比如,在笔者办理的一起盗窃案件中,卷宗内有30多份现场指认笔录,分别是被告人到30多处案发现场的照片和笔录,被告人当庭陈述,侦查人员确实到案发现场了,照片拍摄属实,但笔录是侦查人员提前写好了,一次性让被告人签署的,辩护人也发现30多份笔录几乎是在3个小时之内形成的。
根据30多处现场的情况,3个小时走遍全部现场,客观上根本不能,更何况还要做笔录,但法庭未采纳被告人的辩解和辩护人的意见。
而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作为新兴的证据种类,其收集程序是否合法更是将严重影响到其客观真实性,因此,将这些证据种类未规定在
排除非法证据种类之内,将严重削弱此条款的效力。
2.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用提前到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
但笔者认为,该规则将在诉讼阶段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3.规定了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包括启动、调查和处理三个方面。
关于启动程序,按照新刑诉法第55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于侦查机关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均可提出控告、举报。
调查权在公诉机关和人民法院,但笔者认为,该条款的不足之处仍在于,未对调查核实的程序、方法等作出详细的规定,笔者在近期代理的案件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被告人及辩护人向法庭提出遭到刑讯逼供并提供了被告人的入所体检表,证实被告人在入所体检时身体多部位有瘀伤,庭后公诉机关补充提供了公安机关的情况说明,该“情况说明”称:被告人被抓捕时负隅顽抗,身体伤痕系抓捕时形成。
法院遂采纳该证据,认定不存在刑讯逼供情况。
笔者认为,让公安机关自行说明情况,这样的调查核实程序实属形同虚设。
4.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中的证明责任在公诉机关。
笔者认为,新刑诉法第57条才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核心,是否是合法证据到底应由谁来负责举证?同样是前述的笔者代理的案件,如若按照57条之规定,应由公诉机关来证实,则不会出现“被告人提出曾被刑讯逼供,无事实依据,不予采纳”的认定。
但57条第2款是个败笔,在现有证据不能证实证据收集合法性的情况下,侦查人员或其他人员出庭进行自证和辩解又有何意义呢?
5.确定了审判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标准。
新刑诉法第58条
对非法证据的排除给了定锤之音,确认或不能排除存在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还回到前述的案件,公安机关称被告人的伤痕是在抓捕过程中形成的,那么,应当提供相应的客观证据,比如抓捕时的录像资料等,否则,就难以自圆其说,就不能排除存在非法的可能,就应当排除非法证据。
四、完善了证人制度
一方面,证人证言在刑事司法诉讼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刑事案件均有证人证言这一证据类型,另一方面,修正前刑诉法的证人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刑事诉讼活动中鲜见证人出庭等,在实践中,辩护人对证言提出异议要求证人出庭而被置之不理的情况屡有出现,笔者认为,证人证言未经过控辩双方的质证,而被告人或辩护人对证言提出异议的,其证言不应具有证据效力,本次新刑诉法完善了证人制度,亦包括证人出庭制度。
新刑诉法增加了4条关于证人制度的规定,具体如下:
1.明确规定了何种情况下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根据新刑诉法第187条的规定,在任何一方诉讼参与人对证人证言提出异议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证人就应当出庭作证,修订前刑诉法47条虽然规定了证人证言必须经过质证及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没有明确必须证人出庭的情形,因此,实践中,几乎绝大部分案件的审理都没有证人出庭这个环节。
笔者相信,新刑诉法施行后,这种情况将得到改观。
2.规定了证人强制出庭制度,以及无正当理由拒绝作证的惩罚
措施。
新刑诉法第188条是我国首次确立的证人强制出庭作证制度。
笔者认为,该条规定虽然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推动刑事诉讼活动的进展,但是,在实践中将很难得到施行。
在强制出庭作证制度中,立法免除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的强制到庭作证的义务,这一规定是对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的体现。
但笔者认为,在免除强制到庭作证义务的人员中还应包括律师等负有法定义务和职责
的人。
3.规定了证人保护制度。
在此之前,我们对证人保护的认识,仅限于海外或港台的影视剧中,现今在我国也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这一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
4.规定了证人出庭费用补助制度。
参考文献:
[1]汪建成.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大变革及其展开.中国法学.2011(6).
[2]廖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在英美国家的理解与适用.出版信息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