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 格式:docx
- 大小:114.18 KB
- 文档页数:9
嵌骨骨折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骸骨骨折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骰骨骨折内固定取出(ICD-10:Z47.004)行单处内固定取出术(ICD-9-CM-3:78.69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明确的骨折手术史;2.体格检查:患肢功能可,局部皮肤无明显异常,无压痛;3.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骸骨骨折术后,骨折线消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无严重的合并症;2.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数:5T0天。
五、入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7.004骰骨骨折内固定取出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行单处(骰骨)骨内固定取出;4.骨折已骨性愈合。
六、住院期间的辅助检查项目1.必选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片;(6)胸部X片、心电图。
2.可选项目(1)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2)血气分析;(3)超声心动图;(4)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七、选择用药1.必选项目(1)术前半小时用药:阿托品、鲁米那钠;(2)止痛治疗:高乌甲素或曲马多针;(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4)麻醉药品: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50%葡萄糖注射液;(5)术中补液:生理盐水,琥珀酰明胶500ml,复方氯化钠。
2.可选项目(1)止血药:血凝酶;(2)麻醉药品:咪达嗖仑;(3)镇痛泵:曲马多、舒芬太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
001或J44。
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3.抗生素;4.呼吸支持.(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
101 或ICD10 J44.001);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超声心动图;(2)肺CT;(3)腹部超声;(4)下肢超声。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2。
控制性氧疗;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5。
其他治疗措施。
(八)出院标准。
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不超过4h一次;2. 患者能进食和睡眠,睡眠不因呼吸困难而唤醒;3。
阜平县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各临床科室应当参照本指导原则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第三条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
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简称实施小组)。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
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一)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及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及改进措施。
第五条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
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六条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及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及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七条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
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实施小组及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及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2012版)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0)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3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外伤史;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年龄在16岁以上;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4、首选髓内针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2.30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股骨干骨折;3、除外病理性骨折;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5、除外对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2、胸部X光片、心电图;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5、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前24-48小时停止用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2、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3、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4、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0-7 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3.抗生素;4.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超声心动图;(2)肺CT;(3)腹部超声;(4)下肢超声。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2. 控制性氧疗;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5. 其他治疗措施。
(八)出院标准.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不超过4h一次;2. 患者能进食和睡眠,睡眠不因呼吸困难而唤醒;3. 患者能在室内活动;4。
___房间膈缺损___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_房间膈缺损_______________ (ICD10: _Q21.102__):诊断依据:根据__ ____________1.症状2.体征:心脏杂音性质3.心脏彩超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_______________1.缺损大小2.经济状况3.患者及家属意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_10-12____天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___ Q21.102______________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4.术前准备__3__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三大常规2. 肝肾功、电解质3. 输血四项4. 胸片5.心脏彩超6.心电图选择用药:抗生素_第二代头孢_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_1-2_天手术日为入院第_3-4___天麻醉方式:_气管插管复合静脉_手术材料:_体外循环、补片__术中用药:输血:病理:术后住院恢复_8-10___天必须复检查的检查项目1. 血常规2.电解质3. 心脏彩超4. EKG5.胸片术后用药:抗生素___头孢二代_ 类,用药时间_5-7___天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正常,胸片正常2.无明显胸闷、心悸、气喘3.伤口愈合Ⅰ/甲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__ __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ASD(VSD)___(ICD10:____ )拟行_ASD(VSD)修补_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__ __临床路径__ __临床路径3 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4 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3.抗生素;4.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超声心动图;(2)肺CT;(3)腹部超声;(4)下肢超声。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2. 控制性氧疗;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5. 其他治疗措施。
(八)出院标准。
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不超过4h一次;2. 患者能进食和睡眠,睡眠不因呼吸困难而唤醒;3. 患者能在室内活动;4. 低氧血症稳定,高碳酸血症得到改善或稳定,动脉血气稳定12-24h;5. 患者临床稳定12-24h;6. 患者能理解吸入药物的规范使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
001或J44。
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3.抗生素;4.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
101 或ICD10 J44。
001);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超声心动图;(2)肺CT;(3)腹部超声;(4)下肢超声。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2。
控制性氧疗;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5. 其他治疗措施。
(八)出院标准.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不超过4h一次;2。
阜平县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指导原则。
第二条各临床科室应当参照本指导原则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第三条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
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简称实施小组)。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
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一)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
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六条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七条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
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取内固定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病【编码: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1047.00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依据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3.分型:1)骨折骨性愈合内置物完好型2)骨折骨性愈合内置物断裂型4.中医证候诊断1)肝肾不足证:患者术前,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2)瘀血凝滞证:术后1周内。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血瘀气滞证:术后2周以内。
术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三、标准住院日≤16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000、骨折内固定术后(1047.003);2.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3.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入院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定血型2)凝血功能3)尿常规4)大便常规5)肝肾功能、电解质6)常规(或床旁)心电图【小儿不配合者除外】7)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艾滋、梅毒)8)片检查(包括术前术后复查)、(必要时)、术中C臂进行透视【必要时】9)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六、住院日≤16天。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1.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建立临床诊断(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1.支持、对症治疗;2.经验性抗菌治疗;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满足入住普通病房治疗标准(见下),无重症肺炎表现者,进入路径。
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尤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并存时,建议进入普通病房:(1)年龄≥65岁。
(2)存在以下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肾功能不全;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吸入性肺炎或存在容易发生吸入的因素;近1年内曾因CAP住院;精神状态异常;脾切除术后;器官移植术后;慢性酗酒或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3)存在以下异常体征之一:呼吸频率≥30次/min;脉搏≥120次/min;动脉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体温≥40℃或<35℃;意识障碍;存在肺外感染病灶如败血症、脑膜炎。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
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
行内固定拆除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
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骨折内固定术后();
2.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3.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
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
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7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骨折内固定取出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止血药物。
4.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9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其他药物:消肿、促骨折愈合,必要时营养神经等。
4.保护下功能锻炼。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好(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伤口无感染征象。
3.术后X线片证实内固定取出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可伴有其他损伤,应当严格掌握入选标准。
部分患者因骨折术后本身的合并症而延期治疗,如手术当中骨折,术中损伤血管神经,术后血栓形成、血肿引起体温增高。
2.合并症:老年患者易有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骨折后合并症可能加重,需同时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二、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
行内固定拆除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