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基碳化硅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第一性原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1
《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在工程应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其中,镍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及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
其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对于提升材料的使用性能及延长使用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探讨。
二、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一)原料与设备制备镍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原料包括镍基合金粉末、增强相材料(如碳化硅、氧化铝等)、添加剂等。
制备设备主要包括混合设备、烧结设备、热处理设备等。
(二)制备工艺镍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其基本步骤包括配料、混合、压制、烧结及热处理等。
具体过程如下:1. 配料:根据所需材料的成分比例,将原料按比例混合。
2. 混合:采用机械混合或化学混合的方式,使各组分充分混合均匀。
3. 压制:将混合后的粉末放入模具中,通过压力机进行压制,形成预成形坯。
4. 烧结:将预成形坯放入烧结炉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烧结,使材料致密化。
5. 热处理:烧结后的材料进行热处理,以提高材料的性能。
(三)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制备过程中,影响镍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粉末粒度、压制压力、烧结温度和时间等。
这些因素对材料的致密度、成分分布及机械性能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镍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摩擦学性能的基本概念及测试方法摩擦学性能是衡量材料在摩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性能,主要包括摩擦系数、磨损率等。
测试摩擦学性能的方法主要有摩擦试验机测试、磨损试验等。
(二)镍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特点镍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其摩擦系数低,磨损率小。
这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硬度、耐磨性及抗高温氧化性能。
此外,增强相的加入也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进一步优化了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三)影响镍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因素影响镍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材料成分、组织结构、表面处理等。
SiC(001)表面重构与多型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SiC(001)表面重构与多型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SiC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温、高压和高电子迁移率等,
在电子器件和能源器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而SiC晶体结构多样,其中SiC的多形体包括beta-SiC、alpha-SiC和3C-SiC,而SiC表面结构的变化则在研究SiC的表面功能化、催化及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SiC(001)表面的重构及其对多形体的影响,旨在深入挖掘SiC的表面结构对材料性能和应用的作用机制,为SiC相关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1.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SiC(001)表面的不同重构模型和多形体的结构参数和电子性质的变化。
2.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不同表面重构和多形体的成因和影响机制。
3.基于得到的结果,探讨表面重构和多形体对SiC功能材料的应用潜力。
研究计划:
第一年:研究SiC(001)表面的重构模型及其对多形体的影响,完成计算程序的开发和验证,并撰写论文。
第二年:深入探索不同表面重构的成因和影响机制,对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年:探究表面重构和多形体对SiC功能材料的应用潜力,撰写完整的研究成果报告,并进行论文投稿。
预期成果和贡献:
本研究将系统性地研究SiC(001)表面的重构现象和多形体的形成机制,揭示SiC
表面结构对材料性能和应用的作用机制,为SiC相关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科学依据,有望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VA族元素掺杂碳化硅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VA族元素掺杂碳化硅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研究背景:碳化硅是一种具有优良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高温、高力环境下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碳化硅纳米管则是碳化硅材料应用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热学性能和可调控的光电性能,已成为纳米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的重要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VA族元素(氮、磷、砷等)在半导体材料中具有很好的掺杂效果,可以改变材料的电性质和光学性质,实现材料性能的调控和优化。
因此,将VA族元素引入碳化硅纳米管中,可望进一步优化碳化硅材料的性能,增强其在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性能。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VA族元素(氮、磷、砷)掺杂对碳化硅纳米管电学、热学、力学和光学性能的影响,揭示其物理机理,并为制备具有高性能和可控性的碳化硅纳米器件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碳化硅纳米管的建模和结构优化: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碳化硅纳米管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确定最稳定的结构。
2. VA族元素掺杂的计算模拟:将VA族元素掺杂到碳化硅纳米管的相应位置,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和电子能带计算,研究VA元素对碳化硅纳米管的性质和行为的影响。
3. 电学性能计算: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VA元素掺杂后碳化硅纳米管的电学性质,包括电导率、能带结构和载流子浓度等。
4. 热学性能计算: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VA元素掺杂后碳化硅纳米管的热学性质,包括热传导率和热稳定性等。
5. 力学性能计算: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VA元素掺杂后碳化硅纳米管的力学性能,包括弹性模量、应力-应变曲线和杨氏模量等。
6. 光学性能计算: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VA元素掺杂后碳化硅纳米管的光学性能,包括吸收谱、发射谱和荧光谱等。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VA元素掺杂碳化硅纳米管的物理机理和性能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揭示VA元素控制碳化硅纳米管性能的原理,为实现高性能、可控的纳米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SiC_f/Ti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连续SiC纤维增强Ti基复合材料(SiCf/Ti)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SiC与Ti基体之间的界面对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由于Ti和C、Si等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较大的化学反应倾向,在复合材料的制备和高温服役过程中,SiC与Ti界面处易形成界面反应层。
目前,对该界面的研究主要是界面反应机理、反应层物相及其组织结构的实验研究,以及界面力学性能的实验测试和理论模拟。
然而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宏观或介观尺度,有必要在更加微观的尺度下进一步研究。
此外,对于复合材料,研究者们期望开发出某种数学或数值模型,能够由组分和微观组织性能预测得到复合材料的宏观有效性能。
一个切合实际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尺度模拟,并使用某种方法将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的信息耦合在一起。
本文的研究内容正是SiCf/Ti基复合材料界面跨尺度模拟中有关原子(或电子)尺度的模拟工作。
SiC与Ti基体的界面反应产物较为复杂,其中TiC是一个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组分,此外,SiC纤维常常预制有碳涂层,因此,纤维与基体界面可以抽象为SiC/C/TiC/Ti界面体系。
据此,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平面波超软赝势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从原子或电子尺度出发,考察了SiC/Ti、SiC/TiC、TiC/Ti界面,同时,采用类金刚石碳(diamond-like carbon, DLC)对碳涂层近似建模,考察了DLC/SiC、DLC/TiC 的(111)界面。
分别计算了这些界面的粘附功、界面能、界面电子结构,明确其平衡(最稳定)原子构型和界面成键本质,预测了部分界面的断裂韧性。
此外,模拟了碳原子在SiC(111)表面的初始沉积过程,考察了碳层的最稳定沉积构型。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归纳如下:(1)考察了碳封端SiC(111)表面形成的六种β-SiC(111)/α-Ti(0001)界面模型,其中考虑了三种界面原子堆垛位置(中心位、孔穴位、顶位)和两种Ti原子堆垛倾斜方向。
0.引言SiC 材料具有宽禁带、高临界击穿电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和高的热导率等各种优秀特性。
目前,SiC 外延生长技术的主要问题是外延层中高密度的缺陷。
主要包括螺旋位错(TSDS)、刃型位错(TEDS)和基面位错(BPDS)等,其密度分别为104,104~105,104~105cm -2[1]。
在4H-SiC 外延生长工艺中,衬底上的基面位错能够转化成外延层中的刃型位错。
这种转化降低了外延层中基面位错的密度,也就减小了外延层中缺陷对SiC 器件的损害。
通过对基面位错的模拟,可以计算位错的密度和分布,态密度,能带结构,基面位错的转化等[2]。
将结构缺陷模拟应用于PIN 二极管的优化,在实验无法勘察位错外貌和结构,或者研究自然条件下很难出现位错的界面时,用计算机模拟位错可以为位错研究提供依据。
基于计算模拟,人们对碳化硅材料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986年Bacon ,Liang 等人采用Linnard-Jones 势模拟了多种六角密集结构的金属位错结构;1994年MeijieTang [3]等通过修正Tersoff 势函数,延长粒子之间作用的范围,对晶体SiC 材料的力学性质进行了模拟。
Chang K J [4]等,利用abinitio 分子动力学模拟对SiC 的结构、电子云密度进行了模拟。
目前对于4H-SiC 位错的模拟还很少,它的结构及模型还待于探索和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4H-SiC 结构位错模型及计算模拟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细节。
1.4H-SiC 的计算模拟基本模拟过程是在一定系统及已知分子势能函数下,从计算分子间作用力着手,求解牛顿运动方程,来计算作用在原子集团上每个原子的力[5]。
准确确定位错芯原子组态的合理方法是采用半离散模型,即把晶体划分为两个区域:靠近位错芯(包含位错芯)的区域I ,在次以外的区域为区域II 。
在区域I 中引入一缺陷,此时要根据弹性理论所预计的位移来改变原子坐标,然后原子同时弛豫,通过反复迭代方程,使系统中每个原子逐步位移到势能最低位置,从而确定出最小势能的原子组态。
《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及性能研究》篇一摘要:本文致力于探讨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方法,以及该材料在结构与性能方面的显著提升。
通过系统地实验设计与分析,本研究成功地制备出性能优越的复合材料,为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材料科学正逐步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镍基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因其卓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
将石墨烯与镍基复合材料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因此,研究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及其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材料制备本研究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原位合成法,结合高温热处理和机械合金化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适当的镍基前驱体与石墨烯纳米片;2. 通过高温热处理,实现金属与石墨烯的化学结合;3. 进一步进行机械合金化处理,获得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4. 对所得复合材料进行性能优化和稳定性测试。
三、性能研究本部分研究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对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1. 结构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组成;2. 机械性能测试:通过硬度计、拉伸试验机等设备,测试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等机械性能;3. 耐腐蚀性测试: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条件下,测试材料的耐腐蚀性能;4. 电化学性能分析: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分析材料的电化学行为和储能性能。
四、结果与讨论1. 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片均匀地分布在镍基体中,形成了致密的复合结构;2. 机械性能测试显示,石墨烯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硬度、拉伸强度和延展性;3. 耐腐蚀性测试表明,该复合材料在酸碱环境中的耐腐蚀性得到了显著提升;4. 电化学性能分析表明,该复合材料在储能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五、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及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中,纳米材料的发展如火如荼。
尤其是以石墨烯为典型代表的二维材料,由于其卓越的力学、电学及热学性能,为材料科学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当石墨烯与金属或合金复合时,所形成的复合材料展现出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工艺及其性能表现。
二、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1. 材料选择与制备方法本实验选用高纯度的镍粉和石墨烯作为原材料。
采用原位合成法,通过高温熔融-淬火-退火的方式,使石墨烯与镍粉在原子层面上紧密结合,形成复合材料。
2. 制备过程(1)将镍粉与石墨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2)将混合粉末放入高温炉中,加热至镍粉熔融;(3)在熔融状态下,通过机械搅拌使石墨烯均匀分散在镍液中;(4)快速淬火,使液态的镍基合金迅速冷却,形成固溶体;(5)对固溶体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并优化材料的组织结构。
三、材料性能研究1. 力学性能通过拉伸试验和硬度测试,我们发现石墨烯的加入显著提高了镍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均有所提高。
当石墨烯含量达到某一最佳值时,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优。
2. 电学性能利用四探针法测量了材料的电导率。
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镍基复合材料的电导率。
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电导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适量添加时达到最大值。
3. 热学性能通过热导率测试发现,石墨烯的加入对提高镍基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有显著作用。
这主要归因于石墨烯优异的热传导性能及其与镍基体的良好界面结合。
四、结论本研究通过原位制备法成功制备了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电学及热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石墨烯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镍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这一研究成果为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纳米SiC微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王创业;刘维桥;刘丽琴;雷卫宁;唐从顺【摘要】探讨了制备纳米SiC微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工艺条件,介绍了纳米SiC 微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方向,并讨论了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制备镀层的方法.【期刊名称】《电镀与环保》【年(卷),期】2015(035)002【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电沉积;纳米复合镀层;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者】王创业;刘维桥;刘丽琴;雷卫宁;唐从顺【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化学系,青海西宁810000;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53利用电化学原理,使纳米微粒与金属离子在阴极表面实现共沉积,能够形成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纳米复合镀层[1]。
利用搅拌、超声波和温度梯度等手段,可以改善微细电沉积中离子的传质过程,从而解决微细沉积层均匀性与致密度不高等问题[2]。
目前,复合电沉积工艺已经成为制备微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新途径[3-4]。
纳米SiC微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已经被广泛地用作保护镀层[5-9]。
Vaezi M R等[10]发现:随着电解质溶液中纳米SiC微粒的质量浓度的增加,复合镀层的硬度提高。
当前关于Ni-SiC纳米复合镀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体工艺参数的优化。
本文介绍了纳米SiC微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常见制备工艺,并进一步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由复合电沉积机制可知:电镀时,要使纳米SiC微粒和金属镍共沉积于阴极表面,必须通过中介物质使两者共析。
添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微粒与基质金属几乎不共析,而且镀层的表面形貌不均匀,即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无助于共沉积。
一般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来促进微粒与基质金属共沉积。
当前常用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SiC表面钝化的第一性原理热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SiC表面钝化的第一性原理热力学研究研究背景:氮化硅(SiN)和氧化硅(SiO2)是常用的硅基材料表面钝化层,以减少界面缺陷和氧原子的外扩等问题。
然而,这些材料的钝化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限制,比如SiO2在高温下易发生结晶生长,影响其性能,同时对于一些高功率器件,SiN也会出现热电子注入和漏电流等问题。
因此,近年来,固相反应钝化法(SRR)和气相反应钝化法(GRR)等新型SiC表面钝化技术逐渐受到关注。
其中,SRR是通过在SiC表面和稀薄SiC膜之间形成钝化阻挡层,而GRR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技术在SiC表面形成氮化硅或氧化硅层。
这些新技术相较于传统钝化方法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更好的电学性能,并有助于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效率。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SiC表面钝化的热力学性质和稳定性,探究其物理机制和制备条件,为新型SiC表面钝化技术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内容:1.利用VASP软件,建立SiC表面钝化的模型,确定能量最优的原子构型;2.通过结合赝势和周期性边界条件,计算SiC表面钝化的电子结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载流子浓度等物理性质;3.采用ThermoCalc工具和GGA-PBE方程计算SiC表面钝化的合成热力学性质,并分析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4.利用固相反应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离子束沉积法等技术在实验室中制备SiC表面钝化层,并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以验证理论计算结果。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为新型SiC表面钝化技术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探究其物理机制和制备条件,并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同时,该研究还可为SiC基器件的可靠性和效率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VASP软件、ThermoCalc工具和实验室制备技术,开展SiC表面钝化的热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研究。
其中,VASP软件可用于建立SiC表面钝化的模型、计算电子结构等;ThermoCalc工具则可用于计算合成热力学性质,以评估SiC表面钝化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实验部分则采用固相反应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离子束沉积法等技术,制备SiC表面钝化层,并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
《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及性能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进行原位制备研究,并对其性能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原位制备方法,实现了石墨烯与镍基体之间的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本研究的成果对于石墨烯增强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复合材料因结合了多种材料的优点而备受关注。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其与金属基体的复合能够有效提高金属材料的综合性能。
本文重点研究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技术及其性能,为进一步优化此类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制备(一)原料选择选用高纯度的镍盐、还原剂和石墨烯作为制备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料。
(二)原位制备方法采用原位还原法,在镍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和石墨烯,通过化学还原反应在液相中实现石墨烯与镍的共同还原,形成复合材料。
此方法实现了石墨烯与镍基体之间的紧密结合,避免了石墨烯在金属基体中的团聚和剥落。
三、性能研究(一)力学性能分析通过拉伸试验、硬度测试等方法对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与纯镍相比,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和硬度,表明石墨烯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二)电化学性能分析利用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等方法对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石墨烯的加入,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电容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三)微观结构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石墨烯在镍基体中分布均匀,与镍基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界面结合,这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四、结论本文通过原位制备方法成功制备了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界面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江勇【摘要】In view of our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first principles computation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re briefly 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for the study of metal/metal-oxide interfaces. A combinedfirst principles based thermodynamics and classical diffusion kinetics analysis is demonstrated to develop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face-level microstructur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u/(Al2O3)p composites during internal oxidation fabrication, which can guide experiments in promising directions.%主要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实践,简要而系统地介绍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界面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以金属基复合材料Cu/(Al2O3)p的内氧化原位制备为研究实例,介绍了第一性原理界面热力学与扩散动力学的结合,可以在界面层次上实现对材料微观结构形成和演变的预测,从而为材料的制备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5(037)004【总页数】8页(P261-268)【关键词】第一性原理;金属/金属氧化物界面;金属基复合材料;内氧化【作者】江勇【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粉未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界面是最常见的一类异质界面(heterogeneous interface),广泛存在于包括半导体器件、光电薄膜、化学反应催化、金属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基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热障涂层等在内的众多工程材料系统中,对材料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及性能研究》篇一摘要:本文研究了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通过实验,我们探讨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为今后制备高性能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石墨烯因其卓越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能成为了众多材料研究中的热点。
如何将石墨烯与其他材料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
镍基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耐热性、高强度和优异的加工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石墨烯引入到镍基复合材料中,有望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性能。
二、材料制备本实验采用原位制备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在镍基体上直接生长石墨烯,制备出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
具体步骤包括:首先,选择合适的镍基体;其次,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化学气相沉积,使石墨烯在镍基体上均匀生长;最后,进行冷却处理,得到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
三、实验方法与结果1. 实验方法(1)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
(2)对制备出的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包括硬度、抗拉强度等。
(3)进行电学性能测试,包括电导率和电阻率等。
(4)通过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2. 实验结果(1)通过XRD、SEM和TEM分析表明,石墨烯在镍基体上均匀生长,且与镍基体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
(2)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加入石墨烯后,复合材料的硬度、抗拉强度均有显著提高。
(3)电学性能测试表明,石墨烯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降低了电阻率。
(4)热稳定性测试表明,石墨烯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
四、性能分析1. 力学性能分析由于石墨烯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分散应力,从而提高其硬度及抗拉强度。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镍基合金晶界脆化机理的理论研究随着人类对清洁、安全、廉价的能源的需求不断地增加,第四代核能系统的概念被提出来以应对未来的能源需求。
在六个最有潜力的第四代核能系统中,熔盐堆是唯一一个使用液态燃料的堆型,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能导致很大的进步。
熔盐堆的技术基础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所做的熔盐实验堆(MSRE,1965-1969)。
哈氏N合金(HastelloyN)是橡树岭实验室专门为熔盐堆所开发的用作结构材料的镍基合金,它具有优异的抗熔盐腐蚀的能力。
但是在熔盐实验堆运行过程中发现:接触燃料盐的哈氏N合金的表面出现了晶界脆化的现象。
充分的证据表明碲(Te)是导致晶界脆化的主因。
Te是裂变产物,产生之后溶解于燃料盐中。
经过熔盐实验堆大约4年的运行后,合金表面的晶界脆化的深度大约为150到250微米。
晶界脆化现象与腐蚀和辐照无关。
碲所造成的晶界脆化问题是哈氏N合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的物理机理仍不清楚。
橡树岭实验室通过在哈氏N合金中添加1-2%的铌(Nb)来改良合金,发现此时合金的抗碲脆化能力得到增强,但是仍不能完全消除碲所导致的晶界脆化。
橡树岭实验室发现,当镍基合金中铬(Cr)含量高达23%时,将不会出现晶界脆化现象,但此时由于铬含量过高,合金的耐熔盐腐蚀能力非常值得怀疑。
铌和铬的这种有益作用的物理机理也不清楚。
稀土元素可以作为合金添加剂来改良合金,橡树岭实验室也曾试探性地使用稀土元素镧(La)来改良合金的抗碲脆化的能力,但是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不充分。
橡树岭实验室还发现通过调节熔盐的氧化还原性可以控制碲脆化晶界的现象。
但是由于含有裂变产物的熔盐的成分非常复杂,调节熔盐的氧化还原态可能会引起一些负面的效应。
另外,碲所造成的合金晶界脆化的问题和哈氏N合金的另一个主要问题—辐照脆化问题交织在一起。
橡树岭实验室在使用钛(Ti)来改良合金的抗辐照脆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后来却发现钛非但不能增强合金的抗碲脆化的能力,甚至还会破坏铌的抗碲脆化的能力。
结晶器铜板镍-钴-碳化硅复合镀层性能实验研究摘要:通过实验,在氨基磺酸盐体系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SiC粉末,通过电沉积的方式,制备出镍钴基碳化硅复合镀层,了解纳米SiC材料对复合镀层的硬度、结合力、耐磨性、软化温度等镀层性能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在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SiC材料,可以获得表面平整,结合力良好,硬度提高,耐磨性提高,软化温度得到改善的镍钴基SiC复合镀层。
关键词:氨基磺酸盐体系;镍钴基碳化硅复合镀层;硬度;结合力;耐磨性;软化温度前言连铸结晶器结晶器铜板是板坯连铸机的关键部件,其镀层质量直接影响连铸坯质量、连铸机作业效率和连铸成本。
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连铸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结晶器铜板镀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晶器铜板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磨损、应力腐蚀、镀层脱落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使铜板使用寿命缩短,导致连铸成本升高。
所以采用合理的表面处理技术,改善铜板表面的性能,是结晶器铜板制造必须具备的技术。
目前国内外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结晶器铜板上获得广泛应用的镀层主要有:铬、镍、镍铁、镍钴、钴镍等。
近年来超音速火焰喷涂镍基合金在结晶器铜板上获得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受限于铜板母材性能的持续稳定性,性价比等因素,热喷涂应用比例不大,电沉积镀层仍是主流。
大山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在如何提高结晶器铜板镀层性能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本文主要通过在镍钴镀液中添加碳化硅纳米材料,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制备出镍钴基碳化硅复合镀层,了解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损性,结合力,软化温度等情况。
1实验部分1.1试样、试剂、设备试样:脱氧磷铜试样,规格100mmx80mmx5mm,纯度Cu≥99.8试剂:氨基磺酸镍、氨基磺酸钴、氯化镍、低泡润湿剂、硼酸、碳化硅(40nm级)、分散剂、氨基磺酸、磷酸,纯度均采用生产现场使用的电镀级化学品设备:0~10A高频直流电源、实验电镀槽、无尘空气搅拌泵、微型过滤机,钛篮、超声波振动清洗器、马弗炉、耐磨试验机、弯曲实验机、显微维氏硬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