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
- 格式:pptx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5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起搏点在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
房颤时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
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份心房兴奋的传导。
房颤时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在120~180次/min之间。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远较房扑多见,两者发病率之比为10~20∶1。
房颤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房颤持续时间≤2d为阵发性房颤,> 2d 为持续性房颤。
前者时发时愈,后者持续不止可达数月以上。
阵发性的经过反复发作可转变为持久性的。
欧州心血管病学会( FMC) 与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 分类FMC/ 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2003 年起草的Af 分类方法,作为国际统一的标准临床分类方法已被广泛采用:①初发性Af :首次出现的,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动复律;②阵发性Af :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 7 天,一般< 48 小时;③持续性Af :持续时间> 7 天,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复律。
持续性既可以由阵发性发展而来,也可以是首次表现;④永久性Af :转复失败或转复后24 小时内又复发,或持续时间较长已无转复适应证或患者不愿转复。
病因:瓣膜型:非瓣膜型:孤立型: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为常见。
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
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少数可发生在洋地黄中毒及转移性肿瘤侵及心脏时。
部份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又称为特发性房颤。
老年患者常有多种病因共存,引起心肌缺血,致心肌传导速度降低形成折返从而引起房颤;心房间质不均匀性纤维化促进慢性传导发生,一旦诱发房颤,将更有利于房颤维持,加上心脏扩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激动传导系统退变,心肌兴奋性等因素。
房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不规律地跳动,增加患者发生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房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房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症状:1. 心悸,房颤患者常常感到心跳加快、不规律的跳动,甚至有些人会感到心悸不止。
2. 胸闷,房颤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闷、呼吸急促,甚至出现胸痛的症状。
3. 疲乏,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律,房颤患者可能会感到疲乏、无力,甚至出现头晕、晕厥的情况。
4. 中风,房颤会增加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因为心房颤动会导致血液在心房内凝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引起中风。
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房颤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而抗凝血药物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减少中风的风险。
2. 电生理治疗,对于部分房颤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心律失常,这时可以考虑进行电生理治疗,包括直流电复律和射频消融术等。
3. 心脏起搏器,对于合并有心脏传导阻滞的房颤患者,可以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帮助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4. 射频消融术,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术,通过热能破坏心房内的异常传导组织,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5. 肺静脉隔离术,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肺静脉隔离术,通过手术或导管介入的方式,隔离引起房颤的异常传导组织,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总结: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增加患者发生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发现症状,积极治疗非常重要。
同时,房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可以是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甚至手术治疗。
希望本文对大家对房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有所了解,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房颤与室颤诊断标准
房颤和室颤的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房颤:
1. 存在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
2. 听诊心音心律不齐,心率绝对不齐。
3. 超声心电图、X线、冠状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时,发现心房内存在多个节律紊乱。
4. 患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前驱诱发因素,例如情绪激动、运动过大等导致心跳增快,房颤被诱发出现。
室颤:
室颤是心室颤动的简称,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先兆,一旦确诊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并给予心肺复苏术,可以应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转复窦性心律。
临床特征是患者心室颤动而不能产生有效的泵血。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房颤名词解释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心脏的上腔
静脉所在的心房仓库的心肌细胞发生了异常的高频率、无规律的电活动,导致心房无规律地收缩,引起心脏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
房颤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房颤是发病时间少于48
小时的房颤,慢性房颤是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或者已经持
续时间不确定但已经存在的房颤。
房颤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晕厥等。
此外,房颤还可能导致血液淤滞,引发血栓形成,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房颤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变等。
此外,饮酒过量、药物滥用、糖尿病、肺病等也可能增加房颤的风险。
房颤的诊断主要通过心电图(ECG)检查,可以观察到不规则的心房电活动和心室的不规则心律。
有时需要进行24小时动
态心电图监测,以便更准确地诊断房颤。
房颤的治疗目标包括恢复正常心律、缓解症状、预防中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电击恢复心律)、射频消融手术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包括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
和抗凝治疗(抗凝血药物)。
电复律是将心脏通过电击恢复成正常的心律。
这需要在医院中进行,由专业医生操作。
射频消融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将可导电的射频能量传导到心脏组织中,以破坏引发房颤的异常电路,恢复正常的心律。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心脏病症同时存在。
及时诊断和治疗房颤对于预防中风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房颤概述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降低,血液在心房内滞留,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风险。
房颤好发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已超过1000万。
二、房颤特点1. 心悸:患者常感到心慌、心跳加速,严重时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
2. 呼吸困难:由于心房收缩不规律,泵血效率降低,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引起呼吸困难。
3. 疲劳:房颤患者常感到全身无力、疲惫不堪。
4. 头晕:心房收缩不规律,泵血效率降低,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5. 脑卒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7倍。
6. 心力衰竭:长期房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三、房颤诊断1. 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最常用方法。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
2. 心脏彩超:可观察心房、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判断房颤的原因。
3.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监测心电活动,了解房颤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4. 血液检查: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有助于判断血栓风险。
四、房颤治疗方案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等。
(1)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药物剂量。
(2)NOAC:无需监测INR,服用方便,但价格较高。
2. 控制心率:通过药物或电生理治疗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荷,改善症状。
(1)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电生理治疗:包括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等。
3. 根除房颤:对于部分房颤患者,可考虑通过射频消融等方法根除房颤。
4.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
五、房颤治疗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2. 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了解病情变化。
3. 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相关疾病。
房颤名词解释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律失常,有时也被称为心动过速(tachycardia)。
它是一种医学术语,指的是心率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大约超过100次/分钟的现象。
大多数房颤发作持续不久,但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以心脏瓣膜病变或心肌梗死等严重状况呈现。
房颤有三种基本类型:室性(或射血前性)、室上性(或射血后性)和室早性(或早搏性)。
室性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它通常是由一组心室收缩失去同步性而引起的。
该类房颤偶尔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也可能是心内膜炎或心腔扩大所致。
室性房颤可能会导致心脏不稳定,心脏功能受损,并可能导致心搏失常或心脏瓣膜病变。
室上性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它通常是由受损的心室上室造成的。
该类房颤通常是由心肌疾病、心肌缺血或克罗恩病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心肌炎或原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的。
室上性房颤可能会导致心率过高,并可能导致心搏失常或心脏瓣膜病变。
室早性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它常常由受损的心室肌细胞造成的。
该类房颤可能是由心肌疾病、心肌缺血、室早性心律失常或原发性室早性心律失常引起的。
室早性房颤可能会导致心率过高,并可能引起心搏失常或心脏瓣膜病变。
房颤有许多症状,包括心跳拍、心悸、呼吸困难、晕厥、头晕、厌食或乏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多次发作,也可能持续出现,但大多数时候它们只会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临床上通常采用一系列诊断检查来确定房颤的类型。
这些诊断检查包括心电图检查、心超声图检查、心功能检查、静息心电图检查和心外科检查。
此外,还可能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肌病变或其他疾病。
一旦确定了房颤的类型,治疗方案就可以开展。
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以采取改善生活方式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他患者则可能需要服用药物以控制心率。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减少咖啡因、戒烟、减肥以及避免各种刺激物质,如酒精、咖啡和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抗凝药和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房颤判断标准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上腔搏动(心房)不规律、快速,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以下是房颤的一些判断标准:
1. 心电图(ECG/EKG):
•不规则的R-R间隔:在心电图上表现为R波之间的间隔不规律,缺乏规律的心脏搏动。
•快速的心率:房颤通常伴随着快速的心率,心室率可超过100次/分钟。
•缺乏P波:由于心房不规则搏动,导致心电图上缺乏规律的P 波。
2. 症状:
•心悸:患者可能感到心脏跳动不规律,有时非常明显。
•呼吸急促:由于心脏搏动过快,导致呼吸急促。
•胸痛或不适感:一些患者可能会感到胸痛或不适。
3. 脉搏检查:
•脉搏不规律:通过在患者的动脉上检测脉搏,可以发现脉搏的不规则性。
4. 心音听诊:
•心音不规则:在心脏听诊时,医生可能会听到心音的不规则性。
5. 持续性的心电监测:
•24小时Holter监测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监测有助于检测房颤,尤其是在患者未出现症状的情况下。
6. 心脏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
•可以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7. 临床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来评估房颤的可能性。
请注意,房颤的确诊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他们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心电图、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房颤对预防相关并发症非常重要,因此任何怀疑患有房颤的情况都应该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