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史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22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是显学。
春秋末期,儒学出现,但其不合时代的要求,所以不受重视;后来,孟子荀子经过补充,使其符合要求。
但是,当时法家的思想更合时代,所以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没有法家那么重视。
二是秦时,213B C,为维护郡县制,实施焚书坑儒,儒学打击不小。
三是汉时,初期用黄老无为的思想,140BC,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对答了三次,使儒学成为正统。
(注:1,董仲舒采阴阳五行家等学说补充了儒学;2,董仲舒的观点: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汉政府实际是外儒内法)四是汉以后到隋唐,儒学危机五是宋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吸收了世界观等,存天理,灭人欲。
客观唯心思想六是明时,心学。
主张心即理,即是理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主观唯心思想七是清时,批判继承儒学,有顾炎武等代表人物八是近代(1840至1919),或支持或批判,但实事证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新文化九是当代(1949至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们心中正逐渐形成并完善。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知识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与佛教、道教的渗透与融合,宋明时期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并得到发展;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传统文化思想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永恒的生命力;20世纪初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千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儒家思想的创始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者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中国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价值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追溯至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了“仁”的概念,即“为人之本,谓之仁”,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了“爱人”的概念,并提出了“性善论”。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被视为官方思想,是社会主流观念,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的道德标准,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性情。
到了近代,中国遭遇了诸多危机,出现了种种思潮和学术派别,但儒家思想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中国已从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化,但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伦及生存方式依旧有其生命力及现实价值,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人道主义尤为重要。
从古代到现代,孔子的“大同”、“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推崇。
特别是在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许多问题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解决,更需要道德层面的引导。
儒家思想中的庄重态度、尊敬生命、关怀社会、回报家庭、爱教育和协调人际关系等思想,都可以引导现代人追求道德境界、建设和谐社会。
当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发展呈现多种多样的面貌。
一方面,儒家经典的修订与推广始终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也经历了不少创新与突破,在新兴的学科领域如跨学科、综合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新兴领域,儒家新思想也大放异彩。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中龟兹运动的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与此同时,儒家思想还受到了外国人的推崇,不少国家的大学和知名教授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研究。
在西方,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的研究领域,人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不难看出,儒家思想不但对中国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十六、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核心考点】(一)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地位的演变1.战国时期:被冷落(1)原因: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2)先秦时期的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秦朝:遭压制、摧残(1)原因: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秦政权,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2)特点: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3.西汉:独尊(1)原因: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宣扬“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2)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4.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1)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2)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3)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儒家思想发展史概况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
以下是儒家思想发展史的概况总结。
1. 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他的弟子们将其学说总结为儒家经典《论语》。
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种思想学派争相兴起。
儒家经过与其他学派的辩论和交流,逐渐形成独特的学说体系。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人。
孟子主张人性善良,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提出了“四端五常”等重要理论。
3.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汉代,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等开始广泛传播。
同时,新的学派如道家和墨家等也开始与儒家进行交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儒家遭受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但儒家学说仍然保持了重要地位。
尤其是南朝刘宋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陶渊明等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补充。
此外,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儒学的三家之说,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王阳明心学,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5. 宋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并逐渐形成了儒家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学说,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有朱熹、陈献章等人,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深入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深远。
6. 近现代(1840年-现在)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进入中国,儒家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晚清时期,面对列强的入侵和国家的危机,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提出了“新学”,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思想相结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爱”、“礼”、“孝”、“忠”等核心概念,成为了后世儒家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之后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孟子、荀子等学派的传承和发展,逐渐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地位,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君子之道,追求道德的高度境界。
此外,儒家还注重礼节尊重和世道人情的治理,强调家庭的孝道、国家的忠诚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的这些核心理念,为后世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影响1. 政治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儒家经典成为了官方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成为了皇帝的师傅和重要决策的参谋。
直到20世纪初,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
2. 社会道德与家庭伦理中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孝道、社会的仁爱和道德修养,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社会及人们的生活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与伦理意识一直被儒家思想所影响,强调尊老爱幼、重视亲情和家庭和睦。
儒家思想也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3. 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都被视为中国文化和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儒家经典成为了士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对于社会地位的晋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中国教育也依然保留着传统儒家思想的痕迹,例如儒学研究与教育仍然在各大学和学术机构得到广泛开展。
四、当代儒家思想的现状与挑战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知识梳理1、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1)儒学产生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犁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儒学的地位:儒家是“百家争鸣”中诸家之一。
这一阶段,战国时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准则,解释为“仁者爱人”;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3)特点: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关于思想休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虽统一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
3、儒学独尊地位——汉代(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2)主张: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之说,糅合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中国儒学发展史1、先秦——孔孟儒学先秦儒学即原始儒学,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
先秦儒学大体有两个流派:一支是孔孟儒学,强调礼制、仁政、德治、民本,在天命观上远鬼神;一支是荀子儒学,吸收法家、道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且糅杂黄老学说。
荀子儒学被时人视作对儒学的背叛,长期被排斥在儒学之外。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秦汉——董仲舒儒学秦统一以后秉承其对东方文化一贯的开放态度,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明也采取了积极吸收的态度。
其间因为儒家文化与秦固有文化传统的冲突以及秦始皇个人的原因而有所反复,出现了“焚书坑儒”的举动,但是这种举动并没有对儒家的发展传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儒学在汉代的复兴正是在秦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秦不绝儒学”。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正统,但同时吸收齐鲁儒家思想。
因为“焚书坑儒”,长期以来认为“秦绝儒学”,直到宋代,郑樵才正式提出“秦不绝儒学”。
秦朝儒学主要集中于博士官及其弟子,民间也有秘密讲学,儒学继续发展:(1)秦博士大量设立。
中国儒家思想史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形成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基本观点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就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心学 - 概述由张载气学、周邵象数学,到程朱理学,再到陆王心学,构成宋明理学逐步发展演变全过程。
张载提出虚空即气,以气为宇宙本体,邵雍则以象数演变探寻自然发展规律。
程朱道学在吸收气学、象数学重要成分的同时,将社会伦理原则上升为终极规则——理。
于是,道德伦理规范变成了绝对的权威,而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则遭到忽略。
因此,陆王心学就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由此可见,理学作为庞大的哲学体系,正是在这样的不断的演变中得到发展和深化的。
陆王心学 - 代表心学南宋陆象山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系,是在与道学一系的辩论中不断发展的。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到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
朱陆之辩,以及后学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辨,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而且还随着理学的传播扩展到日本和古代的朝鲜。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
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
”心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心,成为一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心。
在心学家看来,因为心本身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首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而内,而是如何“发明本心”,由内而外,把人人同有的义理之心发散于外,付诸实践。
“心外无物”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万物皆备于我”,心学家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
为了说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象山和阳明各有一个在哲学史上著名的比喻: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
有一天,象山问学生徐仲诚他:“《孟子》领会得怎样了?”仲诚答:“如镜中观花。
”意思是在说自己还并不清楚。
象山说:“我看也是这样。
”他认为仲诚说“镜中观花”别有含义,说明仲诚已经领悟了。
过了一会儿,仲诚问《中庸》的要旨在哪里?象山说:“我给你说的是内,你却说外。
”批评徐仲诚只知外不知内。
象山对于镜花的理解,正如心与万物。
万物并不是独立于心而自在,而是由心发育出来的。
因为心本身具有天理,所以由人之本心出发而看待万物时,万物莫不具有此理。
王阳明则用“岩中花树”的比喻来说明相似的道理。
王阳明游南镇,一个朋友指着石头中的花树,问他说:“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回答说:“你见到这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来看此花时,花进入我们的内心,此花便在心头显现出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岩中花树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其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中的显现。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
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致良知”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那么陆王的心,负载的是什么?是良知。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象山认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后天的不善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欲对于本心的污染,这种说法和道学一系的观点一样。
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
名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欲。
人心先天是本善的,后天虽然受到污染或“放失”,但人先天之善是可以恢复的。
在象山看来,恢复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
发明本心,就是使每个个体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成贤成圣、明德求善的自足的根据,率性而行,则无有不善。
象山有时也按照孟子的说法,把发明本心称作求其放心,其意为通过修养寻找回放失的本心。
要发挥自身先天的善性,就要把自身内在的善性付诸于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物。
“知行合一”在心学家看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病症,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
儒家的伦理及其道理在圣贤留下的经典中说得真切明白,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践履。
象山把儒学的实践工夫称之为尊德性,阳明则以知行合一论之。
《中庸》中有“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之说,象山之学强调尊德性的一面,即强调道德的实践,朱子则强调道问学的一面,强调对于伦理的认识。
在象山看来,由于人的本心是善良的,圣贤教人做人的道理也是清楚明白的,虽然人的本心在后天会受到污染或放失,但只要人能够认识到其本心中的善性,加以发扬和扩充,以之为指导去做事,就能够行善而不作恶。
所以,道德修养的功夫,不在于向书册以及外在事物上求索,而在于向人的内心深处发掘。
基于此,象山批评朱子的为学方法是“支离事业”,学生从中得到的只是关于儒家伦理以及圣贤言语支离破碎的知识,而在道德实践上却无甚益处。
象山的批评点到了道学一派的要害所在,正象后人所讽刺的那样,“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见行”。
在朱子一系中,儒家的学说发展成为一种学问和知识,为学变成了做学问,而不是和个人的道德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实践之学。
心学家们认为朱子学派把知与行割裂开了。
象山的心学则强调了道德践履的一面。
不过有一个问题,人虽然在先天本性或本心上是纯善而无恶的,但是人性或人的本心在后天上既然已经受到污染,那么发明本心,率性而行,如何能保证自己的行动是符合伦理的呢?显然,象山之学在道德实践中有流于自然放任的“危险”。
于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解决以上两问题。
在他看来,朱子与象山的错误,都在割裂心与理。
朱子是把理与心为二,象山则是把心与理为二,知行合一则可使心与理或理与心合而为一。
阳明强调知与行合一,但对于知的解释,却不同于朱熹。
他从心学的立场上给予解说。
他认为,与道德实践相对应的知,并不是对于外在事物之理的认识,而是对于引起或指导道德实践的主观意念的克制与省察。
知行合一,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万一有不善之念,就将不善的念彻底克制掉。
王阳明把“一念发动”的促使行为的意识,纳入道德实践的范围,道德修养从道德行为本身扩大到道德意识,这是道德主义发展到极至的一种表现。
前面讲过,象山认为人之所以在后天有恶,根源在于善良的本心为物欲所害,那么若想恢复先天的本心,就要存心而去欲。
这同道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样是受到佛家禁欲思想的影响。
具体的修养方法具体的修养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居敬存养。
按王阳明的解释,“居敬”便是存养工夫,亦即“存养此心之天理”。
第二是省察克治。
道德修养先是反省思诚,识得病根所在,接着要做真实切己的“克己”工夫,克除人欲,这也就是“破心中贼”。
第三是事上磨炼。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还必须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和体认,例如在事亲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孝,在事兄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悌。
1.性即理与心即理朱熹强调“性即理”,陆九渊强调“心即理”。
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心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是第一性的。
陆九渊则认为,事物之理本然的存在于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无极与太极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
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极。
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与朱元晦》)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
他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