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口算,小数连加减小数混合,运算及简单计算等内容。
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中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口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本单元需要强调的是计算正确率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小数的简便计算。
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总37课时电教37教学内容:第72—73页例1、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754+3826 2000-493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购书2.提问: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小组合作:(1)根据上面图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汇报:(1)小数点对齐(2)相同数位对齐(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4.小结三、复习巩固1.(课件出示)口算下面各题:0.7+0.9 4.7-0.5 0.56-0.45 1.2+0.81-0.40.39+0.15 7.7+0.6 3.6-0.8 4.8-31.7-0.32.算一算:10.52+3.48 15.24-3.84 9.9+10.11100-0.27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解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小学数学加法和减法,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又分别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其简便运算,第四单元又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此基础上编排看本单元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及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能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能合理的运用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建议:1.注重课堂导入,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化、故事化。
为了使“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故事化,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故事情节,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
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导入课题,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枯燥的学习面孔,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2.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引导学生探究。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
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计算方法等,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与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是“小数点对齐”的区别,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零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零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教科书P76例4,完成P76“做一做”,P77“练习十九”第2~4题。
教学目标1.理解整数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会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用运算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培养学生的简化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加法的运算律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请回答下面的问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指名学生口答)【学情预设】因为数据比较特殊,学生应该会很快说出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基本口算需要天天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啊?说说看你是怎么算的。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因为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将结果凑整,所以又快又对。
师:那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能不能想办法做得又快又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1.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教科书P76上方例题。
(1)师:观察、比较上面的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引发猜想——举例验证——抽象建模”的过程,发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加法仍然适用。
(2)全班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第一组算式,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预设2:第二组算式,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切入研究的主题,目标集中,重点突出。
(3)学生举例进行验证。
(4)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师:应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2.应用规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6例4。
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04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 2004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呈现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
准备好了吗?出发!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本小节内容包括教材P79~81的例4和练习十九。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及整数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采用两组算式对比的方式呈现,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两种算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能使计算更快捷方便,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1.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灵活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经历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推导的过程,明确算理,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难点】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师准备】PPT课件。
1.计算。
35+28+72125+49+75156-47-53(师提问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2.口算。
6.52+0.48=3.6+6.4=2.54-0.54= 0.17+3.83=5.47-2.47= 4.8-1.8=(说一说计算结果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135加法结合律(a+b)+c=a+(b+c)249加法交换律a+b=b+a 56减法的性质a-b-c=a-(b+c)2.710243 3方法一复习导入。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用字母怎样表示?(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加法运算定律的定义)预设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师:整数的加减法能简便运算,那么小数的加减法能简便运算吗?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复习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4课时《平均数》(北师大版)课程背景本课时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第4课时,课程主题为《平均数》。
本单元主要教授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式和应用等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平均数的应用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组织讨论、举例求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提问的方式带出班级的月考成绩,并记录在黑板上。
2.提问:“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用到一种叫做平均数的数学概念,你们有谁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3.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4.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具体意思,完成概念导入。
讲解1.打开教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将若干数值相加后除以它们的个数,所得的值就是这些数的平均数。
2.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通过在黑板上举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包括计算班级各科平均分、班级考试平均分等等。
4.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和运用方法,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练习1.让学生组成小组,完成课堂作业:计算小组内成员人数,并求出小组成员的平均年龄。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并与其他小组比较成果,检查小组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
3.老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并进行补充讲解。
总结1.引导学生汇总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进行概括总结。
2.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让学生给自己定下下一个学习目标。
课后作业1.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做好笔记。
2.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在生活中寻找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
第六单元找规律Array教学内容:教科书50~53页;教材分析:与四年级上册一样,本册教材单独设置找规律的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找出事物里的一些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考。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从全部元素中按要求选取某些元素,发现选取方法的规律,找出有多少种选法,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通过例1认识搭配现象中的规律;第二,通过例2认识简单的排列、组合现象中的规律。
1、提供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
2、提供探索活动的基本线索,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人合作等形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找搭配现象中的规律;2、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表示找简单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规律;第1课时找规律(1)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的例题,完成后面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