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60 KB
- 文档页数:17
原理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取得了胜利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一矛盾的发展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怎么消灭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将向什么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断。
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决心。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1.丝瓜俯视着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结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微微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哲理一致的是(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近些年来,每当遇到流行性疾病发生,医学专家都会表示可防、可控、可治,不必惊慌。
这是因为( )。
A.追求真理是认识活动的归宿B.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C.人类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造福自身D.人类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3.“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获得成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 )。
①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②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的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④体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趋势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4.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
这一方面表明了唯心主义哲学在一定历中时期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唯心主义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即( )A.把物质看作是感觉或概念的本原B.夸大了运动变化,否定了相对静止C.夸大了感性认识,否定了理性认识D.把感觉或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并且派生物质的本原5.皑皑白雪在中国东北地区,是众多滑雪基地得以开办的自然条件。
而在南方地区,连续的降雪低温却造成了损失巨大的灾害。
这表明,同一现象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这后发我们注意( )。
A.联系的普遍性和统一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主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D.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6、生产力范畴所反映的关系是(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7.在很多竞技体育项目中,运动员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只要顽强地拼搏,即使失败,也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016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4、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6、实践7、劳动8、物质9、运动10、静止11、意识12、人工智能13、规律14、联系15、发展16、矛盾分析法17、矛盾18、系统19、质变20、量变21、度22、辨证否定23、反映论24、先验论25、理性认识26、感性认识27、认识运动总规律28、真理29、价值30、社会有机体31、生产力32、生产关系33、阶级34、国家35、国体36、政体37、社会经济结构38、社会观念结构39、文化40、文明41、社会存在42、社会基本矛盾43、经济基础44、上层建筑45、阶级斗争46、社会革命47、人民群众48、历史人物49、人的本质50、自由二、简要回答问题:1、什么是哲学?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功能?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旧哲学的实践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8、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9、人类实践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10、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和改造的哲学意义是什么?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1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5、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17、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20、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有哪些根本区别?21、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的作用?22、阶级的实质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23、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24、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25、如何理解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功能?26、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它们有哪些区别?27、世界发展的两种过程有哪些主要区别?28、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运动的?2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0、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总汇。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析题: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答:错。
哲学上的一元论并不都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折中主义的观点。
答:错。
他是用运动法观点看问题的。
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答:主观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规律的科学。
答:错。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和联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5、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错。
是否承认矛盾。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总体和局部的关系。
答:错。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因而不具有相对性。
答: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具有相对性。
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答:错。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9、“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正确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答:错。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歪曲了意识的能动性。
10、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答:错。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1、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答:错。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12、“因祸得福,转败为胜”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答:错。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13、产品分配方式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错。
产品归谁所有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
1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科学技术革命。
答:错。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
15、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错。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简答题: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答: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简述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质?答: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基本形式,既是解放生产力,又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 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 c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专业知识整理分享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而深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它的产生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的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主要的或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并超越了它们,把人类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思考题3(含3套试卷,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7(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2.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理在事先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C.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D.心外无物4.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A.持续性B.广延性C.伸张性D.间断性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6.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8.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B.是否具有血缘关系C.是否具有情感意志D.是否具有思想意识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工具D.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1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哲学B.道德C.政治学D.语言学11.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他( )A.社会地位的高低B.拥有财富的多少C.工作能力的强弱D.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变化发展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3.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14.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思考题答案一、辨析题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答:唯物主义的确重视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也的确重视精神的重要性。
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并不在这一点。
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二者的区别在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
所以该命题表述不准确。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但并不意味着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越快,该说法割裂了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忽视了矛盾概念中的统一性的作用,是片面的。
过多的社会矛盾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答:辩证否定并不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结果;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因此辩证否定并没有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是辩证的扬弃。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答:(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一、导论Q1: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Q2: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1.从认知状态上说,物质具有客观性,所有主体对它认定一致。
2.物质有实在性,即质的确定性,不是瞬息万变而是一贯的存在,所以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
3.物质具有感觉确定性,即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这种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实践与世界Q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
实践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
同时实践是人自由自在的活动,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Q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是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中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绪论一.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一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第一次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三.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已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1.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应2,.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3.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5.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6.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实践中贯彻7.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第一章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6.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7.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C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 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B. 辩证法和唯物论相分裂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是( BDE )A.主观性B.机械性C.片面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3、哲学是(ACD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C.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D.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6、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和康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是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ABE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主义D.创立了辩证法E.科学地确定了实践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他们分别是( CD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1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 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何唯物主义辩证法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C、古代原子论近代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别是指()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7、哲学史上,第一位全面系统阐述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是()A、赫拉克利特B、黑格尔C、马克思D、恩格斯8、古希腊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代表是()A、巴门尼德B、赫拉克利特C、毕达哥拉斯D、芝诺9、古希腊唯物主义最高成就者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特征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细胞学说B、牛顿力学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星云假说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2、哲学史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者是()A、狄德罗B、笛卡尔C、休谟D、贝克莱E、康德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一切科学和知识的总汇D、认识论和辩证法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4、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科学发展状况C、阶级斗争情况D、哲学自身的发展情况E、宗教信仰的变化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费尔巴哈唯物主义B、黑格尔的辩证法C、培根的经验论D、康德的认识论E、狄德罗的认识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C、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8、下列判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的一切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E、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9、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10、一切唯心主义都()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B、是不可知论C、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坚持精神到物质这个认识的基本路线E、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11、所有的唯物主义都主张()A、世界是可知的B、世界是不可知的C、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E、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B、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课题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概括材料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总结E、新技术方法可以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的作用(三)辨析题1、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选题1.国家领导人把勤政比喻为“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C.意识是社会物质性的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答案】D。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为政好像务农,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开始又思考怎样使它取得圆满的结果,天天从早到晚去实行它。
”很明显,体现的是目的性和计划性。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王充与范缜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自然现象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B.人的精神与肉体相互依存C.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D.大自然是客观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C。
【解析】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理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
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
范缜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
3.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①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②量变的总和构成事物的质变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量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华罗庚的意思是要重视量的积累,因为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③正确,选B。
②④本身说法错误。
4.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答案】D【解析】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其创建者兼具学者和革命者的特性而而偶然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把两者内在的和不可分割的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3、社会的组织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是组织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具有的特点有三个方面: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6、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一、导论Q1: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Q2: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1. 从认知状态上说,物质具有客观性,所有主体对它认定一致。
2. 物质有实在性,即质的确定性,不是瞬息万变而是一贯的存在,所以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
3. 物质具有感觉确定性,即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 这种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实践与世界Q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
实践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
同时实践是人自由自在的活动,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Q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是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中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实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 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
Q3: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在主客互动关系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实践中,主体一方面受客体制约,一方面又不断发展自己超越客体限制。
主客之间这种限定和超越就是主客关系的实质。
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而客体的主体化是指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成为主体的一部分。
这两种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客体对主体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超越性的表现,是实践的本质内容。
Q4:怎么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因此实践具有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
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人类社会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而且,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也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类世界只能在实践中存在。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也体现在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中。
人类世界是实践的存在,而实践本身就处在不断发展中,我们正生存在一个越来越人化的世界中,当代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更加凸显了实践的世界观意义Q5:如何理解异化?异化:作为主体活动产物的客体并不肯定和确证主体,反而成为主体的对立物或异己的力量。
(疏远、转让、脱离)而马克思把异化引入更多的领域。
马克思认为钱就是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钱作为一种独立的东西剥夺了整个世界的价值。
劳动异化则意味着在劳动中本身存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因此,异化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是历史范畴。
而从历史观意义来说,异化也指一种社会过程,即人们活动的结果变成统治人并与人敌对的独立力量。
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异化表现为物化劳动统治活化劳动,直接生产者不能控制劳动的条件、手段、工具,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三、社会及其基本结构Q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人的实践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在改造中人与人又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人与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与实践中。
因此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则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从根本上说,社会关系不过是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或者说是实践静态表现。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也推动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发展Q2:简介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
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Q3:如何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种总和指的是多种并存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Q4:如何理解社会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
国家政权是其核心,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Q5:如何理解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独立性?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形态;二是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
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意识形态体系。
文化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文化结构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在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二,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定的文化结构在内容上即反映了现实的经济结构,又会吸收、保留了以往形式的某些意识形态的思想因素和材料。
第三,文化结构对经济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的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四、个人与社会Q1:如何理解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个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在特定的意义上是某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的基础,因而成为人之共性和个性具体统一的现实依据。
特定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同时也是成为个人的现实性的重要内容。
现实的个人又是一种进行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对象世界是个人现实存在的确证物。
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活动的存在物。
个人的现实性首先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现实性和时间的现实性。
现实的个人的素质、能力、气质、性格等,是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的基本条件,也是造成人的个体差异的主体原因。
Q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性的各种规定中,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人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人也不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
离开具体的人性,离开人的社会性,就无从了解人的本质。
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人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Q3:人择宇宙学原理五、联系与发展Q1:什么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包括物与物的关系,但又不等于物与物的关系,它是人来在实践中所创造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这中主体性存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
人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 。
特征:客体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中的客观事物。
客体是满足主体需要,体现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性的、变化发展的。
在“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主体以客体为中介使自身二重化,客体也以主体为中介使自身二重化。
Q2:辩证法三大规律内容是什么?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质和量是存在一切事物中的两个最明显的属性,量变和质变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事物以质变和量变及其互变作为自己的运动形式。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它表明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是肯定自身—否定自身而转化为他物—否定这一否定再回到自身的前进运动。
Q3:如何理解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对于辩证法来说,矛盾和辩证的否定都是其永恒的发展的动力和方式。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相互联系引起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相互转化,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六、发展的基本规律Q1:如何理解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