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1.43 MB
- 文档页数:52
心律不齐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心律不齐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轻度的心律不齐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服用一些药物来帮助调整心律。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脏的跳动节奏,从而减轻心律不齐的症状。
其次,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律不齐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律不齐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植入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可以监测心脏的跳动情况,并在需要时通过电脉冲来帮助心脏保持正常的跳动节奏。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另外,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治疗心律不齐的方法。
对于一些需要介入治疗的心律不齐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他们接受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包括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射频消融术等。
这些手术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心律不齐问题,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最后,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治疗心律不齐的重要方法。
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来帮助控制心律不齐的症状。
此外,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对改善心律不齐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律不齐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多种选择。
针对不同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其具体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心律不齐的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认清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四大误区*导读:植入心脏起搏器或者ICD在国外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治疗手段,而且我国仅有3%~5%的患者接受了起搏治疗。
……统计数据表明,美国2006年每百万人口植入的心脏起搏器或ICD 是800台,但在中国却只有18台,而且我国仅有3%~5%的患者接受了起搏治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除了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人们对植入起搏器和ICD认识上的误区也是主要的原因。
误区一:心跳得快点不是什么大问题有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66%的患者并没有认识到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性。
“作为医生,我们经常告诉患者要装起搏器,他说我从来都这样,没有这么严重吧。
”其次,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装起搏器有什么好处。
他们会说:“为什么要装,我不装也行啊,两年前有医生要我装,我不装,到现在还活着啊!”另外,还有跟医生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大夫都是做起搏电生理的医生。
有些医生对起搏器的了解并不是很清楚,比如有一些外科大夫对这些治疗也有一些生疏。
还有就是相关的一些检查并不普及,有的病人明明需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但是医院没有这样的设备,那很可能就有一些病人被漏掉了。
还有的医生对哪些疾病该用起搏器或者ICD治疗了解不足,比如心源性猝死、心衰等等。
误区二:装起搏器、ICD是大手术很多病人一听说要装起搏器,以为是要开胸,动大手术,还有的人以为起搏器或ICD等要植入心脏里面,所以一听就被吓跑了。
实际上,起搏器的植入过程非常简单,在锁骨下做一个小切口,将脂肪分开以后,把起搏器的主机脉冲发生器放在这个地方,把两个电极放在心脏的特定位置,测试好,这两个电极能够正常工作就可以了。
在手术中病人是局麻的,不会觉得痛苦。
整个过程只要1小时左右,术后一般一周就可以出院。
误区三:起搏器、ICD会影响正常生活有的病人以为安装了起搏器或者ICD就不能打手机、不能外出旅游,因为手机和飞机的磁场会干扰仪器的正常运作。
但实际上这些忧虑都大可不必,安装了起搏器和ICD并不会带来什么麻烦。
心脏起搏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效果评价与适应症引言: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起搏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心脏起搏术的效果评价与适应症进行探讨。
一、心脏起搏术的基本原理心脏起搏术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通过电刺激心脏起搏点来恢复正常的心律。
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产生电刺激信号,导线将信号传输到心脏起搏点。
二、心脏起搏术的效果评价1. 临床症状改善:心脏起搏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窦性心律不齐患者的症状,如心悸、气促等。
研究表明,心脏起搏术后患者的心悸感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 心电图改变:心脏起搏术可以恢复患者的窦性心律,使心电图呈现正常的P 波、QRS波群和T波。
通过心电图的监测,可以评估心脏起搏术的治疗效果。
3. 心功能改善:心脏起搏术可以提高窦性心律不齐患者的心功能。
研究发现,心脏起搏术后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明显改善,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减轻。
4. 并发症发生率:心脏起搏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电极移位等。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起搏术的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
三、心脏起搏术的适应症1. 窦性心律不齐症状明显的患者:对于窦性心律不齐症状明显的患者,心脏起搏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症状包括心悸、气促、乏力等。
2. 心室率过缓的患者:窦性心律不齐常伴随心室率过缓,严重影响心脏的灌注功能。
心脏起搏术可以通过提高心室率,改善心脏灌注,减轻患者的症状。
3. 心室率过快的患者:少数窦性心律不齐患者伴有心室率过快,容易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心脏起搏术可以通过控制心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心脏电生理异常的患者:部分窦性心律不齐患者存在心脏电生理异常,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脏起搏术可以通过电刺激心脏起搏点,纠正心脏电生理异常。
紧急心脏起搏和电复律技术操作技术一、紧急心脏起搏【适应证】1·各种原因引起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伴逸搏、晕厥或阿一斯综合征发作者。
2·心室扑动、心室纤颤继发于过缓型心律失常,电复律后提高心率药物无效或药物加重基础心脏病者。
3·顽固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伴心力衰竭、严重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不宜用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无效者。
4.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搏。
【紧急起搏技术】1·经胸壁电极体表心脏起搏正极置于左肩胛骨下角与脊柱之间或右前胸上部,负极置于心前区,连接好心电监护导联和起搏器,即可起搏。
本法具有无创、简便、迅速、安全等优点。
2·经静脉心内膜心脏起搏法导管经股静脉、肘正中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法进入,置人右心房或右心室心内膜。
到位后,测起搏阈值、感知阈值,满意后,起搏器与电极导管尾部连接后即可起搏,起搏电压常是阈电压的2~3倍。
3·经胸壁穿刺心肌起搏选用剑突下穿刺点,针与体表呈30。
,与正中线约呈50。
,指向左胸锁关节。
穿刺过程应在心电图监测下进行。
用一根中继线连接阴极和胸导联,然后缓慢进针,如心电图上出现S—T段抬高或发生早搏,表明电极尖端已抵达心肌表面,再进针3~5 mm并固定之。
用另一注射针刺入相当于V3R或上腹部皮下作为阳极。
将阳、阴两极分别与起搏器正负两插孔连接,即可起搏,输出电压为4~5 v。
【起搏心电图】1·起搏心电图特征基本标志是有一个时限很短的起搏脉冲信号(S),方向与心电图等电位线垂直。
s波之后紧接着的是心房或心室激动的波形。
心房起搏时,S波后紧接一个畸形的P波,之后是正常的P—R间期、QRS波群及T波(S-P-QRS-T)。
心室起搏时,S波之后紧接着的是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及T波(S-QRS-T)。
起搏的QRS波与P波脱节或看不到P波。
2·心脏搏停患者起搏效果的判断①起搏成功:电脉冲刺激能夺获心室,心电图示脉冲信号后紧跟一个相关的QRs波。
心脏起搏治疗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起搏器应用方式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和植入式心脏起搏。
【适应症】1.植入式心脏起搏(1)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第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逸博心律《40次每分或心脏停搏时间》3秒。
(4)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
(5)劲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
(6)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顽固性心力衰竭。
2.临时心脏起搏(1)阿-斯综合征发作。
(2)心脏介入或手术治疗引起的一过性完全性A VB. (3)起搏器依赖者更换新起搏器时的过渡。
【方法】1.临时心脏起搏采用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常用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送至右心室,电极接触到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
不能超过1一个月。
2.植入式心脏起搏适用于长期起搏病人。
单腔起搏:将电极导线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送入右心室,脉冲发生器多埋藏在胸壁胸大肌前皮下组织中。
【护理】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2)协助检查: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皮肤准备:股静脉临时起搏,备皮范围是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植入式起搏备皮范围是左上胸部,包括颈部和腋下,备皮后注意局部皮肤清洁。
(4)抗生素皮试。
(5)训练病人平卧位床上排尿。
(6)术前应用抗凝剂者需停用至凝血酶原时间恢复在正常范围内。
(7)术前建立静脉通路,使用抗生素1次。
2.术中配合(1)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了解病人术中疼痛情况及其他不适主诉,并做好解释工作。
3术后护理(1)休息与活动:植入式起搏者保持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8~12小时,避免右侧卧位。
床头抬高30*~60*。
心脏起搏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引言: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是窦房结的自律性异常引起的心脏节律不规则。
虽然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那些症状明显或心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治疗是必要的。
心脏起搏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在窦性心律不齐的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心脏起搏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心脏起搏治疗的原理心脏起搏治疗是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来模拟心脏自身的电活动,以维持或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心脏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组成,脉冲发生器产生电脉冲,通过电极传输到心脏,从而使心脏产生收缩。
二、心脏起搏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1. 适应症心脏起搏治疗适用于那些症状明显或心功能受损的窦性心律不齐患者。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症状严重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室颤动。
2. 治疗效果心脏起搏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
研究表明,心脏起搏治疗可以显著减少窦性心律不齐患者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发作的次数,并且可以降低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室颤动的风险。
三、心脏起搏治疗的技术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起搏治疗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常见的心脏起搏器有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和三腔起搏器。
这些起搏器在功能和性能上有所差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起搏器。
四、心脏起搏治疗的并发症与风险尽管心脏起搏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和风险。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起搏器感染、电极移位和心脏穿孔等。
此外,起搏器的电池寿命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患者需要定期更换起搏器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五、心脏起搏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心脏起搏治疗在窦性心律不齐中的应用将会有更多的发展。
一些新技术的引入,如射频消融技术和射频消融导管,有望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也有望在未来得到应用。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作者:王斌(航天中心医院(721))起搏器植入是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但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仍可发生心律失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由于起搏器的功能障碍使原来的心律失常仍然存在,主要是缓慢型心律失常;另一种是由于起搏器参与而引发的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快速心律失常,也可以是缓慢型心律失常,或起搏心率低于设置的基本频率。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就是指后者,也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又称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包括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DDD 起搏器心室快速跟踪起搏和竞争性心律等。
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双腔起搏器,多数是由于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正常而感知功能异常引发,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形式多样化。
轻者对患者影响不大,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亦不影响血流动力学;重者因为影响心脏的充盈和泵血量,进而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发生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这种较快的心室率的治疗常常无效多数,多需要调整起搏器工作模式及参数才能有效终止和预防心动过速。
1 起搏器相关性心动过速1.1 竞争性心律感知功能是起搏器内设的感知器能随时检测到患者一定幅度的自主心电活动,感知后可抑制或触发起搏器发放1次起搏脉冲。
当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或不良)甚至无感知功能时,起搏器不能感知心脏的自主除极波(P波和/或QRS波),按自身的基础起搏周期发放起搏脉冲,从而与存在的自身节律发生冲突,又称竞争性心律。
如果自身心律引发心房或心室除极后存在相对不应期,如果此时起搏器发放起搏脉冲,就可引发房性或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如果在心房或心室的易损期发放起搏脉冲,可引发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后者可威胁病人生命安全。
当起搏器不具有感知功能或感知功能低下时,如VOO/AOO/DOO方式,起搏心律与自身心律即可形成并行收缩,两者各按自己的节律周期按时发放冲动,相互之间形成多种形式的干扰,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等从而引起竞争性心律失常(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