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愁情》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33 KB
- 文档页数:3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词的“愁情”任务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加强诵读,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词的意境,欣赏其独特艺术魅力。
2.抓住意象把握情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词人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其精神世界,感受婉约词风。
【教学重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难点】:借助意象理解词作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任务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词,那你们有没有发现,“愁”这种情感是古代文人们书写最多的?你们能说几个含有愁情的诗句吗?学生反馈。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作中也展现出了她浓浓的愁情,今天我们就重点研讨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情——怎一个“愁”字了得?2.出示学习目标。
①加强诵读,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词的意境,欣赏其独特艺术魅力。
②抓住意象把握情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③了解词人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其精神世界,感受婉约词风。
二、初读文本愁情深深深几许初读文本,把握情感:李清照写愁情的词作有很多,我们先来看这两首《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最为经典的词作。
自读这两首词,思考这两首词作表达的愁绪有何不同?学生反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反馈。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醉花阴》中的“佳节又重阳”和《声声慢》里的“雁过也”“独自”这些关键词。
总结:从程度上来看,《醉花阴》愁浅情长,《声声慢》愁深浓重。
从内容上来说,《醉花阴》展现的是思夫之苦,可概括为情愁。
《声声慢》展现的有情愁,丧夫之痛、孀居之悲;家愁,流离之苦、乡土之恋;国愁,亡国之恨。
三、研读文本1.别有幽愁应时生同学们再思考这两首词作表达的愁绪为何不同?学生反馈。
总结:词作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与词人个人的生活遭遇有关,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我把李清照的生平按时间节点进行了梳理,希望同学们借此对李清照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高中课本中宋词“愁情”品鉴作者:于晓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分析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的宋词中的“愁情”种类,并对相关作品主题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宋词愁情品鉴如果将盛唐中唐诗人偶兴来之的词作喻为涓涓滴水,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是清溪浅流,那么,宋词便是波澜壮阔的海洋。
泛波于千年前唐宋词史的烟波浩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心灵动荡的一个侧面,因为它记录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欲恶爱憎,昭示着我们民族对生活、对美的理想以及感受生活、创造美的才能。
情感之于词,就如生命之于躯壳,其美学意蕴非常丰富。
而“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绪体验,更是受到了广大词人的青睐,可以说“愁”情悠悠,思接千载。
一、相思之愁清愁每共相思瘦,相思之愁是宋词中最原始的愁,是人类感情中最羞以名状的情愫,多以女性的口吻吟出,缠绵悱恻,情意缱绻。
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中就常伴随着相思之愁。
以她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写出真挚细腻的情感。
如《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旖旎的心心相印的,这是默契的心有灵犀。
让人感觉一种思念的愁,盼望的愁,甜蜜的愁。
愁情本是一个整体,而此处李清照则将其拆解开来,写相思之情无法排遣,紧蹙的眉头才舒展开来,无边的愁绪却又涌上心头。
细致的描写,将内心绵绵痛苦的起伏变化传神地表现出来,写成了一种活灵活现的过程。
二、悲秋之愁秋水潺潺,草木萧萧。
女儿多伤于落花,男儿多悲于落叶。
古之失意之士、落拓之人,就留下了不少绝妙的悲秋之词。
从他们的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怅惘的心境,可以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西风秋雁、菊花黄昏、梧桐细雨塑造了典型的秋景。
西风中,南飞的北雁引发了词人故土之思。
菊花本开满枝头,在词人眼中却已残败,自己没有兴致去采摘,惋惜黄花残败实际是在自伤憔悴。
秋雨缠绵,雨打梧桐,更是让人烦乱,此时的心绪又“怎一个愁字了得?”词里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它却远远超过了千百万滴眼泪所能表达的那种凄酸程度。
《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教案1引言1.1宋词的历史背景1.1.1宋朝文化繁荣,诗词成为主要文学形式1.1.2宋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性强1.1.3宋词以抒情为主,离别愁绪是其常见主题1.1.4离别愁绪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人文情怀1.2宋词的艺术特色1.2.1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1.2.2形式多样,包括小令、中调和长调1.2.3抒情真挚,情感丰富1.2.4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了解宋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1.3.2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1.3.3通过离别愁绪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百态1.3.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知识点讲解2.1宋词的发展历程2.1.1北宋初期,词风清新脱俗2.1.2北宋中期,豪放派和婉约派并立2.1.3南宋时期,词风转向深沉悲凉2.1.4宋词在元明清仍有传承和发展2.2宋词的流派与代表人物2.2.1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2.2.2婉约派:李清照、柳永等2.2.3其他流派:如江西诗派、江湖派等2.2.4各流派代表人物的风格特点及影响2.3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表现2.3.1离别场景的描绘,如江边、月下等2.3.2离别情感的抒发,如思念、不舍等2.3.3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2.3.4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3教学内容3.1宋词选文讲解3.1.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3.1.2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3.1.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1.4通过选文讲解,分析离别愁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3.2宋词的艺术手法分析3.2.1意象的运用,如江水、月亮等3.2.2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3.2.3音乐性的体现,如平仄、押韵等3.2.4通过艺术手法分析,深入理解宋词的美学价值3.3离别愁绪的情感体验与思考3.3.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3.3.2通过宋词中的离别主题,思考人生意义3.3.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3.3.4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离别在人生中的普遍性和影响《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教案4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4.1.2掌握宋词中离别愁绪的表现手法4.1.3学会欣赏和解读宋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1.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宋词作品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4.2.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4.2.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4.2.4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学流派的认识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4.3.2通过离别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百态,培养同理心4.3.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4.3.4通过宋词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5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宋词中复杂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5.1.2宋词音乐性的感知和分析5.1.3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深层情感体验5.1.4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5.2教学重点5.2.1宋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5.2.2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表现手法5.2.3宋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5.2.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6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宋词文本、图片和视频6.1.2教学课件:包含宋词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离别主题分析6.1.3音响设备:播放宋词朗诵音频,增强音乐性体验6.1.4黑板和白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作品6.2学具准备6.2.1宋词选集:供学生阅读和分析6.2.2笔记本和文具:记录课堂笔记和创作练习6.2.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和分享6.2.4网络资源: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7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播放一段宋词朗诵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7.1.2简介宋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7.1.3提出本课主题:宋词中的离别愁绪7.1.4引导学生分享对离别的个人感受和经历7.2新课内容学习7.2.1讲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7.2.2分析离别愁绪在宋词中的表现手法7.2.3通过选文讲解,深入理解离别主题7.2.4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情感体验7.3练习与讨论7.3.1分组讨论:分析选文中的离别情感和艺术手法7.3.2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简短的宋词作品7.3.3分享与反馈: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和讨论7.4.1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宋词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离别主题7.4.2强调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7.4.3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宋词作品,提升鉴赏能力《宋词选》中的离别愁绪教案8板书设计8.1教学内容的梳理8.1.1宋词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8.1.2离别愁绪的表现手法8.1.3选文分析与情感体验8.1.4学生创作与讨论分享8.2关键词与概念8.2.1豪放派与婉约派8.2.2意象与修辞手法8.2.3音乐性与平仄押韵8.2.4离别主题与情感表达8.3教学重点与难点8.3.1宋词的艺术特色与鉴赏方法8.3.2离别愁绪的深层情感体验8.3.3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8.3.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9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9.1.1阅读指定的宋词选文,分析离别主题9.1.3写一篇短文,讨论离别在宋词中的美学价值9.1.4提交阅读笔记和短文9.2创作练习9.2.1尝试创作一首宋词,表达离别情感9.2.2运用所学的意象和修辞手法9.2.3注重音乐性和情感表达9.2.4分享作品,进行同伴评价9.3扩展阅读9.3.1阅读其他流派的宋词作品9.3.2分析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9.3.4分享阅读体验和读后感10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评估10.1.1学生对宋词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10.1.2学生对离别愁绪主题的深入体验和表达10.1.3学生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10.1.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变化10.2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10.2.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与难易度把握10.2.2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10.2.3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10.2.4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拓展10.3拓展延伸建议10.3.1组织宋词朗诵会,增强学生的音乐性体验10.3.2开展宋词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10.3.3进行宋词文化研究,深入了解宋代社会背景10.3.4结合现代文学,探讨离别主题的当代意义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教学内容学习:本环节是课程的核心,需要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宋词中的离别愁绪。
宋词精选中的情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宋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 学习和欣赏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4. 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宋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3. 学习和欣赏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李清照的《如梦令》等;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宋词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它的情感表达有何特点和魅力?Step 2:讲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1. 讲解宋词的发展背景,宋代社会的特点,以及宋词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2. 介绍宋词的特点,如艳丽多姿的描写、婉约的情感表达等。
Step 3:分析宋词中的情感1. 范例赏析:选择一首经典的宋词,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如忧愁、思乡、爱情等;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3. 教师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宋词中的情感。
Step 4:学习和欣赏优秀的宋词作品1. 教师逐首讲解并朗读一些优秀的宋词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学生跟读或背诵这些作品,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Step 5:开展创作活动1. 学生根据自己对宋词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宋词;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评价。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进行总结,强调学习宋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宋词,欣赏更多优秀的作品,并进行更深入的情感分析;2. 学生可以尝试模仿宋词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词作;3. 学生可以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创作一些有关宋词的艺术表演。
宋词精选情感表达教案教案:宋词精选情感表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2. 学会分析宋词中的情感表达,并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3. 提高对宋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2. 学会分析宋词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宋词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文体之一,起源于宋代,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
宋词以其优雅的语言和深远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2. 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1)以婉约为主的爱情表达宋词中的爱情表达通常以婉约的方式呈现,强调感情深浅和思念之情。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通过借景抒怀,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2)以凄凉为主的离别表达宋词中的离别表达往往以凄凉的环境和伤感的情绪为主,描绘了离别时的伤感和无奈。
例如,秦观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3)以豪放为主的乐观表达除了悲伤的情感表达,宋词中也有以豪放为主的乐观表达,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满春衫。
”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看法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四、教学方法1. 讲解与分析通过讲解和分析经典的宋词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宋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2. 配套练习提供几首经典的宋词给学生,要求他们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并尝试用类似方式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介绍宋词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对宋词的兴趣。
2. 讲解与分析选择几首对于情感表达方式有代表性的宋词作品,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3. 练习与表达将几首经典宋词打印成手册,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尝试用类似方式在自己的写作中表达情感。
4. 总结与点评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情感表达方式,并进行点评。
宋词精选情感与艺术教案教学设计一、引言: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融合了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宋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力。
本教案将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设计一套针对宋词精选的情感与艺术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宋词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对于宋词艺术之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宋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 分析宋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3. 选取优秀的宋词进行鉴赏和解析;4.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5. 开展宋词演唱和朗诵活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了解宋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1.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宋词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2.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宋词的起源、发展和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宋词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异同,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阶段:分析宋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1. 针对不同的宋词代表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并进行展示;2. 引导学生探讨宋词的意象描写、音韵表达和情感传递方式;3. 引导学生从宋词的韵律、节奏、押韵等方面理解其艺术特点。
第三阶段:选取优秀的宋词进行鉴赏和解析1. 从宋词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朗读或演唱;2. 引导学生欣赏与赏析,提炼出作品中的情感主题与艺术特色;3.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展示其中的才艺表演。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1. 设计与宋词相关的情感练习活动,例如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宋词;2.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造,例如配乐、编舞等,将宋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3. 学生分组进行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与评价。
第五阶段:开展宋词演唱和朗诵活动1. 学生进行宋词演唱或朗诵的训练;2. 通过校内或校外演出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表演成果;3. 进行评选与颁奖,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宋词艺术表演中。
宋词精选中的情感抒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背景。
2. 掌握宋词中情感抒发的方式和技巧。
3. 分析宋词中情感的表达效果及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4.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宋词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宋词对情感抒发的作用,认识到情感对于作品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宋词情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宋词中的情感抒发技巧和表达效果。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宋词情感与主题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介绍宋词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宋代文化及其对词牌文学的影响。
Step 2:情感抒发的重要性通过引用宋词中脍炙人口的句子,如“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让学生感受到宋词中情感抒发的力量和美。
Step 3:情感抒发的方式和技巧1. 情景描写:分析示范宋词中对于情感的生动描绘,如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表达内心情感。
2. 比兴手法:介绍宋词中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示其运用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3. 原声原味:指导学生注意宋词中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过度修饰和虚构。
Step 4:情感表达与作品主题1. 选取几首情感抒发较为鲜明的宋词,分析词中情感表达和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情感对于主题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情感抒发如何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欣赏和反馈1. 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宋词精选,引导他们通过理解情感抒发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品味和体会。
2. 启发学生对所欣赏的宋词进行个人感悟和评价,展示出自己对情感抒发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策略1. 情感抒发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词句的分析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和效果。
2. 诗词赏析: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的宋词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升对宋词情感抒发的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情感抒发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宋词中的闺怨之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中的闺怨之情及其表达方式;2.学习分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3.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宋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宋词中的闺怨之情;2.闺怨之情的表达方式;3.具有代表性的闺怨之情词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宋词的定义和特点,即多以小令之体写各类状况、感情和景色。
2.讲解通过投影或手写展示代表性的闺怨之情词,如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立春》、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解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闺怨之情的词,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讨论词作者的表达意图。
4.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并分享他们分析的闺怨之情词,其他组员可以提出补充或异议。
5.整合将学生展示的闺怨之情词逐一整合,讨论共同点和特点,进一步总结闺怨之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6.练习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一篇关于闺怨之情的诗文,可实践各类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使用符合宋词特点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7.展示和评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在班级内部进行展示,并由同学互相评价,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较长的作文,分析并评述他们所喜欢的一首宋词中闺怨之情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五、教学方式: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2.小组合作,促进合作与交流;3.个人创作,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能否准确表达意见和观点;2.评估学生在展示和分享中的表现,包括叙述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3.评价学生的个人作文,包括对闺怨之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欣赏其他宋词中的情感表达;2.介绍宋词中的其他题材和表达方式,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诗词鉴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1.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了解了闺怨之情在宋词中的表达方式,加深了对宋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识得“情愁”面,伊人在水——语文研究性学习《诗词里的情愁》教学实录活动一:创设情境引情愁师:五千年中国文化,凝成朵朵奇葩:从诗经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明清小说到五四新诗,朵朵绮丽,朵朵芳香四溢(屏显各种文化形式的图片)。
我的激情澎湃像不像一首诗?生(嬉笑):像——(几个学生已经笑出了声。
)师:诗词,正是我们的课题(屏显“诗词里的情愁”)。
同学们,我们先来琢磨一下“情愁”这两个字,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的?生1:情,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可以是任何一种可以入心的情感。
生2:愁,可以是离愁,壮志难酬之愁,更可以是生离死别之愁。
【插评】上课教师很会营造氛围:本课由诗词的渊源导入,在激情的抒怀中梳理祖国文化,本身就是激起了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后又将话锋一转,转到本课的切入点——“诗词”,几句话的功夫,学生已经进入状态。
本课的主题是“情愁”,理应将“情”“愁”相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界定,调动学生平日的阅读体验,将“情”“愁”表达的情感具体化,所以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生在七嘴八舌的梳理中就会有初步印象,会联想到诗词中表现愁苦的佳作,触及到词人的真性情。
教者铺垫好这些“情绪”很有意义。
活动二:诗词回顾说情愁(一)以《武陵春》为例识情愁——问君能有几多愁师:谁能介绍一下你对《武陵春》这首词的理解?生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深重的哀愁。
师:谁还有补充?生2:介绍写作背景。
师:读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读好其写作缘由,因为这是我们探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的最基本的要素。
生3:我还了解到了在这首词里有一个奇特的比喻,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体现了哀愁的浓重。
师:大家的理解都不错,但是大都浮在表面。
现在就用我们的“情愁”为线,做一次更加深入的赏析吧。
给大家一个参考句式:我从读出了(怎样的情愁),她将情愁赋予了,表达得更加。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
)【插评】老师引领学生从“略读”到“精读”,从谈理解到“深入的赏析”,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宋词精选情感描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词及其特点;2. 学习宋词中的情感描写方法;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宋词及其情感描写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宋词中的情感描写方法;2. 学习欣赏并理解宋词的情感表达;3. 运用所学的情感描写方法写作。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你知道什么是宋词吗?你能说出一些著名的宋词吗?2. 你觉得宋词和其他诗歌有什么区别?Step 2:讲解宋词及其特点(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宋词的起源和发展,并与其他诗歌形式进行对比。
2. 引导学生分析宋词的特点,如字数短、篇幅小、意境深远、抒发情感等。
Step 3:学习宋词中的情感描写方法(15分钟)1. 分发学生宋词精选,让学生阅读并单独思考词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2. 导引学生就所阅读的词句进行分析和讨论,如使用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3. 教师进行总结和概括,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宋词中的情感描写方法。
Step 4:欣赏和理解宋词的情感表达(15分钟)1. 教师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宋词,将其投影或分发给学生。
2. 学生全班共同欣赏词曲,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词中的情感以及作品整体的意境。
3. 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宋词情感表达的理解。
Step 5: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经典宋词进行朗诵和分析。
2. 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6:写作练习(20分钟)1. 提供若干情感词汇供学生选择,如忧伤、喜悦、思念等。
2. 学生根据所选情感词汇选取自己喜欢的情感进行描写,并尽可能运用所学的情感描写方法。
3. 学生完成写作后,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宋词,培养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词曲,锻炼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宋词选中的豪情教案题目:宋词选中的豪情教案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爱情和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激情追求。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选取宋词中的豪情经典作品,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宋词的豪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宋词的豪情;2. 能够欣赏和欣赏宋词中的豪情;3. 能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豪情。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宋词的豪情表达与背后的文化背景;2. 掌握欣赏宋词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一:词牌介绍(10分钟)1. 指导学生了解宋词中常见的词牌,如「江城子」、「满江红」等。
2. 辅助学生学习词牌的韵脚和字数要求,帮助理解词牌给词曲带来的影响。
步骤二:豪情词选欣赏(20分钟)1. 指导学生阅读《宋词选》中挑选的豪情词选,如苏轼的《江城子》、「青玉案·元夕》等。
2. 指导学生借助词牌和豪情内容帮助理解词意,并注重抓取精彩、感人的词句。
3.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词选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豪情词选分析(30分钟)1. 帮助学生分析词选中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方式,如运用意象、比喻、对偶、对仗等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豪情表达背后的思想、文化意蕴,并从中体会到宋代文人的社会背景和情感体验。
步骤四:豪情词选创作(40分钟)1. 分发给学生一些词牌和相关的豪情表达题目。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词曲,表达内心的豪情。
3. 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抓住情感核心,运用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步骤五:作品分享与欣赏(20分钟)1. 学生相互分享所创作的词曲,并表达其豪情表达的核心内容和创作感受。
2.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并指导学生发现优点和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1. 利用课堂中的观察、讨论和作品创作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词牌豪情的理解程度。
2. 总结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困惑,对其中一两个精彩的作品进行点评。
宋词精选中的情感描写教案引言: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情感描写以细腻、含蓄而著称。
本教案旨在通过选取宋词精选中的情感描写,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宋词的独特之美,同时提升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2. 学习掌握宋词中情感描写的方法和技巧;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宋词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宋词中情感描写的常见方法和技巧;3. 理解并欣赏选取的几首宋词,并分析其中的情感描写;4. 练习写作,尝试用宋词的情感描写模式描写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约5分钟)- 通过投影或手写板展示几幅宋词的画作,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猜测画中人物的情感;- 提问:“你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你觉得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吗?”引出宋词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 了解宋词的背景和特点(约10分钟)- 介绍宋词的时代背景,包括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分享一两首经典的宋词,引导学生感受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分析宋词中情感描写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约1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宋词中常见的情感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如借景抒怀、抒情抚事、借物寄托等;- 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并进行整理归纳。
4. 欣赏选取的几首宋词,并分析其中的情感描写(约20分钟)- 展示选取的几首宋词,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分析其中的情感描写,如如何通过景物、人物、动作、比喻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宋词的美,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展开讨论。
5. 练习写作,尝试用宋词的情感描写模式描写自己的情感(约20分钟)- 提供几个情感词汇,如喜悦、忧愁、思念等,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有亲身经历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宋词的情感描写模式,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自己的情感;- 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互相欣赏和点评对方的作品。
宋词中的愁情
——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对比
南江县下两中学杨悦
一、议题分析
“愁”是宋词的主旋律,婉约派和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
本堂课以“宋词中
的愁情”为议题,通过赏析《声声慢》(李清照)、《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首愁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愁情,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词风。
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赏析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整合)、成果展示(汇报诵读)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从课堂中积累到
了诗词,收获到了诗词鉴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比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的区别;积累诗词并学会鉴赏诗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不同风格的宋词,感受宋词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词风差异,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愁”
师: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民族,从诗经到楚辞,从李白到杜甫,从闺阁
到疆场,愁,永远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涟漪、笔尖的音符。
愁,是诗经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的思恋;
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情;
愁,是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无奈。
但是,这些都比不上宋代词人们的愁肠寸断,他们因何而愁?愁深几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中的愁情”。
(背景音乐:童丽《月满西楼》)
(二)赏析群文,感知“愁”
1、明确赏析内容
《声声慢》(李清照)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2、布置阅读任务
①、四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情?(结合词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分析)
②、四首词分别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愁情的?
③、四首词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读?
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四首词。
3、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步:独立学习(赏析、思考)5分钟
第二步:小组合作(交流、整合)3分钟
第三步:成果展示(汇报、诵读)8分钟
4、学习成果展示
(三)群文分类,对比“愁”
1、对所赏析的四首宋词分类,并说明理由。
2、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对比(代表人物、典型意象、常用题材、艺术特色)
(四)各抒己见,共话“愁”
婉约词中的愁情和豪放词中的愁情有所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结合你喜欢的宋词说说理由。
(五)共吟宋词,再品“愁”
婉约词缠绵悱恻,写闺阁琐事,有一种阴柔之美;
豪放词慷慨激昂,话家国大事,有一种雄壮之美。
婉约豪放是宋词的一对翅膀,而愁情又是宋词的主旋律,他们的碰撞定能让宋词在文学的天际跳出最美丽的舞蹈。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共吟宋词,共话愁情。
苏轼亡妻之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柳永漂泊之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李清照相思之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煜亡国之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推荐阅读,“愁”未了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但老师却觉得余愁未了。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本课外读物:《宋词三百首》《人间词话》,愿你在宋词的海洋里遨游,去找寻你的婉约,或者你的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