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第一二课时
- 格式:pdf
- 大小:90.18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小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受到直观形象的干扰,不能准确地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准确地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动画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新课:讲解加法和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4 解决问题第1课时解决问题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材第20~21页例5、例6)二、教学目标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初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重点:1.能从已知条件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
2.理解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思考方法。
难点:能够独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5=10+10=13-4=15-7-7=12-8=11-6=13-13=16+4-9=13+6=15-7=17-9=4+13-8=13-6=5+7=16+3=-5+5=(2)在里填上“>”“<”或“=”。
16132019717 1619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喜欢)师:好!下面是小小和他的朋友们进行踢球比赛的情况,现在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够帮他们解决吗?是怎样解决的呢?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20页例5。
(课件出示第20页例5情境图)(1)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很多小朋友在踢球)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同桌相互交流,点名学生汇报)学生汇报:①有16人来踢球。
②现在来了9人。
③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汇报: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的?①用学具探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1)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1)。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比例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学习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应用,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并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学生需要准备好纸笔,用于做笔记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比如两种物品的单价和数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便宜程度。
2. 讲解比例的概念:我会简要讲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构成和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展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并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例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1. 小明的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苹果的单价是8元/千克,香蕉的单价是10元/千克。
请问苹果和香蕉哪个更贵?答案:苹果更贵。
2. 小华买了4支铅笔和6块橡皮,铅笔的单价是3元/支,橡皮的单价是2元/块。
请问铅笔和橡皮哪个更便宜?答案:橡皮更便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比例的应用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将所学的比例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比例的应用比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2课时》人教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解决有关数字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
1.讲解上一课时内容,复习所学知识;
2.引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新知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讲解相关知识点,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步:巩固提高
1.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2.课堂点拨,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四步:课堂小结
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知识的巩固。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六、教学反思
1.总结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改进提供参考;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方法,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