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接地保护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建筑物防雷技术措施
1、地上建筑物应加装防雷接地极或绝缘接地极,地下的建筑物应增设混凝土抗雷柱。
2、针对建筑物的门窗、通风口等易受雷电伤害的部位,应采取防护措施,安装防雷横梁或防雷网络,以防止发生雷放电。
3、建筑物的屋顶也应进行防雷设计,采用防雷措施,如安装防雷器和钢结架等。
4、针对内部机电设备,应进行抗强电跳闸保护,以免发生雷伤害,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
5、对于室内的装饰和电器,应根据设备的特性和工作条件,设计具有良好的抗静电特性的线缆、电缆和管道,以确保室内电气安全。
6、在建筑物内应积极安装雷击监测站,随时监测雷电活动,以便及时发出警报和预警信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雷放电对建筑物、设备和人员造成的伤害。
防雷接地原理雷电是指大气中的电荷在云间或云地之间突然放电的现象。
对于人类和设备来说,雷电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和设备免受雷击的伤害。
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进行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的原理是将设备或建筑物与地球大地建立良好的接触,以便将雷电引入地下,从而避免对设备和人员造成损害。
具体来说,防雷接地的原理可以描述如下:1. 接地极:在设备或建筑物中,我们通常会安装一个接地极。
接地极通常是由一根或多根导体组成,这些导体通过埋入地下与地球大地形成良好的接触。
2. 接地线:接地极通过一根或多根接地线与设备或建筑物连接。
接地线通常是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铜或铝。
接地线负责将雷电引导到接地极,并将其沿着地下传输,避免对设备和人员造成损害。
3. 接地网:对于大型建筑物或设备,我们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接地网。
接地网是一种由导体组成的网状结构,它连接了多个接地极和接地线,形成一个大的接地系统。
接地网能够更好地分散雷电能量,将其引导到地下。
通过以上防雷接地原理,我们可以有效地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从而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在进行防雷接地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测量接地电阻:通过测量接地电阻,我们可以评估接地系统的有效性。
接地电阻越小,说明接地系统越良好。
2. 使用合适的材料:为了保证系统的导电性能,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导体材料,如铜或铝。
3. 定期维护:接地系统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有效性。
对于接地线等易受损的部件,需要及时更换。
总之,防雷接地是一种保护设备和人员免受雷击伤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将雷电引导到地下,我们可以有效地减轻雷击带来的危险。
酒店建筑物防雷接地施工方法
(1)接地装置
本工程利用结构基础,底板内的两条面筋焊接连通,作防雷、供配电系统工作及弱电系统共用接地装置,在接地装置上按不同用途分别引出接地端子,供不同部位及不同用途设备
(或系统)接地,共同接地装置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IQ。
(2)防雷引下线
本工程利用竖向结构主筋及钢构架作防雷引下线,按图中指定的部位,将柱内靠外侧的两条通长焊接的主筋、人字型钢柱、屋顶平面桁架焊接相连,并与屋面避雷带焊接相连。
①所有作为引下线的主筋,须用油漆作好标记,并在图中所示位置作好测试点,测试点的具体做法为:用一根612钢筋与防雷引下线焊接后,在室外地面以下15cm处引出50cm,并造接地并加以保护。
②为增强导电的可靠性,凡用作接地装置,引下线的结构钢筋及外引测试点、接地点,在接驳处均应电焊,具体作法如下图所示(注:d为结构钢筋的直径,1为焊接长度,要求1
≥6d):
③每处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请业主和监理进行隐蔽验收,并做好隐检记录。
(3)避雷带
本工程避雷带采用612的镀锌圆钢距屋面IOOmm高明敷,组成部大于IOm×IOm网
格,在混凝土屋顶避雷带的支架采用40mm×4mm的镀锌扁钢。
防雷接地技术要求本工程属于二类防雷建筑,按二类防雷设计实施防雷保护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利用建筑物桩基钢筋作为接地体,钢结构柱或混凝土柱主筋作为接地引下线,各层建筑物外圈、核心筒内圈均利用钢梁或混凝土梁主筋连接形成等电位均压环,各连接点均采用熔焊接。
各电气井(EPS)、电梯井、管道井(PS)、变电室、弱电机房、空调机房、设备机房等均按图纸设计要求预留接地端子板。
与重要电气设备相连的配电盘内安装电涌保护装置(SPD),保护重要的系统如供电系统免受雷电高电压的影响。
裙房顶部由其他专业材料作为避雷带,塔楼顶部设4根早期放射型避雷针。
所有安装在大楼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栏杆、门窗必须进行等电位接地。
其他专业需接地处,本专业依据施工图纸设计要求预留预埋接地端子板,以便于其他专业施工。
二、安装流程图防雷与接地工程的流程图见图1:三、雷接地工程施工本专业的工作范围:接地装置的制作安装、防雷引下线制作安装、接地端子板制作安装、均压环制作安装、避雷带避雷针安装、检查测试工作。
1、接地装置的制作安装a)接地装置利用基础桩基主筋(Φ≥16mm,2 条),从B3F基础底板接地引上点共计162 点,并相互连接形成等电位接地网;到6F 以上变为外围20 点(利用钢结构柱)、内筒18 点(利用混凝土柱主筋),相互连接形成2 个等电位接地环。
在B3F 基础底板的四周引出四根-40×4 镀锌扁铁,以便将来补偿接地装置与现有接地装置连接。
见图2。
b)钢管桩与地板钢筋的连接详见图3。
c)钢管桩与底板钢筋的连接详见图4。
d)结构柱与钢管桩、底板筋的连接详见图5。
2、避雷引下线制作安装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建筑物混凝土柱的主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且每根柱子至少要有2 根不小于φ16mm 主筋通过连接焊接成一体后,作为引下线。
施工时,应配合土建施工。
按设计要求找出全部引下线钢筋位置,用黄丹油漆做好标记,保证每层钢筋上下进行贯通性焊接。
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一、前言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为了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免受雷击的损害,所制定的技术规范。
本规程旨在规范建筑物防雷技术的设计、施工和检验等方面,为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二、建筑物防雷设计1、防雷装置的选型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形状、地质条件、周围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防雷装置。
通常可选用避雷针、避雷网、接地装置、防雷带等防雷装置,其选型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防雷装置的布设防雷装置的布设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状、高度等因素,尽可能地覆盖建筑物的各个部位。
避雷针应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点,避雷网应布设在建筑物外墙和屋顶上,接地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上,防雷带应安装在建筑物的墙体、屋顶、地面等易受雷击的部位。
3、接地系统的设计接地系统是建筑物防雷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接地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地质条件等因素,接地电阻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接地系统的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接地电阻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确保其符合要求。
三、建筑物防雷施工1、防雷装置的安装防雷装置的安装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预埋件的安装和质量检查。
避雷针、避雷网等防雷装置的安装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施工现场应按照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安全防护。
2、接地系统的施工接地系统的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预埋件的安装和质量检查。
接地电阻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建筑物防雷检验1、防雷装置的检验防雷装置的检验应在安装完成后进行。
检验内容包括防雷装置的型号、规格、数量、布设位置、固定方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避雷针、避雷网等防雷装置的绝缘电阻、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等。
2、接地系统的检验接地系统的检验应在施工完成后进行。
检验内容包括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接地导体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等。
防雷接地施工技术要求有什么?(1)概述民用建筑工程防雷设防分三级,屋顶一般采用25×4热镀锌扁钢作为避雷带沿女儿墙四周敷设,25×4热镀锌扁钢避雷带支持卡子间距为1米左右,但必须一致,转角处悬空段不大于1米,避雷带高出屋面装饰或女儿墙0.15米,同时屋面采用25×4热镀锌扁钢组成不等避雷网格。
避雷网格沿屋面敷设,所有高出屋面的各种金属构件均需与避雷带焊接相连。
目前,一般民用建筑利用结构柱内或剪力墙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钢筋上下焊接相连,直径大于16毫米二根为一组,柱子上端预埋100×100×8钢板,用于柱子内主钢筋与避雷带连接的转换。
工程接地体形式主要有人工接地体和利用基础作为接地体的形式。
利用承台钢筋网、桩基钢筋连接构成等电位接地网络,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每层建筑物外墙连续梁内钢筋与楼层钢筋焊接成一体形成均压环,并与引下线可靠相连,外墙上的金属门窗、金属结构、外墙栏杆与均压环相连接以防侧击雷。
近几年,等电位联结要求日益严格,主要有总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
机房、卫生间设备、金属管线等一般要作等电位接地。
(2)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接地装置安装→引下线安装→避雷带支架制作安装→避雷网安装→接地电阻测试(3)技术措施材料齐全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机具配备充足,施工图纸已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4)主要施工方法防雷接地工程包括接地装置、防雷引下线及避雷带的安装。
施工采用标准为《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1)接地装置a.按照设计图尺寸位置要求,将底板内两条结构主筋焊接连通,并与所经桩台及柱内的有关钢筋焊接(不同标高处利用两根竖向结构上下贯通),并将两根主筋用油漆做好标记,便于引出和检查。
b.所有焊接处焊缝应饱满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得有夹渣、咬肉、裂纹、虚焊、气孔等缺陷,焊接处的药皮敲净后,刷沥青作防腐处理,采用搭接焊时,其焊接长度要求如下:镀锌扁钢不小于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
防雷接地技术标准及规范一、引言。
防雷接地技术是指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为了保护建筑物和设备免受雷击危害,采取的一系列接地措施。
良好的防雷接地技术不仅可以保护人身安全,还能保护设备和建筑物不受雷击损害,是保障生产和生活安全的重要措施。
二、防雷接地技术的重要性。
1. 保护人身安全,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建筑物和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防雷接地技术,很容易受到雷击危害,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保护设备和建筑物,雷击对设备和建筑物的损害往往是不可估量的,良好的防雷接地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雷击对设备和建筑物的损害。
三、防雷接地技术的标准及规范。
1. 地面接地,地面接地是指将建筑物和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线连接到地下的导体,以便将雷电的电荷引入地下,减少雷击对建筑物和设备的损害。
地面接地的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接地电阻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 设备接地,设备接地是指将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线连接到地下的导体,以便将雷电的电荷引入地下,减少雷击对设备的损害。
设备接地的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接地电阻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 避雷针,在高层建筑或者设备上安装避雷针,可以有效吸引雷电,减少雷击对建筑物和设备的损害。
避雷针的安装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避雷针的高度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和设备的实际情况确定。
4. 接地测试,对建筑物和设备的接地进行定期测试,确保接地电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保证防雷接地技术的有效性。
四、结论。
防雷接地技术是保护人身安全、设备和建筑物的重要措施,其标准及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减少雷击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定期检测和维护防雷接地设施,确保其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损害。
建筑电气系统的接地与防雷是保证建筑物电气系统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
正常的电气接地能有效地保护设备和人员免受触电伤害,而良好的防雷系统能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的危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电气系统的接地与防雷措施。
一、建筑物电气系统的接地1. 接地原理接地是将建筑物电气系统的金属构成部分与地之间建立电气连接的措施,以实现电荷平衡和电流回流。
接地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安全接地:将设备和电气线路的导体通过良好的接地系统与大地连接,以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和故障情况下的人身安全。
(2)保护接地:将建筑物的金属构成部分通过接地系统与大地连接,以实现对闪电和静电的保护,减少雷击和静电放电对建筑物及人员的危害。
2. 接地方式建筑物的接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接地:将设备和电气线路的金属导体直接通过接地电极与大地连接。
(2)间接接地:将设备和电气线路的金属导体通过接地电极与阻抗低的设备或金属结构连接,再通过这些结构与大地相连。
(3)混合接地:直接接地和间接接地的结合使用,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3. 接地电极的选择选择接地电极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阻:接地电极的电阻要尽可能低,一般不应大于10欧姆。
(2)耐腐蚀性:接地电极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以保证长期可靠运行。
(3)防雷性能:接地电极应能有效地耗散雷击电流,减少雷击对建筑物和设备的危害。
二、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主要包括室外和室内两个方面。
1. 室外防雷措施(1)接闪装置:安装接闪装置可以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提供有效的防雷保护。
接闪装置能够吸收和分散雷电过电压,避免雷电直接打击建筑物。
(2)避雷带:避雷带是一种金属导体,铺设在建筑物周围的屋顶上。
它能有效阻断雷电的侵入,减少雷击危害。
(3)接地系统:在建筑物周围和顶部安装良好的接地电极,确保雷电能够通过地下导体回流到大地,减少雷电的危害。
2. 室内防雷措施(1)引下线:引下线是将接闪装置或避雷带与接地电极连接,将雷电引入地下导体。
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建筑设计的不断创新,建筑中防雷与接地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合理的建筑防雷与接地能够确保建筑物和其中的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同时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就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的原理、设计和施工进行探讨。
一、建筑防雷技术建筑防雷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物表面防雷和建筑物内部防雷两个方面。
1.1 建筑物表面防雷建筑物表面防雷主要通过安装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等设备来保护建筑物自身免受雷电侵害。
其中,避雷针是最常见且有效的防雷装置,可将雷电引向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和其中的电气设备。
避雷针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周边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
1.2 建筑物内部防雷建筑物内部防雷主要针对电气设备,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和防雷设备的安装来达到防雷目的。
其中,接地装置是重要的一环,可以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地面形成良好的接触,将雷电引入地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建筑接地技术建筑接地技术是建筑防雷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建筑内的电气设备和人员在遭受雷击时能够安全、迅速地放电到地下。
2.1 规范的接地系统设计建筑接地系统的设计要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确保接地装置与地面接触良好,电阻值合理。
一般情况下,接地装置应放置在地下深度超过1米处,并且应该与建筑物的地基一同做好接地处理。
2.2 合适的导体选择建筑接地系统采用的导体应该选用优质的铜或铜合金材料,确保导电性能良好。
同时,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导体截面和长度,以减小接地电阻。
三、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施工建筑防雷与接地技术的施工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
3.1 施工前的检测与规划施工前需要对建筑物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了解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以及电气设备的用电情况等信息,以便合理规划和设计防雷与接地系统。
3.2 合理的设备安装与布线根据规划设计要求,进行防雷装置、接地装置和导体的安装与布线工作。
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合理,布线路径清晰明了,并进行必要的标志和保护。
附录G(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要求防雷装置包括接地装置、引下线、接闪器、防侧击雷装置及雷电电磁脉冲防护装置等,表G.1~表G.5分别给出了其材料规格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
表G.1接地装置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名称技术要求人工接地体水平接地体:间距宜为5m。
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间距宜为5m。
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
距墙或基础不宜小于1m,且宜远离由于烧窑、烟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材料规格要求按照GB50057的规定选取。
自然接地体材料规格要求按照GB50057的规定选取。
安全距离接地装置与被保护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GB50057的相关要求。
搭接形式与长度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焊接。
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其他材料焊接时搭接长度要求按照GB50601的规定。
防跨步电压的措施防跨步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1)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2)引下线3m范围内土壤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Ω·m,或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3)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4)用护栏、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表G.2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名称技术要求根数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独立接闪杆不应少于1根。
高度小于等于40m的烟囱不应少于1根;高度大于40m的烟囱不应少于2根。
平均间距四周及内庭院均匀或对称布置。
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当满足GB50057-2010中5.3.8的要求时,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不做要求。
一类不应大于12m,金属屋面引下线应在18m~24m之间;二类不应大于18m;三类不应大于25m。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保护
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爱护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这关系到建筑设施、施工设备和人员的平安。
特殊是依据气象局的统计资料,我国近年来不少地域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等缘由,致使雷电困苦频率逐年上升,而正处于整体变动中的建筑施工现场的防雷爱护更应倍加重视。
一、避雷针的设置
安装避雷针是防止直击雷的主要措施。
当施工现场位于山区或多雷地区,变电所、配电所应装设独立避雷针。
正在施工建筑的建筑物,当高度在20m以上应装设避雷针。
施工现场内的塔式起重机,井字架及脚手架机械设备,若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设置的爱护范围以外,且在表1中规定范围内,则应安装避雷针。
若最高机械设备上的避雷针,且应保证最终退消失场,则其他设备可不设避雷针。
施工现场仙机械设备需安装避雷针的规定表1
地区平均雷暴日d(天)
机械设备高度h(m)
d≤15
h≥5
1540
h≥32
40≤d90
h≥20
d≥90及雷电特殊严峻地区。
建筑防雷接地技术规程一、前言建筑物防雷接地是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本文将介绍建筑防雷接地技术规程,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二、概述建筑物防雷接地是指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建立可靠的电气联系,以便于将雷电击击入地下,使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免受雷击的影响,从而保障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建筑防雷接地技术规程包括接地的原则、方法、标准和验收等方面。
三、接地原则1.保证接地电阻的低值:建筑物的接地电阻应低于4Ω,以确保建筑物内外的电位差不超过安全范围。
2.保证接地电极的充分深度:接地电极的深度应大于1.5m,以确保接地电极与地下水位保持一定的距离,降低接地电阻。
3.保证接地电极的充分数量:建筑物的接地电极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周边环境、雷电频率等因素确定,一般应不少于3个。
4.保证接地电极的充分互相连接:建筑物的接地电极应互相连接,以确保接地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不超过安全范围。
5.保证接地电极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可靠:接地电极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应采用可靠的接线方式,以确保连接不松动、不腐蚀。
四、接地方法1.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接地方法:(1)采用混凝土柱或墙作为接地电极,通过钢筋与建筑物连接。
(2)使用预埋接地网作为接地电极,将预埋接地网连接到建筑物上。
2.钢结构建筑的接地方法:(1)采用钢桩或钢棒作为接地电极,将钢桩或钢棒连接到建筑物上。
(2)使用预埋接地网作为接地电极,将预埋接地网连接到建筑物上。
3.其他建筑的接地方法:(1)采用地下水管或下水道等作为接地电极,将地下水管或下水道连接到建筑物上。
(2)使用预埋接地网作为接地电极,将预埋接地网连接到建筑物上。
五、接地标准1.接地电极的电阻:接地电极的电阻应低于4Ω。
2.接地电极的深度:接地电极的深度应大于1.5m。
3.接地电极的数量:建筑物的接地电极数量应不少于3个。
4.接地电极之间的连接:接地电极之间的连接应互相连接,以确保接地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不超过安全范围。
建筑防雷接地专项方案建筑防雷接地专项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物在遭受雷击时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保护建筑物和其中的人员安全,需要制定防雷接地专项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保护建筑物和其中人员的安全,减少或防止因雷击而引起的损失。
2. 原则:a.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b. 采用先进、可靠的防雷技术和设备;c. 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特点和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选择;d. 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防雷系统的有效性。
三、设计和施工流程1. 防雷设计:a. 根据建筑物的尺寸、用途和周围环境,确定适当的防雷等级;b. 设计合理的接地系统,确保雷电击中建筑物时可以安全释放电荷;c. 确保防雷装置与建筑物各部分的连通性,减少雷电流经过建筑物的可能性;d. 使用耐腐蚀、导电性良好的材料,并进行合理的布置。
2. 施工要求:a.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b. 保证接地系统的连接牢固可靠;c. 定期进行接地系统的测量,确保其阻抗符合要求;d. 安装可靠的避雷针和接地装置,并进行定期检查。
四、防雷接地设施1. 接地系统:a. 建筑物的主接地系统应由导体和接地体组成,以保证电流能够顺利地释放到地下;b. 使用合适的接地体材料,如优质铜材,确保导电性能良好;c. 接地体应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如建筑物的四个角落或侧墙边。
2. 避雷针:a. 在建筑物的高处设置避雷针,以引导雷电击中,并通过接地系统释放电荷;b. 避雷针应使用优质的导电材料制成,并安装在符合国家标准的位置。
3. 防雷设备:a. 安装电流防护器、避雷线夹等设备,用于接地系统的保护,并防止雷击产生的高压引入建筑物内部;b. 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五、检测和维护1. 定期检测:a.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的防雷系统可能会出现损坏或老化的情况,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并记录;b. 定期测量接地系统的阻抗,确保其符合要求;c. 检查避雷针和接地体是否出现破损或连接不良的情况。
建筑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施工技术的探讨摘要:建筑工程中对防雷接地系统进行介绍,概述了现代建筑中防雷系统安装方法及要求及防雷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性能。
关键词:防雷接地、安装、方法、要求、问题、控制措施前言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安全寿命。
因此,必须提高防雷接地系统设计水平,建立严密完整的防雷结构,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保证建筑物内的人身安全和各种设备的正常运作。
一、防雷接地系统在建筑防雷接地系统中,常用的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
1.接闪器。
接闪器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网或避雷带,也是避雷系统中唯一暴露在建筑屋面上的设置。
它们的施工质量从侧面反应出电气施工的水平,而且也会直接影响防雷接地的可靠性。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的高度时,建筑物的侧面会遭受雷电侧击,因此建筑物应采取措施防止雷电侧击。
通常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使在滚球半径高度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2.引下线。
引下线是连接防雷接闪装置和接地装置的一段导线,其作用是将雷电流引入接地装置。
引下线可以是由若干并联的电流通路,其电流通路的长度应是最短的。
目前建筑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是将混凝土柱子内的主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3.接地装置。
接地体包括: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
二、防雷系统安装方法及要求属于防雷系统的有避雷网、避雷针、独立避雷针、避雷针引下线等。
1.避雷网安装(1)沿混凝土块敷设(2)沿支架敷设2.避雷针安装(1)在烟囱上安装根据烟囱的不同高度,一般安装1~3根避雷针,要求在引下线离地面1.8m处加断接卡子,并用角钢加以保护,避雷针应热镀锌。
(2)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在屋顶上及侧墙上安装应参照有关标准进行施工。
避雷针制作应包括底板、助板、螺栓等的全部重量。
避雷针由安装施工单位根据图纸自行制作。
(3)在金属容器上的安装避雷针在金属容器顶上及油罐壁上安装应按有关标准要求进行。
建筑防雷做法建筑防雷是指在建筑物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免受雷击的危害。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高能量和强破坏力,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建筑物可能会受到雷击,造成严重的后果。
建筑防雷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防止雷电进入建筑内部或对建筑物进行破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1. 接闪系统:接闪系统是建筑防雷的核心措施之一。
它主要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装置,用于引导雷电流经过安全通路,将雷电引入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
接闪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应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2. 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建筑防雷的基础设施,用于将雷电引入地下。
良好的接地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物受雷击的风险。
接地系统包括接地极、接地网、接地线等部分,其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确保接地电阻小、接地效果好。
3. 金属屋面:金属屋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将雷电迅速引入接地系统,减少雷击风险。
因此,在一些对雷击风险较高的建筑物上,采用金属屋面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防雷能力。
4. 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利用尖端放电原理来保护建筑物的装置。
当雷电接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会通过放电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
避雷针的高度、材料选择和安装位置等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确定。
5. 避雷带:避雷带是一种围绕建筑物周围设置的导电装置,用于引导雷电流经过安全通路,将雷电引入地下。
避雷带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并降低雷击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
6. 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种安装在建筑物外墙或屋顶上的网状导电装置,用于引导雷电流经过安全通路,将雷电引入地下。
避雷网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并减少雷击对建筑物的损害。
7. 雷电监测系统:雷电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雷电活动,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对于一些对雷击风险较高的建筑物,如高层建筑、电力设施等,尤为重要。
建筑防雷原理
建筑防雷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构造和配置,保护建筑物免受雷电的破坏和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防雷原理和方法。
1. 导体保护原理:通过设置导体,将建筑物内和周围的电荷分散开来,以减轻雷电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常用的导体包括避雷针、接地体等,它们能够吸引并引导雷电流入地,以保护建筑物。
2. 分流保护原理:将建筑物内外的大块状金属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低阻抗通路,将雷电流迅速引入地下,从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
这种方法常用于屋顶、墙壁和地面等部位的保护。
3. 绝缘保护原理:采用绝缘材料将建筑物的各个部分隔离,减少雷电流的传导。
例如,在屋顶上设置绝缘层,可以避免雷电通过屋顶对建筑物造成伤害。
4. 防火保护原理:雷电击中建筑物时,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可能引发火灾。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采用防火材料,并做好防火措施,以减少火灾的发生。
5. 电气保护原理: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是常见的雷电引发火灾和设备损坏的源头。
为了保护这些设备,可以采用合适的电气保护系统,如安装避雷器、过电压保护器等。
综上所述,建筑防雷原理主要包括导体保护、分流保护、绝缘
保护、防火保护和电气保护等措施。
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可以有效避免雷电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和危害。
浅析建筑物防雷接地保护技术
摘要:现代建筑物的迅猛发展给防雷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问题,接地是防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接地的分类,接地电阻和接地形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尽量采用建筑物基础的铜筋和白然金属接地物相连接的网络接地方法,介绍了建筑物加装电涌保护器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接地;电涌保护器
1 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高层建筑物日益增多,其建设高度和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因此,雷电涉及的灾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造成损失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建筑物防雷是一个电气安全问题,电气安全关系用户的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毋庸置疑,接地是防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防雷工作中目前重接地电阻值,轻接地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接地的分类
无论是强电还是弱电,都为了不同的目的而要求采用不同方式的接地措施。
比如:电气设备的接地是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及电气设备正常运行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手段,也是防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
按照接地的用途和性质,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保护接地、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和防雷接地。
3 接地电阻
影响接地电阻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电阻率、接地体的尺寸、形状以及埋人深度、接地线与接地体的连接方式等。
对于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来说,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的是工频电流。
与之对应的是周围土壤的欧姆散流电阻,即工频接地电阻。
对于防雷接地,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的是冲击雷电流,所形成的电阻为冲击接地电阻。
当接地体的长度超出有效长度时,出现冲击接地电阻大于工频接地电阻的情况,反之,当接地体的长度小于有效长度时,冲击接地电阻一般小于工频接地电阻。
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常采用以下方法降低接地电阻:(1)换土;(2)把接地体埋在较深的低电阻率的土壤中;
(3)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4)采用降阻剂,(5)深井接地。
前两种方法适于地形比较平缓,面积较大的场所。
而后两种方法适用于山地面积小,地形比较复杂的场合。
最后一种适用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4 接地形式
在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中,人们往往片面地认为接地电阻阻值越小,防雷效果就会越好,被保护的对象也就越安全,工程质量验收人员也将其列为衡量防雷工程质量的最重要指标,而忽略了对接地装置形武的要求。
实践和理论证明,接地电阻的阻值大小,是评价防雷接地效果的重要指标,而接地装置形式的合理性也是防雷效果的重要环节。
系统采用何种接地形式更加可靠,实践证明,共用接地不失为一种最有效、最合理和最具有采纳推广的接地方式。
(1)独立接地。
需要接地的系统,都分别独立地建立自己的接地网络,这种接地方式称为独立接地。
它的好处是各系统之间不会造成互相干扰,这对通信系统尤其重要。
但网络容易被雷击破坏,故除有防爆炸要求的危险环境必须要采用独立的避雷方式外,一般不主张采用独立接地的方式。
(2)共用接地,也叫统一接地。
它是把需要接地的各个系统统一连接到同一个接地装置上,或者把各系统原来的接地装置通过地下或者地上用金属导体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成为畅通的电气接地统一地网。
现代建筑物内,往往有许多不同性质的电气设备,也需要多种接地装置。
比如交流电源系统和通讯及计算机系统的接地标准要求不同。
如果系统分别接地,在发生雷击时,各系统接地点间的电位就可能相差很大,各独立系统间产生危险的电位差,造成电子设备元器件的损坏。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各种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干其中最小值,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要求采取防止反击措施。
对直流工作接地有特殊要求需单独设置接地装置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其接地电阻值及与其它接地装置的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应按计算机系统及有关规定的要求确定。
(3)一点接地。
是把各系统的接地线连接到同一接地母线或同一金属平面上。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各系统接地线的等电位问题,
也能够降低各系统之间的干扰程度,尤其是50hzi频信号对系统的干扰基本上得以消除,所以一点接地法在通讯网络应用的较为普遍。
(4)多点接地。
各系统的接地线采用多点短连线的一种接地方式。
当信号或电磁干扰的频率相当高或采用快速逻辑时,电容耦合效应将会产生某种干扰耦合,这时引线长度成为主要矛盾,必须采用多点接地使串联阻抗减至最小,并将驻波减至最小。
多点接地方式应用于高频电路(λ>lomhz)。
多点接地的优点允许存在许多接地环路,这时同时使用低频率的电路是有害的,如有上述情况时,可考虑采用混合接地的方法。
(5)混合接地所谓混合接地是在一部设备内的各电路板以最短的导线与机壳连接,或者信号电路相关的几部设备,以最短的导线与同一个金属体连接接地,然后多台设备分别用金属线接到地网的同一点上。
混合接地是最简单的接地方式,是在交流电源送进房屋的总开关处,把零线重复接地(或把零线接到房屋的结构主钢筋上),然后在电源的零线处引出一条pe线连接所有应该接地的点。
(6)基础接地体。
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钢筋,按《规范》要求连接制作的接地体称为基础接地体。
含有水分的混凝土与含水分的土壤接触时,毛细管将水分吸收到混凝土里使混凝土保持较高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电阻率,与大地通若一体。
同时进行等电位连接,把建筑物内所有金属物,如混凝土内的钢筋、自来水管、煤气管,以及其它金属管道、机器基础金属物和大型的埋地金属物、
电缆金属屏蔽层、电力系统的零线、防雷建筑物的接地线,统统用电气连结的方法连接起来(焊接或可靠的导电连接),使整个建筑物空间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
当雷电袭击的时候,在这建筑物内部和附近大体上是等电位的,而不会发生内部设备被高电位反击和人被电击的事故。
这种接地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宜推广。
5 建筑物加装电涌保护器的基本要点
5.1 雷击电磁脉冲侵入建筑物的途径
①雷击地面物体或云间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产生的感应电磁场。
②附近雷云对地放电产生的雷一地电流,耦合到公共接地阻抗回路引起的感应电位差。
③雷电波延各种金属导线(如水管、馈电线路、信息系统线路等)进入而引起的雷电波电压。
④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有:接闪、分流、屏蔽、接地等地位连接。
其中等电位连接是最重要的防护措施。
5.2 怎样合理选用电涌保护器
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我认为,电涌保护器作为等电位连接的一个组成部分,安装的位置和数量应恰如其分地发挥它的功用,既要保证安全可靠,又要考虑到经济合理,不安装电涌保护器或不加选择地大量使用电涌保护器都是有违《规范》原则的。
②电涌保护器选用原则:
a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
b 雷电流的分流计算
i类选择最大尖峰电流200ka作为计算电涌保护器通流能力的系数。
ii类选择最大尖峰电流150ka作为计算电涌保护器通流能力的系数。
iii类选择最大尖峰电流100ka作为计算电涌保护器通流能力的系数。
实际通过电涌保护器雷电流要通过计算来决定电涌保护器的通流能力。
c 按雷击风险评估进行分级:当地的雷闪密度、接闪的可能性(年预计雷击次数)和建筑物内电子系统的重要性这几个因素。
5.3 电涌保护器安装要求
①三类防雷建筑物在lpz0a、lpz0b与lpz1区交界面处在从管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第一级电涌保护器,即泄流级。
②二类防雷建筑物应在总电源进线处安装泄流级电涌保护器的基础上再在lpz1区和lpz2区交界面处,其负载带有大量弱电设备、信息系统设备、控制系统设备的配电盘中安装第二级电涌保护器(一般为限压型)例如,计算机房、电信机房、电梯控制室、有线电视机房、监控、消控中心;医院手术室、监护室、及其他大量电子设备的场所的配电箱中应安装线压型电涌保护器。
③有引至室外照明或动力线路(如屋面彩灯、禁航灯、正压风机等)的配电箱均应加装电涌保护器。
此处安装电涌保护器的el的是为了防止高电压侵入,因为高电压雷电脉冲是雷害中损坏设备最多的。
④对一些特殊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内(如大剧院、银行、大医院等)需要将瞬间态过电压限制到特定水平的设备,宜考虑在该设备前安装具有防操作过电压和放感应雷电过电压的第三级spd(一般为浪涌吸收器)安装位置一般设在lpz2区和其后续防雷区交接面处。
至于安装电涌保护器的具体技术要求及电涌保护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电涌保护器等级分类、电涌保器的选型及安装等。
总之,考虑到安全性及经济性的两方面因素,我认为,三类防雷建筑物应设一级电涌保护,二类防雷建筑物应设两极电涌保护,特别重要的场所可设三级电涌保护。
6 结束语
作为一座建筑物的接地网,在保证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建筑物基础的钢筋和自然金属接地物相连接,形成统一的接地网络。
对于建筑物内的计算机系统可以用一点接地的方式接地,但须与共用接地网进行等电位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