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2011年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源市统计局(2012年3月5日)2011年,国际经济面临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出现的经济寒潮,经济运行遭遇严峻的挑战,国内积极实施“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的政策,辽源市委、市政府加大推进城市与经济转型力度,使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城乡面貌和居民生活呈现巨大变化。
一、综合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0.5亿元,同比增长(可比价)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8.7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91.7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64.9亿元,同比增长27.3%;建筑业增加值完成26.9亿元,同比下降16.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60.1亿元,同比增长8.7%。
三次产业构成为9.7:58.3:32,同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第一、二、三次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6%、67.8%和25.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0844元,同比增长16.3%(可比价)。
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4.8%,与上年持平。
县区(开发区)经济有力提升,县区生产总值合计为36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1%。
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表一、2011年全市及分县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011年全市及分县区生产总值二、财政收入与支出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3.09亿元,同比增长17.9%。
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23.61亿元,同比增长14.6%。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86亿元,同比增长10.6%。
全市财政支出68.83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教育支出11.43亿元,同比增长25.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85亿元,同比增长2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57亿元,同比增长6.6%。
三、农林牧渔业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8.5万公顷,同比增长12.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7.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0%。
二○一一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统计局根据年快报统计,现将2011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着力推进促增长、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20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5.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2150.7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7959.6亿元,增长10.5%。
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为8.7∶55.2∶36.1。
人均生产总值5029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
二、农林牧渔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1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789.7亿元,增长10.5%;林业增加值62.7亿元,增长9%;牧业增加值614.6亿元,增长1.2%;渔业增加值365.3亿元,增长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83.3亿元,增长7%。
全年粮食总产量2035.5万吨,比上年增加270.1万吨,增长15.3%,创历史最高纪录。
蔬菜产量2832.5万吨,增长6.2%。
水果产量811.2万吨,增长10.7%。
全年人工造林面积590.4万亩,新增封山育(护)林面积160万亩,中幼龄林抚育及低效低产林改造面积150.1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
义务植树1.2亿株。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1万吨,比上年增长0.3%。
禽蛋产量277.4万吨,增长0.6%。
牛奶产量124.5万吨,增长2.7%。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435.4万吨,比上年增长5.5%。
其中,淡水产品产量85.7万吨,增长6.3%;海洋捕捞106.2万吨,增长5.4%;海水养殖243.5万吨,增长5.2%。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2012-06-21 09:20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综合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其中地级市284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683个,乡12395个,苏木106个,民族乡1085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194个)。
2011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联检省界13646公里、界桩236颗,2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编制完成了28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形成图集6800册、电子光盘2800套。
图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表 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单位:个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乡(个)17534 15951 15306 15120 15067 14848 14571 13587 镇(个)19892 19522 19369 19249 19234 19322 19410 19683 街道(个)5829 6152 6355 6434 6524 6686 6923 7194 注: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万个,比上年增长2.3%,职工总数1129.8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9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1%。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1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2年2月24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积极应对挑战,创新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抓创新、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良好,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效。
一、综合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86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4.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5023.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20515.7亿元,增长1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649元,比上年增加8809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1.5∶42.2。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377.8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686.6亿元,增长11%,占GDP比重为42.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60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2011年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2 09:29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
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4]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长5.9%。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
全年公共财政收入[5]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加16510亿元,增长22.6%。
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正文:---------------------------------------------------------------------------------------------------------------------------------------------------- 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阜政办〔201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中省直有关单位:2011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政务公开网络载体建设,积极推进政务信息网上公开,使全市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做好2011年政务公开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组织开展好第五个“5·15政务公开日”活动(一)组织开展政务公开征文活动;(二)开展大型户外政策咨询活动;(三)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全市政务公开工作;(四)组织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干部开展社区(村)便民服务活动;(五)组织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开展社情民意征询活动。
二、构筑政务公开信息发布平台(一)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网站、局域网络公开。
各县区、部门和单位要牢固树立网站、局域网是政务公开重要载体意识,不断提高对网上政务公开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全市各级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网站建设及运行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
未建设网站的要抓紧提出建设规划保证2011年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已经建设完成的要按照栏目设定及公开要求限时完善。
全市各县区、部门和单位所有政务公开事项都必须依托本单位网站进行公开。
(二)利用《民心网》、《政府论坛》、《市长信箱》等网络载体受理、答复群众咨询事项。
(三)通过行政服务中心、政府信息查询中心、服务大厅办事窗口公开。
阜新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全面实施“突破阜新”战略,深入推进转型振兴进程,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7%。
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全市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过去的五年,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的五年。
工业经济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初步形成。
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的五年。
沈彰等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总里程跃居全省前列。
城乡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引白水源等一批重点工程投入使用,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森林覆盖率达到3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
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由2005年的237天增加到2010年的337天。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五年。
对外开放环境日趋优化,累计招商引资到位额383.5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7亿美元,出口总额4.6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9倍、2.3倍和3.7倍。
加入沈阳经济区,为我市在对外开放与合作上搭建了广阔平台。
192户国有企业实现转制,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累计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33.4万人次。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安徽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5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863.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52.1∶33.9变化为13.4∶54.4∶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36986元/人,比上年增加6234元。
人均GDP达25340元(折合3923美元),比上年增加4452元。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15110.313.5第一产业2020.34.0第二产业8226.417.9第三产业4863.6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87.510.0批发和零售业1049.612.3住宿和餐饮业226.510.7金融业446.85.5房地产业619.97.4营利性服务业696.713.9非营利性服务业1236.610.72007-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涨幅比上年高2.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8%,分别比上年低0.7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3%,分别比上年高2.7个和12.3个百分点。
揭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揭阳市统计局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结构、提质量、稳增长、保民生、促稳定,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2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92亿元,增长4.8 %;第二产业增加值736.06亿元,增长19.9 %;第三产业增加值362.20亿元,增长8.5%。
三次产业结构为:10.6:59.9:29.5。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3%,金融业增长5.8%,房地产业增长4.7%,其他服务业增长6.0%。
民营经济增加值883.83亿元,增长15.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8 万元,增长13.6%。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4.9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2%,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 1.9%,居住类价格上涨 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4.4 %,衣着类价格上涨0.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9%。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0.69 万人,增长 1.1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2.51 亿元,增长16%;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462元,增长13.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10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574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2.69%,下降0.33个百分点。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一些需密切关注的问题:宏观调控效应日益显现,工业生产增长面临挑战,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市场需求后劲仍显不足,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节能降耗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等。
阜新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大力实施“五大战略”,抢抓机遇促发展,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二五”和创建转型示范市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47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0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206.9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5亿元,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23.4:44.0:32.6。
人均GDP实现25893元。
二、农林牧渔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
其中,农业增加值59.7亿元,增长9.0%;林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2%;牧业增加值41.2亿元,增长5.7%;渔业增加值0.54亿元,增长5.4%。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29.5万亩,增长19.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5.9万亩,增长16.8%;油料播种面积275.0万亩,增长25.3%,其中花生播种面积271.2万亩,增长25%;蔬菜播种面积38.0万亩,增长7.3%。
全年粮食总产量250.2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增长8.5%。
其中玉米产量225.2万吨,增长14.4%;高粱产量7.7万吨,下降40.3%;大豆产量5.0万吨,增长16.3%。
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5.8万吨,比上年增长31.0%,其中花生产量55.6万吨,增长31.1%;蔬菜产量116.2万吨,增长9.9%;水果产量32.4万吨,增长4.6%。
全年林业产值8.4亿元,比上年增长3.2%。
当年造林作业面积7.6万公顷(113.9万亩)。
有林地总面积达到33.27万公顷(499.1万亩)。
林木绿化率32.1%。
全年肉类总产量42.6万吨,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猪肉产量24.6万吨,增长7.4%;牛肉产量3.7万吨,增长19.4%;羊肉产量3.0万吨,下降3.2%;禽肉产量9.0万吨,增长25.6%。
牛奶产量30.0万吨,增长20.9%;禽蛋产量19.1万吨,增长26.6%;羊毛产量5074吨,增长8.8%。
全年猪饲养量469.8万头,增长3.4%;牛饲养量56.4万头,增长20.7%;羊饲养量319.3万只,增长10.1%;禽饲养量6756.44万只,增长30.1%。
全年淡水鱼产量11186吨,增长24.1%。
全年良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98.0%;品种更新更换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9.0%。
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14.3万吨,增长10.9%。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22.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3%;完成机耕面积42.32万公顷(634.8万亩),增长8.6%;机播面积38.26万公顷(573.9万亩),增长9.9%;机收面积18.96万公顷(284.4万亩),增长32.0%;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4.84万台,增长6.6%;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21.6万台,增长3.3%。
全年农田水利建设使用人工967.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6022.2万立方米,新增水土保持面积2.79万公顷(41.8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2万公顷(13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69家,完成增加值16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实现工业出口交货值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46%。
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0.51亿元,增长20.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2.68亿元,增长13.6%。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55.59亿元,增长6.8%;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1.28亿元,下降5.0%;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66.96亿元,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24.84亿元,增长62.9%。
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115户,比上年增加39户,实现产值481.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8.6%;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5户,实现产值217.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35.5%。
2011年,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33.7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1.97%。
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2.84亿元,增长37.0%;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2.81亿元,增长22.2%;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68.11亿元,增长3.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4.69亿元,比上年增长43.3%;产品销售率达99.26%,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0.19亿元,同比增加20.18亿元,其中利润33.81亿元,同比增加13.36亿元。
亏损企业34户,亏损面7.74%,亏损额6.89亿元,同比增亏4.36亿元。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6%。
全年181家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实现建筑业产值162.7亿元,比上年增长89.9%。
实际施工房屋建筑面积为8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295.7万平方米,增长25.6%。
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91.9%,上缴税金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7%。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1.8%。
按城乡分,城镇完成投资3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79.7亿元,增长142.9%。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7亿元,比上年增长59.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33.1亿元,增长35.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3.1亿元,增长86.6%。
2011年全市计划总投资超亿元的在建项目90个,其中超十亿元的在建项目5个,其中:辽宁大唐国际阜新日产1200万Nm3煤制天然气项目、阜新市“五化一挡”工程、高德东山棚户区棚改三期工程、新型羊毛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清河门区棚改三期怡馨园工程、阜新福润牛业加工《10万头肉牛屠宰1万吨清真食品加工》、阜蒙马牛虎风力发电场、石金皋风电场项目、阜新伊利乳品《新建日产800吨超高温灭菌奶项目》等38个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超亿元,累计完成141.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2%。
房地产开发投资4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3%。
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8.5亿元,同比增长58.5%。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0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2%;竣工面积15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倍。
商品房销售面积16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商品住宅14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4.7%。
五、国内贸易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0.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增长24.0%和14.7%。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1.2亿元,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0亿元,增长16.7%。
从规模看,限额以上零售额58.9亿元,增长29.1%;限额以下零售额116.3亿元,增长12.5%。
六、对外经济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199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9%。
其中,出口总额15323万美元,增长47.5%;进口总额4662万美元,增长85.7%。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4%。
新签外资项目合同数16个,比上年下降15.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
全年阜新地区境内铁路货运量146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客运量164.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
公路货运量3704万吨,增长15.5%,公路货物周转量576757万吨公里,增长21.0%;客运量1067万人次,增长4.8%,客运周转量80970万人公里,增长12.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增长17.6%。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6亿元,下降15.5%;电信业务总量17.6亿元,增长18.8%。
完成函件78.01万件,比上年下降39.7%,特快专递12.6万件,下降55.8%。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0.55万户,下降15.0%。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42.83万户,其中,本年新增移动电话35.96万户。
年末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24.53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4.88万户。
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740.1万人次,增长17.8%。
其中,外国人1.78万人次,港澳台同胞0.97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737.3万人次。
全年旅游业总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30.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9.43亿元,增长30.0%。
截止2011年末全市有星级宾馆9家,旅行社41家。
八、市场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5.0%,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呈“六涨、二降”。
“六涨”:食品类价格上涨11.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8.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6.5%。
“二降”:衣着类下降6.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4%。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3%。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1亿元,比上年增长66.8%,其中,各项税收38.3亿元,增长53.0%。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8.39亿元,比上年增长45.5%。
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5亿元,增长19.9%;教育支出12.11亿元,增长18.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68亿元,增长47.2%;医疗卫生支出7.31亿元,增长50.6%;农林水事务支出11.73亿元,增长32.9%;科技支出0.88亿元,增长311.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9.1亿元,同比增长19.6%。
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07.0亿元,增加40.6亿元;个人存款余额378.0亿元,增加54.8亿元。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8.9亿元,同比增长22.0%。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8.8亿元,增加45.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3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3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其中,财产险收入4.21亿元,增长18.6%;寿险收入9.32亿元,下降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