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一种病理状态,其特征为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只占总白细胞数的1-3%,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这种比例会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身体抵御寄生虫感染以及过敏反应。
因此,当身体出现过敏反应或者寄生虫感染的时候,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多。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会出现病理状态。
症状和表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只会在检查血液时被发现。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超过30%,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皮肤瘙痒•皮疹•呼吸系统症状,如哮喘、咳嗽和呼吸急促•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症状的出现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原因。
当身体对某种物质过敏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过敏症状。
一些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灰尘、宠物皮屑等。
感染某些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寄生生物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感染可能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因为不同的感染类型而变化。
肿瘤某些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可能也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药物和毒物某些药物,如氨苄西林、磺胺、丙戊酸、氯霉素等,以及某些毒物,如有机磷等,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其他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还可能和一些其他疾病有关,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检查和诊断与其他病理状态一样,血液检查是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用方法。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对患者的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计数。
如果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超过正常水平,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进一步的检查可能包括:•食物和药物敏感性测试•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病毒检测•骨髓穿刺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理机制和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全血、骨髓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这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涉及了多个病理机制,包括因遗传因素导致的过度活跃的造血系统以及异常的免疫反应。
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控制原发因素,并且针对相关的临床表现进行处理。
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理机制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某些家族型患者被证实存在单倍体乳头形变基因突变, 另有新近报告发现IL-5GC 基因转座(mEP)可致C/EBPε修正2. 过度活跃造血系统在许多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状况与过度活跃的造血系统有关。
异常活跃的骨髓造血细胞会导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并在全身范围内积聚。
有研究表明,特定的白细胞诱导因子如IL-5和IL-3可能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重要作用。
3. 异常免疫反应在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异常的免疫反应也参与了疾病的形成。
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湿疹等可引发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进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这些异常免疫反应可能由过敏源特异IgE介导或由Th2细胞介导。
二、治疗方法1. 控制原发因素针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原发因素的控制是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的一步。
首先需要确认是否存在过敏源,通过避免暴露于过敏原可以减少体内对其的过敏反应。
其次,对于由过敏源特异IgE介导或由Th2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可以采用药物如抗组胺药、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2. 对相关临床表现进行处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常伴随着一些临床表现,如哮喘、皮肤病变等。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表现,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例如,在哮喘治疗中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对于皮肤病变,可选择外用类固醇或局部抗感染药物等。
3.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每个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CAUES OF EOSINOPHILI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1 REACTIVE EOSINOPHILIA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 Allergic diseases—asthma, atopic dermatitis特应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 allergic rhinitis鼻炎过敏性疾病: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2) Drug reactions—including cytokine infusions药物反应:包括细胞因子浸剂(3) Infection—vir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or fungal(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 coccidioidomycosis球孢子菌病)感染:病毒(HIV)、真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球孢子菌病)(4) Parasitic infection—mostly helminthes寄生虫感染:蠕虫最多见2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OTHER DISEASES其它疾病相关性嗜酸细胞增多症(01) Eosinophil-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eosinophilic esophagitis,gastroenteritis嗜酸粒细胞相关性胃肠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和胃肠炎(02) Skin—bullous pemphigoid大疱性类天疱疮, urticaria荨麻疹, eosinophilic cellulitis嗜酸性蜂窝织炎,韦尔综合征, episodicangioedema分成片断的血管性水肿皮肤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荨麻疹、嗜酸性蜂窝织炎、片断性血管性水肿(03) Pulmonary—eosinophilic pneumonia, 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呼吸道: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04) Neurologic—eosinophilic meningitis神经系统: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05) Autoimmune—Churg-Strauss syndrome, eosinophilic fasciitis嗜酸[细胞]性筋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Churg-Strauss综合症、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06)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hyperimmunoglobulin E syndrome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Omenn’ssyndrome原发性免疫缺陷: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Omenn氏综合症(07) Post-transplantation status—liver (in association with immunosuppression)脏器移植后状态:肝移植相关性免疫抑制(08) Transplant rejection—lung, kidney, liver移植后排异反应:肺、肾和肝移植(09) Malignancy—Hodgkin’s disease, solid tumors恶性肿瘤:霍奇金病、实体肿瘤(10) Hypoadrenalism—Addison’s disease, adrenal hemorrhage肾上腺功能减退:Addison氏病、肾上腺出血(11) Renal—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nephritis, eosinophilic cystitis膀胱炎, dialysis透析肾疾病: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膀胱炎、透析3 PRIMARY CLONAL EOSINOPHILIA原发性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 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 Acute eosinophilic leukemia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with eosinophili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eosinophili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5) Myeloblastic disorders with eosinophilia成髓细胞疾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6)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with eosinophilia骨髓增殖性疾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7) Systemic mastocytosis with eosinophilia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FIP1L1-PDGFRA fusion gene–positive diseaseFIP1L1-PDGFRA融合性基因阳性疾病4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A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文注释】1、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即Job综合征,又称姚皮炎综合征、慢性肉芽肿病变异型、Buckley综合征等。
生理性变化、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感染性疾病、肿瘤、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任何原因引起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 > 0.5×109/L,即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分为以下几种程度:常见原因生理性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
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发生轻至中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花粉症等。
药物引起一些药物反应可导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抗疟疾药、β- 内酰胺类、环丙沙星、糖肽类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心血管药物、抗惊厥药等。
药物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比较少见且大多不严重,但是临床用药中仍需要注意。
感染性疾病1)寄生虫感染:特别是当其侵犯肠道外组织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更显著。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寄生虫感染主要有:血吸虫、肺吸虫、肝吸虫、蛲虫蛔虫、钩虫、疟原虫、弓形虫等。
2)有些真菌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曲霉菌。
3)逆转录病毒感染有时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人类嗜T 细胞病毒HTLV-II 和HTLV-I 感染、HIV 感染。
4)结核,特别是淋巴结干酪样结核也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肿瘤1)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约0.5% 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支气管肺癌、宫颈癌、胃癌、直肠癌等;2)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霍奇金病也可有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其他淋巴瘤则少见;4)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类癌亦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风湿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可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正常情况下,体内的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其细胞质含有颜色鲜明的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阳性染色物质,使得它们在染色后显得呈酸性(eosinophilic)。
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所占的白细胞比例很小,通常不超过5%。
当外周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超过相应的正常范围时,就被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在成年人中,一般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定义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主要受到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5(IL-5)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感染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碱性蛋白(MBP),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来消灭寄生虫。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它可能与其他病理状态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没有明显的病因可发现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来说,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一般血液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其他疾病的结果,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要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理状态,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一种由于体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引起的疾病。
它可以是独立的健康问题,也可以是其他潜在疾病的兆症之一。
本文将详细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可能病因,并介绍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人群携带有特定基因突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生成与功能失调。
例如,HERC2基因突变与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IL5基因等与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和成熟相关的基因异常,可能会导致该疾病。
二、感染感染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之一。
各种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和寄生虫蠕虫感染都能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例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以及真菌感染等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关。
三、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机体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在局部引起血管扩张和渗出。
这些物质激活了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导致其数量异常增多。
例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以及气喘等也可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四、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现象。
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五、其他疾病和药物某些特定疾病和药物使用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白血病、淋巴瘤以及感染性单核细胞性肝炎等都可以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此外,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利福平等也会在一些患者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副作用。
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个别患者来说,并无需特殊处理或治疗。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基础疾病相关),必要时需要进行针对原发因素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1. 对于感染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首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期消除感染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一种与炎症或过敏反应相关的病理状态。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很少,但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显著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白细胞,其胞质内含有大量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含有酸性染料,例如嗜酸性染料。
在炎症或过敏反应中,嗜酸性颗粒会释放出一些活性物质,例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这些物质对炎症或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进展起着重要作用。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rimary Eosinophilia)是一种少见的骨髓疾病,其特征是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这种疾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的结果,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
其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器官的受累程度,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发热、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主要是基于血液和骨髓检查。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通常超过绝对值的1.5×10^9/L,而骨髓活检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加。
此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在治疗上,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通常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和抗过敏治疗。
同时,还应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粒细胞增多,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对于症状明显或合并危及生命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治疗。
与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是暂时性的,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哮喘、慢性鼻窦炎等。
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因此,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进一步评估是必要的。
在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导读有时在血常规报告单,会发现其中一项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时医生会说不用管,有时会仔细问孩子情况。
如果孩子有些湿疹、哮喘,家长觉得有事,医生会说没事;但有时家长觉得没啥事时,或者孩子伴随其他症状时,医生会进一步做其他检查,让过段时间复查血常规、甚至还会进行CT、胸穿等检查。
那到底什么时候不用处理,什么时候要担心呢?今天咱们说说。
目录1. 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2.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 什么原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 查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怎么办?5. 有哪些症状提示有问题,需要哪些检查?6. 没症状,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治疗吗?一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一种,在骨髓制造,运输到血液和组织中,组织中的数量要远大于血液,主要位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脾脏、淋巴结等。
嗜酸性粒细胞明确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但目前认为其在机体免疫中起到不少作用,免疫包括抗感染和过敏,所以该细胞在这两方面起作用。
•在抗感染中,其主要能限制寄生虫的感染,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但大多数细菌和病毒感染和该细胞无关);能释放炎性介质,可促进炎症,也有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过敏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减轻过敏反应,也可能有直接参与、导致过敏反应更强的作用;还可能是因为过敏反应而增高、在组织部位导致炎症反应增加。
•哦,还得加一条,因为免疫系统还有消除机体自身隐患的作用,比如消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检测上也可以发挥作用,至于是啥,还没搞清楚。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部位是皮肤、呼吸(肺)、消化系统(食管、胃肠道),心脏和神经系统也会受累[1],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导致症状时,多会累及这些部位。
二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情况下,在血液里面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为0 ~ 0.5 ×10^9/L(500/uL),如果大于这个数目,就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