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考点6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45.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知识点一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的特点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
它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从手提肩扛、牲畜驮运,发展到现代化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3、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等。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1)各种运输方式各有长处与不足,应根据运输对象的性质和运量不同,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2)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合理运输。
5、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作用各种交通运输路线,通过与各种交通运输站点相互交织,形成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人们的生产活动、贸易往来、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
6、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知识点二通信1、通信的概念及分类通信是实现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
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
一般可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
2、邮政通信(1)主要任务: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2)邮政网络的组成: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邮路主要利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线路。
(3)邮政通信的影响因素:有时受到地形障碍以及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3、电信通信(1)主要任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
(2)电信通信的传递方式及影响因素:电信利用电波传递信息。
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有时会影响到通信质量。
(3)作用:大大地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知识点三商业贸易1、商业贸易的概念商业贸易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在我国,一般对内称商业,对外称贸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归纳对于2018年高考地理的复习中地图的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以下是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亚欧大陆桥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世界主要航海线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
易受地形影响。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电子通信的发展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国际互联网的应用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消费活动与地域联络一.农业区位要素1.自然要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要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休息力)★市场决议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开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要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散布:主要散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种类: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消费)。
(3)构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整,耕地宽广,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兴旺,技术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 (4)特征:消费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散布:东亚、西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习尚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整,土层深沉,利于耕作休息力:属休息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休息力丰厚,利于精耕细作特点:小农运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消费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六、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要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厚的煤、铁资源基础上构成和开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开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厚、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开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宽广(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出口)2.存在的效果(1)以重工业为主,消费结构单一;(2)原料、动力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3)环境污染严重等。
3.处置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开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开展科技:开展科技,促进旅游,兴盛经济,促进可继续开展(3)优化环境:消弭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七、新兴工业区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精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1. 不平衡性•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密集区与人口稀少区的存在。
•经济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2. 空间集中性•人口的集聚:大城市与大都市圈的形成。
•产业的集中:各地经济发展的重心。
3. 地域相互联系•交通联系: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经济联系:产业链的形成与扩展。
•信息联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二、人类活动的地域影响1.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众多,乡村人口较少。
•经济结构: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
•社会发展:城市社会发展较快,乡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2. 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城乡差距:城市经济较发达,乡村经济相对落后。
•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
•城市差异:一线城市与二线、三线城市的经济差异。
3. 人口迁移对地域发展的影响•内部迁移: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外部迁移:人口从一国向他国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规律1. 地理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文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地域的改造•城市建设: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提升。
•农田开发:开发利用荒地、滩涂、草原等。
•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
3. 区域间的经济协作与竞争•区域间资源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区域间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区域间市场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规划1. 城市规划与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容。
•城市功能区规划与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与调整。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
3. 农村规划与乡村振兴•农村居民点整治与建设。
•农田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
•乡村旅游与农产品加工。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复习教案一、“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考点要求: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能力要求:1、识记能力:2、理解能力:交通点、线、枢纽及商业区的区位因素3、应用能力:二、近几年高考题中“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考点回顾:港口区位:18年广东,综合题,18年江苏春季,综合题商业区位:18年江苏,选择题石油贸易:18上海题,综合题,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因素:18年全国,选择题我国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的发展:18年湖南,选择题组三、“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复习建议:((二)考点知识疏理1、交通运输线、点(1)五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特点,要在掌握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学会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对一个地区的交通运输进行评价。
(2)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因素。
通过对京九铁路、上海港案例的分析理解,掌握交通运输点、线的选择因素,并通过一些实例(如南昆铁路、青藏铁路、北海港等)的分析,学会对一个地区交通运输网进行评价。
要熟悉交通运输线路图,以线定点,以线带面。
要做到眼中无图,心中有图。
要能够画出我国铁路交通简图,同时熟悉交通线路附近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能够以交通线路将它们串联起来。
(3)交通运输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农业、城市、国际贸易的影响2、城市交通运输和通信(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城市路网规划的原则及类型;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主要措施这部分内容,要突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现实热点的关注。
(2)国际互联网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高一地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从而形成前所未有、更加广泛、频繁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2、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是: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
3、发展趋势: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货物运量大、连续性强、管理方便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输方式特点运输选择运量运价运速灵活性连续性成本水路大小低高慢差差低大宗远程铁路较快好好投资大、占地广远程、量大公路较慢好好短途运输成本低鲜货、活物、短途航空快差差投资大贵重、急需、量少管道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差好投资大流体5、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必须考虑它们的特点。
各种运输方式一般可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金融等)及其作用交通运输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邮电通信--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社会的神经系统邮政通信-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包裹;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交通运输线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电信通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来传递符号、文字、图象、语言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受到地形的影响商业--专门从事商品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商业包括服务业金融--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进行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等活动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A铁路线:以京九线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先进的科技作保证在现代铁路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已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B公路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国道--国家干线公路,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来省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通过当地居民点、车站等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陡坡上之型弯曲、谷中道路避开陡坡等C航道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以上海为例自然区位因素:位置、地形、水文、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腹地、城市等上海港:A临海临江位置可兼作河港和海港B三角洲地貌平坦,设备建筑有利方便;但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易淤塞航道C水量丰富可提供淡水资源D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广大,且多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促进港口发展E上海市本身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发展有促进作用一种运输方式的线与点交织组成单一运输网;二种以上组成综合运输网;不同地域的综合网等级不同,不同运输网在不同地域中地位不同;交通运输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和密切城市道路的交通网络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流动方向和数量有一定变化规律;典型的混合型交通;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城市道路网格局规划原则: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欧洲城市: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我国城市: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为主问题及改善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对策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是最根本的措施问题2:交通环境污染对策2: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线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国际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生活、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主要区位因素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小区:分布于居民小区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山区平原形成沿谷地或交通线沿主要交通线密度小大效益资金和商品流通慢,效益较低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快;效益高组织形式贷郎担、大篷车等较灵活方式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当代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和以货币资金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高二地理知识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高二地理学习的知识点众多,这些知识点也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地理成绩,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地理知识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l)交通运输概念: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交通运输网络化:一种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不同地域综合运输网交通运输的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用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2)邮电通信作用:是人类社会的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3)商业狭义: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收购是前提、储存、调运是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销售是商业活动的终结广义:包括服务业(饮食、旅店、理发、浴池、照相、修理)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交通运输中的线交通运输发生最基本的因素(l)铁路的建设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铁路运输的作用: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进行文化科技交流,保证国家政治统一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京九铁路建设的最大意义:激活全国的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护养(2)公路和航道的建设航道:内河航道网由天然水系航道和运河组成,莱茵河流经瑞士、法国、德国、在荷兰鹿特丹注入北海。
通过美因多瑙运河,与多瑙河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运输网3.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完成交通运输的重要环节(l)港口的建设港口概念: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供船舶出入或停泊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影响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利条件)(2)汽车站和航空港的建设汽车站:接触最多的交通运输点,要以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航空港:占地广,要有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骚扰性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4.城市交通运输(1)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
考点6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2012·重庆文综T5~7·12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 ) A.盛行西风 B.盐度差异
C.陆地阻挡
D.水温特征
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题指南】解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洋流的分布图和洋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1选C,2选A,3选B。
第1题,洋流的形成常受盛行风、地形阻挡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该地洋流是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受非洲大陆的阻挡偏转形成,与盐度差异、水温特征无关;同时德班纬度偏低,
也不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第2题,南非的煤、铁和有色金属丰富,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工矿业发达,并且人口较少,所以人均碳排放量较高。
南非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以草原为主。
第3题,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是大气逆辐射增强的结果,也就是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多。
4.(2012•全国文综•T39(3)(4)•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下图示意灵渠位置。
(1)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并说明原因。
(2)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关键抓住以下两点:
(1)开凿灵渠的军事目的是运输军需物资,当时的地理条件是南岭阻断了南北的物资运输。
(2)灵渠的开凿,对南北交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第(1)题,从军事角度看,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是军需物资的运输。
南岭阻断了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联系,灵渠的开凿,可以满足以上物资的运输。
第(2)题,灵渠的开凿,对于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加强岭南地区与北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经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1)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地区位置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
)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
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
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
(2)(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2012·上海地理·T26~29·18分)(十二)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
立方米10微克。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5.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
6.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
7.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分)
8.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要把握以下两点:
(1)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要具体分析表格中PM2.5监测浓度较高地区的环境状况。
(2)明确气象因素包括哪些?即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蒸发、降水量、天气现象(雨、雪、冰雹、沙尘暴、雷暴等很多)、云(云量、云状、云高)、能见度等等。
【解析】第5题,表格中显示车流量较大的公路,PM2.5监测浓度较大;车流量较小的公路,PM2.5监测浓度较小;热电厂、煤化工等工业企业分布区及居民区,PM2.5监测浓度较大。
第6题,大气流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越旺盛,与外界交流越多,大气中PM2.5监测浓度越小,回答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影响大气的流动;降水越多,有利于净化大气中固体颗粒物。
第7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从产生天气现象(雨、雪、冰雹等)、云量增多、能见度等方面考虑。
第8题,降低大气PM2.5含量的措施主要从减少排放、增加吸收、健全法制等角度入手。
答案:5.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6.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
易扩散。
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7.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任答两点即可)
8.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任答四点即可)
9.(2012·重庆文综T36·36分)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壤水分含量。
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3)大豆是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之一。
从土地资源和市场因素分析中国某企业拟在俄罗斯租地种植大豆的原因。
(4)归纳在俄罗斯租种土地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积极影响。
【解题指南】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信息:
(1)结合上图,正确判断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气候、植被类型;(2)文字材料中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某企业拟在俄罗斯租地种植大豆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可能包括草场的开垦、过度的灌溉等,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源紧张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2)题,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土壤水分含量较高。
全球气候变暖,可使该区的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从而使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第(3)题,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可缓解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的状况,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快,对大豆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第(4)题,在俄罗斯租种土地可以缓解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使我国的耕地利用有调整的机会。
答案:(1)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亚寒带针叶林高
有利影响:①热量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
(3)①我国耕地资源短缺,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俄罗斯耕地资源充足。
②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大。
(4)减轻耕地资源利用强度或有利于因地制宜优化调整耕地利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