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黛玉诗词看黛玉性格的悲剧美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之美[内容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的《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卓然独立。
但这种性格也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小性子、坦率、真诚一、多疑、小性、爱生气看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
’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
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
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
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
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
荷包虽小,情意深重。
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
“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
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
试从林黛玉诗词看其性格作者:刘复汉孙开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不仅容貌是大观园中群芳之冠,诗词更是此中精品,曹雪芹通过描写她的诗词塑造了一个经典形象。
本文旨在探讨黛玉诗词的诗歌创作观念、思想、风格诸方面来反映她的性格,说明诗词并非仅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且还是与人物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林黛玉;诗词;性格作者简介:刘复汉(1986- ),男,河北邯郸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元明清方向。
孙开(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周汝昌曾经说过:“作者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的诗如其人都适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1](P5)而这些曹雪芹都做到了。
那些精心展现黛玉心迹的诗词,细致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华光溢彩的女性形象。
如果说人物是诗词的中心,那么性格就是诗词的“灵魂”。
彻底解读她的诗词,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创作意图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必由之路。
一、诗词观念:多情在整部《红楼梦》中,黛玉用了8种体裁,共25首,1659个字。
通过这些诗词,可以看出她对待诗词的态度,黛玉在感受深切或情绪激动时,会连续写下几首,将心里的苦闷悲伤都尽情发泄出来。
黛玉对待创作是充满热情的,是她诗歌观念的反映。
在备受冷落的境遇下,加上“落花”的触发,黛玉写下了这首字字是血、声声皆泪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2](198——199)葬花之举绵延了黛玉无边的愁绪,更加重了她无尽的哀思。
黛玉之所以没有被这种愁绪与哀思压垮,就是因为黛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叛逆。
林黛玉人物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书中的诗词真可谓佳句叠出, 美不胜收。
这些诗词作品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单从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一面来说, 就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曹雪芹在诗词上付出心血最多的莫过于林黛玉这一灵魂人物, 作为小说中着力描绘的“新人”形象林黛玉, 其个性特征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词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下面就从林黛玉的诗词作品入手, 对其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1.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 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 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
但她的生活境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父母相继早逝, 她一无所有, 无依无靠, 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
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 黛玉的处境, 究其实只不过是因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
多愁善感成为了黛玉的代名词。
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 都是她悲泣的对象, 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
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
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 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 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 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
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我们可以看出, 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 由于自己病情渐重, 更由于环境的冷酷, 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 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 更加消沉了。
神州文学从林黛玉的诗词看其性格的悲剧美杨舒淇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中学高一八班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的悲剧任务形象,在黛玉短暂的一身中,她以诗言志,宣泄自己的痛苦和无奈,书法自身的愤懑和叛逆,并展现内心的欢乐和爱情。
本文从黛玉所作的《题帕三绝》、《葬花吟》、《白海棠诗》、《问菊》等诗词着手,探讨其悲剧性格之美。
关键词:林黛玉;诗词;性格;悲剧美王国维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在《红楼梦》中,悲美旋律笼罩始终,营造出一种宿命轮回和虚空的伤感氛围。
黛玉是曹雪芹用生命刻画出的不朽任务典型,诗人气质是其独特性格最动人心弦之处,可以说黛玉孤傲叛逆的灵魂中,正是一首首泣血的诗词展现了黛玉的聪明才智和悲美风采,她的矫情任性、多疑叛逆、孤高自诩以及天生的悲愁气质,如若不是融合在她敏感的诗人气质里,得到悲剧美的升华,也就不可能具有那么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而悲剧往往最容易调动人的情感,因为悲剧毁灭了人生当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林黛玉生为报请还泪,泪干即逝,短暂的而生命给世人留下了凄美哀绝的省略号,恰似远处若有若无的音乐之声,但见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将气氛衬托的格外清冷,人物形象也相当空灵和缥缈[1]。
《题帕三绝》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黛玉挨打担心黛玉伤心,命晴雯送上两块旧帕,黛玉深受感动,难以控制住内心波动的情感,遂在旧帕上题诗三首,表达对宝玉和未来的忧心。
《题帕三绝》看似集中写“泪”,实则言“情”。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源于“以泪宿债”,可以说《题帕三绝》是黛玉为自己的身世、命运、爱情、青春和知己而悲泣流泪,“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表明了黛玉与宝玉的知己知情,将黛玉的情之深刻画得活灵活现,表达了黛玉愿意像女瑛、峨皇为尧舜那般,泪渍斑竹殉情而亡。
“三首新诗,万行珠泪。
”滴滴眼泪,声声倾诉,升华了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形象,其不屈从于俗流的叛逆爱情和性格在无数眼泪中得到了升华和净化。
林黛玉的人生悲剧“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红楼梦》中对于林黛玉外貌精彩的描写。
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
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
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
黛玉自幼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居贾府,并在宝玉婚礼的音乐中凄惨的病逝于潇湘馆中。
是什么造成她这悲剧的一生呢?主要归结于黛玉的悲剧性格。
首先,多愁多病身,寄人篱下命。
黛玉年幼丧母,后又丧父,只有寄居在贾府。
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十分敏感和多疑。
虽然贾家富甲天下,但在众姐妹中,黛玉属于外戚(宝钗虽然也是外戚,但还有母亲和哥哥,且家道殷实,非黛玉之能及),因而,时时感到有寄人篱下、无依无靠之感。
她本身又有强烈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她唯恐别人以“寄人篱下”的歧视眼光来看待自己。
有一次,她去怡红院,被晴雯误为别人而拒之门外。
这无疑给她的心灵增添了一份隐痛,她立刻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才受此欺侮。
本想发作一番,又自觉“没趣”,于是“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才睡了。
在黛玉的骨子里是想拥有独立人格的,可是在贾府她只不过是被接济、被怜悯的对象,这是黛玉最不想充当的角色。
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造成黛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悲愤哀怨的性格特征。
这种个性使她在贾府的生活过得很辛苦,同样也使得和宝玉的爱恋充满了曲折。
其次,由于她的才学横溢,心性甚高。
在在大观园里,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具有绝世才华的杰出女性,一个是林黛玉,一个就是薛宝钗。
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
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等,对于各类诗作不仅能以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如李、杜、王、孟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
红楼诗词《叹林黛玉见帕伤感》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叹林黛玉见帕伤感》原文及赏析【导语】:《叹林黛玉见帕伤感》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鉴赏《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林黛玉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
她生得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
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林黛玉所吟诵的诗词在《红楼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其中许多诗词都是作者曹雪芹所创作的经典之作。
在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深刻内涵。
以下是一些林黛玉所吟诵的诗词:1.《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原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里面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个悲剧性人物。
我认为她的悲剧表现为: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不屑于人情世故。
而悲剧的本质原因是她自己的性格使然,所以雪芹用一句诗来作暗示一一莫怨东风当自嗟。
在第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愁清露’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
最有名的是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这里的“东风”就是喻指逼他和表妹唐琬分手的母亲。
也许,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
“自嗟”的本义叹息,就有自我埋怨的意思。
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态度是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埋怨自己的恃才傲物、不屑于人情事故,事事多疑多少也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酿成和宝玉的恋爱悲剧。
也酿成自己的人生悲剧。
这句诗也证明曹雪芹并不认为是贾府的长辈们生生拆散了宝黛的婚姻。
可见“东风”并未拆散他们。
也就是说,林黛玉的悲剧的本质原因在于自己的绝世才华、和宝玉性格迥异,再加上不屑于人情事故。
悲剧之一:绝世才华。
有才的人往往都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倍感孤独。
所以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 的诗人气度。
在贵妃省亲进时,几位姐妹和宝玉呈上诗作,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
悲情绝美----林黛玉物流管理(2)班081305216 梁秀玲初读红楼梦,曾看过一首写红楼梦的打油诗:红楼梦,梦红楼,真亦假,假亦真,贾宝玉,林黛玉,一把泪,心已碎。
爱红楼,读红楼,迷红楼,痴红楼。
红楼盛,众人扶,红楼倒,众人推。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赚取了人们太多的眼泪,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她清灵而又多疑的性格和气质,她的才情、她的绝美、她的爱情,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她。
黛玉的性格和气质在《红楼梦》中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而林黛玉以她清灵而又多疑的性格和气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内心敏感,情感脆弱,和贾宝玉一样,具有叛逆的性格,在封建大家族的眼里都是另类,不会被人们所接受。
她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小小年纪,父母先后去世,可怜一人在荣国府长大。
在她身上看不到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的影子,有的只是她纯真的个性,说话从不计较后果,因此,她永远融入不到周围的环境里。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
她完全不懂世俗社会的一些钩心斗角的事情,她全部不知道,她就是一派天真.其实红楼梦就是代表曹雪芹他的观点,曹雪芹最欣赏的人就是带着最原始的,我们人类最纯真的部分,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贾宝玉所喜欢的女孩子,就是没有经过污染的女孩子。
林黛玉本来是个纯洁、率真、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造成了各种复杂性格的特征。
其实她也很谦和。
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
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
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
从黛玉诗词看黛玉性格的悲剧美
许自凤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与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构
成一体, 诗词为塑造小说的人物性格服务。
诗词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而表
现出不同的风格, 不是千人一面, 如出一炉。
林黛玉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作者尽全心力塑造的艺术典
型。
诗人的气质是构成林黛玉形象独特个性的一个侧面。
在林袋玉‘孤
傲’的灵魂里, 能够充分发挥她的才智, 点然她炽热情思的正是那诗的王国。
诗是她真挚情感流露的一种手段, 从她的诗中可以找到她任情任性、
不矫饰不屈从、孤高自恃、敏感而自尊的性格。
这些诗词自然突出表现了
她不合时宜的叛逆性格, 这就是她的所谓‘多疑、小性儿、悲愁和痛苦’。
如果不是融合在她那敏感的诗人气质里, 得到了悲剧美的升华, 林燕玉
这一形象也就不可能具有那样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在红楼梦》前八寸回中, 诗词就有一百四十多首, 其中与林黛玉有
关及她所作的就有二十多首, 作者通过这些诗词, 对黛玉未来的命运和
结局做出暗示, 对她的性格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从而预示和推动着故
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运用诗词前后格调的变化清晰地突出了人物命运的
变化。
林黛玉第一次在红楼梦诗坛上出现是在“大观园试才题对倾, 荣
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里。
大观园题咏实际上就是应衬诗的一种变相形式。
在这一节里, 袋玉、宝权等众姐妹等与宝玉一起, 奉命题压赎诗来硕
记元妃归省大观园的盛况, 而林黛玉所作就颇有应付的味道
世外仙源
名园筑何处, 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 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 宫车过往频。
在这首诗中, 黛玉笔力集中在描绘大观园景致的美丽上而巧妙地回
避颂圣, 表现了一种居傲不逊, 无视权贵的姿态。
即使皇帝的贵妃也不放
在眼里。
不像宝钗诗那样到处露出谈媚的嘴脸, 虽然钗黛的诗都得到了
贵妃的赞赏, 但二者的原因却不相同。
宝钗诗虽然不乏文采, 但以颂圣见长。
黛玉诗则以格调俊美, 意境清新著称, 绝无媚上的表现。
林黛玉是曹雪芹着力刻画的女性叛逆者的典型。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
爱情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中心线索。
林黛玉, 大观园中这位多情
的才女, 无论喜怒哀乐, 无论对爱情的深情向往, 或极度悲苦中的苦闷,
或是精神振奋的喜悦, 都要到诗的王国里去寄托自己的情思。
由于“人事”的渐省, 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日渐加深, 但由于贾府“风刀
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压迫和自己“投奔”过来寄人篱下, 孤苦无依的命运, 曾使黛玉一度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何以解忧只有到诗的世界中去排遣
自己无法申诉的情怀。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大观园中这位多情少女的寂寞情怀, 终于从落花的命运中找到了抒发的突破口。
葬花吟虽然充满了凄楚哀伤的情调, 但又并非只是缠绵排侧。
在
哀伤中又充满愤怒和不甘低头的抗争, 其中仍然有着抑塞不平之气。
“柳
丝愉英自芳菲, 不管桃飘与柳飞。
”就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娇憨少女对世态
炎凉, 人情冷暖的愤慈。
“愿奴肋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
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倍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
浊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之时, 所表现出的那种不愿受辱
被污, 又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葬花吟的思想价值
所在, 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也是作者塑造林袋玉
这一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题帕三绝》集中写的是“泪”、实际写的是情。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
洒闲抛却为谁”表明她的泪并非是为了自己的身世与青春, 而是为了知
己之情, 以泪写情。
这泪所表达的情之深, 如峨皇、女瑛哭尧舜那样, 终至
泪渍斑竹, 殉情而死。
三首绝句所写之泪与第一次因宝玉摔玉自毁而流
泪, 具体原因尽管不同, 性质上却有相似之处, 都为“脂评”所说的知已
“不自惜”。
这样的流泪, “脂评”指出过是“还泪债, 决不是黛玉为自身的不幸而伤感。
其实, 宝玉的不幸才是她的最大伤痛。
为了宝玉, 她简直毫
不顾惜自己, 宝玉挨打她整天流泪, “任她点点与斑斑”。
这诗情脉脉的纹
绮正是他们纯真执着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见证和标记。
如果说题帕三绝是从直接的倾诉里深化了林黛玉叛逆性格的悲剧
魅力那么,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则是借景抒情, 浓重地渲染了她那萦
绕内心的痛楚。
苦闷, 颓伤, 读之催人肺腑。
沉吟着一派悲秋苦痛的心声。
此时的黛
玉病魔缠身, 宝钗对她表示关心, 使她感激之余, 深自悔恨, 觉得往日种
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 以至自误到今天。
袋玉本来脆弱, 重痛在身又
加上这样的精神负担, 自然会更加消沉。
时逢秋雨涅窗, 触景伤情, 拨动
了她那敏感的诗人之弦, 发出哀婉的悲秋之音。
在诗中借景抒情, 但总泛
溢着她所特有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 给人带来一种悲剧美的享受。
从林袋玉的大多数诗词来看, 哀婉纤柔, 是她诗词风格的主调。
特别
是到了七十回的桃花行和柳絮词》, 这两首诗虽然仍是以深沉的感情
反映林焦玉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
但渗透在那诗情境界中的却是优伤苦
痛的哀音。
已是在描绘林袋玉命薄如桃花, 如柳絮, 接近泪尽天亡了。
这首柳絮词是她命运遭遇的进一步概括和说明。
纵观全诗, 缠绵凄
侧, 羞藏着深切的哀音, 而且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
内心的悲愤呼声。
全词语多双关, 暗含着人因悲秋而青春老死即使在这
“太作悲”的浓重哀音里, 不也有着与现实决裂的不妥协, 不屈从的回声
吗“嫁与东风春不管, 凭尔去, 忍淹留。
”而这回声也正是抒发了林黛玉
终于还是叛逆者的愤激。
总之, 林袋玉这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 她有着丰富的优美的内心
世界, 孤高傲世, 蔑视权贵, 有着热烈深沉的情感。
她热爱生活, 热爱生
命, 多愁善感, 春将去她无限感慨, 集瓣葬花, 还花以洁雨湿窗纱, 她无
限悲秋, 感怀而泣桃花易落, 她叹人之薄命。
她把自己的喜悦与哀伤, 希
望和理想全都倾泻到自己的诗里。
无论是应景之作的颂圣诗, 还是戚戚
的葬花吟, 凄凄的秋窗风雨夕, 表达真挚爱情的题帕三绝, 哀哀的
《挑花行》都记录了她心灵的颤音, 表露了她灵魂深处的律动。
在哀婉的
律动上散发着一种与命运抗争、不甘受辱被污“孤标傲世”的叛逆精神。
“孤标傲世皆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正是她孤傲性格的自我写照。
诗词
成了她寂宾生活中的伴侣, 诗情、真意又增添了林黛玉性格特有的光
辉。
离情于景, 借景抒情, 以花自喻, 抒写襟怀, 既歌赞, 又感伤, 是林黛玉
诗词的特色之一。
特别在题帕三绝之后, 宝袋爱情日渐其深, 袋玉的病情
日渐其重, 而贾府的破致, 又已笼翠在“异兆悲音”之中, 那多种复杂矛盾的交织, 不能不在诗人气质林黛玉敏感的情思里得到反映, 现实是无情
的压力, 和宝玉的叛逆性爱情, 终究会成为泡影。
她早已预感到了, 她也
自知如花的短暂生命, 不会再延续多久了, 于是, 代别离》、秋窗风雨
夕》、桃花行和《柳絮词伤春也好, 悲秋也好, 都是借景抒情, 倾吐了内
心与感情上的痛苦、悲伤和不平, 并通过这种诗情的着色, 隐写和预示她
未来的悲剧命运, 在缠绵排侧之中渗透着一种悲剧之美。
作者单位大庆市四十二中学
资任编辑王乐群
《大庆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