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课后巩固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D.①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科网]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 唯君图之./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B. 是寡人之过也C.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何陋之有6、请翻译下列句子。
[来源:Z&xx&](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及解析【课前预习案】一、注音识记1、秦军汜(fán)南2、佚(yì)之狐3、夜缒(zhuì)而出4、许君焦、瑕(xiá)5、若不阙(quē)秦6、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二、整体感知阅读文本两遍,完成下列题目: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事件是什么?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烛之武主要事件: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穆公。
教案模板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 不合格[ ]教研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检测(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b.的c.代秦军焉a.助词b.何,为什么c.哪里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合作探究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2 烛之武退秦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作者及背景【作者】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掌握小说的分章节阅读技能和文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世界视野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逻辑关系,分析人物性格,认识历史名人。
2、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对小说的人物,风格,文学手法等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教师为主导,交互式教学。
2、个性化授课,结合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小组讨论。
3、阅读课和文学课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1、回顾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通过学生了解或回忆楚汉之争的背景和主要事件,让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教师解读小说的概况,主要人物,主题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节: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将小说分为章节,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讲解,理清小说的逻辑关系和人物关系。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教师对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和虚构人物进行分析,剖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成就,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节:1、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教师讲解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对小说的文学手法,风格,主题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鉴赏。
2、拓展阅读和创作。
学生根据小说的主题,自主拓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或者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楚汉之争的文章等。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内容和背景的掌握程度。
2、考查学生对文学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结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烛之武退秦师》;(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3)分析课文中的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4)掌握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运用朗读、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深入领会课文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意志和自信心;(3)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烛之武退秦师》;(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4)掌握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2)深入领会课文内涵,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地位;(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领会课文内涵。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探讨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精神;(2)启发学生思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烛之武退秦师》;2.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团结协作的认识和体会。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课文导学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地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归纳其中四个词语地义项:若、夫、微、之.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地起因、经过和结果.3412.年).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记叙地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地理解.)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地?(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地郑国,郑国面临覆灭地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地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地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地意见.)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地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地成功.)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地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地?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地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地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诵:作了铺垫.这两方面地情况是: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地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第二段.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yì)(2)解释下面加点词.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3)翻译下面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力壮地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2、课文分析.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地.(字数不超过150个字)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地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远:(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地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地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地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地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地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四)第四段.1、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以乱易整,不武.(用)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2、课文分析.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地人.在盟友变敌友地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楚国.(4)今老矣(5)越国以鄙远(6)邻之厚,君之薄也(7)共其乏困(8)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11)若不阙秦(12)与郑人盟(13)不仁,不知(智),不武(14)唯君图之1.名词地活用A.名词活用为动词(2)军——驻军,驻扎(5)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12)盟——订(建)立同盟(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14)图——计划、考虑B.名词作状语(102.3((712(4人以美地享受.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地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地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更凸现了“详”.六、课外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地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解释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地意思:(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于——(2)楚人未既济既——济——(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及——请——(4)又以告以——告——(5。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课时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一、教学导入: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
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预习: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a)逢(páng)孙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件之一。
作为一位中学历史老师,我们需要学生掌握这段历史,教授这一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事件背景、烛之武的突袭、秦国的失败、历史意义。
事件背景公元前260年左右,秦国进攻晋国,晋国为自保,派遣3位将领,分别率领大军,向秦国进攻。
烛之武是其中一位将领,率领的是1万多人的军队。
烛之武的突袭烛之武的部队在搜寻补给时,意外发现秦国将领范雎母亲都留在此地,并得知秦军的防备虽然森严,但大都集中在黄河北岸,陇山西麓的防御策略相对较差。
烛之武抓住这个机会,派遣了几名间谍在夜里放下小纸条引导出秦军的时辰和活动目标,然后亲自带领人马,趁着雾气弥漫,苦行三夜穿越陇山,突袭了秦国后方的镇守城池。
秦军的抵抗力量非常薄弱,部队很快就被攻占,并俘虏了数千名秦军士兵。
秦国的失败一旦烛之武攻占秦国的营寨,秦国的军队就沦为被动的反击者。
烛之武率领的晋国军队以非常小的伤亡负于秦军,却掌底全胜。
秦国军队失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过强调对黄河北岸的保护,而对陇山西麓的防御疏于警惕。
此次战役,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立下「穿山示异」,再现后世的兔起鹘留名。
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他们之后的战争,使中国文化与学问得以传承,秦朝最终灭亡。
烛之武洞悉了秦国军队的破绽,发动了攻击,赢得了战争。
他的突袭行动,是场成功而高效的战役。
此外,“烛之武退秦师”,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取得了相当持久和深远的战斗,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视。
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教学方法与策略。
1.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可以给学生一些进阶的材料,鼓励他们创新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2.通过互动式的指导,探讨战斗的相关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3)分析烛之武对于爱情、国家、家庭的态度,并对于这些态度进行比较分析。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3)通过讨论和总结,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和故事情节;(2)理解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分析小说中的深层意义;(2)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以及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策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和判断。
3.案例分析策略: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对于小说人物的探究和思考,增强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投影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阅读教学1.阅读小说《烛之武退秦师》,理解小说的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语言、人物等方面。
3.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究小说中的深层意义。
第三步:学习交流1.提问策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2.小组讨论:每组学生就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第四步:课堂总结1.通过个人思考和全体讨论,对烛之武的爱情观、国家观、家庭观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判断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掌握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过程。
3. 认识到在古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难点:1.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理解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2. 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烛之武破解秦师战术的内容和过程。
教学方法:1.讲解法:结合历史背景、文献资料等,向学生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2.对比法:比较秦朝的战争策略和烛之武的智谋,引导学生思考智慧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以国学名篇《资治通鉴》中的《项羽败赵丹,白登山;烛之武破秦,包前军》为引入,导入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
二、认识烛之武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烛之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破解秦师战术1.讲解秦军的攻打韩国时采用的十面埋伏战术,秦军进入中原时又采取的包围河内的战术。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将秦军引诱进中原,然后用余烬之计烧掉包围城市的树木,使秦军陷入失去逃生通道的地步,最后在适当时机发动反击。
3.讲解烛之武的胜利对于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智谋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与讲解,学生对于烛之武的历史背景、智谋和胜利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烛之武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的胜利。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战争中智慧的重要性,只有在智慧的指引下,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研究历史文化,了解历史背景和传承历史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历史文化,学习和感受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引言】《庐山谣》篇首对于烛之武的孝道赞誉说:“烛之武,荆山民。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学习重难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探究烛之武是如何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把握烛之武说理逻辑与艺术。
通过揣摩语言,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与形象。
体会《左传》的文辞特点。
3、思考晋文公最后一段话,体会春秋战国时期的“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学习文言字词与句式,理解文意。
②探究烛之武是如何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把握烛之武说理逻辑与艺术。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语言,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与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
一个人就能与百万的军队抵抗,那一定不是通过武力的方式,而是通过外交。
《战国策》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表明语言、外交的力量非常强大。
此外,《孙子兵法》中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看重谋略,其次看重外交,最后才是战争。
语言的外交在国与国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压境生死存亡间能力挽狂澜,改变形势。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烛之武。
烛之武用他的三寸舌,劝退了攻打自己国家的秦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二)介绍《左传》提问学生,对《左传》了解多少?请学生回答或开火车。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相传是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
Ppt展示《春秋》:“晋秦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10字。
《左传》:课373字对比看出《春秋》有哪些特点?《春秋》经文言简意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
所以当时出现了三部对《春秋》进行诠释和注解的书,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左传》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
《左传》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记事清楚有条理,也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朗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背景分析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学法指津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
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
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
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
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
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诵:朗诵全文。
朗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
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课文研读(一)第一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 èr ) 秦军汜( fàn )南(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因为)(礼遇,以礼相待。
)②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③晋军函陵(军,名词做动词用,驻军。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词结构后置句。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
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
这两方面的情况是: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第二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yì)(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推辞)(尚且,还)(同“矣”)(3)翻译下面句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
(字数不超过150个字)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三)第三段。
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zhuì)(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晋,何厌之有(代词,那)②遂子孙荷担者三夫(男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⑤朝济而夕设版焉(句尾语助词)⑥焉用亡郑以陪邻(何必)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给)(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遥远的地方。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使动用法,使减少。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动用法,使之为边界。
2、课文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
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
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
(不超过20个字)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
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四)第四段。
1、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以乱易整,不武。
(用)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2、课文分析。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
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附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汜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托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要点(一)、词类活用(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3)臣之壮也(4)今老矣(5)越国以鄙远(6)邻之厚,君之薄也(7)共其乏困(8)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11)若不阙秦(12)与郑人盟(13)不仁,不知(智),不武(14)唯君图之1.名词的活用A.名词活用为动词(2)军——驻军,驻扎(5)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12)盟——订(建)立同盟(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14)图——计划、考虑B.名词作状语(10)东、西——向东、向西夜——在晚上2.动词的活用A.动词活用为名词(8)害——害处(9)赐——恩惠,好处B.动词的使动用法(11)阙秦——使秦阙(减少土地)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4)壮——壮年人,老——老年人(5)远——远地(6)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7)乏用——缺少的东西(二)、特殊句式1、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 [ 于(对)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2)且贰于楚[于(对)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对)郑伯言--同上]2、省略句(1)()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烛之武”)(2)()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4)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介词“于”)作为一篇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虽不长,然而记叙文的各个环节却大都具备,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