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与旅游开发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图分类号 TU-09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5-0006-05 收稿日期 2022-01-23摘 要 旧金山唐人街独特的街区风貌受到中美两国文化、历史及社会体制的双重影响。
该文通过实地调研、中英文文献收集、空间分析,对其风貌演化的动因进行诠释。
在研究过程中力图从城市总体层面、建筑群层面、微层市井层面三个尺度解析旧金山唐人街街区风貌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推动力。
期望以此探讨历史、文化、政治体系与建筑形式风格如何相互影响。
研究表明:如今旧金山唐人街风貌形成过程、街区范围深受20世纪初世界政治格局、中美多方条例及中美关系影响;街区建筑风格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传统建筑深受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影响;新式建筑更多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主。
影响旧金山唐人街风貌演变的主要因素中,淘金热、地震、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对华移民政策是唐人街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 旧金山唐人街 空间演变 城市风貌 建筑风格演进 华人史Abstract The unique neighborhood style of Chinatown in San Francisco i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al system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field research,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collec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we interpret the motives for the evolution of its style.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we try to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style of Chinatown in San Francisco and the driving of Chinatown'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Chinatown in San Francisco, Spatial evolution, Urban style, Architectural style evolution, Chinese historyCultural Influence杨子媛 | Yang Ziyuan城市风貌作为城市外在物质环境风格的体现,也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及精神特征。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化景观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趋势。
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也体现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阐述其内涵与外延,接着回顾文化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研究特点与主要成果,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化景观的内涵与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二、文化景观的内涵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其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如建筑、道路、农田、工具等。
这些物质形态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直接体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非物质文化景观则是指那些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现象,如语言、艺术、信仰、习俗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它们通过物质文化景观得以传承和展现。
文化景观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本身,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化景观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特定地域、民族或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景观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现代研究更加注重文化景观的动态性和空间性,强调文化景观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未来的文化景观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城市化等背景下文化景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在技术、设计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师们开始研究引进外国建筑理念,从而演变出了许多特别的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中国近代建筑的技术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制作建筑框架结构,还开始广泛地应用电力,大大推动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设计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建筑师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建筑物的外观,还重视人们的实际需求,把审美融入建筑的功能。
例如,风格多样的建筑,如国际式、古典式、中式建筑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得以发展。
另外,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风格,到如今更加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其中,国际式、古典式、中式和混合式等各类建筑风格在中国的近代建筑发展史中都有所体现。
总的来说,近代以来,中国建筑领域在技术、设计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近代建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 1 -。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2014.1专业景观学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10122723姓名郑子寒开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任课教师方田红成绩_________论文题目: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论文要求:一、从以下范围中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1. 1840年以来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演化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思想(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2. 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教育3.中外近现代景观设计对比分析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对比分析5. 日本(或其他课堂上没讲到的国家)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二、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宋,小四号,A4纸打印;三、文后注明参考文献;四、严禁从网上直接拷贝、粘贴。
评分标准:1. 90-100分——选题得当,结构严谨,论述充分。
2. 80-90分——选题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较充分。
3. 70-8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基本充分。
4. 60-7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松散,论述不充分。
5. 60分以下——选题不当,或结构混乱,论述较浅。
目录:一:研究背景古代日本景观设计近代日本景观设计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1发展背景2.2社会思潮2.3代表人物及作品2.3.1野口勇2.3.2罗伯特·穆拉色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3.1社会背景3.2理论发展3.3代表人物及作品3.3.1户田芳树3.3.2三谷徹三:启示及借鉴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学生姓名:郑子寒指导老师:方田红摘要: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日本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传统建筑与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的开放,日本的景观设计发展也逐渐受西方影响而西化,发展至今,日本景观设计不仅吸取的西方景观设计的风格,也融入继承着自身传统文化,对正处于开放时代,接受着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篇一:《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摘要: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
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
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受到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开始逐渐发展。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如对称布局、花坛、喷泉等元素被引入中国园林中。
同时,西方的园林植物也开始在中国园林中广泛使用。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颐和园和圆明园。
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民国时期的园林注重疏密有致的布局和景观的连续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也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和运用,如假山、廊亭、水池等。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集体主义和实用性。
大规模的公共园林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展开,以满足人民对休闲和娱乐的需求。
同时,中国园林设计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北京颐和园和上海人民广场。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继续被引入中国园林中,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上海世博园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园林设计的引入、传统元素的复兴以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这些发展使得中国园林设计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与国际接轨,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建筑的延续
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始于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建筑领域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清朝末年,中国传统建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着精美的装饰和雕刻。
在这个时期,一些富有的家庭和朝廷官员开始建造规模更大、更华丽的建筑,比如颐和园、故宫等。
二、西式建筑的影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西式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有着简洁明了的线条和几何形状。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建筑师开始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西式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比如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
三、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20 世纪中叶,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建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崛起。
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是简洁、实用、经济,不再过分追求装饰和华丽。
在这个时期,许多建筑师开始尝试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建筑,比如北京的“十大建筑”、上海的“四大建筑”等。
四、近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建筑
近代中国建筑有许多代表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天
坛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貌。
此外,西式建筑也对近代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广州的白云楼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建筑到西式建筑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作者:杨点墨来源:《工业设计》2022年第08期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特征哈尔滨到处充满了西方的味道,这里的建筑颇具西方韵味。
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
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装饰风格,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形式。
其包括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使人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1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自然环境条件哈尔滨冬天的户外气温偏低,要保证大楼内部的正常气温,必须采取较好的隔热措施。
通过对墙体和房顶进行加厚,并减小开窗面积,从而使得哈尔滨现代的建筑形态“以实为主”。
在平面布局上尽可能地缩短墙体的长度,降低热量损失;在颜色方面,以黄白为主要色调,使人感到温暖。
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北部的传统风格。
1.2 物质技术条件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获取建筑用的木材非常方便。
但哈尔滨市和周边的石材资源匮乏,哈尔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的较少。
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为砖,由于与其他建材相比,它的生产和运送更容易、成本更低、建造更容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钢筋混凝土框架多作为结构,隔断墙多为砖砌。
1.3 社会历史条件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哈尔滨是个特例。
近代以来,受历史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
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村落。
1898 年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也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文化。
近代集美学村“南洋风格的嘉庚建筑”研究【摘要】近代集美学村以其独特的南洋风格嘉庚建筑而闻名。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探讨了集美学村的历史背景,南洋风格的特点以及嘉庚建筑的典型特征。
通过分析南洋风格在集美学村的应用和研究方法,揭示了南洋风格对集美学村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南洋风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为集美学村增添了独特魅力,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在研究中将继续深入挖掘南洋风格的价值和影响,为促进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集美学村、南洋风格、嘉庚建筑、历史背景、特点、典型特征、应用、研究方法、影响、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集美学村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摇篮。
近年来,集美学村以其独特的南洋风格建筑而备受瞩目。
南洋风格建筑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南亚地区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热带风情。
而在集美学村,这种风格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该地区独特的文化象征。
1.2 研究意义研究近代集美学村“南洋风格的嘉庚建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南洋风格是20世纪初嘉庚先生在东南亚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的一种独特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南洋风格在集美学村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嘉庚先生对建筑风格的创新和追求。
集美学村作为闽南地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群体,南洋风格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研究南洋风格在集美学村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其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南洋风格的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
加深对南洋风格的理解,有利于推动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近代集美学村“南洋风格的嘉庚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集美学村的历史背景集美学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一个融合了东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群。
1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71漳州骑楼的源起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为适应东南亚湿热多雨的气候,创造了“殖民地式”的外廊式建筑。
19世纪末,在东南亚的华人又将这种外廊式建筑带回了中国。
在广东和海南,这种外廊式建筑与当地传统的檐廊式建筑相结合,逐渐产生了中式骑楼的雏形[2]。
1911年,广州发布的《临时取缔建筑章程》开启了南方城市大规模建设骑楼的序幕。
1917年,广州民国政府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这种骑楼建筑形式也被从广东引入福建。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北邻厦门、泉州,南接广东。
漳州成为粤军进入福建的第一个城市,粤军司令陈炯明于1918年开启了对漳州的近代化城市建设。
骑楼街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被加以运用,并逐步推广到漳州各个县城、乡镇,以及厦门、泉州等地。
2漳州骑楼的发展阶段在漳州,骑楼街区的建设作为一种对传统商业街屋改造与建设的方式,与拓宽旧有街道、改造原有建筑空间等同时开展。
骑楼样式是由漳州传统建筑样式(如竹竿厝等)更新演化而来的。
漳州近代骑楼的建设始于1918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才陆续间断并最终停止。
漳州近代骑楼的发展过程大概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是1918—1920年,属于初始时期。
这一时期漳州古城、龙海石码的近代商业街区,陆续建设了香港路、修文路、北京路、解放路、打石街等二十几条骑楼街道。
第二阶段是1921—1930年,属于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漳州其他县城进行了大规模骑楼建设,如南靖县城中山路、漳浦县城府前街、诏安县城中山路、云霄县城和平街等。
第三阶段是1930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于扩张时期。
这一时期骑楼的建设热潮逐渐扩散到各个乡摘要 漳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其近代骑楼建筑是漳州传统建筑向近代建筑转型的重要历史遗存。
从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漳州近代骑楼建筑经历了产生、成熟、扩张等发展阶段。
浅谈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学的演变史作为“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载体——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和嬗变,不仅有其对历史脉络的继承,也深受现实生活的影响。
在过去的100年间,随着栖居时代的更迭,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需求不断改变,现代景观设计学经历了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从畏葸困顿到多元共生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这一过程甚至被压缩至短短的10年,而且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昨夜还是随风潜入的绵绵细雨,今天已是阳光灿烂的兴盛行业。
但一种学科,如果不能通过持续创新保持自身的学术活力并适应时代要求,就注定会走向衰亡,古老而又新兴的景观设计学也不能例外。
我们在10年光阴间的那一缕缝隙中稍事停留,盘点往昔、警醒现实、寻找价值,这既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自赎之道,也是创新发展之途。
1 中国景观设计的十年嬗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纷至沓来,国外的景观设计思想和作品也通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中国,巨大的市场诱惑力让本土的、境外的设计公司纷纷染指中国的景观设计项目。
于是,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行业在古老的造园学基础上萌发成长起来,又因为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混杂碰撞、行业名称和规范的争议等因素,中国的景观设计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重重的矛盾中,快速生长而又不断嬗变。
1.1 破冰之旅——昆明世博会出于扩大国际影响和促进交流合作的目的,中国政府自1992年起向国际展览局申请在中国举办世博会,1994年12月7日获国际展览局通过举办国际A1级园艺博览会。
当时,园艺博览园选址昆明市的金殿风景名胜区,根据地势采用组团式布置,主要包括中国馆、人与自然馆、大温室、科技馆和国际馆5大室内展馆;竹园、蔬菜瓜果园、药草园、盆景园和树木园6个专题展园及国内、国际、企业3大室外展区。
博览会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开幕,10月30日闭幕,历时184天。
它广泛的政治和经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但对于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而言却不亚于是一场破冰之旅,国外的园艺科技成果、园林设计思想、建造工艺材料等向国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直观的展示,尽管这些国外的展园大多数都不是当时世界顶尖的景观设计师所设计,但是已经足够吸引眼球,震撼人心,那些一味仿古,“一池三山”式的园林模式开始受到质疑,新鲜的血液已经汩汩而出,迫不及待了。
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与旅游开发研究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以“我向”角度研究人地关系。
人类为逃避自然和逃向自然从而迁徙和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逐渐被人为改造成各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逃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景观形成演化的过程。
地方感同样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是个人情感的依恋,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利用的重要依据。
近代建筑文化景观真实记载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
以逃避主义与地方感为研究视角,将大连旅顺太阳沟地区建筑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原动力,以及逃避主义和地方感理论在太阳沟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关键词:逃避主义;地方感;建筑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体现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特色、记载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城市建筑文化景观,是构成城市物质文化景观的主体[1]。
近代城市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全面入侵我国,随着商埠和租界的开辟,我国出现的一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天津等。
这些城市大多经过占领者比较全面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文化景观破坏现象也较严重。
这些城市的建筑文化景观是伴随着近代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形成的,真实地记载了城市历史变化、演变的轨迹,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所在城市建筑风格和鲜明个性,是独具特色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是发展城市旅游的基础。
因此,对我国近代城市建筑文化景观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形成演化机理,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保存我国近代城市风貌与城市旅游健康发展是迫切需要的。
我国的近代城市大都经历过被殖民者统治并重新规划改造,这些殖民活动揭示出殖民者对现状的不满足,也揭示出人类逃避现实的愿望,并且通过空间移动,改造自然,根据想象建造出有特定意义的物质世界,用于满足某种精神诉求、创造精神世界。
可见,逃避主义是创造新景观的原动力,新景观的开发也提供人类逃避的去处,文化逃向了自然,最终自然也让文化延续,逃避与创造相互辨证而成[2]。
因此,基于“逃避主义”相关论点,本文认为人类为逃避自然和逃向自然从而迁徙和改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逐渐被人为改造成各类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景观,逃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景观形成演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景观开发利用的过程。
文化景观保护性旅游开发是综合利用各种元素,包括人、物、空间、权力等,使其相互作用以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是促使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3]。
借鉴地方理论[4],文化景观旅游开发过程实际上是某一地方“我者”与“他者”地方感之间的接触、冲突和融合过程。
如果地方文化系统不是自主地、整体地协调改变,势必带来地方文化整体性的破裂[5]。
因此,本文将以大连旅顺口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分析太阳沟地区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探讨太阳沟建筑文化景观演变的原动力,并基于逃避主义和地方理论,探讨了其在建筑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
1 逃避主义与地方感研究1.1 逃避主义与近代城市《逃避主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的著作,该书将人文地理学的两个研究主题“迁移”与“人地关系”有机地结合到“逃避”的主题中[6]。
人类逃避的原因来自对自然的恐惧,对社会环境的无法承受,希望感受真实,对自身动物性的反感。
逃往的目的地在不断变化,逃避暴风雨,逃往房屋;逃避高楼林立的都市区,逃往郊区植物园;逃避现实苦恼,逃往想象的童话世界[7]。
因此,人类逃避的对象包括自然环境、文化、混沌的状态和自身的动物性或兽性。
段义孚在书中还指出了逃避上述对象的具体途径,包括空间移动、改造自然、营造新物质世界和创造新精神世界。
“逃避”看似是一个贬义词,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内心与生俱来的逃避心理,推动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逃避”的过程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6]。
对于近代城市来说,进行城市规划、建造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是殖民者通常采用的手段。
回顾这个过程,正是这些殖民者逃离本国,通过空间移动,来到殖民地进行改造,营造出殖民者想象中的、记忆中的地方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逃避主义何尝不是旅游者出游动机的最佳解释呢?或者说人类的“逃避”本性才有可能是旅游的本质。
人类逃避现实中的各种烦恼,才会致力于创造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和童话仙境,人类逃避的过程,也恰恰是旅游发生的过程。
1.2 旅游学研究中的地方感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setting)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指的是地方本身固有的特征及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依附感,既能从心理上得到情感依附和满足,又表现出社会层面上身份的建构与认同的形成,主要包括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地方意象(place image)和机构忠实(agency commitment)等研究领域或维度[8,9]。
地方感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联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人对“地方”的一种特殊情感,常见的表述如段义孚的“恋地情结”、Wright的“大地虔诚(geopiety)”等[10]。
人创造了地方,地方又相应反馈赋予了人某种体验[11],这种体验促使了一个地方的“我者”与“他者”之间产生了对话,甚至是冲突[5]。
在旅游学研究中,“我者”与“他者”类似于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居民,抑或旅游者眼中的“旅游地”和当地社区居民眼中的“家园”。
“他者”(“我者”)通过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建立起对其他地区(熟悉地区)的地方感,这些混杂在一起的地方感接触、冲突、融合的过程体现为人与生态的关系、生产活动的空间组织、神圣空间的位置等地方景观和地方空间知识[12]。
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我者”与“他者”的地方感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当地人为迎合旅游者的地方想象,必然会对景观进行改造,就有可能破坏该地文化的原生态属性,这也是现如今各地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5]。
在这方面,学界已展开相应研究[13-16],但从理论上看,我国旅游者和居民等主体对特定地理场所的地方感及其形成过程有其特殊性,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感理论仍值得深入研究探讨[14]。
2 大连旅顺太阳沟建筑文化景观形成演化过程自1898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开始,大连先后历经俄罗斯、日本和苏联三方殖民或代管,烙刻下屈辱历史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留下了许多历史遗产,主要集中在旅顺口区。
其中,太阳沟是俄、日时期历史旧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近代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建筑及其环境也基本保存完好。
本文以大连旅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南起友谊路,北至靠山街,西抵解放军406医院,东达洞庭街的区域)为研究范围(图1),将大连地区近代史划分为三个时段:俄日殖民时期,苏军接管时期和现代社会时期,通过资料收集、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等手段,探讨“逃避主义”文化创造原动力及地方感是如何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又是如何塑造人们“想象中的地理”的。
2.1 俄日殖民时期2.1.1 俄占时期:逃离西伯利亚寒冷之地,寻找不冻港,建设东方莫斯科人们会设想一个地方,如新世界更有吸引力的时候,他们就迁移了,但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到了新世界之后,移民们的不满也会与日俱增,他们可能在老地方建起新房子,但也可能不会满足,便不断地去改进它,或是再重新设计建造一个更新的[18]。
如前文所述,段义孚总结提出了人类逃避的四种对象,而源自人类自身内心与生俱来的逃避心理,推动了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尽管有些时候所采取的种种逃避途径对于被改造地的当地人来讲,是具有灾难性和毁灭性的。
从1898年沙俄开始侵占大连开始,大连就成了俄日两国逃避的目的地。
?奶颖芏韵笪?自然的角度来看,沙俄处于高纬高寒地区,侵占中国是为逃离恶劣自然环境而做出的地理迁移,同时,为解决没有温水港的问题,沙俄于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租大连为其建设远东出海口、建立自由港奠定基础。
沙俄通过空间移动从一个熟悉但不满意的地方,迁移到另一个不太了解的地方,随后便开始要改造自然。
当时的太阳沟还只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靠海边有一片未开垦的平地。
这片平地背依青山,面向大海,正是建设新城最合适的地方。
于是,俄国驻旅顺第一任行政长官阿列克谢耶夫规划在太阳沟一带建设新市街。
在不了解的地方改造自然,营造新物质世界的工具或途径可藉由想象达成。
根据想象营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物质世界,用以满足自身某种精神诉求。
在殖民侵占大连后,沙俄从物质和经济上均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但在精神上似乎还欠缺一些东西。
地方感及其衍生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等概念可以深入解释沙俄为何将旅顺建成了“东方的莫斯科”。
正如前文所述,沙俄侵略者逃离开了西伯利亚寒冷之地,“逃向”到他们想象中的新世界――旅顺,但不满于当地旧市街的狭窄闭塞,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造,试图依据他们对家乡的依恋、思乡之情,想要将旅顺口建成东方的莫斯科,和许多欧洲人惯用的城市设计一样,新市街的建设也是以广场为中心开始的,即是现在旅顺博物馆门前的广场。
在此后的两三年里,围绕着广场,陆续矗立起了财政部、军政部、俄军司令部、邮政电信局、地方法院、俄清银行、将校军官会馆等一系列公共建筑。
短短几年时间,一座容纳四五万俄军及辅助人员的欧洲风格小城,在太阳沟拔地而起。
准确地说,俄国人在大连营造新物质世界依靠的是他们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借助设计建造的欧洲小城进而产生地方认同乃至个人认同。
从地方认同的多元化内涵及不断变化的特点来看,在这一时期,沙俄刻意构建的地方认同的具体内涵强加于当地草根社群的认同之上,沙俄对于环境的熟悉感而成了“局内人”,而当地人对故乡的陌生感反而变成了“局外人”。
2.1.2 日占时期:逃离资源匮乏之地,借文化输出营造想象的空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殖民者占领了旅顺口,开始了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
从资源禀赋上看,日本的忧患意识要强于沙俄,这也是日本屡次入侵我国并长期霸占东北的主要原因。
与沙俄一样,日本也是通过空间移动逃离本国来到大连,同样基于对家乡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在太阳沟开始营造“想象中的家园”。
当时的新市街已初具规模,道路格局基本延续俄式风格,日本在俄国的规划方案上继续进行建设,同时也加进了一些日式的元素。
在公共建筑上,虽然融入了日本文化,但以欧式为主调的风格没有改变。
改变最大的是民宅,大部分都是纯粹的和式风格,典型的“日本房”,并且还在太阳沟东南角建造了一个占地颇具规模的高尔夫球场,用以休闲娱乐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