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一课(郑振铎)

最后一课(郑振铎)

最后一课(郑振铎)
最后一课(郑振铎)

原文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

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向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傍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文章分析

选材: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入手去表现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人物描写技巧:突出细节描写;从外貌、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去着力刻画人物内心。

角度:郑振铎是从大学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日军入侵的共同反应

比较《最后一课》·都德

一、主题的比较。两篇文章所取的题材是相同的。都是以外族的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为背景,通过描写在最后一个课上,人们努力的学习本国语言,老师格外珍惜这一堂课,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两文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二、人物形象的比较。韩麦尔先生和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

精神是毫无二致的,他们都感受到国家危亡的忧愤、悲切、伤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他们都是亡国之民,处境相同;他们也都是教师,身份也相同;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珍惜是相同的;甚至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生眼中的形象也完全一致。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几乎相隔一个世纪的两个不同国度的教师,对这意义重大的最后一课的珍视如出一辙。这是巧合吗?不是。是他们对祖国的感情相同,是他们的爱国精神相同。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五四运动爆

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

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

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1923年1月,接

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

出“血与泪” 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

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

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

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58年因飞机失事殉难。

代表作品: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

练习

1.第3段中“试金石”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写第4~8段的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3.第10、19段是场景描写,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1)

(2)

4.第16段中说:“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这“意义”指什么?

5.第28段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意在表述

6. 郑振铎“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把所有的……全部传给学生”郑振铎上最后一课只为传授文化知识吗?

7.“我们已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我们以决定的原因

8..从句中加点词语入手,分析“我”这以人物的形象特征。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

走过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加点字:立刻挺直、立正、沉毅地、以坚决的口气

答案

1.对12月8日发生的这件事的态度就像试金石一样准确地验明每个人对祖国、敌人的立场和态度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关闭校门做铺垫

3.(1)以平静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当时我们内心汹涌澎湃

(2)表述出了时间的推移

4.因为日本军的入侵,我们已无法在这块土地上继续学习下去

5.比喻所有的师生团结如一,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教书学习,苟且偷生

6.不是,更透露出一种爱国之情,希望在日本兵到来之前让学生用只是武装自己,和他们斗争到底。

7.这是对日本人的一种无言的抗议,透露出和他们誓不两立的观点,也表示日本人是龌龊的,卑鄙的,不配与圣洁的学校对视。

8.“我”对日本人十分痛恨,而“我”的一系列的词语也表现出了“我”的坚定和决然——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百年暨大·上海时期

上海是旧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文化中心。为了便于拓展海外华侨教育,1923年暨南学校迁至上海真如。学校先后聘请许多专家学者来校任职,如徐楚生(德珩)、严济慈、周建人、夏丏(miǎn)尊、梁秋实、沈从文、郑振铎等。

1937年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真如沦为战区,学校迁入上海外租借办学。1941年

12月8日,日军入侵租借,暨大师生坚持上完“最后一课”

后,将学校关闭,迁校福建建阳。

拓展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还是在东北三省刚刚沦陷时,他就写了历史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愤怒斥责国民党卖国政策。写作时,他时时横眉拍案,连声大喝:“奸贼,奸贼误国!”1936年10月,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成了“孤岛”,郑先生仍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当时,日特活动猖獗,有许多人因与抗日有关而失踪、死亡。少数人动摇了,甚至做了汉奸。郑先生却凛然正气,无所畏惧。1938年3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被推举为理事。他还专门到被称为上海“抗大”、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去兼课,为党、为新四军培养了不少干部。 有一天,一个刚当汉奸的老友来了。此人掏出一张开有巨额金款的支票,说:“郑先生,你近来生活很困难,清水先生已知道了。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章学问,想让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郑先生一听“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务,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友脸上掷去,大骂:“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不久,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大美晚报》记者张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杀,于是有人警告:“你要当心!”郑先生也差点遭到暗算,幸好有学生通知,但他事后仍继续为祖国命运奔波操劳…… 郑先生从回忆中惊醒,快上课了,他拿起讲义夹,急匆匆进了教室。教室里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多像小说《最后一课》的描写啊!郑先生热泪盈眶:“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不幸的时候终于来临。近处忽地传来了沉重的车轮碾地声,几辆卡车已进了校门。阴森森的风中,一面太阳旗抖动着。时针指着10∶30。 “现在下课!” 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声……师生们的胸中都燃烧着爱国的烈焰,一个一个捏紧了拳头。 这就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大上的最后一课,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抗战胜利后,因为他继续反对国民党的亲美卖国政策,便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蒋介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但郑先生的“最后一课”所表现的崇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却教育了千百个后来者!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阅读。 《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5、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2)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

郑振铎相关资料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7),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区乘凉桥),原籍福建长乐。 郑振铎字西谛,书斋用"玄览堂"的名号,有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友荒、宾芬、郭源新等多个笔名。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3年2月22日,任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个文学研究专业机构--中国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曾就读于北平铁路专科学校,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5年获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燕子》一文已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 《别了,我爱着的中国》已被选入六年级语文教材每课一练(单元测评(2)阅读天地),五年级沪教版语文课文。 《唯一的听众》已以他的笔名"落雪"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第28课。 《猫》一文已编入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第26课)

《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

阅读《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的第二段加粗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_描写。参考答案:1、⑴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⑵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坐在教室里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3、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意思对即可) 4、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5、神态动作。(意思对即可)

最后一课课后作业

【甲】 最后一课 郑振铎 (1)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2)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3)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4)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5)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6)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7)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8)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9)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10)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11)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12)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13)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14)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15)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16)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一)(一)阅读“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答题1、“这可怜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把字帖想象成国旗表达了什么感情?反复将“法兰西”和“阿尔萨斯”连在一起出现有什么含义?3、赏析划线句“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答案:1、表现了喊麦尔老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珍视,也表现了小弗朗士同情老师最后一课的良苦用心。“可怜”一词表现了“我”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爱国之情;法兰西是祖国,阿尔萨斯是家乡,阿尔萨斯永远属于祖国,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和家乡。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语言比作钥匙,形象的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只要牢记本民族的语言,就能团结人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赶走入侵者,求得民族的解放。(二)阅读“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散学了—你们走吧”答题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和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2、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

么?3、如果将结尾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的举动?答案:1、钟声宣告最后一节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育要代替法语,用这些声音烘托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和悲愤。2、表现了我对韩麦尔先生的崇敬之情。3、不好,此时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痛苦,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用无声的描写更能突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愤。最后一课阅读题及答案(二)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地倒下去,默默无言 ——题记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时指针指向10点30分时,太阳旗插进了校园。“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了身体,摆出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刷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哭泣声。郑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之情,感染了千百个后来者。 当然,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的爱国情也深深的触动了我。这种在无数前辈身上出现过,而在当今社会又无比匮乏的情感,使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长久的沉思过后,我在成长记忆的深处,搜寻出了关于爱国的点点滴滴,而这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便是我的爷爷奶奶。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去问爷爷奶奶关于革命年代的事儿。那时的我是不懂这其中的种种艰辛或是喜悦的,我只是喜欢看爷爷奶奶提起过往年代时的一种陶醉与感激的神情,那种诚挚的眼神是我一直以来都想了解的秘密。记得那个时候家里只有一台彩色电视机,爷爷奶奶总是为着电视节目而争执。爷爷每天都会坚持看各个频道的新闻,从不落下每天的报纸,而我只是会守着小卧室里的黑白电视机上的动画片傻乐,对于爷爷这种行为只觉得古怪且不能理解。后来上小学,每日的行程中必备的便是系红领巾,不过更多的是一种例行规定下的任务。那个时候的我对于爱祖国并没有太深切的感受,只是牢牢地记住了脖子上的红领巾是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后来上初中成为共青团团员,上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好像一切都朝着正常而顺利的轨迹发展,但是自己却知道愧对于身上背负的种种称号。总觉得“爱国”这个词是一个不能轻易谈起又不能避而远之的话题。 年岁渐长,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似乎不再那么偏颇与片面,学会理性,学会认真思考。对于爱国或许并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但也有了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它不应当是人们口中那种难以启齿的信仰,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无的理论,不应该在当今的时代里成为一种大家都不愿承认的情感。相反,这应该是一种能让人觉得自豪的感情,能够一直守护着感受着并为它而始终牵绊着难道不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吗?当褪去所有的轻愁浅恨之后还能有这样一种执念值得自己去爱护,去承认,去表现难道不应是一种生命的幸运吗? 记得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村里的土房里,那个时候大家都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过着简单淳朴的生活。老人们总喜欢在日落忙完农活后聚到院子里聊聊自己经历过的革命事迹。我听不懂,可我总是蹭在一旁看着他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动沉默。透过夏日晚上薄薄的雾气和田野里此起彼伏的蛙鸣,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我好像看到了当年属于他们的骄傲与真诚,属于他们的光辉与感动。虽然对我而言只是一种朦胧的触动,到底是我这么多年来久久不能忘怀的温暖。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爱国关心国家并不是一个需要过多斟酌考虑也不需藏着掖着的选择,而是从小到大流淌在生命中的情感,是时时刻刻都不会忘,时时刻刻都那么强烈。尽管他们并非各界政要,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高深学子,就是简简单单的农民、工作者,但也依然不

最后一课老舍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老舍阅读答案 导读: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 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 术家”称号的作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老舍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 讨厌铃声, 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 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 的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 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 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 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 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 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 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 白的, 没有任何表情, 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 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 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 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 支持着他的身体, 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 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 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 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 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 “明天上课。 今天, 今天, 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 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他也

最后一课 郑振铎

最后一课(节选)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 ]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 ]、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留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 ]的阖上了书本,以[ ]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继续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2、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感悟其中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都德 最后一课 阅读题

一 ①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翻,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叉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②可是能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 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③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地 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自,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④“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⑤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⑥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⑦“法兰西万岁!” ⑧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阅读题: 1.钟声和号声对小弗郎士来说意味着 ( ) A.祈祷活动开始。 B.普鲁士_L兵已经收操。 C.从此再也见不到老师和同学们。 D.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 2.从选文①段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境?小弗郎士认为老师是一个

“可怜的人”,他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说明了什么? 3.选文②段中画线句子对郝叟老头儿的描写意在表明什么? 4.文中画线的“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 ( ) A.韩麦尔先生原来坐着,现在站起来了。 B.韩麦尔先生头上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C.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崇高,人格伟大。 D.韩麦尔先生站在讲台上,学生们坐在板凳上。 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举止和表情? 6.“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我”为什么对这最后的一课有如此深刻丽又难忘的印象? 二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话唱歌吧!” 阅读题: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字帖( ) 强迫( ) 2.这里的“我”指__________,用第一人称写显得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画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出了小弗郎士心里的恐惧,他害怕敌人伤害他喜欢的鸽子。 B.这句话用感叹句写出了小弗郎士的愤慨,表现出他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C.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小弗郎士喜欢鸽子,希望鸽子用法语唱歌。 D.这句话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表现他是个淘气不爱学习的孩子,上

《最后一课》说课稿(第三课时).doc

《最后一课》说课稿(第三课时) 总体设想:我上这课的设想是想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学自主思维的空间,也给他们实际动手写作的空间。所以我的这课应该重点在探究学习与写作上。是通过课堂上自主的探究与写作训练,让学生把在课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即使的转化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具体实施:首先,我平时就要求同学养成自己查资料的好习惯。所谓自主学习就要求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我针对同学第一学期查资料时不懂分类归纳的情况,本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对查询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我想这样的能力学习应该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也应该能让他们终身受益。这一课时虽然没有在课堂上检查,可是学生的笔记本都已经完成了。其次,《最后一课》是篇老课文,知识重点主要在主题把握以及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上。主题的把握非常容易,不必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选材和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与训练上。我选择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学习,是因为这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结合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且我想读本的文章大多文学性很强,有的家长反映以前读本似乎没有什么用,其实是大有用途的。我从本学期开学起就要求同学按我的要求每天坚持读读本,一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可以写单篇的,也可以和读本上的其他文

章或者课文比较起来写,我也坚持收上来批阅,所以学生们对比较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再进行比较阅读式的探究分析也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再次,初一同学刚从小学上来不久,还不是很会写记事写人的文章,我想借助这两篇文章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初步学习写人记事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之所以采用当堂口头片段作文的形式,是因为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可以让学生当即看到训练的效果,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在语文学习中是比较难体会到的。最后的作文作业是当堂训练的加强,是努力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成效的训练。最后,谈一下我给学生记的是加分。我们学期结束都会给同学们一个总评分数,其中相当的分值是平时成绩。除了规定的练习作业等情况记载以外,我还留了些分值,作为平时同学自主学习的奖励。在查资料、质疑、以及课堂最后的一些拓展训练时给他们加分,以资奖励。这很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应该是同学身上最宝贵的,我们老师也是最应该保护的。自我评价:我觉得这堂课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既调动同学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同学的写作能力在课文探究的同时得以提高。基本做到了让同学自主学习并真正有所收获。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总体设想:我上这课的设想是想通过对中外两篇《最后一课》的比较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并尝试把课本教学与读本教学结合起来、把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给同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题

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共26分)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宁可(níng) 哽咽(gěng) 踱步(duó) B、挟着(xi?) 思量(liàng) 祈祷(qí) C、捂着(wǔ) 赚钱(zhuàn) 钥匙(shi) 2、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á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C.惩罚(chěng)板凳(dang)捂(wǔ)D.紫藤(t?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4、填空。(12分) (1)本文作者是国作家,课文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是以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的顺序展开的。 (2)本文的体裁是,它以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和来反映生活。 (3)、、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包括、、、四个部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等。 5、回忆课文,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⑴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_________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⑵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___________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6、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⑵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喧哗喧闹吵闹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观察检查视察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严肃肃静严厉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惊奇惊异诧异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后悔懊悔懊恼 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责备责怪谴责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肃静安安静静安静平静静悄悄 (1)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2)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3)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4)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5)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课外拓展训练试题: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1.都德是著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4.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答:()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5.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6.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附:参考答案 1.法国;普法战争 2.A 3.B 4.1)D 2.)B 3)A 5.1)喧闹 2)塞进 3)敬意 6.B 二、类文阅读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周惠斌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12月8日上午,

最新《最后一课》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一、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二、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答[ ] 三、选出下面文字中的“□”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A、!?……!, B、??,……。, C、!?……。, D、!!……,。答[ ] 四、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③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描写。 B、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答[] 2、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B、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 C、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然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得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 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不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认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定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1.选文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中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 2.第3段中写道:“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认真起来。”对其原因,你是如何理解的? 3.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五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这是否有损于师生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说“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你认为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表现了人物沉重、悲哀的心情。 2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震动。 3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4这将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南大学乃至在他教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这节课将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最后一课老舍的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老舍的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 ,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 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最后一课老舍的阅读答案 ,我们来看看。 最后一课 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 讨厌铃声, 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 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 的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 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 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 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 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 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 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 白的, 没有任何表情, 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 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 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 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 支持着他的身体, 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 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 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 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 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他也 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 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 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 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