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将打造国内首款氢能轨道交通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 (汉南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日期】2020.05.09•【字号】武环管〔2020〕18号•【施行日期】2020.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轨道交通正文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汉南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武环管〔2020〕18号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你公司报送《武汉市轨道交通16号线(汉南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以下简称《报告书》)及相关资料已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该工程起于纱帽周家河站,止于国博中心南站,线路全长约33公里,其中地下段长12.7公里,高架段长18.5公里,过渡段长1.8公里。
工程设车站12座,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站7座,新建汉南车辆段与东荆河停车场,新建纱帽和老关村主变电所2座,主变电所需另行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内容详见《报告书》)。
该工程纳入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符合《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审查意见要求。
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后,环境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控制。
我局同意你公司按照《报告书》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及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
二、同意《报告书》采用的评价标准,该《报告书》可作为项目环保设计和环境管理依据。
三、工程建设和运营中,你公司应重点做好以下环保工作:(一)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
结合工程沿线敏感点分布,进一步优化施工场地布设、施工方案及施工时段,严格落实施工期噪声、大气、水、固体废物等各项污染防治措施,防止施工扬尘、污水、噪声、振动、固体废物等污染周边环境,严禁施工废水排入水体。
(二)工程以桥梁形式跨越沌口水厂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施工废水、固体废物等对饮用水源水质造成不利影响;桥梁部分需配套完善防护栏板、防脱护轨及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等,降低营运期环境风险,保障沌口水厂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规〔2022〕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推进全市能源结构清洁转型,现就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发展目标紧跟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前沿,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线,打造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协同发展的中国氢能枢纽城市。
(一)氢能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国内领先,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基础材料技术取得突破,氢气制取、存储、运输、利用等方面形成特色技术。
到2025年,电堆最大额定功率达到150kW,寿命超过20000小时,膜电极铂载量低于0.2g/kW。
(二)氢能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培育一批氢能重点企业,建设一批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检测、认证机构,打造氢能产业集群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到2025年,全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累计产业投资总额达到200亿元。
(三)氢能示范应用广泛开展。
探索工业领域氢能替换示范应用,开展港口、园区重载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点,促进公交、物流、环卫、渣土运输、绿化养护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应用。
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以上。
二、重点任务(一)实施氢能产业培育工程1.建设氢能产业园区。
支持主导产业区创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园区,引导氢能相关企业在园区聚集,集中安排项目用地、报建审批、规范管理等工作。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执法委、市城建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2.培育氢能龙头企业。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9.14•【字号】武政办〔2020〕88号•【施行日期】2020.09.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科技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9月14日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突破发展氢能产业,加快推动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能源结构清洁转型,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把握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市场导入期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促进产业化发展,通过自主培育和招商引资双线路径,形成氢能产业集中集聚区,力争通过3年时间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引领区,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氢能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一)能源链。
突破工业副产氢、常温常压液态储氢、超高温垃圾转化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技术应用,培育5—10家制氢(氢源)、氢储运重点企业,在满足我市自用氢气的基础上,实现氢气的批量对外供给。
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建成15座以上加氢站,打造沿三环线、四环线加氢走廊。
(二)技术链。
强化氢能产业基础研发,突破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整车系统集成与控制、常温常压有机液态储氢等关键环节,在氢能产业领域形成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力争燃料电池系统的额定功率达到120KW,燃料电池堆功率密度达到4.5KW/L,燃料电池汽车纯氢续驶里程达到500公里,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级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和检测、认证机构。
(三)产业链。
强化军民技术融合,以交通领域应用为引领,按照“十、百、千”辆的节奏,以城市公交车、城际物流车、中重载商用车为突破口,逐步应用到船舶、无人机、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规模不低于3000辆。
武汉规划部分公布2013-2049版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两个初步方案,2013年8月28日两套方案亮相市民之家。
之樊仲川亿创作(这是最新版,内含两幅高清原图,下载另存桌面即可)《武汉2049年远景战略发展规划》【初步方案一】【初步方案二】轨道线网方案一技术指标表线路名称起点止点线路长度(km)基本网1号线径河汉口北 402号线金银潭佛祖岭 373号线文岭三金潭 324号线新汉阳火车站武汉火车站 365号线青山郑店 466号线体育中心吴家山 457号线前川、机场纸坊 858号线盘龙城大桥新区 43机场线金银潭天河机场 209号线磨山左岭 3910号线常福阳逻 7811号线蔡甸葛店 7012号线武汉火车站武汉火车站 57 13号线金银潭左岭 5614号线走马岭后湖 4315号线武汉火车站阳逻北 2916号线径河龙泉山 6817号线径河豹澥 5718号线阳逻邾城 2619号线阳逻双柳 1620号线青菱金口 2221号线国博中心纱帽 36合计 981为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开始第三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规划到2049年,建成“一环串三镇,十射联新城”的轨道交通。
昨日,两套方案在市民之家亮相,广征民意。
■ 深远意义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第三次修编规划到2049年近年来,武汉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为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要求进一步强化主城区城市功能,实施“三镇三城”发展战略,全面构建“1+6”城市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
在此布景下,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会同市发改委、交委、地铁集团等部分,开展了第三轮《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
根据《武汉2049年远景战略发展规划》,到2049年,武汉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150万-1200万,到2030年将达到1300万-1400万,到2049年将达到1600万-1800万。
GGII:21个氢能小镇(氢谷、氢能产业园、氢能中心)在中国忽如一夜春风起(一)脱碳加氢、能源清洁化是人类社会使用能源的一致原则。
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其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逐渐受到全球各国认可。
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区先后提出“氢社会”“氢经济”等概念,且计划在2040~2050年实现以上目标。
在全球纷纷布局氢能热潮下,中国多地政府、产业园也在加快研发、项目引进、项目孵化。
从氢能产业链来看,具体制氢、纯化、储运、加氢、氢燃料电池及配件、终端应用(汽车、无人机、电源)等,产业链较长,涉及的企业产品、技术较多,因此需要集中多家企业、机构才能共同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
截止2019年3月,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通过新闻报道、实地走访等形式收集的数据来看,国内有超过21个氢能小镇、氢谷、氢能产业园、氢能示范城市(以下统称为氢能主题园区)成立,其中大部分主体园区处于规划、建设中。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GGII分析来看,这21个氢能主题园区有以下几个特点:1)超过60%的主题园区因为一家或几家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企业入驻后,才开始规划打发展氢能产业集群;2)大部分主题园区基础还比较薄弱,预计还需要3-5年才能形成规模,其中部分主题园区由于入驻企业发展不顺利很有可能导致园区建设进度远低于预期;3)这些主题园区中,政府扮演多重角色,需提供财政支持、终端运营订单、基金直投、研发平台建设等,主要是因为中国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企业实力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及支持。
(1)如皋氢能小镇时间:2018年7月获批江苏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地址: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规划面积: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
小镇规划中有制储氢设备智造区、燃料电池核心智造区、电池辅助系统智造区、企业创新中心等。
同时,小镇还有学校、居住社区、休闲区、培训区、观景区等配套设施。
布局思路:将围绕氢能全产业链重点领域,积极布局上游氢气制、储、运,中游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电堆、系统,下游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环节,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千亿级地标性产业。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20〕13号)等文件精神,推动我市各类开发区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再创高质量发展新业绩,结合实际,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放活改革自主权(一)优化开发区机构职能。
按照“大部制、扁平化、市场化”原则推进开发区内设机构改革,在核定的机构总量内围绕主责主业自主设置内设机构,重点加强经济发展、投资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等部门力量,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推进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协同高效。
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优化管委会职能,建立去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开发区经济发展职能,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人民政府〈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下同〉)(二)优化开发区开发运营机制。
支持开发区建立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由专业运营主体负责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投融资、专业服务等工作。
鼓励开发区运营主体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区。
(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各区人民政府)(三)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激励机制。
武汉交通强国实施方案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交通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武汉市政府提出了“交通强国”实施方案。
首先,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武汉市将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通过修建新的道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等措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同时,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地铁、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减少私人汽车出行需求,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压力。
其次,为了提高交通效率,武汉市将加强交通管理和智能化建设。
通过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优化调控,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查询和路况预测服务,引导市民选择最优出行方案,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规范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再次,为了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武汉市将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加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和班次密度,优化公交站点布局,提高公交车辆运行速度和舒适度,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城市交通压力。
同时,加强对非机动车、步行者的保护和便利化措施,提高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环境,营造安全、便捷的出行氛围。
综上所述,武汉市“交通强国”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加强公共交通服务等措施,解决城市交通难题,实现交通便利化、智能化和绿色出行。
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为武汉市民带来更加便利、舒适、高效的出行体验,推动城市交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附件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一、线网规划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2049年)线网总长约1100公里,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与土地集约开发相协调,多元复合、衔接高效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实现“60/60客运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轨道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60%。
二、建设规划(一)建设方案建设12号线、6号线二期、8号线三期、11号线三期(武昌段首开段、新汉阳火车站段和葛店段)、7号线北延线、16号线、19号线、新港线项目,总长198.4公里,其中:地铁项目4个(含延伸线)、总长81.7公里;市域快线项目4个、总长116.7公里。
到2024年,形成14条线路运营、总长606公里的轨道网。
12号线工程自武昌火车站至武昌火车站(环线),线路长59.9公里,设车站37座,投资583.87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6号线二期工程自金银湖至富民南路,线路长7公里,设车站5座,投资45.58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3年。
8号线三期工程自野芷湖至黄家湖,线路长4.9公里,设车站2座,投资25.97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2年。
11号线三期工程分为三段实施,其中武昌段首开段自武昌火车站至白沙洲,线路长4公里,设车站2座,投资79.89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新汉阳火车站段自黄金口至新汉阳火车站,线路长2.2公里,设车站2座,投资39.01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葛店段自左岭至葛店南,线路长3.7公里,设车站1座,投资16.25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2年。
7号线北延线工程(前川线)自马池路至黄陂广场,线路长33.6公里,设车站9座,投资175.59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
16号线工程自国博中心至周家河,线路长32.3公里,设车站12座,投资154.2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3年。
19号线工程自武汉火车站至高新二路,线路长20.6公里,设车站6座,投资171.9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4年。
武汉轨道交通带来的价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武汉轨道交通带来的价值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人口众多,交通压力大,而武汉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为城市的交通运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给市民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武汉市的地铁线路已经有多条,覆盖了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繁华商业区,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
武汉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还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价值。
武汉轨道交通带来了便捷的出行体验。
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延伸和完善,市民们可以通过地铁线路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了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困扰。
特别是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地铁成为了市民们出行的首选,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
地铁线路的贯通也为城市民众提供了更多的交通选择,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武汉轨道交通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地铁线路的规划和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的交通运输环境,还促进了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地铁沿线的商业区、写字楼、住宅区等也因地铁的便利而受到青睐,成为了城市的热门地段。
地铁的延伸连接也拓展了城市的辐射范围,带动了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发展。
武汉轨道交通的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武汉轨道交通带来了城市形象的提升。
地铁线路的运行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品牌。
作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地铁线路的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口碑,也为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通过不断提升地铁线路的服务水平和品质,武汉轨道交通将为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诸多价值,不仅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提升了城市形象,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扩建和完善,武汉轨道交通将继续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希望未来武汉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更加完善,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条运营的地铁,武汉轨道交通系统在武汉城市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借“科改示范行动”东风打造氢能装备“独角兽”作者:北京产权交易所来源:《产权导刊》2021年第11期“科改示范行动”推进一年来,大批优秀企业涌出。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此次“科改示范行动”中选定的204家国有科技型企业之一,于2020年12月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引入四家重量级投资机构,完成A轮融资,混改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该公司以“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在“引资本”基础上,依托“科改示范行动”赋予的改革自主权,紧紧抓住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市场化改革主线,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我们打造出这轮“科改示范行动”中的氢能模式。
“氢”装上阵——入围“科改示范行动”名单自2020年4月起,在国资国企改革领域,“科改示范行动”成为继“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
“科改示范行动”全称是“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该行动是国家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下对“创新”核心发展理念的响应和落地,旨在选取204家国有科技型企业,通过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来打造一批科技型国企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并在此基础上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集团”)旗下的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能公司”)就是这204家科技示范大军中的一员。
氢能公司成立于2017年,由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投中央研究院”)与北京未来科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未来科学城公司”)按9:1的股权比例共同组建,是首个以氢能为主业的央企二级科技型企业,也是此轮“科改示范行动”中唯一的氢能企业。
目前其主营业务包括: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氢能动力系统单元开发,制储氢关键技术研发,氢安全及相关技术研发。
此次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在确定“科改示范行动”入围名单时,除了强调企业科技属性外,更强调企业应具“改革代表性”“改革紧迫性”和“改革意愿”等特点,氢能公司正是这类公司代表之一。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铁项目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03•【字号】武政〔2022〕8号•【施行日期】2022.03.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铁路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铁项目建设的意见武政〔2022〕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在全国铁路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建设“五个中心”、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经研究,现就加快推进高铁项目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高铁项目建设机遇,以扩大通道规模、加密区域线路、提升枢纽能力、完善路网结构、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营效率为目标,全力推动沿江高铁、武汉铁路枢纽直通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五主两辅”枢纽格局,谋划和完善12个方向高铁路网布局,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
二、统筹推进高铁项目建设(一)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高铁项目沿线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在市推进高铁建设指挥部统筹下,健全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高铁项目建设推进中出现的问题由市高铁办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交市推进高铁建设指挥部研究。
(二)科学确定项目建设时序。
根据国家铁路网建设总体布局、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四五”铁路专项规划以及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优先推进通道、枢纽、联络线等建设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分年度安排项目建设实施计划。
近期,要重点推进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以及武汉铁路枢纽直通线等项目建设。
(三)统筹高铁项目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高铁项目沿线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做好高铁项目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等协调衔接,依规预留高铁项目建设通道、客货运站场及高铁项目周边综合开发建设条件,确保高铁项目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6•【字号】武政[2012]31号•【施行日期】2012.04.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若干意见(武政〔2012〕3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提速我市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经研究,现就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各地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工业始终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是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
先进制造业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是推动工业大发展,实现市十二次党代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
各区(含开发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各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新局面。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重大项目为带动、市场应用为重点、专门领军人才为支撑,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显著提升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产业,加速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生成中心,为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奠定决定性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12.25•【文号】发改基础〔2018〕1915号•【施行日期】2018.12.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发改基础〔2018〕1915号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批复〈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的请示》(鄂发改交通〔2017〕617号)、《关于调整〈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方案的请示》(鄂发改交通〔2018〕433号)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的资金承诺函》(武政函〔2018〕48号)收悉。
经研究并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批复如下。
一、为支撑武汉市重点发展地区建设和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原则同意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建设12号线、6号线二期、8号线三期、11号线三期(武昌段首开段、新汉阳火车站段和葛店段)、7号线北延线、16号线、19号线、新港线项目,规划期为2019-2024年。
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现代、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统筹城市开发进程、建设条件及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综合交通系统的衔接。
统筹做好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布局,研究提升城际铁路公交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着力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
优化交通枢纽的换乘设计,做好车站周边的城市道路交通衔接,提升旅客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立体开发,发挥土地增值效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一)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充分认识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是我市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工程。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优先发展公交战略、解决特大城市公交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交通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
全市各部门和各单位必须深刻认识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2、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到2012年底之前,建成1号线、2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工程,线路里程达72公里,形成连通长江两岸的"工"字型线网;到2020年前,建成227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形成覆盖三镇中心城区并与主要交通枢纽有机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到2040年,建成总里程达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包括3条市域快线和9条市区线,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3、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原则。
轨道交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建设、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的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提供功能完备、运行安全、乘坐舒适、服务到位的轨道交通工具有效结合起来,优化设计、精细施工。
二是坚持优先建设。
将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位置,优先安排建设计划,优先保证建设资金,并将其作为城市的交通骨架,安排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坚持资源整合。
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全市合力。
充分挖掘、集中、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高效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
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坚持科技先导,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服务创新,走出一条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新路。
4、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模式。
轨道交通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
建立轨道交通统一领导和协调机构,研究解决轨道交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协调轨道建设和发展;统筹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布局,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通沿线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和设计有效衔接;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物业开发及招商工作,按市场运作方式规范操作,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都市快轨交通第32卷第3期(总第157期)2019年6月O信息与广告广告索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动态................(封二)武汉将打造国内首款氢能轨道交通.. (4)深圳地铁试点推出车厢拥挤度智能显示系统 (18)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参建的深圳市轨道交通7号线项目获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31)北京轨道交通二维码使用量破4亿,“易通行”更名为“亿通行” (45)唐山新型多咬接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下线 (144)长春轨道交通2号线兴隆堡站等10座车站荣获“十大最美地铁站奖” (151)交通运输部印发《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办法》 (156)《都市快轨交通》英文国际版(Urban Rail Transit)征稿.............(后插1)第13届亚太交通发展大会暨ICTPA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协会2020年年会........(后插2-3)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插1)洛阳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前插2)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前插3)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前插4)2019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后插4)2019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后插5)北京安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后插6-8)柏诚(亚洲)有限公司..................(后插9)上海电气泰雷兹交通系统有限公司........(后插10)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后插11)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后插12-13)南京华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后插14)烟台科大正信电气有限公司..............(后插15)江西华伍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后插16)洛阳科博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后插17)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后插18)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后插19)宝鸡中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插20)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后插21)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插22)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封三)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封四)《都市快轨交通》投稿须知1.请作者登陆《都市快轨交通》采编系统,点击“作者投稿”,采用在线投稿系统。
附件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一、线网规划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25条线路组成,总长约1045公里,设车站603座,其中换乘车站123座。
规划2020年,武汉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比例达到62.5%,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例达到53%。
二、近期建设规划(一)基本原则以线网规划为基础,加密中心城区网络,扩大对外部新城组团的覆盖,改善交通状况,支持城市重点发展区域。
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力求近期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交通方式发展密切配合与衔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二)近期建设方案建设1号线延伸工程,2号线北延、南延工程,4号线西延工程,5号线,7号线南段,8号线二期工程,11号线东、西段,21号线。
到2021年,形成10条运营线路、总长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1号线延伸工程自金山大道至径河站,线路长4公里,设站2座,投资17.43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9~2020年。
2号线北延工程自宏图大道至天河机场站,线路长15公里,设站5座,投资75.97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8年。
南延工程自流芳至藏龙岛站,线路长7.8公里,设站5座,投资68.69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9年。
4号线西延工程自黄金口至新汉阳火车站,线路长4公里,设站2座,投资26.3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18年。
5号线自武汉火车站至青菱站,线路长31.9公里,设站27座,投资249.6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7~2021年。
7号线南段自野芷湖至纸坊青龙山站,线路长14.2公里,设站7座,投资96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8号线二期工程自梨园至野芷湖站,线路长16.7公里,设站12座,投资137.72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8~2021年。
11号线东段自武昌火车站至左岭站,线路长32.1公里,设站20座,投资246.2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20年。
390亿助推武汉交通"大跃进" 2017地铁最新规划图一览(图) 房地产门户-搜房网2011-08-17 08:47:00 来源:搜房网邹莹[提要]武汉市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5000多工地,涉及机场、地铁、隧道、道路、桥梁等城建项目,虽然有不少外界声音质疑武汉城建正在走上“大跃进”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武汉的交通基础建设,特别是地铁通车是武汉市民目前最为关心和期望的头等大事。
编者按:8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启动“城管革命260工程”,通过银行贷款今年投资60亿元,2012、2013年各投资100亿元,用于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确保2013年实现城市综合环境和管理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目标。
据了解,武汉市如此大手笔计划投入“城市综合管理”,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个多月前,武汉市启动城管革命,提出的目标是,3个月内城市环境明显改变;2011年城市环境实现大变样;2012年城市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2013年达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市容环境标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达到全省最优、国内一流水平。
对于这一个月来的“城管革命”成绩单,你满意吗?你对于未来五年的武汉城市建设怎么看,有什么期望?武汉市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5000多工地,涉及机场、地铁、隧道、道路、桥梁等城建项目,虽然有不少外界声音质疑武汉城建正在走上“大跃进”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武汉的交通基础建设,特别是地铁通车是武汉市民目前最为关心和期望的头等大事。
【地铁篇】2011年120亿元修地铁明年起每年通一条地铁今年,我市将投入120亿元建设轨道交通,阮成发表示十二五期间,武汉将有5条地铁连通武汉三镇,23条过江通道穿越两江。
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武汉的地铁建设将要加速。
2011年,是十二五期间的第一个年头,地铁4号线8号线换乘站已经动工。
地铁建设已然提速。
明年起,武汉将每年开通一条轨道线,到2017年,共7条轨道线建成,总里程超过250公里。
都市快轨交通•第32卷 第3期2019年6月
择2~3种跨座式单轨系统进行示范线路建设,并在技 术成熟后加以推广应用。
3.5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高度重视中等城市城轨交通建设的财政承受能力 论证工作,严防由于城轨交通发展而引发系统性金融 风险。
在城轨交通建设规划评估和审批以及相关前期 工作的论证中,应将严控地方债务率、防范系统性金 融风险放在第一要位,科学合理地开展近期建设项目 资金平衡及保障分析,除考虑规划建设期外,还应考 虑运营期(至少为第一条拟建线路开通运营10年)的政 府财政承受能力,以便更加科学、客观地反映政府的 财政承受能力⑴。
同时,应增加政府对轨道交通的权 益性出资比例,根据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适当 提高拟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以增强中等城市城轨交通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还需加强城轨交通建设的 全过程资金监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政府财政出 资承诺,确保项目资本金出资按时、足额到位。
4结语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和系统选择是中等城市发 展轨道交通的主要问题。
中等城市应依法合规开展轨 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特别是52号 文的要求,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使轨道交通的 发展规模与城市需求和能力相吻合,系统选择与城市 发展相适应,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良性互动和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G].北京,2003.[2] 杨永平,边颜东,周晓勤,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 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
16(10): 1-6.
YANG Yongping, BIAN Yandong, ZHOU Xiaoqin, et al.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 ChinafJ]. Urban mass transit, 2013, 16(10): 1-6.[3] 池利兵,王健,胡春斌.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划分与
规模论证研究[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2年年会暨
第26次学术研讨会,2012.[4] 武农、雷慧锋.郭错.跨座式单轨作为中等规模城市轨 道交通模式的适应性分析[J].隧道建设,2015, 35(7): 623-628.WU Nong, LEI Huifeng, GUO Kai. Analysis on adapta bility of straddle monorail system to medium scale cities in China[J], Tunnel construction, 2015, 35(7): 623-628.[5] 边颜东,杨永平,叶霞飞.科学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支持
新型城镇化发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 17(10): 5-7.
BIAN Yandong, YANG Yongping, YE Xiafei.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network for new-
type urbanization [J]. Urban mass transit, 2014, 17(10): 5-7.
[6] 杨永平,边颜东,周晓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件
指标[J].都市快轨交通,2015,28(5): 1-5.YANG Yongping, BIAN Yandong, ZHOU Xiaoqin. Deve loping condition indexes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 China[J].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 2015, 28(5): 1-5.[7] 边颜东,杨永平.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问题[J].都市快轨交通,2012, 25(2): 13-15.
BIAN Yandong, YANG Yongping. Key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J].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 2012, 25(2): 13-15.
(编辑:郝京红)
武汉将打造国内首款氢能轨道交通
4月14日下午,三环集团、湖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氢阳新能源、中国民生信托、金凰实业集团等制造、研发、 金融机构在武汉签约,将率先在国内推动氢能源在交通领域里的运用和推广。
据报道,2018年9月17日,全球首列氢能源火车于德国首次投入服务。
时速可达140 km,续航达1000 km,并 且在行驶过程中几乎没有噪声。
氢气火车较柴油火车环保,只排出蒸汽和水,真正做到零排放,零污染。
摘编自 /2019-04-18
4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