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难点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996.50 KB
- 文档页数:32
摘要:古诗词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最深远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远情感。
因此,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但是由于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程设置也较单一,因此,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难点,学校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下面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难点;应对策略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难点(一)诗歌本身特点。
诗歌不如小说那样情节曲折,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并且古诗词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些久远,语言表达凝练,语法结构复杂,诗歌内容陌生,诗歌意境深奥。
基于古诗词以上特点,再加上学生知识水平的有限、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与诗歌之间总有一层隔膜,甚至很多学生对诗歌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
如在学习纳兰性德的《洗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这首词时,学生纷纷表示:“太深奥,太难懂了!”这首边塞词营造出了萧瑟冷清的意境,凄凉中又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和古今之(二)教学目标模糊。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到底教什么,恐怕很多一线教师自己也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绝大部分老师遵循的是中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是直奔教学结果。
为了保证得分率,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分析完内容,重点赏析完名句,剩下的就是背诵默写反复检查,确保默写和考试时万无一失。
课堂中几乎不存在与古诗词本身紧密贴合的环节和手段,如饱含感情的诵读、文化韵味的表达等。
布鲁纳认为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这样只注重答题正确与否、反复进行背诵训练,而缺少诗词文化内涵传递的古诗词教学,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一)应用朗读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古诗词。
在初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于古诗词中的格律进行简要的介绍,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过程,对于古诗词的特殊音韵美达成认识与体验。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历史。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不少难点和易错点。
一、字词理解的难点与易错点古诗词中的字词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与现代语言有所不同。
1、古今异义许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相差甚远。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则指的是妻子和子女。
如果按照现代的意思去理解,就会曲解诗词的原意。
2、一词多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以“可怜”为例,在“可怜九月初三夜”中表示“可爱”,而在“可怜身上衣正单”中则是“值得怜悯”的意思。
3、生僻字古诗词中会出现一些生僻字,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这些字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需要专门去查阅字典和注释才能明白其含义。
易错点在于容易想当然地用现代常用的词义去解释古代字词,或者对生僻字不求甚解,从而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
二、语法结构的难点与易错点古诗词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不同,这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1、倒装句为了押韵、强调或符合格律要求,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倒装句。
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常语序应该是“欲目穷千里,更上楼一层”。
2、省略句诗词的篇幅有限,所以常常会省略一些成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里省略了问的内容和童子回答的详细过程。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易错点在于按照现代语法规则去分析古诗词的句子结构,导致理解错误。
三、意象与典故的难点与易错点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和典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1、意象的多义性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月”这个意象,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又象征思乡。
2、典故的陌生一些诗词中会用到不常见的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人的意图。
易错点在于对意象和典故的理解不够准确或片面,从而误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词、赋、散文等体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审美特征,古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教材、参考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了解诗歌手法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流派,分析诗歌手法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美。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形式和特点,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简单诗作。
2. 第二课时:讲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习《江雪》、《春晓》等诗作,分析其韵律美。
3. 第三课时:探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学习《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等诗作,体会其意境美。
4. 第四课时:解析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高》等诗作,理解其情感美。
5. 第五课时: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学习《孟子·告子下》、《庄子·逍遥游》等散文作品,了解其思想内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与易错点。
一、字词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运用古老而独特的词汇,这些字词的含义与现代常用义有所不同。
例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并非我们现代所理解的“值得怜悯”,而是“可爱”的意思。
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对于这些古今异义词,如果不加以准确把握,就很容易误解诗句的原意。
另外,古诗词中还常常出现生僻字。
如李白《蜀道难》中的“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砯”字,读音和意思都较为陌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重积累常见的古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准确理解其含义。
二、语法结构的特殊性古诗词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比如语序倒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这种倒装是为了满足韵律和意境的需要,但却给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还有省略现象,“愿君多采撷”,省略了主语“我”,完整的意思应是“(我)愿君多采撷”。
在理解诗句时,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和诗词的语境,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
三、意象与典故的隐晦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和典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意象如“明月”常寄托思乡之情,“杨柳”多表示离别之意。
但对于不熟悉这些意象内涵的人来说,可能无法领会诗人的真正意图。
典故的运用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例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如果不知道这两个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想。
四、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一首古诗词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环境、哲学思潮等,就很难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
比如,读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不了解唐代的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就难以深刻体会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批判。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使用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
1、词汇含义的变化许多古代词汇的含义在现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者变得不常用。
例如,“可怜”在古代有“可爱”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如果按照现代的理解去解读,就会产生误解。
2、语法结构的不同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语法不同。
比如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欲目穷千里”。
还有省略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介词“于”,完整应为“两个黄鹂于翠柳鸣”。
3、典故的运用诗人为了表达丰富的内涵,常常引用典故。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词的真正意思。
比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就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二、意境把握的挑战古诗词讲究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1、时代背景的差异每首诗词都有其特定的创作时代背景,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对古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了解有限,这就增加了理解诗词意境的难度。
2、诗人个人经历和情感诗人的经历和情感对诗词的意境有着重要影响。
不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就可能无法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3、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古诗词中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明月”常象征团圆或思乡,“梅花”常隐喻高洁的品质。
如果不能准确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就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层意境。
三、韵律和格律的复杂性古诗词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1、平仄的规则平仄是古诗词音律美的重要体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平仄以及按照平仄规则创作或欣赏诗词是有难度的。
2、押韵的技巧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同的诗词体裁有不同的押韵规则,如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且押平声韵,而词的押韵规则则更加多样化。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着无数人。
然而,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与易错点。
一、字词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特定的用法,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一)古今异义许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如果按照现代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对诗句的误解。
(二)一词多义不少字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以“属”为例,在“属引凄异”中是“连接”的意思,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则是“类”的意思。
(三)通假字通假字的存在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高兴。
二、语法结构古诗词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二)省略句诗句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际上是“将军百战死(于沙场),壮士十年归(故乡)”。
(三)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现象较为常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三、意象与典故(一)意象的多义性古诗词中常用各种意象来表达情感,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月”,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则表达思乡之情。
(二)典故的运用诗人常借用典故来含蓄地表达思想。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
例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观棋的典故。
四、韵律与格律(一)押韵规则古诗词的押韵有严格的要求,但不同的诗体押韵方式不同。
如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而古体诗押韵则相对灵活。
(二)平仄格律平仄的协调对于诗词的音韵美至关重要。
但平仄规则较为复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
五、情感把握(一)含蓄表达诗人往往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写景、叙事等方式委婉地表达。
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难点与对策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诸多难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难点1、语言障碍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其词汇、语法、句式等都有独特之处。
例如,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用法繁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较为常见;句式上,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这些语言特点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出现错误。
2、文化背景差异古诗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礼仪等方面。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难以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例如,《离骚》中屈原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及他所运用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很难真正领悟作品的精髓。
3、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高中语文课堂上,古诗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字词解释和翻译,没有真正理解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4、背诵压力大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较多,且篇幅较长,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背诵压力。
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诗文的意思和情感,导致背诵效果不佳,容易遗忘。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对策1、加强语言基础教学针对古诗文的语言障碍,教师应加强语言基础教学。
首先,要系统地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和语法规则。
其次,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区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行走”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汉语中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仅指妻子。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文字的障碍古诗词往往使用古汉语,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1、词汇方面许多古诗词中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常用,或者词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可怜”在古文中常有“可爱”之意,“走”则表示“跑”。
这就容易导致学习者按照现代词义去理解,从而产生误解。
2、语法方面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常常省略主语、宾语,或者使用倒装、互文等特殊句式。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了互文的手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军战死、壮士归来,而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过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3、文字通假通假字也是常见的难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如果不了解通假现象,就难以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典故运用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无法领会诗人的真正意图。
比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2、礼仪制度古代的礼仪制度在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如“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中,女子的拒绝方式就遵循了当时的礼教规范。
3、社会风俗不同朝代的社会风俗也会影响诗词的创作和理解。
例如,重阳节登高、端午节赛龙舟等风俗在诗词中时有出现,如果对这些风俗不熟悉,就难以理解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三、意象与意境的把握古诗词常常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
1、意象的多义性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月”这一意象,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又寄托思乡之情,有时还寓意孤独。
2、意境的复杂性意境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境界,理解意境需要对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综合分析和感悟。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戍shù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参考译文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起,路上已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诗人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凄凉的图景,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边塞秋夜凄凉,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炼字:“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
教材原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参考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更明亮。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亮。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凸显出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和挂念之情。
教材原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参考译文虽有弟弟但都离散了,没有定所无法探问生死。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由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表现手法:通过“有”“无”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教材原文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参考译文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事频繁还没有停止。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紧承五、六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炼字:“长”是“经常”的意思,写出了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茫茫。
重点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况,况且。
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望月思念亲人,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理解探究1.请简要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句赏析)答:行人断绝,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