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五)
- 格式:doc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11
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05-05 | 发文单位: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普查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1961.2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
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8%。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668.1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639.0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1人减少了0.46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01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51.6%;女性为948.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4%。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9下降为106.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6%;15-64岁的人口为1621.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81.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第18期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2012年4月11日福田区女性育龄推迟的现状及对策初探林师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出现女性生育期普遍延后的现象,尤其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影响力的三高女性,主动选择放弃黄金育龄期推迟生育年龄,甚至选择不育的丁克家庭生活方式。
由于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风险提高等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越来越多女性主动或被动选择高龄生产。
这不仅给我国人口素质带来负面影响,也带来如人口断层、加速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甚至影响着我国发展大局。
福田作为建设法治化、智慧型、高品质的先导城区,不仅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更要从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着手,加快社会建设步伐,进而实现“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美好愿景。
本文根据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分析福田区女性生育期延后现象并探讨对策。
一、女性生育情况现状“六普”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131.75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40.8万人,增长44.85%。
2010年福田区女性人口为63.69万人,与2000年女性人口42.96万人相比增加20.73万人,增幅为48.25%。
其中2010年、2000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分别为486643人、353303人,增加128424人,增幅为35.85%。
一方面福田区女性人口以及育龄妇女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为却降低0.49‰。
(详见图1)女性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育丁克的现象十分突出。
图1 福田区2000年和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及出生率对比图图1 2000年和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对比图与2000年相比,2010年20~24、25~29岁女性生育率分别降低0.53‰、0.82‰,而30~34岁、35~39岁女性生育率却明显提高,增幅达23.79‰、10.83‰。
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项和综合试点
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
夏有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统计局综合协调处处长(兼)
常务副主任:
曾国辉宝安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宝安区统计局副局长(兼)
副主任:
华琼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组组长、市统计局综合协调处副调研员(兼)
马锡文宝安区新安街道宝民社区居委会主任
成员:
章建红宝安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宝安区统计局社会统计科科长
刘晓曦宝安区新安街道统计办主任
袁珣市统计局综合协调处主任科员
综合秘书组
组长:夏有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
任、市统计局综合协调处处长
副组长:柯娜芝宝安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秘
书宣传组组长
业务指导组
组长:华琼辉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组
组长、市统计局综合协调处副调研员
副组长:章建红宝安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
主任、宝安区统计局社会统计科科长
区域划分和编码组
组长:冯春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域划
分和编码组组长、市统计普查中心负责人
副组长:吴普宝安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区
域划分和编码组组长
数据处理组
组长:胡居理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
任、市统计局计算中心主任
副组长:杨昆宝安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数
据处理组组长
户口整顿组
组长:杨扬市公安局人口处副处长
副组长:陈莹宝安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科长
范丽薇市公安局人口处副科长。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査数据:常住人口1035.79万昨日从深圳市20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新闻通报会上得悉,深圳常住人口为1035. 79万。
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时相较,深圳1()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加3. 98%。
全市总人口1322万“深圳常住人口十年来年均增加3. 98%,低于上一个十年(1990-2000) 6. 34%的增加,但仍快于全国((). 57%)、全省(1. 90%)的平均水平。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十年,深圳人口仍増加较快,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流入量较大。
十年来,深圳经济维持较高增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职位,吸引了大量市外人员到深圳工作和生活。
深圳常住人口中,约有798万人是非户籍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77%;二是户籍人口增加较快。
十年间,深圳采取多项办法,降低了入户门坎,加速了户籍人口增加步伐。
普査记录的户籍人口达251. ()3万人(未剔除流出市外半年以上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的121. 48万人相较,1()年共增加了13()万人,増加1. 1倍,年平均増加13万人,年平均增加7. 53%。
1035. 79万的人口数字是不是偏少?统计局负责人表示,这一数字是以201()年11月1日零时为统计时点的常住人口数据,而这一时点的全市总人口为1322万,与我市相关部门此前发布的数字相当。
性别结构男多女少“深圳男少女多的人口性别结构在十年中已悄然改变,此刻与全国一样,也是男多女少。
”统计局人士介绍。
普査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61. 40万人,占54. 20%; 女性人口为474. 39万人,占45. 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18. 34,同2000年“五普”的97. 74对比,1()年间,我市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 6个百分点。
同期,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上升5. 2个百分点;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下降1. 5个百分点。
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布部门】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发布日期】2010.04.01【实施日期】2010.04.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的通知各区、街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现将《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职责分工。
附件:《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附件: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方式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在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职责分工的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全市人口普查的组织领导;研究决定我市人口普查的重大事项;制定和协调人口普查相关政策;组织人口普查全民动员,检查、指导全市的人口普查工作。
一、职责分工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市情市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难度大。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按照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要求和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如下:(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负责协调人口普查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
2.负责协调保障普查所需配套设备。
3.负责协调人口普查数据与全市人口行政记录数据的衔接工作。
(二)市统计局1.负责全市人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工作。
2.全面负责人口普查的专业技术工作,做好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志一般信息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百分比变化▲5.84%人口最多广东(1,0430,3132人)人口最少西藏(300,216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中国政府在2010年举行的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距上次普查相隔10年时间,与前五次人口普查只调查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境内常住的人口相比,此次普查首次将中国境内的境外人员纳入普查对象。
此次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进行登记调查,于2010年11月10日结束。
根据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全国总人口共计13.7053亿人,普查还涉及人口增长、家庭户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人口的流动性等八方面。
概述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国发[2009]23号),决定2010年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根据中国国务院的文件,此次普查的内容为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费用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
部分地区的资料准备工作在2010年中5月到6月份左右已经展开,工作人员构成确定则在9月完成。
由于所需人手数量庞大,单靠政府工作人员难以完成。
所以人口普查工作的人员构成以政府工作人员及临时聘用人员组成,其中政府工作人员多为参与指挥工作。
由于人口普查需占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又不属于长期工作。
所以在临时工作人员构成上,不少是一些离退休的在家老人。
有政府官员称,居民不得拒绝普查员入户登记。
对于“顽固”拒绝开门的人家,普查员可能请民警帮忙入户。
【福田统计2011年第8期】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时间:2011-08-07 来源:区统计局页面纠错 [ 字号:大中小]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福田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全区常住人口[3]1318055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0932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08730人,增长44.95%,年均增长3.78%。
二、家庭户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中有家庭户[4]370877户,家庭户人口950304人,家庭户户均人口2.5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55人增加0.01人。
三、性别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680798人,占51.65%;女性人口637257人,占48.3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2.24下降至106.83。
四、年龄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155781人,占11.82%;15-64岁人口1118434人,占84.85%;65岁及以上人口43840人,占3.33%。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1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0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1290134人,占97.88%;各少数民族人口27921人,占2.12%。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的比重下降0.77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增加15604人,增长1.27倍。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452595人,占34.34%;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348180人,占26.42%;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319640人,占24.25%;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113611人,占8.62%(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解读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解读来源:广东省统计局2010年广东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经过全省近60万普查工作人员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普查现场登记和快速汇总工作,取得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阶段性胜利。
这次人口普查查清了十年来广东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人口普查结果表明,10年间,广东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人口发展特点。
一、十年人口增长两成,人口总量居全国首位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10430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642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788万人,增长20.69%,平均每年增加178.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90%。
同期,全国总人口增长5.84 %,年均增长率为0.57%,广东常住人口增长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人口增长较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户籍人口增长,由于广东人口基数较大,每年人口自然增长量较大;二是有大量外省人口流入,广东经济发展较快,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引了大量外省人口到广东工作和生活。
十年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88万人,其中有644万人是由外省流入,806万人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208万人是户籍人口的迁移增长,还有130万人是因种种原因没有上户口而在人口普查前的户口整顿中清查出来的人口。
从2007年开始,广东常住人口已超过河南、山东排在全国第一位。
尽管我省常住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但从户籍人口情况看,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8500万,比2000年的7473万增加1027万人,10年增长13.74%,平均每年增加103万, 年均增长率为1.30%,可见户籍人口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常住人口。
再从上世纪最后10年看,2000年广东户籍人口比1990年增长19.46%,平均每年增加119万,年均增长率为1.75%,这近10年,广东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也低于上一个10年。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五)第8期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2年3月22日福田区人口规模与结构特征分析蔡仰虹叶玮人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一个地方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与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有着极大关联。
只有对人口情况有较清晰的了解,政府管理才有信息对称的基础,才能及时做出科学的决策,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引导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地发展。
一、福田区人口规模现状以 2010 年11月1日零时“六普”标准时点为准,福田区常住人口131.75万人,户籍人口61.30万人,非户籍人口70.45万人,外来人口84.13万人,暂住人口28.31万人。
与2000年“五普”相比,常住人口增加40.8万人,户籍人口增加32万人,外来人口增加16.28万人。
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使得兑现人口红利的途径变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迁移流入城市。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吸引了大批年轻劳动力。
福田是深圳中心区和中央商务区(CBD),是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十年来,福田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成为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区之一,获得了大量的“人口红利”。
福田区常住人口在全市排名第三,比排名第一的宝安区少270.0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7%。
由于南山中心区、宝安新城和龙岗新城的大规模建设开发,各区之间快速交通的发达,使深圳人口的分布从早期的罗湖、福田向各区分散,逐步形成各自区域中心(表1)。
表1:深圳市各区“六普”常住人口和2010年年末人口二、福田区人口结构现状(一)人口的自然结构1、人口性别年龄呈树形结构。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中,0-14岁,156580人,占11.9%;15-64岁,116673人,占84.7%;65岁以上,44258人,占3.4%。
从各年龄段看,20岁开始,人口结构开始有很大的变化,人口规模迅速增加,25-29岁人口数达到最大值(图1)。
15-64岁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与“五普”比较,增加34万人(图2)。
近十年的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结构显示出以下特点:塔基和塔尖明显收缩,中间庞大,呈典型的树型,15-64岁人口结构金字塔变得越来越粗壮,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
主要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特别是打工阶层的人口大量增多。
20-29岁之间的人口最具有迁移性,也是人口迁移的高潮期。
劳动适龄人口是人口迁入的主体,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迁入也主要决定于这部分人。
因此,大量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成为福田人口的主体。
2、人口性别结构差异变小。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0575人,占51.7%;女性人口为636936人,占48.3%。
男女性别比由“五普”的111.72下降到106.85;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107.75;暂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7.41;图1: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1500001000005000050000100000150000图2:福田区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比较图150000 100000 50000 0 50000 100000 150000外来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7.09(表2)。
从各年龄段来看,0-14岁,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15242人,15-64岁,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29405人,65岁以上,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少1008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88,死亡人口男女性别比164.95。
数据显示,福田区两性人口的比例关系总体表现为男性略多于女性的状态,低年龄组男性人口比例较大、高年龄组女性人口比例较大的差异格局。
人口性别比随年龄上升而不断下降。
在婴儿和青少年段,性别比大于100;在中年段两性基本平衡;在老年段,性别比小于100。
这主要是各年龄组男性人口死亡率高于女性而造成的。
表2 福田区各类人口性别比(二)人口的社会结构1、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文盲率降低。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46.29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34.4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7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1.42万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为5253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增加27.11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7.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增加1.7万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减少2129人(图3)。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人数37042人,每10万人中拥有高中和中专受教育程度人数为27550,每10万人中拥有初中受教育程度人数25586人,每10万人中拥有小学受教育程度人数9135人。
文盲率从“五普”的0.92%下降到0.45%。
与部分中心城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福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相比国内部分中心城区的人口素质状况较好(表3)。
图3:福田区“五普”与“六普”受教育程度比较表表3:福田区与部分中心城区每十万人教育程度比较表单位:人2、户均住房面积减少,住房来源以租赁为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家庭户数390730户,人数为987433人,平均每户住房间数2.02间/户,比“五普”减少0.02间/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02平方米/人,比“五普”增加1.77平方米/人,人均住房间数0.8间/人。
十年期间,人口规模扩大较快,而人均居住条件较“五普”却没有较大改善。
按户主的受教育程度看,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住房间数最大的是研究生,为2.62户/间、34.82平方米/人、0.96 间/人;最小的是初中1.69户/间、小学18.36平方米/人、小学0.65 间/人。
数据显示,学历越高,居住条件越好。
根据“六普”长表数据显示,按住房来源来分,家庭户中租赁其他住房的17367户,购买商品房的10982户,购买原公有住房的1972户,租赁廉租住房的1761户,购买二手房的1464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1435户,其他1140户,自建住房329户。
形成了以租赁住房为支撑,购买商品房、二手房、原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多种渠道共同发展的多样化格局,常住户中自建住房的比例最小(图4)。
从户主的职业构成看,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住房间数最大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分别为3间/户、60平方米/人、2间/人。
居住条件排名前三位的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为脑力劳动者。
而户数、人数最多的商业服务业劳动者,住房条件最差。
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2间/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平方米/人、人均住房间数1间/人。
图4:福田区“六普”长表家庭户住房来源构成(三)人口的经济结构1、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根据“六普”长表抽样的数据显示,福田区人口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很小,占0.2%,与“五普”持平;第二产业占17.1%,比“五普”下降2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82.7%,比“五普”上升20.1个百分点。
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占38.2%,比“五普”上升12.5个百分点;从事制造业的占12.1%,比“五普”下降14.9个百分点(表4)。
福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逐渐变大。
近十年来,福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服务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来越大,这一过程势必促使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流动,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04:10.56:89.40,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流动顺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有利于全社会范围内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表4:福田“六普”人口就业的行业结构2、从业人员主要分布于商业服务业。
各种职业人口中,商业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45.1%,这些人员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而旅游、体育、文化娱乐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则较少。
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占19.6%,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属于脑力劳动者,加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即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的占在业人口42.3%,呈现福田职业构成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对分形式。
从男女性别来看,女性从业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领域所占比重最大,占50.2%,男性从业人员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领域所占比重较大,占72.9。
从职业构成来看,十年来福田在业人口表现为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
从表5比较可见,福田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28.7%,下降到2010年的12.3%,比重下降了16.4个百分点。
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大幅上升,从2000年的30.1%上升到2010年的45.%,专业技术人员也稳步增加,从2000年占在业总人口的16.5%,上升到2010年的19.6%。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虽然有所增长,但在就业人口比重中变化甚小,由2000年的6.4%,上升到2010年的7.5%,所占比重仅上升1.1个百分点。
换言之,十年来福田从事脑力劳动人口(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持续攀升。
从2000年,占在业总人口的40.9%,提高到2010年占在业总人口的42.3%。
从事体力劳动人口比重则逐步减少。
由上述变化数据可见,福田区在业人口职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职业结构转变。
表5:福田区“六普”与“五普”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三、存在的问题人口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看出,福田区人口在规模、结构、素质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存在人口规模大且流动人口常住化特征明显、人口类别结构多元化、户籍与非户籍“倒挂”现象依然存在和人口素质越来越高等特点。
但是随着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人口规模趋于饱和,人口密度大,城区承载能力压力大。
从人口规模看,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仍处于收获“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人力资源存量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财富基础。
但是,城市究竟能集聚多少人口,这种人口结构应该是怎样的,纵然取决于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供应量,更取决于产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程度。
福田区十年期间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必定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医疗、义务教育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给政府城市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外来人口规模庞大,管理手段和机制滞后。
人口管理关键是要人不失其业、不失其利、不失其权、不失其管、不失其教。
体现城市竞争力的生产、集散、服务、创新、管理等功能的提升,都要有利于人在这些方面“五个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