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物质的性质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通过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表现出来的特点。
物理性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密度密度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它表示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密度的大小可以反映物质的紧密程度,通常用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来表示。
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很大,因此密度成为了物质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1.2 熔点和沸点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的另一种重要的物理性质,它们分别表示了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和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变温度。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熔点和沸点,这些温度数值可以提供物质的物理特征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验中对不同物质进行区分和定性分析。
1.3 导电性和热传导性导电性和热传导性是物质的另外两种物理性质,它们分别描述了物质对电流和热量的传导能力。
金属等电子云自由度大的物质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而绝缘体则相反。
这些性质对于材料的选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4 折射率折射率是描述物质对光的折射能力的物理性质,它反映了不同介质对光线传播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折射率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成分和结构,因此可以作为区分和鉴别物质的重要特征。
1.5 光学性质光学性质是物质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偏振等现象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对光的交互行为。
不同物质的光学性质各异,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反映了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能力。
物质的化学性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反应而保持稳定的能力。
不同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到物质的保存和使用。
2.2 化学反应性化学反应性是物质的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质,它描述了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和规律。
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性差异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化学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形成。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必背(最新编写)左右一、有机物种类及性质1. 分子式:有机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其分子式表示了化学元素的化合形式和数量。
2. 构造:有机物的分子由一定量的原子或原子集合而组成,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可能相互结合成共价键,形成不同构造的有机物。
3. 键类型:有机物由不同键类型组成,常见的有共价键、金属键和非金属键。
4. 无机化合物:也称单质,是由单个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金属类的或者非金属元素或质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物理性质1. 密度:指有机物占据单位体积内含物质的量,可以衡量有机物的质量。
2. 熔点:指的是物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液态化的温度,要熔化有机物,需要达到比其他物质更低的温度。
3. 沸点:是指quid物质化为气体时所需要的温度,其高低取决于有机物的分子式。
4. 介电常数:介电常数指的是有机物在外界电场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电抗性,此性质可用来判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化学性质1. 稳定性:指的是当有机物被加热、冷却或酸化时其分子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
2. 氧化性:是指可能酸化有机物,这取决于物质的分子式中非金属结构的数量。
3. 化学反应性:指的是有机物和该物质的化学反应,反应可能是缩合、聚合、氧化、缩聚等。
4. 溶解性:是指有机物在溶解性介质中被溶解度的程度,取决于物质分子内含异性电子对介质原子间的作用。
四、有机物的类分:1. 烃类:烃有多种构造,其中有由甲烷、乙烯和乙炔等构成的脂肪族烃、芳香族烃和烷烃等。
2. 无水醇类:是由醇类和不饱和化合物构成的有机物,它通常可以分为烯醇、醛醇、酮醇和酸醇等几类。
3. 酸类:是由酸根所组成的有机物,酸根可以是一元酸根如硫酸根、氯酸根和磷酸根等,也可以是微簇单质如硝酸根和硫酸根等。
4. 酯类:是由酯组成的有机物,可以分为单酯、双酯、三酯和共轭酯等不同类型,而它们的性质均因不同的结构而有所不同。
五、有机反应:1. 缩合反应:是由两个分子结合而形成较大分子的反应,一般只发生在具有合适的结构的化学物质之间。
化学新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化学科目的考试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新高考化学考试,下面将对化学新高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2. 物质的性质-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性质比较-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反应特点3.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二、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和温度的关系2.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三、溶液及溶液的配制1.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及其区别- 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的特点比较2.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方法 - 浓度的转换关系3. 溶液的配制- 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四、电化学1. 电解与电解质- 电解的概念及其条件-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2. 电池和电解池- 电池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电解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五、有机化学1. 有机物的特点和结构- 有机物的共价键特点- 碳原子的价层及其杂化方式- 碳链的分类及其命名规则2. 有机反应及应用- 氧化、还原与酯的制备反应- 烷烃和烯烃的重要反应类型- 功能团的概念及其在化合物中的反应性表现综上所述,化学新高考的知识点主要涉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及溶液的配制、电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等方面。
考生应熟悉每个知识点的概念、特点和相关计算方法,并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合理的复习,相信大家能够在化学新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
高中理化性质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物态和性质1. 物质的物态物质在常温下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排列有序,表现出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流动;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表现出固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能流动;气态物质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弱,表现出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流动。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的性质。
化学性质主要有燃烧性、氧化性、还原性、水解性、酸碱性等。
3.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颜色、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等。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是化学反应中无法被分解为更简单物质的化学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成分。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成分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化学反应中可以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照一定的物态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成其组成部分。
4.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中子是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原子的结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5.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按照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分子的结构是由原子间的化学键和分子的空间构型组成。
三、物质的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的价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共有电子是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价电子轨道中的电子。
2.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一种强相互作用力。
4. 分子结构分子结构是由原子间的共价键构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由分子模型和电子云构成模型来描述。
高中化学物质性质总结高中化学主要涉及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是区分不同物质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大类。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其中包括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等。
颜色是物质在可见光中吸收和反射特定波长光线的结果,不同物质的颜色由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电子能级决定。
气味是由物质在空气中揮发的分子所引起的,不同物质的气味由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功能基团决定。
硬度是物质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常用莫氏硬度表征,不同物质的硬度由其晶格结构和键的类型决定。
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粒子紧密程度,不同物质的密度由其分子量和结构决定。
化学性质是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够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燃烧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燃烧性是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生燃烧的过程,不同物质的燃烧性由其化学结构决定。
稳定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和键的稳定性有关。
活泼性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与元素的电子结构和电负性有关,活泼性大的物质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氧化性是指物质接受氧气或失去电子的能力,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还原性是指物质失去氧气或获取电子的能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物质的性质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物质的物态可以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稳定;液态物质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易受外界影响;气态物质既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小,容易扩散。
另外,物质还可以根据其溶解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可溶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
可溶性物质具有较大的亲水性或亲油性,能够与溶剂相互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不溶性物质则无法与溶剂相互混合。
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高考化学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常见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机物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其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物理性质:1. 纯净、无色、无味、无毒的醇类物质举例来说,甲醇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液体,熔点为-97.6°C,沸点为64.6°C,密度为0.79 g/cm³。
乙醇是一种无色、有酒精味的液体,熔点为-114.1°C,沸点为78.4°C,密度为0.79 g/cm³。
它们在水中溶解度较大。
2. 纯净、无色、无臭、易燃的醛类物质例如,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味的液体,熔点为-92°C,沸点为-21°C,密度为0.815 g/cm³。
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3. 纯净、无色、无味、不燃的酮类物质例如,丙酮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95°C,沸点为56°C,密度为0.79 g/cm³。
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4. 纯净、有颜色、有 odor、沸点和熔点较高的酚类物质例如,苯酚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晶体,熔点为42.4°C,沸点为182°C,密度为1.06 g/cm³。
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二、常见无机物的物理性质无机物是由非金属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无机物的物理性质:1. 纯净、白色、无味、无毒的氧化物例如,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的粉末,熔点为2572°C,沸点为2850°C,密度为3.34 g/cm³。
氧化铝是一种白色的粉末,熔点为2050°C,沸点为2980°C,密度为3.95 g/cm³。
2. 黄色、有臭气、有毒的氯化物例如,氯化银是一种黄色的晶体,熔点为455°C,沸点为1560°C,密度为5.56 g/cm³。
化学物质的常见性质总结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本文将对常见的化学物质性质进行总结,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特殊性质。
一、物理性质1.密度: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常用于确定物质的浮沉性质。
2.颜色:不同的物质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熔点和沸点: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熔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4.溶解性: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性,可溶性物质会在溶剂中形成溶液,而不溶性物质则会以悬浮物的形式存在。
二、化学性质1.反应性:化学物质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2.氧化性:某些物质具有与氧气或氧化剂发生反应的能力,被氧化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3.还原性:某些物质具有与还原剂发生反应的能力,被还原的物质叫做氧化剂。
4.酸碱性:物质可以根据其在溶液中生成的离子来判断其是酸性还是碱性。
5.氧化数:指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状态,用来描述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情况。
三、特殊性质1.电导性:某些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这是因为其溶解后会生成可以移动的离子。
2.磁性:部分物质在外加磁场下会表现出吸引或排斥的性质,这是由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产生的。
3.放射性:某些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放出α、β、γ粒子或电磁波,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通过对化学物质的常见性质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这对于化学工业生产、实验研究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所提到的性质只是化学物质性质的一小部分,具体的性质还包括凝固性质、光学性质、燃烧性质等。
进一步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化学物质,为人类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磷化学知识点高中总结一、磷的性质1. 物理性质磷是一种黄白色固体,常温下呈现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晶体。
磷具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即白磷和红磷。
白磷是常见的形态,它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发出绿色荧光,因此需要存放在水中或惰性气体中。
红磷则比较稳定,是不溶于水的黑色粉末状固体。
2. 化学性质磷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能和许多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磷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磷,也能和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磷。
此外,磷还能和金属形成金属磷化物,如和铝反应生成磷化铝。
3. 同位素磷拥有多种同位素,其中最常见的是磷-31,它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磷同位素,占据了地壳中的85%。
二、磷的化合物1. 磷的氧化物磷的氧化物包括五氧化二磷(P4O10)、三氧化二磷(P2O3)、一氧化二磷(P2O)等。
其中,五氧化二磷是最常见的一种氧化物,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可溶于水生成磷酸。
2. 磷酸盐磷酸盐是磷的重要化合物,它们在生物体内起到多种重要的作用。
磷酸盐通过水解生成磷酸根离子,可与钙、钠、镁等金属形成不同的盐类。
常见的磷酸盐包括磷酸三钙(Ca3(PO4)2)、磷酸二氢钾(KH2PO4)等。
3. 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磷化合物,它们常用于农药、医药和合成材料等领域。
有机磷化合物可分为磷酸酯类、磷腈类、磷酰胺类等多种类别,它们在生产和应用中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磷的应用1. 农业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磷肥的施用能够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磷肥通常以磷酸盐的形式添加到土壤中,为作物提供充足的磷营养。
2. 农药农药中常含有有机磷化合物,它们具有杀虫、除草、杀菌等作用,能够起到保护作物和提高产量的作用。
3. 医药有机磷化合物在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磷酸肌酸盐是一种重要的肌肉营养物质,具有增强肌肉功能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4. 材料磷化合物在合成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磷酸酯类化合物可用于阻燃材料的生产,磷化铝可作为防腐蚀材料使用。
化学知识点归纳物质的性质与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旨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化学中,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是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分类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反映物质本质和特征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无需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颜色和形态:包括物质的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
(2)密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紧密程度。
(3)熔点和沸点: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温度。
(4)电导率:物质导电的能力。
(5)溶解性: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燃性:物质在氧气存在下燃烧的性质。
(2)反应性: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3)氧化性: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能力。
(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够还原其他物质的能力。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划分,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两个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指只包含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物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1)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手段进一步分解,如氢、氧、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两种。
(1)均匀混合物:均匀混合物又称溶液,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而得到的物质,不易分离,如盐水、酒精溶液等。
(2)非均匀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以不均匀的方式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如沙和水的混合物、砂浆等。
三、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分类是化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高中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归纳1.颜色的规律(1)常见物质颜色① 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棕红色:Fe(OH)3固体、Fe(OH)3水溶胶体等.② 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黄色:难溶于水的金、碘化银、磷酸银、硫磺、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溶于水的FeCl3、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等.浅黄色:溴化银、碳酦银、硫沉淀、硫在CS2中的溶液,还有黄磷、Na2O2、氟气.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③ 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碘水浅棕色、碘酒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等④ 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硝酸铜、溶液中淀粉与碘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浅蓝色:臭氧、液氧等蓝色火焰: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的火焰.甲烷、氢气火焰(蓝色易受干扰).⑤以绿色为色的物质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绿色:浓CuCl2溶液、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深黑绿色:K2MnO4.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⑥ 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K+离子的焰色等.⑦ 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怠、氧化铜、四氧化三铁、硫化亚铜(Cu2S)、硫化铅、硫化汞、硫化银、硫化亚铁、氧化银(Ag2O).浅黑色:铁粉.棕黑色:二氧化锰.⑧ 白色物质★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3,PbSO4;★难溶于水的但易溶于稀酸:BaSO3,Ba3(PO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 S,Fe(OH)2,Ag2SO3,CaSO3等;★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不完全反应的:MgO.⑨ 灰色物质石墨灰色鳞片状、砷、硒(有时灰红色)、锗等.(2)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颜色① 水合离子带色的:Fe2+:浅绿色;Cu2+:蓝色;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l4(H2O)2] 2-;MnO4-:紫色:血红色;: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②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3)主族金属单质颜色的特殊性ⅠA,ⅡA,ⅣA,ⅤA的金属大多数是银白色.铯:带微黄色钡:带微黄色铅:带蓝白色铋:带微红色(4)其他金属单质的颜色铜呈紫红色(或红),金为黄色,其他金属多为银白色,少数为灰白色(如锗). (5)非金属单质的颜色卤素均有色;氧族除氧外,均有色;氮族除氮外,均有色;碳族除某些同素异形体(金钢石)外,均有色.2.物质气味的规律(常见气体、挥发物气味)① 没有气味的气体:H2,O2,N2,CO2,CO,稀有气体,甲烷,乙炔.② 有刺激性气味:HCl,HBr,HI,HF,SO2,N O2,NH3•HNO3(浓液)、乙醛(液).③ 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气体和挥发物:Cl2,Br2,甲醛,冰醋酸.④ 稀有气味:C2H2.⑤ 臭鸡蛋味:H2S.⑥ 特殊气味:苯(液)、甲苯(液)、苯酚(液)、石油(液)、煤焦油(液)、白磷.⑦ 特殊气味:乙醇(液)、低级酯.⑧ 芳香(果香)气味:低级酯(液).⑨ 特殊难闻气味:不纯的C2H2(混有H2S,PH3等).3.熔点、沸点的规律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105Pa)时,称正常沸点.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1)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2)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① 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② 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而氦是熔点(-272.2℃,26×105Pa)、沸点(268.9℃)最低.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ⅡB族Zn,Cd,Hg及ⅢA族中Al,Ge,Th;ⅣA族的Sn,Pb;Ⅴ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3)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但也有低的).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其判断思路是:① 结构性质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大,则熔、沸点也相应高.如烃的同系物、卤素单质、稀有气体等.②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化学式也相同的物质(同分异构体),一般烃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烃的衍生物中醇的沸点高于醚;羧酸沸点高于酯;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则熔点越低.如:油酸甘油酯常温时为液体,而硬脂酸甘油酯呈固态.上述情况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小而沸点高的三种气态氢化物:NH3,H2O,HF比同族绝大多数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得多(主要因为有氢键). (4)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① 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LiNaI.4.物质溶解性规律(1)气体的溶解性① 常温极易溶解的NH3[1(水):700(气)] HCl(1:500)还有HF,HBr,HI,甲醛(40%水溶液—福尔马林).② 常温溶于水的CO2(1:1) Cl2(1:2)H2S(1:2.6) SO2(1:40)③ 微溶于水的O2,O3,C2H2等④ 难溶于水的H2,N2,CH4,C2H2,NO,CO等.(2)液体的溶解性① 易溶于水或与水互溶的如: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② 微溶于水的如:乙酸乙酯等用为香精的低级酯.③ 难溶于水的如:液态烃、醚和卤代烃.(3)固体的水溶性(无机物略)有机物中羟基和羧基具有亲水性,烃基具有憎水性,烃基越大,则水溶性越差,反而易I溶于有机溶剂中.如:甲酸、乙酸与水互溶,但硬脂酸、油酸分子中因—COOH比例过少反而不溶于水而溶于CCl4,汽油等有机溶剂.苯酚、三溴苯酚、苯甲酸均溶于苯.(4)从碘、溴、氯的水溶液中萃取卤素的有机溶剂如:苯、汽油、乙醚、乙酸乙酯、CCl4、CS2等.(5)白磷、硫易溶于CS2(6)常见水溶性很大的无机物如:KOH,NaOH,AgNO3溶解度在常温超过100g(AgNO3超过200g).KNO3在20℃溶解度为31.6g,在100℃溶解度为246g.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甚少的物质常见的只有NaCl.(7)难溶于水和一般溶剂的物质① 原子晶体(与溶剂不相似).如:C,Si,SiO2,SiC等.其中,少量碳溶于熔化的铁.② 有机高分子:纤维素仅溶于冷浓H2SO4、铜氨溶液和CS2跟NaOH作用后的溶液中,已热固化的酚醛树脂不溶于水或一般溶剂.5.常见的有毒物质(1)剧毒物质白磷、偏磷酸、氰化氢(HCN)及氰化物(NaCN,KCN等)砒霜(As2O3)、硝基苯等.CO(与血红蛋白结合),Cl2,Br2(气),F2(气),HF,氢氟酸等.(2)毒性物质NO(与血红蛋白结合),NO2,CH3OH,H2S.苯酚、甲醛、二氧化硫、重铬酸盐、汞盐、可溶性钡盐、可溶性铅盐、可溶性铜盐等.这些物质的毒性,主要是使蛋白质变性,其中常见的无机盐如:HgCl2,BaCl2,Pb(CHCOO)2;铜盐也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但毒性较小,此外铍化合物也有相当的毒性.钦酒过多也有一定毒性.汞蒸气毒性严重.有些塑料如聚氯乙烯制品(含增塑剂)不宜盛放食品等.高中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1、SO2能作漂白剂。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总结一、物质颜色赤:Cu(紫红或红色) Cu2O(红) Fe2O3(红棕) Fe(OH)3(红褐) Br2(深红棕色液体) NO2(红棕) 红磷(红) 在空气中久置的苯酚固体(粉红) Fe(SCN)3(红色,可溶于水)黄:Na2O2(淡黄) AgBr(浅黄) AgI(黄) S(黄) Cl2(黄绿) 蛋白质加浓硝酸钠的焰色久置的浓硝酸(溶有NO2)绿:Fe2+(淡绿)黑:铁粉FeO Fe3O4FeS CuS Ag2S MnO2(粉末) (均难溶于水)蓝:Cu2+/Cu(H2O)2+(蓝)Cu(OH)2CuSO4·5H2O Cu(NH3)42+(深蓝)紫:MnO4−Fe3+与苯酚反应钾的焰色(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I (紫黑色固体)白:无水CuSO4、AgCl、BaSO4、CaCO3、Na2O、MgO、Al2O3、Fe(OH)2、Al(OH)3、Mg(OH)2、Na2CO3、NaHCO3、三溴苯酚(难溶于水)、H2SiO3白烟:HCl与NH3反应;HNO3与NH3反应火焰:淡蓝色:H2、CO、CH4、S在空气燃烧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黄色:Na的燃烧黄色:Na的燃烧二、常见物质的气味刺激性气味:HX Cl2NH3NO2SO2乙醛甲醛臭鸡蛋气味:H2S特殊臭味:电石生产的乙炔(含PH3、H2S)特殊气味:C6H6苯酚香味:酯类化合物三、溶解性(一)相似相溶原理1. 离子化合物大都易溶于极性溶剂(水);2.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水):(1)NH3、SO2、HX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水;(2)小分子醇(如甲醇、乙醇、1-丙醇、乙二醇、丙三醇)、小分子醛(如甲醛、乙醛、丙醛)、小分子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乙二酸)、葡萄糖、果糖等,都有一定的极性,易溶于极性溶剂水;3. 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苯、CCl4):Br2、I2是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苯、CCl4);S易溶于非极性溶剂CS2;有机物往往是非极性分子或极性较弱,易溶于有机溶剂。
物质的理化性质总结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理化性质是指物质在理化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态变化、化学性质以及其他与物质结构、组成等相关的性质。
下面将对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物态变化1. 相变:物质在不同温度或压力下由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变化。
常见的相变有固态转液态(熔化)、液态转固态(凝固)、液态转气态(蒸发/沸腾)、气态转液态(凝结)、固态转气态(升华/脱水)等。
2. 熔点和沸点:物质在特定的温度下发生熔化或沸腾的温度称为熔点和沸点。
熔点是固体转液体的温度,沸点是液体转气体的温度。
3. 气体的压力、温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气体的压力与温度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其中P为压力,V为体积,T为温度,n为物质的物质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量。
二、化学性质1. 氧化还原反应:指物质与氧化剂反应产生氧化反应或与还原剂反应生成还原物的反应。
氧化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物和还原物在反应中的电荷发生变化。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氧化物与还原物的反应等。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溶液混合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反应。
酸溶液含有H+离子,碱溶液含有OH-离子,在中和反应中,H+和OH-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盐。
3.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放热反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燃烧反应。
燃烧反应是一种氧化反应,常见的燃烧反应包括有机物的燃烧和金属与氧气的燃烧等。
4.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根据溶液酸碱性质改变颜色的物质。
常见的指示剂有酚酞、酚红、甲基橙等,其中酚酞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碱性溶液中呈黄色。
三、其他相关性质1. 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
常用符号ρ表示,计量单位为kg/m³。
密度反映了物质在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是物质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2. 溶解度:物质溶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溶液中的最大浓度。
物质物理性质F 2:浅黄绿色气体,与水可反响。
Cl 2: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压强为1001.15⨯Pa 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氯。
液氯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
氯气有毒,有强烈刺激性,1体积水能够溶解约2体积氯气。
Br 2:盛有溴试剂瓶中,下层深红棕色液体为溴,上层橙色溶液为溴水,在溴水上部空间充满红棕色溴蒸气。
易溶解于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I 2 :紫黑色固体。
常压下加热,不经过溶化就直接变成紫色蒸汽,蒸汽遇冷,重新凝成固体。
易溶解于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NaCl :在Cl 2中剧烈燃烧,并生成白色NaCl 晶体。
CuCl 2:Cu 在Cl 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CuCl 2颗粒,2CuCl 溶液存在黄色-24][CuCl 与蓝色+242])([O H Cu 。
稀溶液中为蓝色,浓溶液中呈黄色,在中等浓度溶液中呈现黄、蓝复合色--绿色HCl :H 2在Cl 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同时产生大量热,空气里易跟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
在0℃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500体积德HClPCl 3与PCl 5:P 在Cl 2中燃烧,出现白色烟雾是无色液体PCl 3与白色固体PCl 5。
AgF :可溶白色固体AgCl :难溶白色固体AgBr :难溶浅黄色固体AgI :难溶黄色固体43PO Ag :黄色固体,能溶于3HNOS :一种淡黄色晶体,俗称硫磺,密度大约是水两倍,很脆,容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容易溶于二硫化碳,硫熔点是112.8℃,沸点是℃SCu 2:黑色沉淀 FeS :黑色沉淀4CaSO :白色固体,石膏〔4CaSO ·O H 22〕在自然界以石膏矿大量存在。
给石膏加热到150~170℃时,石膏就失去所含大局部结晶水而变成熟石膏〔42CaSO ·O H 2〕,熟石膏跟水混合成糊状物后很快凝固,重新变成石膏。
4ZnSO :无色晶体,俗称皓矾。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总结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①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
②同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
③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
④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
⑤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⑦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
⑧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⑨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
高中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前往大学和日后从事的职业都与其中的知识有关。
本文将讨论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是指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前提下,物质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密度、电导率、热导率等。
这些物理性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判断和分离不同的物质。
密度
物质的密度是指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它是衡量物质分子紧密程度的重要参数。
密度高的物质通常比低密度物质更紧密,如铁的密度为7.87g/cm³,而木材的密度仅为0.3g/cm³。
因此,密度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物质。
电导率
电导率是指物质导电的能力,又称电导。
金属和水是两种电导性能最好的物质。
它们的电子排列特别稳定和特殊。
此外,金属中的电子是自由电子,可以自由地在物质中传导电子。
由于电导率的高低是延伸至整个物质中的,因此,电导率也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物质。
热导率
物质的热导率是指材料的导热性能,是将热量传递到材料内部的能力。
热导率高,说明物质对温度的改变会有更强的反应。
例如,铜的热导率非常高,铜盘可以更快地加热。
因此,在决定所需材料时,热导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物质的物理性质对于人们的生产和实验都非常重要,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主要内容之一。
高中生千万不要忽视物质的物理性质,只有充分理解和了解这些性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物理性质总结
1、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
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3、熔沸点、状态:
①同族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减小,同族非金属从上到下熔沸点增大。
②同族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熔沸点从上到下增大,含氢键的NH3、H2O、HF反常。
③常温下呈气态的有机物: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烃、一氯甲烷、甲醛。
④熔沸点比较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一定。
⑤原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共价键,离子晶体熔化只破坏离子键,分子晶体熔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⑥常温下呈液态的单质有Br2、Hg;呈气态的单质有H2、O2、O3、N2、F2、Cl2;常温呈液态的无机化合物主要有H2O、H2O2、硫酸、硝酸。
⑦同类有机物一般碳原子数越大,熔沸点越高,支链越多,
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之间:正>异>新,邻>间>对。
⑧比较熔沸点注意常温下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如:白磷>二硫化碳>干冰。
⑨易升华的物质:碘的单质、干冰,还有红磷也能升华(隔绝空气情况下),但冷却后变成白磷,氯化铝也可;三氯化铁在100度左右即可升华。
⑩易液化的气体:NH3、Cl2 ,NH3可用作致冷剂。
4、溶解性
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
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
苯酚微溶。
③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
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5、密度
①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
②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③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
④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6、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并能导电的单质一定都是金属 ?不一定:石墨有此性质,但它却是非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