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3.95 KB
- 文档页数:6
环保法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A. 预防为主B. 综合治理C. 污染者付费D. 先污染后治理答案:D2.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A. 工业污染控制B. 农业污染控制C. 生态环境保护D. 城市绿化建设答案:C3. 环境保护法中提到的环境是指?A. 自然环境B. 人工环境C.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D. 社会环境答案:C4. 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职责?A. 政府B. 企业C. 公民D. 非政府组织答案:D5.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C. 环境影响评价D. 环境资源开发答案:D6. 根据环境保护法,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A. 大气污染防治B. 水污染防治C. 土壤污染防治D. 噪声污染防治答案:D7. 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A. 行政处罚B. 行政强制C. 刑事处罚D. 民事赔偿答案:D8. 环境保护法中提到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A. 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B. 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C. 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D. 对环境污染物进行治理答案:A9. 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方式?A. 环境信息公开B.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C. 环境公益诉讼D. 环境资源开发答案:D10.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内容?A. 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B. 跨国环境问题合作C. 环境保护技术交流D. 环境保护产品贸易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环境保护法,以下哪些属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A. 预防为主B. 综合治理C. 污染者付费D. 先污染后治理答案:ABC2.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些属于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A. 工业污染控制B. 农业污染控制C. 生态环境保护D. 城市绿化建设答案:ABCD3. 环境保护法中提到的环境包括哪些?A. 自然环境B. 人工环境C.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D. 社会环境答案:AC4. 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些主体负有环境保护的职责?A. 政府B. 企业C. 公民D. 非政府组织答案:ABC5.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哪些属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C. 环境影响评价D. 环境资源开发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污染者付费。
全国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9分)1."按自然法则处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关系,就可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我国( A )A.先秦思想家荀况的《王制》B.秦朝的《田律》C.《唐律》D.西周的《伐崇令》2.环境权理论是由哪个国家的环境法教授提出的。
( B )A.日本B.美国C.法国D.中国3.排污单位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缴费通知单,在几天内向指定银行缴付排污费( A )A.20B.30C.60D.904.珍稀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属于( B )A.资源开发许可证B.资源利用许可证C.资源进出口许可证D.养殖使用证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追究环境损害引起的民事责任时,只需具备什么要件,即可追究民事责任( C )A.故意B.过失C.实施了危害行为并造成危害结果D.违法行为6.负责灯塔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务时,因疏忽造成海洋污染损害的,由谁承担责任( B )A.船舶所有者B.该主管部门C.两者共同承担D.不存在责任的承担7.某工厂超标排污致使下游的河水变色,幸发现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未产生重大后果。
对该工厂的环境违法行为应追究( A )A.行政责任B.民事责任C.刑事责任D.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8.某村办皮革厂的职工历来有节俭的传统,常常将厂里的边角料皮革带回家做燃料,废物利用,致使村里经常弥漫着一种怪味。
该行为违反了( B )A.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B.大气污染防治法C.水污染防治法D.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9.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谁可以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噪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 D)A.国务院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C.国务院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10.依《草原法》规定,哪些开发利用活动是被禁止的( C )A.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药材、挖野生植物、刮碱土等B.采集草原上的珍稀野生植物C.在半荒漠草原挖灌木D.在草原上拉肥土11.对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作出最全面规定的是( D )A.《日内瓦海洋法公约》B.《伦敦倾倒公约》C.《马波尔公约》D.《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2.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多少倍的树木?( B )A.5倍B.10倍C.15倍D.20倍1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什么文件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B )A.环境影响报告书重大影响B.环境影响报告表C.环境影响登记表影响很小D.环境现状评价书14.环境方法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B )A.确定环境标准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B.是确定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纠纷中有关各方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C.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定依据D.是认定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15.根据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名录》,把我国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 B )A.珍稀种,濒危种,稀有种B.濒危种,稀有种,渐危种C.珍稀种,稀有种,普遍种D.濒危种,渐危种,普遍种16.谁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 B )A.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B.各级交通部门的行政机关C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 D各地卫生行政部门17.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行政复议不服的,诉讼时效为( A )A.15天B.30天C.2个月D.3个月18.《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赔偿公约》适用于什么所产生的油污( C )A.客轮B.货轮C.油轮D.一切船舶19.谁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 )A.国务院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各级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我国对污染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ABCDE )A.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B.征收排污费制度C.限期治理制度D.水污染事故E.对水污染物排放企业实行现场检查2.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 AC )A.资源税B.所得税C.资源补偿费D.资源利用费E.资源开发费3.我国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分类主要有( ABCE )A.土地利用规划法B.环境利用防治法自然保护法C.自然保护法D.环境标准法E.环境管理保护法4.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是( AB )A.征收自然资源税B.征收自然资源费C.出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特许权D.向收益者收费E.征收自然资源税和征收自然资源费5.在下列环境纠纷中,当事人有仲裁协议的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 ABCDE )A.船舶污染B.海上石油开发勘探C.涉外经济贸易D.涉外运输E.其他海事纠纷6.从我国大气环境的现状分析,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为( BC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硫C.烟尘D.氮氧化物E.铅7.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将固体废物分为( BCD )A.可降解废物B.工业固体废物C.城市生活垃圾D.危险废物E.不可降解废物8.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有( AE ) 9.A.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B.可再生性C.生长的周期性D.易受人类开发利用的影响E.森木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林产独特丰富;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林地和木材蓄积量少;森林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发挥其环境效能;林种结构不够合理;森林生长率低,生产量小9.下列社会组织中哪些属于国际环境法的主体( ABCD )A.国家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C.欧洲联盟(EU)D根据环境条约建立的国际组织E非营利性的环保组织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国际法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直接在国际法上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者。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和答案解析课程代码:0022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对人类而言,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森林等具有两重性:它们【】A.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要素B.既是有限资源,又是无限资源C.既是已被利用资源,又是潜在资源D.既是可更新资源,又是不可更新资源正确答案:A注解: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要素。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包括【】A.污染防治法B.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C.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法D.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正确答案:D注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包括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
3.新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为【】A.1969年B.1972年C.1973年D.1989年正确答案:C注解: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4.环境法中的总量控制的规定主要符合的生态规律是【】A.“协调稳定”律B.“能流物复”律C.“负载定额”律D.“时空有宜”律正确答案:C注解:“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5.环境管理政策进入“综合防治”措施的时期是【】A.产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B.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正确答案:D注解: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成为环境管理的政策。
6.“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A.立法指导原则B.基本原则C.基本制度D.主要任务正确答案:A注解: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划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7.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应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主体是【】A.中央人民政府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D.省长、市长、区长正确答案:B注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标准练习题(三)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环境分类法是把环境另为自然环境和()A.生活环境B.居室环境C.城市环境D.人工环境2.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A.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B.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A.《工业废气排放试行标准》B.《工业“三废”排放标准》C.《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D.《工矿业“三废”排放标准》4.对黄河上游的森林系统应当绝对禁止采伐,其生态学依据是()A.“能流物复”律B.“物物相关”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5.我国设立长江水源保护办公室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体现了环境管理的()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预测性原则D.规划和协调性原则6.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是国家对环境管理的时期。
()A.早期限制B.治理C.综合防治D.总体策略与全面调整7.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A.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B.制定环境保持计划C.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D.实行行政首长环境问责制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为主。
()A.治理B.规划C.预防D.治理与预防相结合9.在我国“三同时”制度最早规定于()A.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C.1989年《环境保护法》D.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0.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集体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的是()A.天然孳息B.法定取得C.开发利用取得D.强制取得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A.50%B.75%C.80%D.85%12.进行工程建设时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行政责任D.治理责任13.退耕还林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可以延长到()A.30年B.40年C.50年D.70年14.根据的生态规律,任何草原都有一定的载畜量。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标准练习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在立法目的上我国采用()A.“目的一元论”B.“目的二元论”C.“目的三元论”D.“目的多元论”2、世界上有名的公害案件大都发生于环境法的()A.孕育阶段B.产生阶段C.发展阶段D.完备阶段3、西周时期颁布了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如不令者,死无赦”。
()A.《王制》B.《盐铁论注》C.《伐崇令》D.《田律》4、城市的土地属于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的以外,由所有。
()A.国家国家B.国家个人C.集体个人D.国家集体5、《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制定主体是()A.全国人大B.国务院C.北京市人民政府D.国家环保总局6、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法中之所以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学依据是()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能流物复”律D.“时空有宜”律7、狭义的环境管理是指()A.污染控制B.自然保护C.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D.水土保持8、村镇规划的关键是()A.搞好基础设施B.保护基本农田C.布局合理D.兼顾基本设施和农田9、环境影响评价属于()A.回顾评价B.现状评价C.预断评价D.以上皆不正确10、城镇居住用地的出让期限是()A.30年B.50年C.70年D.80年11、根据《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的规定,对于直接责任人员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的()A.15%B.20%C.25%D.30%12、中国环境立法中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概念,其本质含义可作解释。
()A.环境破坏B.公害C.环境污染D.与“公利”相对13.在我国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其核心是()A.《环境空气质量标准》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C.《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4.下列不适用《水污染防治法》的是()A.江河污染B.湖泊污染C.运河污染D.海洋污染15.城市污染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收费,管理以及使用的具体方法,由规定。
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生态系统中,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所提供的能量,上一位营养级生物通常只能利用其(B )A. 1/20B. 1/10C. 1/5D. 1/22•“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出自(C )A.荀况的《王制》B.秦朝的《田律》C.西周的《伐崇令》D.《韩非子内储说上》3.在国际环境法历史上,第一个因跨国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的案例是(B )A.太平洋海豹仲裁案B.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C.核试验案D.加拿大金枪鱼案4.下列各项中,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不必考虑的因素是(B )A.环境基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经济上的合理性D.技术上的可行性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研究报告是(A )A.《我们共同的未來》B.《内罗毕宣言》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6.具有正反两方面刺激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A )A.税收B.财政援助C.低息贷款D.征收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补偿费7.下列选项中,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B )A.天然气B.淡水C.太阳能D.钳8.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特别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法律规定,其生态学依据主要是(D )A. “物物相关”律B. “负载有额”律C. “相生相克”律D. “能流物复”律⑴“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坏境时应当注意调查研允和统筹规划。
⑵“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坏。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及鼓励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答案-精制一、简答题1. 环境污染是指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自然或人为的破坏。
而环境破坏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资源被过度开发,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
2.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
其利用应遵循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开发。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生物质能开发与粮食和生态的关系。
3.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是指政府对排污单位实行收费,以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保护。
该制度实施以来,对于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论述题1. 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和监督权。
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则是公众参与原则的典型适用,它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代表公共利益进行环境诉讼,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
2. 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因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由污染者或者破坏者依法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其归责原则包括谁污染谁治理、先污染者负责、连带责任等。
构成要件包括环境损害事实、侵权行为和因果关系等。
环境民事责任的应用价值在于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
总之,排污收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治理手段,可以促进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 B )A..1945年联合国大会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C.1982年内罗毕峰会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2.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A )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D. 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3.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B)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
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宪法)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4.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B)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5.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D)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6.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A)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
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消费者。
是指所有的动物。
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
无生命物质。
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
7.环境科学主要研究(B)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8.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B )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生物量金字塔9.以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 )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题姓名:一、名词解释(40分)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环境退化:生态:环境规划:环境许可:环境监测:环境民事诉讼:二、简答题(3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环境法包含哪些基本制度?3.生态保护法的制度有哪些?4.环境监测法的主要制度有哪些?5环境刑事诉讼的特点是什么?三论述题(30分)1.简述环境损害的种类和特点2.简述生态保护中的许可制度3.简述环境信息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40分)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保护:为了解决现实和潜在的环境损害,处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的固有秩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实施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寻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与欲望,而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能力。
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中并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于生产和生活或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环境退化:自然环境发生的那些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的缓慢的持续的变化。
生态: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在其生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规划:人们通过思考事先安排其行为的过程,是一个以最优方式达到目标而制定未来行为的决策过程。
环境许可: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施加必要干预的制度。
环境监测:特定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要求,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间接或连续监测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物变化趋势、规律及其对环境应的全部过程。
环境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对平等主体之间有关环境权利义务的争议,按照门市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活动。
二、简答题(30分)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2.环境法包含哪些基本制度?答:环境规划制度、环境预防制度、环境规制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环境引导制度、环境救治制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A. 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B. 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C. 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D. 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2. 下列关于环境法律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环境法律制度是指法律、法规和文件等构成的环境法体系B. 环境法律制度只包括环境保护法律体系C. 环境法律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 环境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等各类法律体系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任务是()A. 研究环境科学与法学的融合B. 研究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的解决C. 研究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 研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律保障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特点之一是()A. 程序性B. 综合性C. 高度规范性D. 技术性5. 环境资源评价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A. 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开发评价B. 环境风险评价和生态系统评价C. 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价D. 环境可持续评价和资源利用评价二、简答题1. 解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旨在研究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的解决途径。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建立与完善,以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法律保障。
它既关注于环境科学与法学的融合,又注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特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具有以下特点:- 程序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注重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序和方法,旨在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 高度规范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的对象是法律规范,因此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
- 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标准练习题(三)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环境分类法是把环境另为自然环境和()A.生活环境B.居室环境C.城市环境D.人工环境2.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A.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B.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D.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A.《工业废气排放试行标准》B.《工业“三废”排放标准》C.《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D.《工矿业“三废”排放标准》4.对黄河上游的森林系统应当绝对禁止采伐,其生态学依据是()A.“能流物复”律B.“物物相关”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5.我国设立长江水源保护办公室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体现了环境管理的()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预测性原则D.规划和协调性原则6.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是国家对环境管理的时期。
()A.早期限制B.治理C.综合防治D.总体策略与全面调整7.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实现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A.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B.制定环境保持计划C.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D.实行行政首长环境问责制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为主。
()A.治理B.规划C.预防D.治理与预防相结合9.在我国“三同时”制度最早规定于()A.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C.1989年《环境保护法》D.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0.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集体所有权取得的主要方式的是()A.天然孳息B.法定取得C.开发利用取得D.强制取得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A.50%B.75%C.80%D.85%12.进行工程建设时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行政责任D.治理责任13.退耕还林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可以延长到()A.30年B.40年C.50年D.70年14.根据的生态规律,任何草原都有一定的载畜量。
环境保护法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 污染者负担C. 公众参与D. 经济优先答案:D2.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项不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 “三同时”制度C. 排污许可制度D. 环境监测制度答案:D3. 《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什么政策?A. 谁污染、谁治理B. 谁污染、谁付费C. 谁破坏、谁恢复D. 谁受益、谁补偿答案:A4.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标准?A. 环境质量标准B. 污染物排放标准C.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D. 环境管理标准答案:D5.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下列哪项规划相协调?A.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B.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C. 城乡规划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些行为是禁止的?A. 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技术、设备、材料B. 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C. 将中国境内的固体废物转移到境外倾倒、堆放D. 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答案:ABCD7. 《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对哪些领域实行重点保护和严格管理?A. 生物多样性B. 生态系统C. 重要水体D. 重要渔业水域答案:ABCD8.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些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当包含的内容?A. 建设项目概况B.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C.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D.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答案:ABCD9. 《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对哪些区域实行特殊保护?A. 重要生态功能区B.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C. 重要水源涵养区D. 重要渔业水域10. 根据《环境保护法》,下列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A.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工建设B. 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C. 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D. 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答案:ABCD三、判断题11. 《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D )A.生物富集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物量金字塔D.生物放大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A )A.《我们共同的未来》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3.我国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和某些重要的环境要素属于( D )A.私人所有B.集体所有C.开发者所有D.全民所有4.一般来说,各国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在( C )A.19世纪5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管理制度是( B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许可证制度C.征收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补偿费制度D.经济刺激制度6.在我国,取得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要方式是( B )A.强制取得B.法定取得C.自然添附D.天然孳息7.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 C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基准D.环境基础标准8.违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其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 D )A.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B.缴纳超标排污费C.停产整顿D.限期治理并由环保部门处以罚款9.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D )A.限期治理制度B.排污许可制度C.浓度控制制度D.总量控制制度10.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其批准单位应当是当地( A )A.公安部门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C.卫生部门D.人民政府11.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是否可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所作的规定是( B )A.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B.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C.经海关同意可以过境转移危险废物D.可以在向环保部门缴纳预防危险费后过境转移危险废物12.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D )A.50%以上B.60%以上C.70%以上D.80%以上13.我国现行《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 A )A.生活用水的需要B.农业用水的需要C.工业用水的需要D.航运用水的需要14.我国《森林法》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 A )A.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B.用材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C.经济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D.薪炭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15.根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 A )A.国务院B.国家环保总局C.国土资源部D.地方人民政府16.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C )A.缓冲区B.实验区C.核心区D.外围保护地带17.第一个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C )A.保护自然国际咨询委员会B.绿色和平组织C.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建立一个新的专门专门环境事务的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8.1969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油污所造成的民事责任应当由( B )A.船舶承运人承担B.船舶所有人承担C.货物所有人承担D.船长承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9.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BCDE )A.大气B.海洋C.矿藏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20.环境与资源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ABCD )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预测性原则E.技术性原则2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 ABCDE )A.内水、领海B.毗连区C.大陆架D.专属经济区E.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22.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规定的固体废物管理“三化原则”是( ABD )A.无害化B.减量化C.工业化D.资源化E.回收化23.土地违法犯罪的罪名包括( ABE )A.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B.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C.非法变更土地用途罪D.非法出租土地罪E.非法占用耕地罪24.为规范渔业养殖,防止不合理捕捞活动对渔业资源造成破坏,我国《渔业法》规定了下列管理措施(ABCDE)A.实行渔业限制制度B.实行渔业养殖使用证制度C.鼓励和扶持外海和远洋捕捞D.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E.限定捕捞场所、时间、方法和工具25.各国负有不损害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管辖范围以外地区”主要是指( ABCDE )A.公海及其海底B.南极C.大气空间D.外层空间E.月球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四个部分组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自然资源属于集体所有的是(D)A.海域B.气候资源C.矿藏D.农村的上地2.根据受益者负担原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生态补偿体现了受益者负担原则B.该原则是由“污染者负担原则”演变而来的C.该原则与“谁污染谁治理”的意思是一致的D.受益者仅指开发者、破坏者、利用者和污染者3.下列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特征的是(A)A.私益性B.社会性C.政策性D.科学技术性4.下列选项中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最新制定的单行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是( C )A.《大气污染防治法》B.《水污染防治法》C.《土壤污染防治法》D.《放射性污染防治法》4.下列将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唯一价值进行保护的法律类型是(B)A.自然资源法律B.自然保护法律C.污染防治法律D.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5.下列主要关注废弃物跨境转移的条约是(D)A.《鹿特丹公约》B.《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C.《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D.《巴塞尔公约》7. A公司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致使工厂附近农民B种植的果树大量死亡。
B向当地环保部门投诉,要求查处A.环保部门经调查对A公司超标排污行为进行了处罚。
同时,B还向A提出了索赔要求。
本案中B与A之间的关系是( A )A.民事法律关系B.行政法律关系C.刑事法律关系D.综合法律关系8. A公司排污致附近村民饮用水源污染,根据现行法律,下列选项中不能对A公司的污染损害提起诉讼的主体是(C)A.附近受污染损害的村民B.人民检察院C.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D.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9.在环境立法中,作为判断排污行为是否违法的客观标准和依据是(C)A.环境质量标准B.环境监测方法标准C.污染物排放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10.根据《水污染防治法》,下列选项中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表述正确的是(B)A.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禁止设置排污口B.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做好取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检测工作C.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 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D.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11.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下列防治大气污染的规定中错误的是(D)A.应当对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B.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C.应当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D.国家对所有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12.下列关于固体废物管理原则的选项错误的是( B )A.减量化B.清洁化C.资源化D.无害化13.下列选项中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处罚的环境噪声是( A )A.建筑施工噪声B.偶发性噪声C.交通运输噪声D.社会生活噪声14.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是(C)A.有益的野生动物B.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C.所有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D.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5.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A.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是自然资源部B.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C.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D.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必须经国务院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16.根据《森林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D)A.盗伐森林或其他林木的,依法赔偿损失B.可以转让的森林资源包括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C.我国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D.农村居民采伐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必须中请采伐许可证17.根据《矿产资源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B)A.矿藏资源属于国家所有B.探矿权人有权取得采矿权C.矿产资源是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资源D.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18.根据《刑法》第338条关于污染环境罪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B)A.本罪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并处罚金B.构成本罪必须具有严重污染环境或者特别严重的后果C.构成本罪只要求有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和处置有害物质的行为D.构成本罪的有害物质是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和有毒物质三类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环境法领域的“软法”文件的是(B)A.《内罗毕宣言》B.《生物多样性公约》C.《里约宣言》D.《斯德哥尔摩宣言》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是(B)A.国家B.个人C.政府间国际组织D.非政府国际组织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____年10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不属于《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环境”的要素是()。
A.张家界自然保护区B.承德避暑山庄C.南海D.创新创业环境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表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以人类为中心B.生态系统只由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垃以整个地球上的生物与其环境等客观存在为中心D.生态系统保持着绝对的静态平衡3、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使用的,根据法律规定有处罚权的部门是()。
A.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B.建设项目的计划部门C.建设项目的审批部门D.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4、下列关于环境保护法的民亊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环境侵权责任应当适用民事侵权的过错原则(无过错)B.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C.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害,免予承担责任D.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四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5、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关于排污标准制定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己做规定的项目,也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己做规定的项目,只能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质量标准只能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符部门制定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6、国家建立的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不包括()。
A.统一规划B.共同负责C.统一标准D.统一监测7、某企业违反法律规定,在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但该企业拒不执行,继续排放污染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与答案(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1、我国在()初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报告重点》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方法》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依照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能够分为()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3、地方环境标准的拟订机关是()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省级人民政府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D、省级环保机构4、依据《环境影响评论民众参加暂行方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以前征采民众建议的限期不可以少于()A、5日B、10日C、15日D、20日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论的形式是()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方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纳制裁举措的依照是()A、环境行政办理B、环境行政处罚C、环境行政允许D、环境行政强迫执行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该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办理决定()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6个月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相关法律规定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国家严禁入口不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B、国家限制入口不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C、国家严禁入口能够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D、国家其实不严禁入口未列入能够用作原料入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10、以下对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合约与国内法律有不一样规定的,合用国际合约的规定;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合约与国内法律有不一样规定的,如属于我国申明保存的条款,则仍合用我国国内法合用国际合约的规定;C、国内环境法的效劳优于国际环境合约;D、国际环境合约在我国境内直接合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它变换为国内法(4分×5=20分备选项中有2—4个是切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所有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洁净生产的“洁净”主要表此刻()A、洁净的技术标准B、洁净的能源C、洁净的生产过程D、洁净的产品2、对于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A、全国环境监测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置B、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三级监测站,即国家级、省级、市级监测站C、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在业务上接受其指导D、各级监测站是技术事业单位3、以下哪些行政责任形式属于财富性的环境资源行政责任?()A、责任休业B、罚款C、充公违纪所得D、行政补偿4、将环境外面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是()A、经济刺激方法B、直接收制方法C、间接收制方法D、行政处罚方法5.依据污染的特征,污染可分为()A、生物污染危害B、化学污染危害C、物理污染危害D、放射污染5分×4=20分)1、什么是绿色花费?其包含哪三个层次?2、环境法的特色3、什么是自然资源保护?简述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全国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生态系统中,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所提供的能量,上一位营养级生物通常只能利用其( B )A.1/20B.1/10C.1/5D.1/22.“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出自( C )A.荀况的《王制》B.秦朝的《田律》C.西周的《伐崇令》D.《韩非子内储说上》3.在国际环境法历史上,第一个因跨国界污染引起环境责任的案例是( B )A.太平洋海豹仲裁案B.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C.核试验案D.加拿大金枪鱼案4.下列各项中,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不必考虑的因素是( B )A.环境基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经济上的合理性D.技术上的可行性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研究报告是( A )A.《我们共同的未来》B.《内罗毕宣言》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6.具有正反两方面刺激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 A )A.税收B.财政援助C.低息贷款D.征收排污费和自然资源补偿费7.下列选项中,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B )A.天然气B.淡水C.太阳能D.铂8.有关防治环境污染特别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法律规定,其生态学依据主要是( D )A.“物物相关”律B.“负载有额”律C.“相生相克”律D.“能流物复”律⑴“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当注意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
⑵“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及鼓励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定。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⑸“时空有宜”律:即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有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环境管理中的区域性原则,即往往实行地方法规优先原则。
9.在我国,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 A )A.农民集体所有B.全民所有C.农民个人所有D.无主土地10.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 B )A.实行审批制度B.予以禁止C.征收一定的费用D.进行监视11.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这种表述源于( A )A.1978年《宪法》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C.1982年《宪法》D.1989年《环境保护法》12.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 C )A.可以进行皆伐B.只准进行择伐C.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D.禁止任何性质的采伐13.《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被淘汰的设备( D )A.转让给他人使用的,不得收费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止产生污染C.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D.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14.下列有关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B )A.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B.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C.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争议,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D.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15.《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倾倒未列入附件一和附件二的低毒或者无毒的废弃物,应当事先获得( C )A.紧急许可证B.特别许可证C.普通许可证D.临时许可证16.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 B )A.《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件》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C.《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D.《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7.我国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是( D )A.以捕捞为主B.以加工为主C.以养殖为主D.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18.《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是( D )A.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B.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C.各级人民政府的市政管理部门D.各级交通部门和航政机关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9.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二元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BC )A.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尚未明确规定“目的二元论”B.“二元”是指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C.其前提是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D.“目的二元论”有利于企业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E.它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直接目的两种目的(目的二元论)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20.我国目前征收的自然资源费包括( ACDE )A.开发使用费B.污水处理费C.资源补偿费D.保护管理费E.惩罚性收费(1)我国自然资源税,在立法上称为“资源税”,而且其范围界定较窄,主要指的是矿产资源税。
(2)自然资源税四种形式:从广义上说: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林特产品税、水产品税也属于自然资源税。
21.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 ACDE )A.油类B.含热废水限制性规定C.工业废渣D.城市垃圾E.放射性固体废弃物22.下列选项中,属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是( ABDE )A.农药B.放射性物质C.含热废水D.电磁波辐射E.有机汞23.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主要措施有( BCDE )A.禁止围湖造田B.保护和改善植被C.限制坡地垦荒D.加强林业管理E.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关于水地流失预防措施规定:⑴保护和改善植被;⑵限制坡地垦荒;⑶加强林业管理⑷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24.以下各项中,属于陆地生物资源养护国际公约的有( ABCDE )A.《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公约》B.《世界遗产公约》C.《生物多样性公约》D.《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养护公约》E.《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5.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它是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法律化,是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机关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26.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7.环境噪声:环境噪音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8.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主要表现为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后在干旱和多风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使土地逐渐失去生物生长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29.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国环境法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答:(1)为了提高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地位,许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的国家把环境保护规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2)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少国家规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3)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转变,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4)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
(5)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也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在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部门法中也制定了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新的法律规范。
(6)环境立法的完备化和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30.简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在国际环境法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类环境宣言》是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属于“软法”的范畴,但由于它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信念,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用表现在:(1)第一次概括了国际环境法的原则和规则,其中某些原则和规则成为后来国际环境条约的有约束力的原则和规则。
(2)为国际环境保护提供了政治和道义上所遵守的规范。
(3)为各国制定和发展本国国内环境法提供了可资遵循和借鉴的原则和规则。
31.简述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有关野生植物生长环境保护措施的规定。
答: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环境的主要措施包括:(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依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
(2)要求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监视、监测环境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
(3)建设项目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五、论述题(第1小题8分,第2 小题12分,共20分)32.谈谈我国征收排污费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革方向。
答:(1)缺陷:1排污费的性质不明。
排污费到底是污染损失的补偿、税收还是对企业的经济性处罚,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
2收费标准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导致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治理污染。
3收费的计算方法不合理。
同一排污口排放两种以上有害物质的,只按照其中收费最高的一种污染物计征排污费,而不是按照多种污染物质累计收费,使不同的排污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使削减污染物种类的排污者在经济上得不到实惠,从而无法刺激排污者削减污染物。
4收费的使用不合理。
原来将排污费的80%返还给企业治理污染,造成企业费用负担不均,影响污染治理资金有效地发挥作用,并把治理费用转嫁给了消费者。
对此,国务院于1988年9月颁布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办法》,规定从排污费用于补助重点污染单位治理污染的资金中提取20%-30%,设立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