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热点问题的历史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33
行有不得求诸己2014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的评析与反思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2014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等省(区)均使用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题(Ⅱ)(以下简称全国卷(Ⅱ))。
综观2014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的历史试题,可以发现,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按照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基本保持稳定,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材料第一、能力为主,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这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迁移、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凸显综合性、开放性与探究性,重视创新思维,以鼓励考生有创见性地答题。
试题命制非常灵活,选择题部分难度较大,考查的能力要求深,思维含量高,主观题部分表面看较为平稳,但命题选材精当、角度新颖,设问灵活,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有利于规避“一标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的问题。
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的复习备考工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一、高考真题---检验我们的教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
每一年的高考都是对我们教学的一次大检阅,研究高考试题既是总结过去、反思现在,也是展望未来的大好时机,切不可小觑。
2014年全国文综卷(Ⅱ)大致有如下特点:①试题总体坚持了能力立意,突出了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
②试题重视使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在试题中活化,迁移和升华。
③试题以学科主干历史知识为依托,注重对历史概念、历史基本史实、历史阶段特征等知识点的考查,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综合、探究性问题的考查。
④试题体现了课改理念,从新角度、新情境、新模式入手,拓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和深度。
突出了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学科主干知识选择性的考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交流活动。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位已经紧盯2015年高考,有效备考,赢在高考,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然而,历史不好教,历史不好考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我们在备课,上课,辅导等教学环节做得非常好。
有时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很多学生学习的投入与产出也不成正比。
这是困扰大家的难题。
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我们注意,对高考的教育目标、价值、方向领会和把握的太少;对高考题研究的太少;在坐的教师都想获得一些高考信息,实际上,真正有用的高考信息就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也许我们更多地了解关乎教育目标、价值、内容取向的高考,掌握高考动向,了解命题规律,总结答题思路,会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智慧的教育;对学生的能力方面培养太少,以致学生依赖性很强,在考场上寻找平时训练过的题,一旦没有,就慌了手脚,成绩一塌糊涂。
只要我们对高考动向、高考试题、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做得更多一点,加上扎实的备考,一定会在2015年的高考中,达到师生双赢。
深刻领会《考纲》精神,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首先落实考试目标十二条,在教学中一定要贯穿十二条,因为高考题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这十二条。
其次了解考查宗旨《考试大纲》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掌握命题原则《考试说明》明确表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命题专家还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远离教材,越来越远,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趋势。
高三备考教师要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杂志,我们比较忙,专著可能没有时间去看,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等专业杂志,一定要看。
它们是我们获得新知识最好途径。
是专家、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特别是每年7月后一段时间,高考试题点评和教学启示,如《历史教学》2012年第15期。
2014届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走势与热点问题罗田三里畈高中黄万书童晓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综试题中,新课程标准试题占绝大多数。
就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而论,新课程卷新的考试内容、新的呈现方式,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浓烈,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
我们立足于新课标试题,从命题特点的角度,简要分析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总体特点,并对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走势与热点问题作出有据可循的大胆预测,仅供参考。
一、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2 0 1 0年专题考查内容分值专题考查内容分值专题考查内容分值一西周分封制 4 一明代宝钞 4 一明清思想 4 一郡县制 4 一明清手工业8 二亚里斯多德 4 三美国独立的漫画 4 二19世纪英国工业16 五西学与日本新词 4 五十月革命 4 恩格斯认识13 五京师大学堂 4 四百团大战 4七中苏关系 4四甲午战争 42 0 1 1年一西周对秦汉的影响 4 一南北朝货币 4 一黄宗羲思想 4 五巴黎公社文告 4 八经济全球化 4 二苏格拉底思想 4四洪秀全由反孔到尊孔 4 四人民公社 4 四近代三位物理学家4四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 4 四国企改革 4四东南保护条约 4一、四古代选官制度(秦唐清末)演变25二18世纪西方的崛起122 0 1 2年一汉代监察制度 4 一明代工商业 4 三白娘子故事 4 一清内阁处理公务案 4 三张謇办实业 4 一王阳明心学 4 一梁启超论古代专制政治 4 四中国二五计划 4四中共早期道路 4 四下海潮 4二《十二铜表法》 4 八20世纪世界贸易 4四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冲击反应模式12二、六城市信号灯的历史252 0 1 3年一战国墓葬的变化 4 三晚清近代化趋向政府 4 一宋代儒学的变化 4 二古雅典政体 4 六胡佛政策 4 四近代科学家 4 三英国光荣革命 4 八二战后欧洲联合 4四中共六大 4 七二战后苏联经济 4八德国地图变化 4四、七新经济与中国80年代改革4一汉唐历史地图变化信息12一、三中国古代到近代海洋的利用25(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高考考查的内容为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
针对2014年高考历史41题的几点思考纵观今年高考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总体上题型、题量和难度基本稳定,但也有所创新。
具体而言,今年文综历史试题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题目考查的方式越来越灵活,从材料呈现、设问方式、基础知识考查方式、选项设置等方面均能体现,命题人希望借此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试题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深刻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试题在突出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的同时,时代感也很强,不回避热点问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等等。
这些特点在41题上有集中体现。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一看41题。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根据现在的历史研究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以国共两党通力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尤其是在抗战初期。
如果没有国民政府发动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会战”等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就无法迟滞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可能就不是经历八年取得胜利而将是更长的时间!因此,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4高考文综备考热点及答题角度解读对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发生了很多重大时事,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的时事;神州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好成功登月、蛟龙号深潜再创记录的科技方面的时事;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这届政府的第一件大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方面的时事。
此外还有高考改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时事。
当然作为2014届的考生,不可能将时事政治的内容都能背诵出来,这不是高考命题的初衷。
那么时事内容在高考中有什么样地位,考生怎样备考才合理?在高考中:鲜明的时代性是政治以及整个文综试题的显著特点。
关注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社会热点,是高考命题的主题。
因此说在高考无论是政治还是历史地理,都不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直面“长效热点”同时也适当的考查“非常规冷点”。
例如文综卷地理学科,试题多采用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素材,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从以往的地理题看,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产实践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将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融入、渗透到高考试题中去。
这篇文章主要讲:2014年两会专题,并非因为两会刚刚结束,具有时效性,才写相关的文章给大家。
其实更重要的就是两会专题内容涉及面广,特别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一份《报告》分为三个重要的部分,分别是2013年工作回顾;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2014年工作重点。
特别是2013年工作回顾,这是党和政府在过去一年里工作的见证,因此包含了众多时事热点,对于考生来讲《报告》有着重要的总结性。
同时对于2014年工作重点来说,既然是重点内容,一方面说明这些内容事关重大,值得考生关注。
另一方面从以往的命题来看,也是重要的命题点,或者说相关的内容是高考重要的命题切入点。
一、用“关键词”的方式对《报告》内容作简单的归纳:1.深化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李克强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高三教学建议通州中学邵光前从整体上看,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承了江苏历年“稳重、平实”的风格特色,立足主干,试题难易适中。
在命题方式上体现稳步创新的原则,学科能力考查与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体现多种史观,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有着引导作用。
仔细研究高考试题,无疑对2015年高三复习备考意义重大。
一、试题分析(以2014年江苏高考试题为例)(一)、选择题部分1.知识与能力并重2014年江苏历史试题覆盖面广,尤其是必修模块考点的覆盖面更为均衡而合理,试题进一步呈现突出主干知识,落实基础考查的趋势。
20道选择题都是材料或情景题,但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非常高,80%的选择题离不开教材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2014年江苏历史试题坚持高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目标”,通过考查主干知识,强化了考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江苏卷选择题所设置的选项迷惑性不大,难度与往年相当。
举三个例子:例1.(2014·江苏高考第3题)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制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只能说明冯道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了儒家“九经”,并不能说明宰相冯道发明了雕版印刷术,A项错误;题干也只涉及到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并没有活字印刷术的信息,所以B项错误;从题干“书版剧增至十万”、“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以判断C项正确;D 项中“限用于”表述错误,不符合“书坊遍及全国各地”的信息。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一、试题总体评价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总体来看,平稳中力求创新,以能力立意为导向,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
与往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相比,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考查内容有些变化。
1、从中外史试题所占比重看,考查中国史试题的比重增加:12道选择题中有8道中国史试题计32分;2道非选择题中,第40题综合考查中国史和世界史,第41题考查中国史,中国史计24分;4道选考题中第45、46、48题考查中国史内容,仅第47题考查世界史。
2、从教材模块看,试题基本涵盖必修教材三大模块的内容,选择题中的模块比例比较平衡,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史的比重在上升,如,选择题的第24、25、26、29、32、33题,非选择题选考题的第40、41题均是考查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
3、从试题设置形式看,往年的表格题、漫画题没在今年的试卷中出现,今年的试卷全部是文字型的材料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选择题的第41题,这是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一大“亮点”!该题结合了中日关系这一时事热点,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该届的模拟题基本上训练的是材料评述题和图片信息题)和历史素养,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体现高考的选拨性功能。
具体来说,今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有以下特点:(一)试卷整体上保持稳定性、延展性1、稳定性(1)分值分配与上年基本上持平。
选择题(12道x4分,共48分),其中24-31题均是中国史,占32分;32-35题是西方史,占16分;非选择题,仍占52分,各题分值基本不变;选修部分试题安排和分值分配都与往年基本一致。
具体分值与内容见下表:题型题号考点专题类别分值通史类别分值国别史及赋分选择题24 专制集权制度政治史 4 中国古代史16中国史3225 儒家思想演变文化史 4 中国古代史26 宋明理学文化史 4 中国古代史27 古代的经济及政策经济史 4 中国古代史28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史 4 中国近代史1229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文化史 4 中国近代史30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经济史 4 中国近代史31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经济史 4 中国现代史 432 雅典民主政治政治史 4 世界古代史 4 世界史16 33 启蒙思想及1787年宪法文化史 4 世界近代史 43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史 4 世界现代史835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经济史 4 世界现代史主观题40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史、政治史25 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17.517.5中17.5世17.5 41 抗日战争政治史12 中国近代史15 中15选修45 中国古代改革政治史15 中国古代史15 中1547 战后世界和平政治史15 世界现代史15 世1548 中国古代人物政治史15 中国古代史15 中15 (2)试题形式基本平稳,特别是主观题,采用两道必答,一道选修(4选1)的方式,其中必做的40题中西对比兼顾,从古代、近代两个时代的跨度思维出发,既体现课标要求,又让学生能适应和找到熟悉的感觉,选做题为4选1,难度适中,较为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