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中医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荨麻疹的定义和病因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呈现红色、肿胀、瘙痒的风团,可伴有丘疹、水疱、水肿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包括药物、食物过敏、感染、寒冷、阳光照射、体力劳累等原因均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中医对荨麻疹的理解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内因主要是体质虚弱,脾虚湿浊等。
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1.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
具体包括:•望诊:观察皮肤病灶的大小、形态、色泽和分布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的瘙痒声音、情绪变化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过敏源等方面的情况。
•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诊断脉搏等方法来获得体质特点。
2. 辨证要点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要点主要包括:•寒热辨证:根据病人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将荨麻疹分为寒热型,然后再根据寒热内动、寒热外袭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湿燥辨证:根据皮肤病灶是否有水疱、水肿等进行湿燥辨证。
湿燥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湿热型、湿邪蕴结型等,然后再根据湿热蕴结、风寒湿毒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气血辨证:根据病人精神状态、舌质、脉象等进行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气虚血瘀型等,然后再根据气虚血瘀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3. 施治方法中医治疗荨麻疹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的方法。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地黄、黄连、连翘、柴胡、当归等,以及对应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调配。
•外治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外用药物进行外治,如石膏、槐角、地骨皮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简介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病程持续6周以上,以皮肤出现反复发作的痒疹为特点。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复杂,常与过敏、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传统西医常以抗组胺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但长期使用抗组胺药物可能出现药物依赖和耐受性等问题。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综合治疗手段,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通过对患者病理症状的综合分析,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不同类型,并针对每一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分型。
1. 风热郁火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红肿,伴有明显的热感,或者疹子较大、较密集。
舌苔黄腻,舌质偏红。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退热。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
2. 湿热蕴脾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湿疹或丘疹,伴有明显的湿气,容易出汗,腹胀便溏。
舌苔黄腻或厚腻,舌体较肥胖。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健脾祛湿。
常用方剂:四逆汤、平胃散。
3. 气血两虚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红疹较不明显,反复发作,伴有乏力、面色苍白、舌淡红、脉细弱等虚证表现。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调理脏腑。
常用方剂:四物汤、归脾汤。
4. 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患者皮肤瘙痒、色泽暗淡,病程较长,或有肾虚症状,如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等。
舌质暗红,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肝益肾,润燥止痒。
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巴戟天地黄丸。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除了根据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外,中医还有其他辨证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1.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方法,即将中药煎剂加热至一定温度,使药液蒸气直接作用于患处。
中药熏洗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地龙、白芷、皂角刺等。
2. 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煎剂蒸气敷布于患者全身或局部,通过中药的挥发成分作用于皮肤,起到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金银花、白头翁等。
中医治疗荨麻疹良方一、荨麻疹的概念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致病原因很多,对某种食物(如鱼虾)等、药物(如青霉素、痢特灵等)、生物制品、微生物的产物或吸入花粉灰尘等过敏时,均可发生荨麻疹。
胃肠道障碍、寄生虫、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及外界物理化学性刺激,均能引发。
二、荨麻疹的症状本病的特点是皮肤突然出现从米粒到手掌大小的风团,略隆起,色淡红、鲜红或苍白,形状不一,经几分钟或数小时最长时间不超过24小时即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一日内可发作数次,有的常在某一时间发作。
发作时常伴有奇痒、刺痛或烧灼感。
风团可发生在全身皮肤的任何部位,如发生在胃肠,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生在喉头粘膜,则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者1~2周可愈。
持续6周以上则称为慢性荨麻疹,可反复发作,经年累月不愈。
三、治疗荨麻疹的处方处方一蝉蜕15克,浮萍15克,麻黄5克,连翘12克,赤小豆12克,桑白皮12克,白鲜皮12克,蛇床子12克,地肤子12克。
偏于风寒,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偏于风热,加葛根12克,牛蒡子12克;夹湿,加苍术15克,泽泻15克;痒甚者,加徐长卿10克;风疹块弥布全身,加川芎10克,赤芍10克;上半身重者,加羌活6克;下半身重者,加独活6克。
上药先用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每日1剂。
用于急性荨麻疹。
处方二乌梢蛇15克,黄芪2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刘寄奴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荆芥穗6克,苦参6克,露蜂房6克,雄黄2克。
偏寒邪,重用荆芥穗,加桂枝10克;偏热邪,加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偏湿邪,加苍术12克,羌活12克;腹痛,恶心,加白芍3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喉头水肿,重用生地至30克,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瘙痒难忍,加地肤子12克,蛇床子12克,白鲜皮15克;情绪易激动,加龙胆草10克,合欢皮30克;日久不愈,加桂枝10克,乌梅10克,乌蛇肉10克。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丘疹性荨麻疹的中医疗法简介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表现为短时间内出现红肿,瘙痒的丘疹。
中医学认为,丘疹性荨麻疹属于“风疹”范畴,多由风热或风寒湿毒引起。
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治疗丘疹性荨麻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疗法,供参考。
中医疗法中药外用1.穿心莲:将穿心莲鲜品捣烂,敷于患处,可起到清热解毒、止痒的效果。
2.紫草:将紫草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能够退红肿、止痒。
3.苦参:将苦参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搅拌成糊状,涂抹在丘疹上,对痒症有一定缓解作用。
中药内服1.金银花茶: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痒作用。
将金银花晒干,加水煮沸后,当作茶饮服用,可缓解荨麻疹症状。
2.荆芥煮饮:将荆芥草研磨后用开水冲泡,含服药液,每日2-3次,可起到解表散寒、活血祛湿的效果。
食疗调理1.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易导致体内风热上升,加重荨麻疹症状,因此患者应忌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等。
2.多食清淡食物:荨麻疹患者宜多食用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有助于清热解毒、调节身体平衡。
3.忌烟酒刺激:烟酒对于丘疹性荨麻疹患者会产生刺激作用,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应忌烟酒。
中医药汤剂1.防风草根煎剂:取防风草根、黄芩各30克,加水煎煮后服用,可缓解病情。
2.烧败毒散:将烧败毒散10克,泡水冲服,每日2次,能够起到清热解毒、止痒的作用。
3.皂角刺汤:取皂角刺、丁香各20克,加水煎煮后当茶饮服用,可舒展经络、消散风热。
注意事项1.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盲目使用中药或食疗方法。
2.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治疗期间,应注意有规律地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3.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丘疹性荨麻疹的一些常用的中医疗法,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疗法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患者不宜自行使用中药或食疗。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概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呈现红斑、丘疹、水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属于湿热病邪侵袭所致,与体质虚弱、脾胃功能失调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荨麻疹可分为不同的中医分型,每种分型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荨麻疹的中医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法1. 风湿病邪型病因:外感风湿病邪。
病机:病邪入侵肌表,阻滞气血流通。
症状:荨麻疹呈红色,局部皮肤肿胀,伴有瘙痒、灼热感,可有关节酸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疏风祛湿,行气活血。
常用方剂有桂枝汤加芍药、牛蒡子、柴胡等。
2. 湿热病邪型病因:饮食不洁、内伤湿热、体质湿热等。
病机:湿热病邪郁结,气血瘀滞。
症状:荨麻疹呈红色,伴有丘疹,皮肤水肿,瘙痒、灼热感明显,伴有口渴、小便赤黄等症状。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双花薄荷露等。
3. 气虚血瘀型病因:先天不足、劳倦过度、情绪郁结等。
病机:气虚无力,气血运行不畅。
症状:荨麻疹色淡,丘疹较少,皮肤水肿不明显,瘙痒轻微,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方法:益气活血,调经止痛。
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等。
4. 血虚寒湿型病因:寒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等。
病机:寒湿郁滞,血液流通不畅。
症状:荨麻疹色淡,丘疹多见,皮肤水肿不明显,瘙痒较轻,伴有寒战、畏寒、喜温等症状。
治疗方法:温补阳气,祛寒湿。
常用方剂有温经汤、金匮肾气丸等。
5. 肝郁脾虚型病因:情绪不畅、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等。
病机:肝郁气滞,脾虚失运。
症状:荨麻疹常呈暗红色,皮肤肿胀,瘙痒明显,伴有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养血健脾。
常用方剂有柴胡化湿汤、益气养血汤等。
结语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中医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型和治疗。
根据不同的中医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疾病症状,恢复身体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荨麻疹时应个体化,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风”一样的荨麻疹,中医教你辨证论治荨麻疹,又称风疹、风湿疹、风团疹等,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
其症状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的红斑、瘙痒、肿胀等症状,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疼痛等全身感觉。
在中医理论中,荨麻疹通常被认为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使体内湿气过重、毒素积聚所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进行探讨,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1.清热解毒法具体而言,清热解毒法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食疗法中药食疗是清热解毒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常用的中药食材有薏苡仁、红小豆等,这些食材可以消除湿气和毒素,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对于荨麻疹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的食物。
(2)中药药物在治疗荨麻疹时,中药的应用是很常见的一种方法。
常用中药包括地黄、黄柏、石膏、竹叶、薏苡仁等,这些中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促进身体内湿气毒素的排泄。
中药的运用需在合法医疗机构或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3)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治疗荨麻疹方面也有极好的效果。
经典的治疗方法是选用温和的手法,在荨麻疹皮损上进行针刺治疗,同时也需要对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2.补益法补益法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补充身体内的气、血、阴、阳等营养物质,增加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荨麻疹的效果。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膳调理药膳调理是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多数生病与脾胃和补益气血两方面不足有关。
对于荨麻疹患者来说,常见的药膳包括莲子百合粥、山药炖猪脚、花生糯米饭等,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治疗荨麻疹的效果。
(2)足浴养生足浴养生是以水疗为基础,通过温水调和、益气补血的效果,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达到治疗荨麻疹的效果。
荨麻疹患者可以利用温水泡足、按摩穴位等方法,以增加身体阳气、改善体内湿气过重的情况,达到治疗荨麻疹的效果。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外感风热、湿热、燥热等病邪侵袭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体质虚弱等内因导致的。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是清热解毒、祛风止痒、调和气血、调整体质。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中医通常会采用中药内服和
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首先,中医内服治疗荨麻疹的主要药物有黄连、连翘、板蓝根、地黄、防风、白芷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祛风散
寒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荨麻疹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以
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其次,中医外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
针灸能够调畅经络,疏通气血,达到舒经活络、祛风止痒
的作用;艾灸能够温经散寒,祛风止痒;拔罐、刮痧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这些外治方法结合内服药物能够加速病情的康复,缩短
疗程,提高治愈率。
最后,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强调调整患者的饮食起居,避免食用
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质。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治疗荨麻疹的同时,也会对患
者进行全面的调理,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作。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综合施治,既要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又要调和气血、调整体质。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施治,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
的症状,提高治愈率。
因此,患有荨麻疹的患者可以考虑中医治疗
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一、中医病因病机1.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发为荨麻疹。
2. 食物过敏: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外邪侵袭,发为荨麻疹。
3. 气血两虚: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外邪侵袭,发为荨麻疹。
4. 风寒湿邪侵袭:感受风寒湿邪,侵犯肌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荨麻疹。
二、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荨麻疹。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加减:若瘙痒剧烈,可加白鲜皮、地肤子;若伴有胸闷、烦躁,可加郁金、栀子。
(2)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内蕴型荨麻疹。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
加减:若伴有大便黏滞,可加白术、茯苓;若伴有口苦、口干,可加黄连、黄芩。
(3)养血润燥法适用于气血两虚型荨麻疹。
方剂:四物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加减:若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可加黄芪、党参;若伴有心悸、失眠,可加酸枣仁、柏子仁。
(4)祛风散寒法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型荨麻疹。
方剂:桂枝汤加减。
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加减:若伴有恶寒、发热,可加麻黄、细辛;若伴有关节疼痛,可加独活、秦艽。
2. 外治法(1)中药熏洗选用具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煎煮后熏洗患处。
(2)针灸疗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如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祛风止痒。
(3)拔罐疗法选取患处,用火罐进行拔罐,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三、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2.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3. 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4.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按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荨麻疹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内治法、外治法相结合,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麻疹的中医分型诊治1病因病机麻疹,中医称“麻毒”,亦称“痧疹”,属中医“温病”范畴。
麻毒为阳毒、热毒,属疫疠之邪。
麻毒经口鼻而入,先伤肺卫,继而蕴于肺胃,发于肌肤,而见麻疹。
常突然发病,先感皮肤瘙痒,很快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
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风团可局限也可泛发全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但新风团又陆续出现,此起彼落,消化道受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及支气管受累可发生喉头水肿,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症状在数日至2~3周内消退者称为急性寻麻疹;若反复发作,病程达1~2月,大多找不出原因,顽固性难治者称为慢性寻麻疹。
本病初起,为邪郁肺卫,类似风热肺卫表证,如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但与一般风热表证不同的是,麻毒为阳热疫疠之邪,易于化火内炽上炎,上炎则目赤流泪、畏光羞明,内炽则肺胃热盛,而见发热继增、咳嗽增剧、烦躁口渴。
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麻毒内蕴肺胃,由里达外,发泄于肌肤,则肌肤出疹,所谓疹出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于肌肉之间。
疹点外透则毒随疹泄,故麻疹以透达为顺。
在麻疹蕴热外透的过程中,阴液受伤,故后期表现为热去津亏,肺胃阴伤之证。
2寻麻疹的症状除以上两型外,还有几种特殊型寻麻疹:2.1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寻麻疹,手抓或钝器划其皮肤后,该处出现暂时性红色条状隆起。
2.2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性寻麻疹。
发生在眼睑、口唇、包皮、外阴等组织松弛部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边缘不清,持续1~2日自行消退,常反复发作。
2.3压迫性寻麻疹皮肤受压4~6小时后,局部发生深在性肿胀,8~12小时后消退,多发生在臀部、腰部、足背等受压部位。
2.4日光性寻麻疹暴晒日光或紫外线后,在照光部位出现风团,并有瘙痒和针刺感。
2.5寒冷性寻麻疹分家族性和获得性两型。
前者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婴儿开始持续终生。
后者开始于儿童或成人,在气温骤降或接触冷水冷风时,在皮肤露出部位出现风团,持续半小时至3~4小时,冰块试验和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多见于女性青年。
麻疹的中医治疗
麻疹是由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羞明畏光,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依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状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6个月至5岁发病率较高,容易并发肺炎。
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麻疹时邪。
主要病变在肺脾。
诊断要点
1.易感儿,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2.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3.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鼻、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