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应用》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19
↓重点知识:一、疫苗(1)定义(2)种类:灭活病原体、减毒病原体、DNA疫苗等二、器官移植(1)定义(2)条件:配型(供体与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免疫抑制剂(3)面临的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三、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人工主动免疫:注射抗原(菌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2)免疫诊断检测病原体、肿瘤标志物(3)免疫治疗免疫增强疗法免疫抑制疗法问答:1. 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2. 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3. 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4.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
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答案】需要在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并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精品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点(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一项应用并简述该应用的基本原理精编WORD版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来有害物质和感染的免疫系统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领域。
以下是其中一项应用,流式细胞术,以及其基本原理的简述。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是一种通过光学方法对大量细胞进行快速分析,同时获取细胞表面或内部特征的技术。
它利用单个细胞抛射出的光线散射及特定荧光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并可以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分析和筛选。
流式细胞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单个细胞以单个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检测和分析。
当细胞流经依次通过激光器、准直器、光学滤光片、光学透镜、单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等光学元件的细胞管道时,激光器会照射光线到细胞上,细胞所反射、散射和透射的光信号被光学元件捕获。
这些信号包括耀斑光信号(forward scatter,FSC)、散射光信号(side scatter,SSC)和荧光光信号(fluorescence signal),提供了细胞形态、大小、复杂度、亲疏水性以及荧光标记物的静态或动态信息。
在流式细胞术中,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荧光标记物进行标记,以便分析特定的细胞、蛋白质、细胞器或核酸。
这些标记物可以是抗体(分子靶向标记,如表面标记物的检测),染色剂、荧光蛋白(分子功能标记,如功能性标记物的检测),或与特定分子结合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通过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器和使用特定的光学滤光片,不同荧光标记物可以同时进行多色荧光检测,从而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参数的信息。
流式细胞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物学领域,流式细胞术常用于表征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情况,如免疫表型分析。
通过使用特定抗体的荧光标记,可以鉴定和定量不同类型的细胞亚群,研究细胞状态的变化,寻找细胞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等。
此外,通过测量荧光蛋白的表达水平,还可以研究细胞内分子的激活、定位和运动。
流式细胞术还可以配合细胞分选(cell sorting)技术,将特定亚群的细胞分离出来,用于后续研究。
第十章免疫学应用【学习建议】本章内容介绍了如何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进行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如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器官移植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学习本章内容需掌握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基本概念、特点、区别、用途、获得方式及常用制剂。
熟悉应用人工免疫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免疫学检测的常用方法种类和用途。
【知识结构图】【一、免疫学预防(一)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二)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三)用于免疫预防的生物制剂二、免疫治疗(一)免疫调节剂(二)免疫抑制剂三、免疫学检测法(一)抗原抗体的体外检测法(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三)淋巴细胞的鉴定及其功能检测1.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检测2.B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检测【概念简释】1.自然免疫:指机体通过自然方式获得的免疫力,包括自然自动免疫和自然被动免疫。
机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后所自主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称为自然自动免疫。
机体在胚胎期和婴儿期通过胎盘和母乳获得的来自母体的免疫力称为自然被动免疫。
2.人工免疫:机体通过人工接种疫苗、类毒素或注射抗毒素、免疫效应细胞等物质所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式称为人工免疫。
人工免疫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通常用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3.主动免疫(自动免疫):机体本身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建立的免疫。
主动免疫的获得方式包括天然自动免疫和人工自动免疫。
前者是通过隐性感染或患传染病后获得;后者是通过人工给予疫苗、类毒素后获得。
4.被动免疫:机体直接接受他人或动物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物质而立即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
被动免疫包括天然(自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前者是指母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或初乳传递给胎儿或新生儿,使之被动获得免疫力。
后者是将制备好的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抗病毒血清等直接注入机体,使之被动获得某种特异性免疫力。
5.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的特异性抵抗力。
人工自动免疫可长期、有效地预防传染病发生,但产生作用较慢。
6.人工被动免疫:是直接给机体注入免疫应答产物如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主要用于紧急预防和免疫治疗,但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7.生物制品:用于人工免疫和免疫诊断的生物制剂的总称,包括疫苗、类毒素、抗毒素、小分子免疫肽如转移因子、胸腺肽、细胞因子、免疫效应细胞、以及用于免疫诊断的制剂如诊断菌液、诊断血清等。
8.疫苗:由病原微生物或其抗原成分制备的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包括由细菌制备的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等制备的疫苗。
根据疫苗所用的微生物制品的性状及制备方式,又可将疫苗分为活疫苗、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等不同类型。
9.活疫苗:采用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体株制备的疫苗,如碳疽菌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10.死疫苗:选用抗原性强的病原体标准株人工培养,经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灭活后制备的疫苗。
如狂犬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
11.亚单位疫苗:提取病原体中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有效免疫原成分制备的疫苗。
亚单位疫苗的优点是不含病原体核酸成分,避免了某些病毒的致癌危险。
亚单位疫苗可以通过化学试剂裂解病原体提取有效成分制备,也可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制备,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制备的乙肝亚单位疫苗就是用基因重组方法制备的,因此也是基因工程疫苗。
12.合成疫苗:用人工合成的多肽抗原(含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抗原成分)连接在适当载体和佐剂上制备的疫苗。
优点是可大量人工合成,避免了有些病毒不能人工培养制备疫苗的缺憾。
13.自身疫苗:从病灶中分离病原体,经处理制备成死疫苗后再给患者自身进行多次皮下注射,用于治疗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如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顽固性感染。
14.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而仍保留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预防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物质的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肉毒中毒等。
15.抗毒素:是细菌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可以中和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机体通过患传染病如白喉或接种类毒素均可产生抗毒素。
将类毒素给动物多次注射可刺激动物产生抗毒素,将该动物血清纯化提取相应抗体制备的免疫血清可用于人工被动免疫。
16.胎盘球蛋白和血浆丙种球蛋白:分别由健康产妇胎盘血和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备,含大量免疫球蛋白,可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免疫力。
17.免疫调节剂:是能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一类生物或非生物制剂。
免疫调节剂通常不影响正常免疫功能,但对异常免疫应答可双向调节,即促进过低的免疫应答和抑制过强的免疫应答。
18.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和抑制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19.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相互结合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又分为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和协同凝集试验等不同类型。
20.直接凝集反应: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互结合并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直接凝集反应阳性。
直接凝集反应又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
玻片法系用已知抗体鉴定未知细菌型别或血型,为抗原定性试验。
试管法系用已知定量抗原检测体内相应抗体的滴度(效价),为抗体半定量试验,如检测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抗体的肥达试验。
21.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在与免疫反应无关的载体颗粒(如人O型红细胞、乳胶颗粒、活性炭颗粒等)上,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并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间接凝集反应阳性。
根据载体颗粒的不同可分别称为间接血凝、间接乳凝等。
间接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体内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2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将抗体吸附在与免疫反应无关的载体颗粒上,再与相应抗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为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根据载体颗粒的不同可分别称为反向间接血凝、反向间接乳凝等。
其优点为敏感性高,可检测体内微量未知抗原如乙肝表面抗原、甲胎蛋白等,早期诊断传染病、癌症等。
2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先将可溶性抗原与抗体混合,作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致敏颗粒(吸附了可溶性抗原的载体颗粒)。
如果先加入的待检物中含有可溶性抗原并与相应的已知抗体结合,则后加入的致敏颗粒不出现凝集,称为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阳性。
如果先加入的待检物中不含可溶性抗原,无法与相应抗体结合,则抗体和后加入的致敏颗粒结合,出现凝集,为阴性反应。
该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微量抗原,如诊断妊娠的间接乳凝抑制试验。
24.协同凝集试验:利用葡萄球菌A蛋白可和抗体IgG 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并不妨碍其Fab 片段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原理,将特异性抗体IgG吸附在葡萄球菌表面制成致敏颗粒,可检测体内相应的微量抗原,两者结合可使葡萄球菌发生凝集,称为协同凝集试验阳性。
临床常用于检测血液、脑脊液等组织液中存在的微量可溶性抗原,诊断流脑、伤寒、布氏杆菌病、淋球菌感染等。
25.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如细菌滤液、组织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包括环状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三种基本类型。
26.环状沉淀试验:将已知抗血清(抗体)加入细玻璃管内,然后将适当稀释的可溶性抗原液小心地加在抗血清表面,使两种液体形成界面清晰的两层。
室温下静置数分钟后,如抗原抗体相对应,则液体交界面出现白色沉淀环。
该试验为抗原定性试验,可用于鉴定血迹、测定媒介昆虫的嗜血性和对某些细菌进行鉴定,如鉴定碳疽杆菌的Ascoli试验。
27.絮状沉淀试验: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试管内或凹玻片上混合,出现肉眼可见的不溶性沉淀物,为阳性反应,如临床辅助诊断梅毒的康氏反应。
该试验由于敏感性不高,现已不常用。
28.琼脂扩散试验:是在琼脂内进行的沉淀反应。
富含水分的半固体琼脂凝胶如同网状支架,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网间扩散。
在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适当比例的抗原与抗体相遇结合后可形成白色的沉淀线。
琼脂扩散试验可分为单向和双向扩散两种基本类型;如和电泳技术结合又派生出火箭电泳、免疫电泳和对流电泳等多种技术,比单纯的琼脂扩散敏感、快速。
29.单向琼脂扩散:将已知抗体预先与加热溶化的琼脂混合后浇注在玻片上,冷凝后隔适当距离打若干孔,在孔内分别加入待测抗原,使其向周围扩散,形成白色沉淀圈。
沉淀圈的直径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在预先做好的标准曲线上可查到相应的抗原浓度。
此法可用于测定人血清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补体含量等。
30.火箭电泳:是将单向扩散和电泳结合,对抗原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
其优点是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的敏感性。
临床可用于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甲胎蛋白等。
31.双向琼脂扩散:将加热溶化的琼脂浇注在玻片上,冷凝后打孔,将抗原和相应抗体分别加入不同的孔内,使两者在孔内自由地向周围扩散,在比例合适处两者相遇结合并形成白色沉淀线。
该试验既可测抗原,也可测抗体,是一种定性试验。
32.对流免疫电泳:是将双向琼脂扩散和电泳技术结合的一种定性检测抗原的试验方法。
其优点是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的敏感性。
临床可用于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甲胎蛋白等。
33.免疫标记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和标记技术结合在一起,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新技术。
标记物主要包括荧光素、酶或同位素;既可标记抗原,也可标记抗体。
标记后的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不变。
免疫标记技术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应用范围广的优点,在应用上,既可定量、定性测定抗原或抗体,也可观察抗原、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组织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
34.免疫荧光技术:用荧光素(常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和罗丹明)标记抗体,检测体液、细胞或组织切片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与相应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呈蓝绿或橙黄色荧光物。
免疫荧光技术又分直接法、间接法。
前者是将标记抗体直接加在待测抗原上,但每检测一种抗原就需制备一种特异性标记抗体。
间接法是标记一种抗人球蛋白抗体,可检测多种抗原抗体系统。
36.免疫酶技术:是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反应的高效性结合在一起,定量或定性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最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
常用的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既可标记抗原也可标记抗体。
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后,再加入酶作用底物,通过酶标仪测定酶对底物的催化显色反应,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
37.酶连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目前最常用的免疫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