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教徒的一些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清教徒百科名片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
其字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
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
及后,部分移居至美洲。
目录[隐藏]由来多种理解清教徒的感恩节同名歌剧由来多种理解清教徒的感恩节同名歌剧清教徒[编辑本段]由来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
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影响。
1524年,英国人丁道尔把新约圣经翻译成英文,他可以说是英国的第一位清教徒。
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顺服圣经的教导可说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如丁道尔的目标就是让英国每位识字的人都拥有一本圣经。
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
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编辑本段]多种理解何为清教徒清教徒并不是一种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职业的概念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
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
Calling是呼唤、呼叫的意思。
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
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清教的发展史一、引言清教是指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其发展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争议的过程。
本文将从清教的起源、发展、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清教的起源2.1 宗教改革前夜宗教改革的前夜,欧洲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尤其是英格兰,国王与天主教教会权力的对立加深了民众对教会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教运动崛起。
2.2 清教运动的领袖清教运动的领袖约翰·卡尔文、威廉·泰勒等人对宗教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强调信仰的个人体验和对救赎的承诺,这吸引了大量信徒。
三、清教的发展3.1 英国清教运动英国清教运动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达到巅峰,这是清教发展的重要阶段。
清教派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派,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改革。
3.2 清教徒的迁徙由于英国国教对清教派的迫害,许多清教徒选择离开英国,前往北美建立新的殖民地。
这一过程被称为清教徒的迁徙,对北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 新英格兰殖民地新英格兰殖民地是清教徒迁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清教徒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和政府,实施了清教的教规。
他们的信仰对殖民地的发展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 清教与政治权力清教徒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也是其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在英国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四、清教文化的影响4.1 宗教意识形态清教信仰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清教徒强调劳动和全体主义,这塑造了他们的道德观念,促进了社会的秩序和进步。
4.2 教育改革清教徒非常重视教育,并在殖民地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大学。
他们的教育改革对后来的美国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家庭生活与社区精神清教徒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他们倡导忠诚、诚实和劳动。
这样的价值观促进了家庭生活的稳定和社区精神的形成。
4.4 文学和艺术清教徒的文化传统对美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影响了许多作家和艺术家。
清教徒文学名词解释
1. 清教徒指的是一群在英国深受宗教信仰影响的人,他们强烈反对英国国教会的腐败现象并试图震慑其它任何不同于他们的宗教信仰。
2. 清教徒文学早期是以宗教为主题并紧密结合了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
他们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记述个人经历和信仰为主,表达了他们对上帝和信仰的热爱与坚持。
3. 清教徒文学作品以强烈的道德伦理和历史回溯为特点,对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批判。
4. 早期的清教徒文学作品包括崇高诗歌、议论文、日记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家包括约翰.威斯利、约翰.密尔顿和安妮.布拉德斯娅等。
5. 清教徒文学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信仰和精神追求,鼓舞人心,启迪灵魂,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美国文学史》课程作业题目:简述清教主义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英语1班学号:**************名:**2015年3月26日摘要: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要受到思想、文化、风俗、道德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美国文学从其萌芽状态起就受到清教思想的强烈影响。
这种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因而学习美国文学,必须了解清教主义,包括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教义,特点以及对对美国文学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一、历史根源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史人们长期在基督教压抑呆板的统治之下,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前面的文艺复兴的影响,长期受到压抑的人们像干涸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渴望自由,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空气。
于是,一场的“宗教改革”风暴在席卷欧洲大陆肆虐起来,1517 年,马丁·路德首先举起宗教改革的大旗,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了,新教出现。
而在英国,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就成为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理论传入英国,并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继而使宗教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宗教之中,有一支对后来北美殖民地以及再后来的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清教徒。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
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
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
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
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清教徒”与美国感恩节的由来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
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
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
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
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
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
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
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
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意味着相信神的旨意,并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清教徒的道德观源于16世纪和17世纪初英国清教徒运动,这一运动致力于从天主教教会中清除扭曲的信仰和仪式。
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建立后,清教徒的道德观在这个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实践。
首先,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道德选择。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受到神的审判。
清教徒认为人们在地上的使命是遵循神的旨意,并在生活中体现道德的选择和行为。
其次,清教徒的道德观注重个人的虔诚和奉献。
他们相信只有在将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主动追求道德完美时,一个人才能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
清教徒强调通过读经、祈祷和参加教堂仪式来培养个人信仰。
此外,清教徒的道德观反对个人自由的滥用。
他们认为个人的自由必须受到道德规范的限制,并强调个人对社区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他们坚信社区的道德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得救。
因此,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必须符合社区和神的标准。
清教徒的道德观还鼓励个人遵守纯洁和端庄的生活。
清教徒强调清洁的思想和行为是与神的关系的必要条件。
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堕落和肉欲的纵容,并鼓励个人保持正派的品格。
此外,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勤奋和诚实的品质。
他们认为努力工作和诚实经商是令神喜悦的行为。
清教徒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和获取财富,个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也有责任为社区或为他人提供帮助。
最后,清教徒的道德观注重教育和智慧的追求。
他们相信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神的旨意,并更好地应用道德准则于生活中。
综上所述,清教徒的道德观是基于信仰、个人责任和道德选择。
他们强调个人的虔诚、奉献、纯洁、勤奋和诚实,以及对社区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清教徒的道德观通过明确的道德标准为社会提供了准则,并至今仍然影响着西方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是一种基于宗教信仰和伦理准则的道德系统,其主要来源于清教教派的宗教教义。
清教徒是17世纪英国和美国的一个重要宗教群体,他们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坚守一系列道德原则,试图将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融为一体。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清教徒道德观的问题。
第一步:清教徒道德观的起源清教徒的道德观源于基督教改革运动,特别是英格兰国教会的内部改革。
他们强调纯净、简朴和虔诚,认为这是与上帝和其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
清教徒道德观的核心是对上帝的崇拜和个人虔诚。
第二步:清教徒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清教徒道德观建立在基督教的信仰原则之上。
他们相信上帝的主权和掌控,以及人类的无限罪恶本质。
他们认为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得到救赎,而只能通过信仰和上帝的恩典实现。
清教徒强调谦卑、忍耐、自制和善良等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尽力追求这些美德。
第三步:清教徒的道德准则和准则清教徒道德观强调牺牲、自律和个人责任。
清教徒注重与他人的和睦相处,在家庭、社区和教会中尊重权威和服从。
他们反对放纵和堕落的行为,强调对一切罪恶和欲望的抵抗。
第四步:清教徒生活中的伦理规范清教徒以坚实的伦理规范来指导生活,包括诚实、正直和勤奋等品质。
他们努力遵守上帝的戒律,并将高标准应用于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
清教徒鼓励节制消费和劳动,谴责懒惰和浪费。
第五步:清教徒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清教徒相信个人的行为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所以他们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清教徒重视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和传授道德知识。
第六步:清教徒的性道德观清教徒对性道德持保守态度,认为婚姻是合法的性关系的唯一途径,反对婚前性行为、通奸和同性恋。
他们强调忠诚、尊严和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并强调性滥用的道德和精神危害。
第七步:清教徒的道德观在当代的影响尽管清教徒道德观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有所减弱,但一些观念仍然对我们产生影响。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是指清教徒在17世纪初在英国建立的宗教运动中所持有的道德观念。
清教徒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他们强调对天主的虔诚、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责任感。
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到《圣经》的教导和清教徒领袖的教导。
下面将详细介绍清教徒的道德观。
首先,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与上帝的关系。
他们相信人类是上帝的创造物,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意志和安排。
因此,清教徒认为他们有责任遵循上帝的旨意,并将这种关系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他们通过诚实、正直和勤奋的行为来表达他们对上帝的敬畏和对他对他们的指导的感激之情。
其次,清教徒的道德观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
他们认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于建立一个正直、纯洁和公正的社会至关重要。
清教徒鼓励人们在个人生活中保持道义、纯洁和公正,并通过努力工作和实现个人才能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们相信,一个道德高尚和对社区有所贡献的个人是上帝的恩典的体现,并拥有属灵上的奖赏。
第三,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婚姻是上帝所创立的圣洁的制度,旨在维系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因此,清教徒强调婚姻的纯洁和忠诚,鼓励配偶在彼此之间建立强烈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并将家庭作为孩子成长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单位。
清教徒相信,通过在家庭中实践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他们可以实现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最后,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公共责任感。
他们认为,一个公正和幸福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
清教徒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和善意的关系,并关注那些在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
他们相信,通过诚实、正直和慷慨的行为,人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公正和更有道德的社会。
总结起来,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与上帝的关系、个人品德的培养、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社会道德的维护和公共责任感。
清教徒通过诚实、正直、勤奋和慷慨的行为来实践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正、纯洁和幸福的社会。
尽管清教徒的道德观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影响仍然可以在今天的社会中被发现,并对我们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教徒的道德观-回复清教徒的道德观是17世纪英国清教徒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准则。
清教徒们对道德的看法是根据他们对基督教圣经的理解和解释而形成的。
他们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对上帝的顺从,认为道德行为是一个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清教徒的道德观,并且解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清教徒的道德观围绕着虔诚信仰的核心展开。
在清教徒的信仰中,个体应该全心全意地信仰上帝,并且通过纯洁和高尚的行为来向上帝表达自己的虔诚。
清教徒们相信,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他们道德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们将个体责任和对上帝的顺从视为道德行为的基石。
其次,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对自己和他人的纯洁和道德规范。
清教徒们相信,个体应该持有高标准的行为准则,以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们强调正直、守诚、诚实、勤劳和谦逊等美德,以此来反映他们对上帝的虔诚和对道德行为的重视。
清教徒们坚信人们应该尽量避免罪恶和邪恶的诱惑,并且将他们的行为纳入上帝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之中。
第三,清教徒的道德观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秩序。
清教徒们相信,个体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支持建立一个公正和有序的社会,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正义和权利。
为此,他们鼓励个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穷人和失去家园的人,并且强调建立和谐、坦诚和公平的社会关系。
最后,清教徒的道德观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上,清教徒的道德观使人们更有责任感和自律性,注重个体的品德培养和自律行为。
道德规范的遵循也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同感。
在社会层面上,清教徒的道德观促使了社会的改革和公共事务的发展。
清教徒们通过倡导教育、精神自由和社会公正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也对政治和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以确保社会的公正和道德标准的实现。
总而言之,清教徒的道德观是基于对基督教圣经的理解和解释,并强调个体的责任和对上帝的顺从。
这种道德观强调个人的纯洁、道德规范的遵守以及社会的公正和秩序。
清教主义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主张清洗天主教残余影响。
1534年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分离,亨利自己成了英国国教the Church of England,or Anglican Church的首脑,而坎特伯雷大主教则是教民的精神领袖,新教徒致力改革。
玛丽女王上台后1553年恢复了天主教,对新教徒进行迫害,圣公会领袖被处死的达288人。
1558年伊丽莎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英国国王之一,她的统治是英国历史上辉煌的一笔:文学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莎士比亚、本·约翰逊、马洛;军事上英国舰队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the Spanish Armada,国人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即位,恢复新教,但不彻底。
女王要求教牧人员穿统一服装,许多人认为这是天主教遗迹,他们号称清教徒。
英国的清教徒受到了来自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法国神学家、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532年,加尔文改信新教。
1534年定居瑞士,钻研《圣经》和神学1536年发表《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他宣称人与上帝之间有着巨大的无法弥补的鸿沟an immense and unbridgeable gulfbetween God and humanity,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人们去执行上帝的旨意,但由于有了伊甸园的原罪,人便失去了这种执行旨意的能力,而且没有任何办法跨越上帝与人的区别。
原罪传布到人类的后代transmitted to the generations of humanity,我们都生活在“完全的堕落”中we live in “total depravity”,他认为罪恶的根本是人们的动机是自我控制而不是上帝控制essence of sin is that our motives are self-oriented rather than God-oriented。
清教徒作者:王家乐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22期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身上的精神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
北美大陆早期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移民是如何影响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呢?请随笔者一起探寻。
追求自由的流浪者清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所谓的新教也就是主张改革的一支教派,而清教徒的改革呼声更为强烈,他们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会内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仪式,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要求建立“纯洁”教会,故得名。
大约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信奉新教的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
但清教徒在国内遭到政府的严厉镇压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
虔诚的清教徒们没有屈服于英国的封建王权,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摆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因此对故土的感情一天天地淡化。
为了彻底摆脱宗教迫害,为下一代保留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恰在此时,北美大陆向清教徒发出了“召唤”。
众所周知,哥伦布偶然间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最重要的是这块大陆上没有国王、议会和刽子手,完全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清教徒们才能轻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并传播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开拓出一块真正属于他们的人间乐园。
带着坚定的信念,清教徒们相继踏上了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
他们希冀在这块新大陆上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把基督教的真正精神贯彻实施,建造一个“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
一批批清教徒纷至沓来,也正是他们开创了“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他们的精神成为一个国家精神的基石,而这个国家后来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山巅之城”的建立者“碧海万里移民找谋生路,白纸一张教徒绘创世图。
1559年至1625年1603年,詹姆斯一世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服国王。
结果,斯克鲁比小镇的清教徒在1608年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清教徒大感不安,于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
这些清教徒,获准到英国在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州定居。
1620年9月,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前往北美。
当时船上有大约100个成人及儿童,他们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科德角,这里距离弗吉尼亚州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
在这里他们订立了“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中的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附近的普利茅斯定居下来,就用木材建造礼拜堂,每星期天早上举行聚会。
严冬一到,人人抵受不住。
更由于屋内没有暖气,信徒、传教士都甚感困扰,不仅是宗教上的困扰,生活也很艰难,不到几个月移民的死伤超半。
1621年春来,他们才始建造房屋,并向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学习怎样种植农作物。
1621年秋天,这群清教徒作物丰收,于是特别选了一天来感谢恩主与帮助他们的恩人,这就是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感恩节的由来。
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结果在短短15年间,普利茅斯的人口就已超过2,000人。
[编辑]1625年至1690年与此同时,有些英国的清教徒也像分离派的信徒一样,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
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
1640年,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
1691年,马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之后,清教徒人数众多,也不再是什么分离派了。
事实上,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对当时的宗教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波士顿就成为了他们的崇拜中心。
16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但是这不可避免的与当时的保守势力产生冲突,因而到了15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教会。
作者: 陆凡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73-76页
主题词: 英国国教;正统派;保守派;激进派;清教徒文学;新大陆;十七世纪;加尔文;选民;自治
摘要: <正> 清教徒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英国伊利莎白时代(1558——1603)。
当时有一部分教徒要对英国国教中复杂的宗教仪式进行改革,要“净化”宗教。
“净化”一词英语为“puri-fy”,于是人称他们为“puritan”,即“净化者”。
中译也可译为“清除者”,遂译为“清教徒”。
清教徒中又分两派。
多数清教徒主张宗教国家化,他们并不完全反对英国国教,只是要简化许多方面,所以他们自己仍属于英国国教的教徒。
这部分人是清教徒中的保守派或正统派。
清教徒中还有少数人主张彻底脱离英国国教而独立。
他们不同意宗教国家化,而提倡教徒们通过“圣约”关系组织成独立的教团。
各个教团都能自治,与英国国教分离。
所以他们被称为“分离派”,是清教徒中的激进派。
这一派自1580年由罗伯特·布娄恩(Robert Browne)领导,所以又称
为“布娄恩主义者”(Brownist)。
他们聚集教众开会(congregation)。
所以后来又被称
为“congregationist”,中译为“公理教派”。
清教的关键因素
清教的关键因素包括宗教信仰、道德原则、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等。
以下是具体讨论这些因素的一些关键要点:
1. 宗教信仰: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是清教的核心,他们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通过遵循上帝的旨意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救赎。
他们秉持新教的一些核心原则,如个人信仰,崇拜上帝的自由,以及通过读经和祷告寻求个人与上帝的直接关系。
2. 道德原则:清教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严谨。
清教徒认为罪恶是上帝的敌对,应该通过遵循上帝的教诲和道德规范来抵制。
他们追求个人纯洁和道德行为,激励个人努力工作和诚实。
3. 社会组织:清教徒在社会组织方面追求集体的目标和互相支持。
他们建立了清教堂作为社区的核心,通过宗教仪式和聚会来强化宗教信仰和社区凝聚力。
此外,他们鼓励经商和劳动的个人努力,强调谦逊、节俭和自助精神,并相信个人的成功与劳动和忠诚度有关。
这种强调个人努力和社区凝聚力的价值观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政治体制:清教徒在美国建国早期的政治体制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坚信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上帝授予的权威,因此他们倡导建立一个有限政府,以限制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清教徒强调受选举和代议制的政府形式,追求基于法律和
公正的政治体系。
总之,清教的关键因素是宗教信仰、道德原则、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清教徒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对美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清教徒的一些资料》
清教(Puritanism),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
“清教徒”源于拉丁文Purus,意为清洁。
16世纪60年代开始称用,指要求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
在教义上主要受加尔文宗的影响。
清教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当中。
清教的兴起则是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清教的历史】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代表人物为T.卡特赖特;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代表人物为R.布朗。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
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
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O.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17世纪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许多宗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
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
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清教的主要信仰】
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
他们信奉j.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
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
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
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
他们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
这些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
【清教的主要影响】
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作用,并对17世纪以后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给予深远影响。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
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阅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