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文化基因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
基于形态基因库的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乡村聚落为例□ 王翼飞,袁 青[摘 要]文章以形态基因作为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与解析的切入点,建立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形态基因地图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体系,结合数据库对形态基因信息的存储、管理与调用技术,整合形态基因数字化、图示化与文本化信息,构建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库,用以辅助完成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特征评定、优化导引与管理规制等实践工作。
在此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村庄为例,利用形态基因库对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与形态基因分布等方面的特质信息进行识别和挖掘,综合村庄自然地貌、农业景观、人文风貌与村民意愿等内容分析,完成村庄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目标分解,并提出分项导引策略,以期为乡村空间规划、乡村风貌传承保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形态基因;形态基因库;黑龙江省[文章编号]1006-0022(2021)01-0084-09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王翼飞,袁青.基于形态基因库的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乡村聚落为例[J].规划师,2021(1):84-92.Inheritance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Space Feature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rphological Gene Bank:The Case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Wang Yifei, Yuan Qing[Abstract]T aking morphological gen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rural settlement morphology cognition and analysis, a digitalinformation system with rural morphological gene entry, morphological gene fragment, morphological gene sequence andmorphological gene map as the core was established. Combined with the storage, management and transfer technology ofmorphological gene information in database, the digital, graphical and textual information of morphological gene was integrated toconstruct rural settlement’s morphological gene bank, 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featureevaluation, optimization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regulation. Taking the villag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themorphological gene bank was used to identify and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erms of morphologicalgene fragments, morphological gene sequences and morphological gene distribu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naturallandform, agricul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features and villagers' wishes, so as to complete the inheritance and optimization targetdecomposition of village spatial features, and put forward the guidance strategie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uralsettlement’s morphology gene bank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innov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ural spatial planning,rural landscape inheritance and preservation, and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optimization.[Keywords]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gene, Morphological gene bank, Heilongjiang Province0引言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在促进乡村经济、文化与生态发展的同时,注重乡村风貌与乡风文明建设[1]。
《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历史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嫩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北部,其丰富的地理与历史资源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其中,杜尔伯特蒙古作为这一流域内重要的民族群体,其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的历史发展、文化特征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等问题,以期为该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杜尔伯特蒙古的历史发展杜尔伯特蒙古,源于古代蒙古族的一支,是东北地区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
自金朝开始,杜尔伯特蒙古就在嫩江流域活动,经历了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他们曾经建立过强大的政权,并在此后的岁月里与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交流与互动使得杜尔伯特蒙古的文化逐渐丰富和发展。
三、文化特征杜尔伯特蒙古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这为研究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在生活方式上,杜尔伯特蒙古以游牧为主,擅长骑马和射箭。
此外,他们的服饰、饮食和建筑等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文化传承方面,杜尔伯特蒙古注重家族传承和口传身教,使得他们的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四、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嫩江流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杜尔伯特蒙古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在历史上,杜尔伯特蒙古与其他民族进行过战争与和平的交流,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使得杜尔伯特蒙古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例如,在宗教信仰方面,杜尔伯特蒙古与其他民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五、历史问题研究在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的历史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关于杜尔伯特蒙古的起源和迁徙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关于该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田野调查和考古研究来补充和完善。
此外,如何保护和传承杜尔伯特蒙古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策划方案一、背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是各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人口减少、文化特色淡化、外来文化冲击等。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策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保其独特性和完整性得以延续。
2、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具体措施(一)教育传承1、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系统传授民族语言、历史、艺术、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2、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民族文化教材,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邀请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培训和示范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文化活动1、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美食等,吸引广大民众参与。
2、组织民族文化竞赛,如民族歌舞比赛、手工艺制作比赛等,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开展民族文化主题的展览、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产业发展1、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产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拓展市场渠道。
2、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民族文化村落、特色节庆旅游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传播民族文化。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新媒体等,推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四)人才培养1、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资助有志于传承民族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和研究。
2、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库,对优秀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
3、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文化研究人才。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振兴策划方案一、背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现代文化的冲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才的缺乏等,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面临着传承困难、逐渐衰落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特制定本策划方案。
二、目标1、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保护和传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习俗、艺术等方面。
3、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4、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三、具体措施(一)文化教育与培训1、在当地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让学生从小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文化。
2、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舞蹈、音乐演奏等,培养文化传承人才。
3、邀请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进行讲座和示范,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艺。
(二)文化保护与修复1、对濒危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如古老的建筑、文物等。
2、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
3、加强对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三)文化产业发展1、扶持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产业,通过创新设计、品牌推广等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景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
3、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四)文化交流与宣传1、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其他地区的文化团体和个人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交流和演出。
2、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宣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参加各类文化展览和比赛,展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成果。
黑龙江省朝鲜族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黑龙江省朝鲜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传统习俗。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朝鲜族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推动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
了解黑龙江省朝鲜族文化的历史和特色,传承朝鲜族传统节日和习俗,探讨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发展建议,对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进行展望,强调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共同努力实现朝鲜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朝鲜族文化、黑龙江省、保护、可持续发展、历史渊源、传统节日、挑战、措施、发展、重要性、路径、方向。
1. 引言1.1 朝鲜族文化在黑龙江省的重要性朝鲜族文化在黑龙江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黑龙江省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丰富多彩,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和尊敬。
朝鲜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展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黑龙江省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当地人民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纽带。
朝鲜族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上,更体现在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
通过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文化,可以增强黑龙江省文化软实力,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保护和发展朝鲜族文化不仅是对黑龙江省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1.2 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黑龙江省朝鲜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朝鲜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黑龙江省朝鲜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传承面临着断裂和失传的风险。
知识文库 第10期15浅析嫩江流域满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唐鑫鑫满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与我国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正如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的:"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
"作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满族的语言和文化曾由于满族的统治地位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满汉杂居、满汉通婚等民族接触和融合的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满语及满族传统文化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满语现已被列为濒危语言,满族传统风俗也逐渐淡化。
满族文化虽融合在东北地域文化中,但是就连很多满族人都已经分不清楚哪些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地名源于古老的满族文化。
可以说满族的民族特征正不断消失,保护和传承满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而探讨嫩江流域满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有助于提升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广大群众的满族文化保护意识,有助于开创满族文化保护的新篇章。
一、逐渐消失的满族语言和文化满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中唯一真正有文字的语言。
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人根据蒙古文创制满文,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终于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之满文。
满语繁荣于乾隆中期 ,清末开始衰落,现已被列为濒危语言,目前仅有黑龙江的富裕县三家子村的个别老人会说满语。
满族的民族服饰以旗袍、坎肩、马褂为主。
旗袍原是其他民族对满族旗人穿的袍子的称呼,《辞海》中有对旗袍的注解为:“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
”坎肩与马褂类似,都是穿于长衫外,长度及腰的短褂。
由于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这些传统的满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经不见了踪迹。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砌在山墙上”这句俗语形象的反映了满族房屋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是满族人沿袭穴居建筑结构建成的,三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五间房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
房间里南、西、北三面相接的炕被称为“万字炕”。
《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历史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嫩江流域,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杜尔伯特蒙古族是这片土地上的重要族群,他们在此生活、繁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印记。
本文将围绕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的历史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
二、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的起源杜尔伯特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蒙古帝国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与周边的民族和政权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嫩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中,杜尔伯特蒙古族逐步发展出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三、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的部落与政治结构在古代社会,杜尔伯特蒙古族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组织和管理。
每个部落都有其首领和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
这些部落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共同维护着杜尔伯特蒙古族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此外,杜尔伯特蒙古族还与周边其他民族和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嫩江流域的政治格局。
四、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是杜尔伯特蒙古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方面,他们发展出适应嫩江流域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农业技术,如耕作制度、作物种植等。
同时,他们也从事畜牧业,如马、牛、羊等家畜的养殖和交易。
此外,杜尔伯特蒙古族还擅长手工艺制作,如制衣、制鞋等,这些手工艺品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声誉。
五、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蒙古的文化与信仰杜尔伯特蒙古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
他们尊重自然、崇尚勇敢、注重家庭等价值观深入人心。
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萨满教等多种宗教信仰,这些信仰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们还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仰。
六、近现代杜尔伯特蒙古的历史变迁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杜尔伯特蒙古族的历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逐渐融入了现代化的进程,参与了各种社会改革和建设活动。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族融合等。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性策略□王婷婷李虹赫牧寰骆雁【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 发扬光大,得到传承和传播,是文化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于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媒体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创新一、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存在 的问题1.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下,部分公众对 非遗的保护意识还较为淡薄,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优 越性与稀缺性。
嫩江流域范围广,包含民族多,非物质文 化遗产多种多样,保护的难度很大,需要更加完备的传 承系统和专业素质的人员。
#.缺乏整体全面的非遗传承体系。
许多珍贵的民族 文化遗产缺少能够将其在现代文化中发扬的传承人,随 着最后一代传承者的逝世,这些优秀 的民族文化遗产再无人能够,这对的非遗传承与发一种大的。
很多经典的非遗现在已无舞台供传承者大身手,最后很可能在中在人的。
3•缺乏足够的非遗保护经费。
关于非遗传承有很多方 的 和要,嫩江流域非遗的 护、传承等需要大的为后的。
对这一庞大的数, 对非遗护 供的 很难这一需,很多 难下。
需的经到, 一些的非遗到有。
4.非遗传播专业人才匮乏。
嫩江流域范围大,地势复 ,人众多,民族多, 嫩江流域的非遗保护一难度,缺专业人保护完嫩江流域的非遗传承。
5. 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宣传不足。
由于非遗保护在大众 中缺 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缺 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种系的性究和保护,还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
因此,在群众意识层,要扩大非遗保护的宣传,让保护非遗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新媒体背景下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对策1. 借助新媒体推介非遗,增强非遗传播效果① 借助微电影扩大非遗影响力。
微电影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的传播形态,通过其极富张的艺术 表现形式,将非遗的真性、客观性与影媒体的直面 性、审美性相糅,迸发出非遗的绵烂火花。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64嫩江流域乡村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研究◎毕明岩 鲁佳乐 于子宇 胡大麟摘要:嫩江流域传统民居建筑是多元文化相互叠加和碰撞的结果。
传统民居建筑是保持地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基本载体,传承乡村地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本文以嫩江地区乡村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发掘为切入点,通过营造技艺解读,阐释东北乡村民居建筑文化传承和再生策略。
关键词:嫩江流域;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白山黑水孕育了关东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文化,居住文化的特性和物质空间表现更多相似之处。
农耕文明时期嫩江流域的地域文化从本质上体现着 “嫩水”文化和“游牧”文化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取、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并加以创造、提炼,从而形成了自身特质。
经过国家一系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大乡村地区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精神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
如何留住乡愁,改变千村一面、留住乡村的本底特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嫩江流域聚落文化的总体特征1930年,梁思永先生对昂昂溪遗址发掘,揭示了史前时期嫩江居民的生计方式。
到讷河二克浅等新石器遗址的发掘,都鲜明的反映出嫩江流域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计方式,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青铜时代晚期。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人南徙嫩江流域。
从此,嫩江流域成为满族、达斡尔族两个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
清政府移民戍边政策的推行,汉族北迁定居,加之清末闯关东浪潮,使齐鲁文化,满族文化和东北原有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与融合。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战略下,快速现代化使乡村面貌过于一致化,乡村失去了原本的亲和力和乡土气息。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因同化而逐渐消失。
二、传统民居建筑的建造技艺从嫩江流域自身研判,汉族、满、蒙、回、达斡尔族等人居处,大致相同。
传统民居建筑以简单实用功能为主。
据《黑龙江志稿》记载“城乡之中,所有建筑房屋,均以朴素御寒为重,华丽壮观次之。
收稿日期:2019—07—12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文化基因的提取与再生研究,项目编号:QSX2018-02JL ;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诊断与修复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5309472。
作者简介:黄鹂(1987—),女,黑龙江铁力人,讲师,从事城乡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文化基因传承发展策略研究黄鹂,毕明岩,孙磊,刘姝(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本文基于文化基因保护的视角下,结合基因遗传学原理和城乡规划相关理论研究,针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原始形态和布局现状分析,探索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文化基因传承的危机,提出解决当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逐渐消失问题的策略方法,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保护和重视。
关键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文化基因传承和发展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9)07—0122—0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升级,现代新型文化的产生和外来的“快餐文化”正在慢慢蚕食着城市中及周边以聚落形式存在的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延续、传承,与对创新科学技术发展迫切需求的当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那么,在“城镇一体化”、“乡村振兴”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对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的嫩江流域而言,民族文化如何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一、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的释义“文化基因”这一词汇来源于欧美国家的一些生物相关专家在“基因”概念基础上,结合人类发展历史上不同文化的繁衍、传播特征进行解读所得。
近些年来,不少中国学者也在研究“文化基因”,并与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进行交叉应用,并着重应用在针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文化基因”类似于生物遗传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其既不能用单纯的物质形态来界定,也不属于纯粹的精神范畴。
目前,在“文化基因”的视角下针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承的手段方法的相关研究很多,角度不同,手段不同,如从景观结构、装饰、建筑结构、传统工艺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
但是,在如何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村落空间文化基因的研究仍缺少实际研究方法和相关基本理论支撑,而民族聚落形态的本质是其文化基因作用下的自身发育过程,应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的历史空间格局、形态、肌理等文化特质方面以及引导,把传承民族地域文化作为土地空间重构的工作内核。
在经济观念强烈冲击下的村庄整治过程中,“文化基因”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格局与乡土文明工作中进行传承并延续仍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嫩江流域部分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现状嫩江流域集中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部落,例如:满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
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一些民族村屯: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以及嫩江县、黑河市爱珲区等地;鄂伦春族主要2019年第7期理论观察N o.7,2019(总第157期)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157●●史学研究122--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和黑河市嘉荫县;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讷河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方。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雅尔塞镇、卧牛吐镇和莽格吐镇的农村,达斡尔族居民的介字形泥草房住宅保存较为完整,但是大多比较破旧,有的甚至成为危房。
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住宅正在向砖瓦结构住宅转化,在此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设计,因此在新的住宅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保留达斡尔民族的住宅特点,使得达斡尔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和居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雅尔塞镇的哈拉村被洪水冲毁,之后政府兴建了新村,哈拉新村的重建充分考虑的是更迫切需要的居住要求,反而,在传承与保护达斡尔族居住文化方面所考虑的内容较少,村中通过建设民族展览馆与民族风情园的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集中式保护。
大多数鄂伦春聚居的村屯,今天都难得在住宅建筑形式上分辨出鄂伦春族的元素,甚至生活方式上都和其他民族非常接近。
鄂伦春族建筑形式、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亟待保护和挖掘。
鄂温克民族索伦部是农耕部落,现在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乡的索伦村和百路村;通古斯部是游牧部落,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过着与蒙古族接近的游牧与定居生活;使鹿部保留着狩猎生活的唯一的鄂温克族分支,聚居在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
三、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文化基因传承危机(一)传统聚落模式逐渐消失由于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保护的忽视,许多原始的聚落空间形态、建筑形式遭到破坏,很难修复、再挖掘,人们所尊崇的信仰在逐渐的淡薄。
对于嫩江流域很多地区而言,由于人们在物质空间上对自身传统特色的忽视,致使少数民族本应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空间也在逐渐流失。
以齐齐哈尔市满族村落小阿拉街村为例:满族早期的社会形式较为松散,大多以氏族为中心的聚落模式,聚落就一个氏族来说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其中存在着两种居住模式即支配力量和被支配力量,与当今社区进行比较,重要的区别就是距离核心区域较近的人往往具有崇高的地位。
这种社会结构的制约下,早期的满族村屯逐渐形成了“联木而居,筑城圈寨”的格局,并且逐渐衍生成为碉堡的模式,这种城堡在满语中称为霍吞,霍吞的形成大致就是满族村落早期的雏形(如图3-1)。
小阿拉街村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部,紧邻嫩江,该地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相对较为适合人民居住,“小阿拉”在满语中是,“山丘之意,”由此可见,对于满族的先民而言更加注重防御性,选址一般选在地势整体平缓但是整体高差相对较高的地区;该地区道路网较为通达,与市区的连接也较为密切;该满族聚落的整体布局较为松散,对于小阿拉街区而言,整体的聚落布局成为鱼骨形,建筑单体布局较为分散。
从图3-2看出,整体的布局可以简单的从最原始单元向心性逐渐向外部扩展,并且在聚落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聚落的边界在逐渐额模糊化,甚至是消失,整体的聚落边界不明显,对于小阿拉街村的内部,整体的建筑布局逐渐分散,没有序列感,内部组团划分不强烈,小阿拉街村对于其自身的聚落文化基因存在着一部分的丧失。
(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从文化基因观点出发,文化认同感是族群内个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
而现代化文化提出的价值观偏向于世界趋同化,对于这种传统文化有时甚至与现代文化产生矛盾,这种情况导致当今一代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甚至是摒弃,致使少数村落在年青一代的观念中,变得越来越陈旧,远没有现代的高楼大厦具有吸引力。
这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部落传统民俗、文化的消失。
(三)民族文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商业化过强近年来,人们也逐渐关注和着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及其精神内核,然而在市场经济利益下驱使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重建都产生了变异,“文化混搭”、“商业街、民俗街”遍地开花,就产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重生,变得往不伦不类,形式化开发思路发展。
四、传承与延续策略研究(一)文化基因的保护文化基因,同“基因”一样,也存在“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在各种文化冲击下,民族村落中仍然会有保持着传统特色下的“显性基因”,显性基123--因是目前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最容易被人们观察和应用的。
比如小阿拉聚落中,建筑单体市内仍然保持“炕文化”,几乎每户还保留着传统的万字炕,在西炕上供奉神灵,并保持其传统的室内风貌,作为其民族特有的显性基因特性。
通过这种显性的表现也会让建设者和设计者能够直接提取到原有的文化精髓,对于这样的“显性基因”我们应给予更多保护。
(二)文化基因载体的隔离基因隔离就是防止基因交换以至于产生行为、环境、生理上的障碍,基因隔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传统、良好的文化基因保留下来,以至于可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基因载体的隔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人为手段的隔离,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认知,从而达到对载体进行保护;第二种,地理环境制约隔离,载体自身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无法与外界环境因素产生联系。
隔离的目的并不代表着载体拒绝发展,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自身传统的文化基因,以便不会被外界文化基因产生交换。
(三)文化基因的修饰“修饰基因”在传统的生命学中定义为“本身具有或者没有任何表型效应,可是一突变基因同时存在便会影响另一基因的表现程度的基因。
”基因自身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环境和周围城市发展,以及人员和科技的不断交换流通,某些文化现状也是经过其他文化的深入和同化之后才产生的,自身特质也会流失,这样就需要将被同化的部分给予一定修饰。
(四)文化基因的重组重组不是只简单的将两个或多个文化基因整合在一起,而是将不同的表现型,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内涵的文化基因高度镶嵌,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基因,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
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其自身就具备着多种文化,而随着汉族文化的涌入,以及现代文化的不断冲击,这种情况完全影响了少数民族聚落的整体风貌,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这一种问题,就是要将这些文化基因重组在一起,从而更为快速完整的将文化基因延续传承下去。
(五)文化基因的植入基因的植入就是要将一种信息重新承载在另外一种载体之上,并使得该载体能够具备一定的表现形式,对于这种基因的传承方法,就是要准备一个较好的载体,将新的基因植入到载体中,从而获得新的表现型,使该载体重新获得活力,并将其更好的传承下去。
文化基因的植入就是将多种文化基因让同一个载体承载,多种文化的共同植入到同一载体之上。
对于该项目的规划就是要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重新植入到物质空间上,使得在聚落空间上能够进行一定的表达。
以满族的居住文化为例,满族的传统建筑大多以简洁明了,跨海烟囱为主要特征,传统的木质结构山墙框架与编织的屋顶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对于后续陆续的建筑,应该在保留传统的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植入新的文化基因,并且以此来继续延伸满族的文化。
(六)基因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在生物学上,就是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使得亲代与子代之间具备相对稳定的遗传物质,对于文化基因而言,就是为确保其稳定的继续发展下去,就要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相对稳定的遗传基因找到载体,从而将这种载体作为文化物质得到延续,获得再生和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