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3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及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大作用。
不同的发展理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一样,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
在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区域内外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地区。
主要观点:平衡发展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
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该理论注重加大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的投资,以使各地区、产业平衡发展。
理论评价及实践意义: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
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较明显,第一,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
一般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地区、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且少量资金投放不能获得较好效益。
第二,注重地区间公平和产业平衡,忽视了效率。
由于各地区间区位、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差异性大,投资效率和经济效果各有不同,条件好的地区投资效率高,反之,条件差的地方投资效率低。
第三,实践效果不佳。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曾一度采取平衡发展战略,注重沿海与内地平衡发展,平衡布置生产力,这样做虽然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但是由于投资分散,重点不突出,导致全国经济发展都比较迟缓,效果不理想。
二、梯度推进理论--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
主要观点: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认为较为发达地区属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名词解释第一章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第二章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2、理论体系: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3、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如:欧盟;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3.针对各国关注的共同的战略性资源或物资产品,为协调其生产和出口而建立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佩克;4.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西非国家共同体、南非发展共同体和东南非共同市场等;5.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如美国与中东国家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6.单个国家间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如美国与约旦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等;7.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如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FTA;8.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如欧共体;9.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一体化;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10.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如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新趋势为:1.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趋势;2.向双边化发展;3.向纵深推进;4.趋向复杂性和多样性;5.空间概念淡化;6.趋于开放性;7.走向南北合作;4、典型合作组织: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包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第四章1、综合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2、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3、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4、科技工业园区:将工业产业与科技活动结合,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某一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区;第五章1、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2、概念与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内涵是指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第六章1、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2、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3、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4、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5、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辐射理论:一般以大中专门研究经济辐射以及相互辐射现象及规律的理论;点辐射: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面辐射:由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然后由这些地区形成再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无论出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区域内产业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重结构: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变动导向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变动导向理论就是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问题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系列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由于区位因素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不同,因此对工业产业的吸引力也不同,这就是区域差异;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如果较低,则本国就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社会综合指标的提高;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综合评判方法:所谓综合评判,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区域经济开发:结合本区域经发展以及地域条件的特点,建立开发战略和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化;。
1.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主要内容:(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2)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首先并较强地向周边地区辐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他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
(4)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中辐射的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2)点轴开发理论(3)网络开发理论(4)循环累积因果论(5)中心—外围论(6)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7)知识溢出理论※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
②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理论观点:(1)增长极理论。
(2)点轴扩散理论。
(3)网络开发理论。
(4)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
(5)中心辐射理论。
2、列举两大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应用。
※梯度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二选一)(1)梯度推移理论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我国实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由于梯度推移模式的着眼点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赢得了决策层的支持。
其理论主张在国家七五计划地区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其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承接了国际先进生产力的梯度转移,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总量。
作为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梯度推移理论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反梯度推移理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根据反梯度理论,每个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和区域开发重点,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条件来确定,主张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一)区域经济含义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基本特点1、地域性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
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区域经济( regional economy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业部门评分大致说来,这三种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图3-1所示。
兴旺部门停滞部门衰退部门图3-1 三部门阶段图(二)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与梯度理论的关系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发达产业或地区的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