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34
mvc三层架构设计说明和描述MVC是一种通用的三层架构设计模式,即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MVC三层架构设计模式的具体说明和描述。
1. 视图层(View Layer)视图层是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界面,负责展示数据和实现用户交互。
视图层一般包括用户界面和数据展示两个部分。
用户界面用来接收用户的输入操作和指令;而数据展示则是用来展示数据结果的。
视图层是一个由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实现的可视化界面,用于将用户的动作和数据传递给控制器。
2. 模型层(Model Layer)模型层负责管理数据和业务逻辑,是整个应用程序核心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用于处理存储与管理数据的相关操作。
在此层上对于数据实体进行各种操作,比如增添、修改、删除等,同时还可以在此层进行数据的验证。
模型层通常由数据访问对象(DAO)、数据加载器、数据检索器、业务逻辑层(BOL)、数据抽象和其他与数据和业务有关的软件实现组成。
3. 控制层(Controller Layer)控制层负责维护模型和视图的联系,将用户输入的指令转换成对应的建模操作,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返回给视图层展示。
控制层包括了两个主要模块,分别是前端控制器和后端控制器。
前端控制器主要负责用户请求的拦截和路由以及页面的定向;而后端控制器负责具体业务处理的实现。
MVC三层架构设计模式的优势:1.项目结构清晰MVC三层架构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这使得开发人员明确了软件的结构,避免了单一文件中的代码混乱所带来的问题。
2.便于维护和扩展MVC三层架构将应用程序的不同部分分离出来,可以单独进行维护和扩展。
这样,当我们需要更改应用程序的某个部分时,只需关注该部分的代码,而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稳定性。
3.增强开发效率MVC三层架构可以通过工具自动生成代码,这样可以减少开发人员的工作量。
基于三层架构的高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者:张洋葛良全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第06期摘要:针对传统架构设计的高校管理系统存在的稳定性差、安全性差、可扩展性差等问题,开发者逐渐倾向采用分层的思想来设计该类系统。
实践表明,将系统分为三层来设计对于提高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较为有效,并且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率,以及增强系统的易维护性、可移植性等。
这种三层架构通常把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关键词:三层架构;web应用;管理系统;C#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244-02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3-tier ArchitectureZHANG Yang,GE Liang-quan(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of poor stability , poor security, and poor scalability in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 developers tend to use the hierarchical thinking to the design of such systems. The long-term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system that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can be more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security, and scal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can improve the reusability of code, and enhance the system maintainability,portability, etc.. The three layer architecture often divides the system into presentation layer,business logic layer, data access layer.Key words: 3-tier application; web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软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三层网络架构要点及设计方案罗柳斌一、柳工现有二层网络架构柳工现有信息系统全面覆盖了企业的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四大方面主体活动,成为柳工生产活动中重要的支撑。
目前柳工信息网是一个大型的二层网络架构:1、核心区域:两台Cisco4506作为整个网络的核心,分别负责厂区网络、研究院网络、数据中心、互联网和异地事业部广域网的接入;2、园区区域:所有部门及下属公司的计算机都划分在几个业务VLAN内,使用Cisco2960和2950交换机作为接入层设备;3、异地事业部:租用不同运营商线路接入至数据中心机房的Cisco3550交换机上;4、服务器区域:使用6台Cisco2960G作为接入,使用双链路上联核心交换机;5、互联网区域:3条不同运营商的线路汇聚到一台Cisco2960上。
外部SSL-VPN用户通过互联网链路接入深信服VPN设备直接拨入到内网。
内部访问互联网则通过ISA防火墙后从三个互联网出口出去。
二、层网二络向三层网络转变的必要性2.1网络拓扑柳工目前网络是一个以二层局域网交换为主的网络,缺少必要的三层路由规划和网络安全规划。
现有网络架构不能满足应用系统未来的需求,不足以支撑未来业务的发展。
同时,缺乏汇聚交换机和光纤链路资源,使得大量的接入交换机采用级联的方式实现上联。
这样容易导致链路不稳定和链路带宽得不到保障。
因此需要优化网络拓扑,合理选择汇聚节点,变二层网络为更加稳定的三层网络。
2.2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网络系统需要按功能进行区分:如广域网、生产网、研发网络和数据中心等。
柳工现有的网络结构不具备真正的广域网、数据中心、研发网络和生产网络等功能划分。
因此需要明确网络各功能区域,实现分级分域安全防护。
2.3 IP地址/VLAN规划柳工目前使用一个B类地址和若干个C类地址,网络中进行了有限的VLAN划分。
但由于VLAN 规划不细致,造成广播域过大,给网络的稳定运行带来了隐患。
柳工未来的IP地址分配建议采用DHCP动态分配辅助静态部署。
基于三层架构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介绍一个通用的基于三层架构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详细阐述了整个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采用c/s和b/s三层架构进行开发,并对各模块设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基本满足了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管理方面的需求,从图书的入库到流通以及借阅者的借阅实现全程的计算机操作,大大简化了日常的管理。
关键词:图书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三层;c/s;b/s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2-0275-05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和应用水平的提高,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应用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数据库技术在事务处理和信息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因此,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出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应能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类计算机应用问题,比如实现本企业或组织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网络上的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软件,或管理大中型的数据库系统等。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些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图书管理。
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
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
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
尽管有的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的基本现状。
该文主要介绍开发一个通用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基本步骤以及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1 需求分析1.1 开发背景1)待开发的系统名称:图书管理系统。
2)本项目用户:图书馆管理人员(超级管理员),信息管理员(管理员),借阅者。
浅谈三层结构软件工程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往往使用工程管理软件,对企业的业务、资源进行管理。
在如今的经济和科技开展水平下,企业一般使用三层结构软件进行工程管理,因此本文就对三层结构的工程管理软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国内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讨论设计的实现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与科技迅速的开展,中国迎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企业在应对自身的迅速开展和日益增多的经济业务、信息、资源等,需要更加高级,便捷,功能强大的工程管理工具,因此三层结构软件就应运而生了。
和二层结构相比,三层结构有着巨大的优势,不仅在传统存在的问题上进行了改良,更是在效劳器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创造出简单一致,跨平台的开发环境。
1.1工程管理系统背景和开展现状工程工程管理系统是以工程管理为核心,以控制工程进度为目的,并合理控制工程预算、控制物资的库存,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企业管理的个性化和持续完善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根本策略。
因此,企业的业务系统必须能够快速定制,灵活调整,自由扩展,自行维护,让企业迅速应对资源、市场、技术、客户、业务、效劳和管理等各方面的不断变化和开展。
但是由于中国在工程管理领域起步较晚,而且国内主流ERP厂商中将对工程的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模块来开发的极少,很难想到该方面的需求。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管理软件充分表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开展的优势,人们越来越重视工程管理软件的开发。
1.2工程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企业管理应用的逐步深入开展,各个公司开发购置了许多不同工程管理的系统。
然而,各个系统之间很难进行数据传输,他们出自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时期、不同平台框架,彼此之间难以通信,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造成了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关联,难以实现团队协作,根底资源不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类应用的维护模式不一致,整体维护本钱高昂,升级和改造困难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