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61.20 KB
- 文档页数:2
彩超探查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的意义【摘要】目的通过颈部动脉彩超改变探讨临床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头部ct检查的患者180例,其中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9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利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两侧颈动脉管壁情况及斑块性质。
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7.8%)高于对照组(18.9%),且不稳定型斑块多于稳定型斑块。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部动脉彩超探查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尤其是对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斑块;颈部血管彩超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2-02the significance of probing carotid plaques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owards cerebral infarctionzhao li-yingjili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adian city,jilin huadian 132400【abstract】objectiveto chang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arotid plaques through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80 cases inspected by the colored dopplerultrasonography,among which 9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s observational group and another 90 cases of non-cerebral infarction as control pare both sides of the carotid artery wall and the nature of plaques of these two groups by using color doppler instrument.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87.8%)having carotid plaques is higher than what happens in control group (18.9%),and the number of unstable plaques is more than stable ones’.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groups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probing carotid plaques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has certain relation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it has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for preventing certain relation.【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carotid plaques;neck vascular ultrasound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
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几个问题作者:梁海峰来源:《养生大世界》2021年第04期颈动脉斑块是指脂质沉积在颈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表面隆起,内部包有像小米粥一样的脂质成分的斑块。
颈动脉斑块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就像水管中的水垢一样。
颈动脉斑块是由年龄、遗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颈动脉斑块是脑缺血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大约25%~30%的颈动脉斑块和缺血性脑梗死相关。
颈动脉斑块严重的可以造成颈动脉狭窄,导致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出现头晕、黑朦、思维模糊等表现。
往往在突然从卧位改为坐位或从坐位变成站立位时发生。
(一)发现颈动脉斑块,了解斑块是否稳定,是否造成了颈动脉狭窄,这些信息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容易准确的测量。
因此,颈动脉可以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
在同样的人体内环境下,颈动脉出现斑块可以间接地反映其他部位的动脉,如冠状动脉、颅内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三)颈动脉超声可以清楚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和斑块的稳定程度,相对于CT血管造影、核磁等检查,更加方便和经济。
颈动脉超声报告中经常会出现上述名词。
它们是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划分的,比斑块还轻的称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大于等于1毫米),当内中膜大于等于1.3毫米就被称为斑块,斑块进一步增大就会导致颈动脉狭窄。
我们不赞成所有的人都去检查颈动脉超声,但是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做颈动脉超声检查。
(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肥胖、有卒中家族史、年龄大于55岁等危险因素者。
(二)当患者出现脑部缺血症状时要随时检查。
建议没有缺血症状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一年左右复查一次颈动脉超声。
积极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尽量避免饮酒。
对于颈动脉明显狭窄或者狭窄部位呈不稳定状态的患者,或者出现脑缺血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要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21在中老年人中,脑梗死是多发病、常见病,致死率、致残率极高。
脑梗死的病因很多,包括液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炎、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其他原因等。
传统观念认为,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基本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500μm以上的动脉,其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有研究发现大约70%的脑梗死患者是斑块破裂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所致。
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和特点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①炎症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是慢性炎症的不同阶段,存在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炎症的基本特点。
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被视为事件发生的关键步骤。
②血流动力学机制,动脉粥样硬化呈现一定程度上的病灶高度选择性,特别易发生在动脉血管的弯曲、分叉及狭窄部位,存在血流的分离、回流等现象,这是其血液动力学机制。
頸动脉斑块的特点和分类:根据斑块的形态及声学特性,将頸动脉斑块分为4型:①扁平斑块:基底面比较大、表面光滑、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斑块,表面回声为均匀的低回声。
②硬斑:软斑大量的钙盐沉积后呈现较强回声可伴有声影的斑块③软斑:由脂肪细胞、胶原和弹性纤维及炎性细胞包裹形成的动脉粥肿,超声图像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形态不定的弱、低回声。
④溃疡斑:表面不光滑、形似“火山口”,斑块内部不均匀回声,溃疡边缘回声低。
后两者被认为属于不稳定斑块。
扁平斑块与硬斑块是相对稳定斑块,溃疡斑块与软斑是相对不稳定斑块,有很多学者研究发现不稳定斑块具有以下特征:①纤维帽较薄或易变;②脂质坏死核心大;③胶原含量少、平滑肌细胞少、炎性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④斑块表面溃疡;⑤斑块内出血。
有报道,低回声和不均质斑块同溃疡性斑块一样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而强回声和均质斑块与血栓发生联系几乎甚微。
頸部血管超声检查頸动脉斑块病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动脉硬化病灶多分布在血管分叉处的外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頸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流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的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7月第5卷第7期・641・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的修订[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193—194.[3]叶达华,吴晓华.心肺脑复苏后处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183—184.[4]蒋健.复苏研究若干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1):45.[5]潘敏,尹金柱,梁秋玲.168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脑复苏的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5):12—13.作者简介:范青香(1964一),女,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邮编:048000);李忠平、李霞、耿敏、王晋,工作于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07~05~06)(本文编辑王雅洁)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赵静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
方法对64例中青年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斑块,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结果病例组64例,斑块检出率76.6%,其中软斑28例,占57.1%;对照组38名,斑块检出率18.4%,其中软斑1名,两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6.8%,68.0%,显著高于其他部位。
有斑块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斑块者明显升高。
结论中青年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i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纤维蛋白原中图分类号:R541.4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641—0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在众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7T09:07:07.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龙满龙[导读]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龙满龙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医学影像科 421513)【摘要】目的研究彩超对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并比较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检出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25.8%,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且观察组的PSV和EDV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1]。
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有独特的优点[2],现通过对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并评价彩超的应用价值,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经CT或MRI确诊,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9.3±7.7岁);选择同期在我院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1.4±6.9岁)。
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田作军;黎宣谷;陆亚琴;冯佩玲;江诗智;黄丽娟;刘倩怡;黄科;由天辉【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28)014【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nical onse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nterior cycle and the properties of carotid plaqu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From Jun 2008 to May 2010, one hundred and eighty-one in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diagnosed as new onse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I) in anterior cycle by head DWI scan. Among them, ninety-eight patients underwent carotid color ultrasound and head MRA scan simultaneously, compared with 69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nCI) who accepted the same examinations in the same period of hospitalization. x2 test and mean comparis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inteima-media thickness (IMT), plaque types, Crouse score and index of carotid artery within an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Comparison within group indicated that in CI group, less flat plaques and more ulcer plux mixed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lesion side than in non-lesion side carotid artery (P - 0.012), and comparing with non-lesion side carotid artery, there were less Crouse score and thicker IMT in lesion side carotid artery (P < 0.05); in nCI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MT, plaque types, Crouse score and index of carotid artery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Comparison betweem group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SBP (P = 0.002), DBP (P = 0.003), Crouse score (P = 0.002) and index (P = 0.019) of carotid plaque in CI group than those in nCI group. Conclusions The clinical onse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nterior cycl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carotid sclerosis degree, and especially with the drop of carotid plaque, the ulcer and mixed plaques have less stability.%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x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总页数】4页(P2336-2339)【作者】田作军;黎宣谷;陆亚琴;冯佩玲;江诗智;黄丽娟;刘倩怡;黄科;由天辉【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10180 广州医学院2008级临床系;510180 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内科教研室;510180 广州医学院2008级临床系;510180 广州医学院2008级临床系;510180 广州医学院2008级临床系;510180 广州医学院2008级临床系;510180 广州医学院2008级临床系;510310 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J], 黄庆晖;廖海星;奉俊敏;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2.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颈动脉斑块及MR灌注关系研究 [J], 林玉凤;冀晓东;拱忠影;臧大维3.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 [J], 桑雄4.老年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尿肌酐及颈动脉斑块与心-踝血管指数之间的关系 [J], 王卢敏;姚月娴5.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J], 丁亚娟;周琳玲;瞿玲玲;顾小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