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试题(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74.00 KB
- 文档页数:8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段考(期中)历史(理)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共3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后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2.“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主张礼法并施 B.重视礼仪教化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4.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自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事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5.《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6.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 加强君主专制C.完善法律机制D.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7.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1.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
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2.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3.“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4.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务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A.有教无类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D.经世致用5.《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6.右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7.韩非曾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题)1.西方学者汤因比说:“他(孔子)一直在使社会行为的伦理准则得以复兴……为他那个时代普遍流行于中国的社会行为建立规范。
”下列言论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 )A. “以德治民”B. “克己复礼”C. “有教无类”D. “舍生取义”2.春秋时期孙武认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千万之师举矣。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由此可见,孙武的国防观是( )A.兵民乃胜利之本B.经济是国防命脉C.经济军事化D.兵农合一3.皖南西递村始建于北宋,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村中“履福堂”陈设典雅,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
材料不能体现( )A.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B.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C.程朱理学的伦理文化D.村落建设的风水文化4. 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5. 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派的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张“仁政” 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术 D.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6.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
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7.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
保密★启用前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高一历史2019.11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花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A.制造和使用工具B.饲养家畜C.从事农业耕作D.人工钻木取火2.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
”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都安阳C.发生“国人暴动”D.平王迁都洛邑3.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4.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5.下图是周代世系略图,它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6.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第Ⅰ卷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荀子》 B.《墨经》 C.《老子》 D.《论语》2.《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文中的“原则”不包括()A.“爱人者,人恒爱之” B.“兼爱、非攻”C.“春秋大一统” D.“无为而治”3.右侧是某同学绘制的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简图。
其中,②处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和发展B.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深入人心C.独尊儒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D.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各个领域4.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
”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D.王夫之5.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A.净化个人心灵B.树立独立人格C.解决百姓生计D.解释世界本源6.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7.在宋代常用“灾及梨枣”来讽刺刻印的书没有价值,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60分)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3.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4.“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6.“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A.文化运动B.社会变革C.学术交流D.思想解放运动7.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8.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思想9.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实现儒学的哲理化B.提出“仁与万物俱生”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克服内心的私欲以“致良知”10.李贽是明朝反封建的思想斗士,其思想特点主要是①批判封建制度②否定孔子的权威③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④主张个性自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在经世致用的思想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A.土地赋税制度的改革B.整顿吏治C.司法制度的改革D.工商皆本12.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试题(无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B.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唤醒世界文学记忆C.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D.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2.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
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B.“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C.“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谜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公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4.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成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
梨洲(黄宗羲)货民之古义,不舍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
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试题(无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B.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唤醒世界文学记忆C.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D.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2.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
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B.“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C.“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谜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公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4.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成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
梨洲(黄宗羲)货民之古义,不舍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
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故其思想实仍绍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直正之转变。
”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休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5.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元)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6.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7.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A.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B.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8.下表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
据此判断当时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3月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5 月张寒《农工商标本急策》A.变法呼声高涨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C.改革措施密集推行D.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9.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
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该材料反映了A.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B.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10.下表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国别时间传播和发展俄国1883~1903 年以普列汉诺夫、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多个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对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发展。
中国1917 年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强这一时代召唤下逐渐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但仅仅是“感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众多思想中的一种在中国“传播”,粗浅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或翻译其著作内容是比较肤浅、零碎的,不仅缺乏整体性,还有很多非科学、不准确甚至是歪曲的介绍。
A.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B.中俄对理论认识的差距源于国情不同C.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入的研究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深受俄国影响11.近代著名艺术家陈衡恪曾经评价某种绘画:“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感想……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以下绘画属于他所指的类型的是12.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A.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B.中国向何处发展C.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D.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3.公元前5世纪中叶,由于社会需要,古希腊出现了“教授智慧”的智者。
但是到了后期,某些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因而有些人又把智者称为诡辩者。
材料反映出在占希腊A.思想学术走向没落B. 诡辩亦为社会需要C.智、诡界限逐渐消失D.个人主义有泛滥迹象14.下表是 15 世纪末至16 世纪初法国斯特拉斯堡各类印刷出版物所占百分比的数据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主要表明宗教书籍古典书籍(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占星术、几何、代数等)15 世纪末60% 10% 30%16 世纪初27% 33% 40%A.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薄B.占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C.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播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15.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
这一现象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D.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16.近代有欧洲启蒙思想家认为:“有人认为摧毁陈旧的法律对人类造成了伤害,但是,人们就应该去铺制理性吗?要知道,理性毕竟是一切法律的源泉,没有理性,人们甚至产生不了法律的概念。
”作者对理性与法律的理解是A.理性比法律更为重要B.理性对人类造成了伤害C.应该钳制理性保护法律D.理性与法律同等重要17.贝多芬曾说:“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
”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副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
该作品A.体现了浪漫主义悄怀B.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C.开创了现实主义先河D.采取了现实主义于法18.某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年前后发明二进制。
1701 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图送给了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二进制数表(右图)。
由此可见A.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B.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C.《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D.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19.“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材料表明A.蒸汽机的改良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引发了工业革命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D.科学理论迅速转化为工业生产力20.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事。
”材料主要说明了A.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B.罗斯福借助秀兰·邓波儿推行新政C.电影可以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D.当时的电影主要是以经济危机为题材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21题19分,22题14分,23题15分,24题12分,共60分)21.(19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据表格中的儒学言论,分别概括其核心思想。
(3分)材料二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2)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材料三“鸦片战争-—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
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制度主张?(6分)材料四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4)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分)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
……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8分)材料二明清之际文化,横豆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
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