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
学前教育区域活动园本化课题的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由于过于倾向课程的“班本化”而忽略了对园本课程整体框架结构的把握和管理,以至于课程的弹性空间太大,课程质量难以评价监管,缺失“园本化的立场” ,造成了园本课程问题丛生的现状,这也已经成为影响我园发展的重要阻碍。
因此,立足园本实际,以《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为载体,建构符合我园自身发展状况和本园幼儿发展目标的课程体系,促进园本课程有效运作的实践与研究,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保教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架”,已经成为我园当前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园本真问题。
二、课题界定(一)园本课程:本课题中的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
(二)有效运作:本课题中的“有效运作”,是指在实践研究中,立足本园实际,合理确立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目标、适宜构建因园制宜的课程内容、自主凸显以幼儿主动发展为特点的课程实施、有效实施教师、幼儿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规范落实以规范和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体系,形成幼儿园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内有关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研究自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我国学者对于课程实施研究的一部分重点放到五大领域上面,其代表性的研究有:科学领域:苏贵民(2008)在《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中用问卷的方式对400多位教师进行了调查,针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中教师缺乏科学领域课程理解等问题,从更新幼儿园课程理念、多方式进行课程理解(给予教师时间、丰富其陈述性知巧)、加患园长课程实施领导力等方面给出合理建议。
艺术领域:索丽珍(2009)从艺术领域入手,探索将创造性戏剧蟲入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提出借用创造性戏剧激发幼儿艺术兴趣、加深幼儿艺术感受的重要性。
中学师德师风国内外研究述评中学师德师风国内外研究述评1. 介绍中学师德师风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国内外教育界,对于中学师德师风的研究和探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围绕中学师德师风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评述,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中学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中学师德师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教育部门到学术机构,都纷纷展开了相关研究工作。
教育部曾发布有关中学师德师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举措。
各级学校也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学者们针对师德师风的影响、建设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中学师德师风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3.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际上,中学师德师风也备受重视。
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他们从教师的专业素养、伦理标准、教育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些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中学师德师风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为我国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中学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唯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升中学师德师风的水平。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学师德师风,积极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努力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5. 总结回顾通过对中学师德师风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述评,我们可以看到,中学师德师风的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教育课题。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为中学师德师风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研究,不断推进中学师德师风的建设,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中学师德师风的研究既重要又复杂,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
本课题试图打破当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现状状态,构建师范学院与中小学的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师范院校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专业教师。
“院校协作共同体”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以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合作团体,整合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为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200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面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各项指标。
2005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06年开启认证考试,目前已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
然而《标准》忽略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区别,对如何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缺乏统一规范,目前主要依靠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完成,相关研究也主要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有从项目管理或从知识管理角度分析;有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或根据QAIT模型,提出师范生培训体系;有强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践性等。
这些研究基本以课程为单位,在远离中小学教育现场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加上缺乏统一标准、目标定位不明确、评价标准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2002年美国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教师,应该具有将技术有效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
英国强调新教师应能自信地使用ICT于学科教学。
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也都提出国家标准。
可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制定各自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开展针对职前教师的特定项目研究,如PT3项目、TechCo项目、THREAD项目等,鼓励和扶持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利用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活页20120324编号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省规划办填写) 课题名称: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第一部分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的设计论证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对“多元化”的理解与把握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含多元的评价目标(如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文化科学素质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审美素质评价、心理素质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把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性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多渠道反馈。
(2)对“评价”的理解与把握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
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
在进行评价时,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正确判断学生的发展潜能,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缩短评价与矫正的时空距离,让学生从中真正获得正确的认识和锻炼,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国内外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现状纵观国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国等西方国家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运用“档案袋评价”,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同伴作出评价的相关材料,与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它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价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存在不少弊端,为此,教育部2002年12月27日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重心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评价理念,实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充分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与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使之有效地引导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评价质量、促1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文献述评摘要: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在进入21世纪后被西方学者从各个角度展开研究,对其中主要研究论点和方法作了评述,包括跨国公司资源的国际化,着重于研发的国际化,政府、高校、机构的国际化以及针对欧美各国及日本的个体研究。
最后得出结论,无论国内外研究,都较缺少对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且关于中国的个体研究也较少。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文献述评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03-03一、研究背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西方学者正式提出并创建之后,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且丰富的成果和文献,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也逐渐完善,并且开始应用于实践,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研究和制定创新政策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边界也在逐步淡化,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carlsson于2003年最早提出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之后西方学者开始对包括美国、欧洲各国以及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国际化现象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证明创新体系国际化的趋势性、影响力以及发展模式。
跟随者西方学者的脚步,中国学者也开始对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进行研究,除了理论研究之外,中国学者多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国家创新体系本身就存在区别,国际化的方式和进程也会不同。
所以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转变是必要且重要的。
二、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演变,首当其冲的便是企业层面创新活动的国际化。
patel和pavitt用了十几年时间集中研究了大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国际化问题,特别是研发活动(patel和pavitt,1991;pavitt,patel,1999;patel,vega,1999;pavitt,2001,2002)。
第23卷第4期2023年4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3No.4 Apr.2023国家自创区深化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研究——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李新安1,李慧2(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46;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国家自创区是引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对于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立足国家自创区创新发展实践,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为例,聚焦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深入分析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探索,及其在创新要素布局、产业科技资源整合、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同时着力于郑洛新国家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剖析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制约因素。
最后,结合新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深化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家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创新活力;体制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23)4-52-9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3.4.005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战略博弈激烈复杂,全球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增加。
面对这场深刻而宏阔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在具有相对创新优势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自创区”),通过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收稿日期:2023-0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色制造视角下中国OFDI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碳减排效应研究”(41871215);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全球价值链下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的碳减排效应研究”(2022-JCZD-0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绿色技术创新推动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21BJJ00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研究”(222400410019);河南省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研究”(202301060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数字金融发展的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02310568)。
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内现状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归纳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
2.国外现状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推进过程中,各国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推动课程改革。
欧盟1/3的国家都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
爱尔兰把核心素养融入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学科课程标准中。
法国在2005年开始制定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新法案,新法案在2013年得以实施。
西班牙、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魁北克地区、英国苏格兰地区等也都制定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标准的课程大纲。
(二)选题意义教育和教学不可分割,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只有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和世界接轨。
小学生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以往课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学生的发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
(三)选题研究价值核心素养培养必须从小学生开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
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认真的把学生终生管用的核心素养提炼出来融入到学科课堂教学中。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期国内教育界较多在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打造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优质课堂和有效课堂。
现阶段较少在真情课堂方面的研究。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推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基也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2000年开始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实验,所以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幸福的人方面有过一定的研究。
2、选题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说教功能比较明显,所以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枯燥、空洞、缺乏真实感,上政治课被认为是“催眠”的痛苦的课堂、“受罪”、甚至“活受罪”、激发不起兴趣、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其实课堂就是一种创新,课堂就是一门艺术,我想真情课堂应该是教师能把课上好、把课上活、把课上优,能给学生更多的真情实感和切身感受,能给学生更多的乐趣,能让听课的更多学生兴趣盎然、快乐学习,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政治课堂的魅力。
因此提出“打造高中政治真情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紧密结合,我提出把二者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3、研究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最终指向应该考虑“人”。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提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打造真情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为教学双方真情流露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本课题的提出富有时代气息,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结合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和实际,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讨出解决当前封闭式教学和放养式教学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的有效方法,建立一种人本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感因素,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的知识、道德、能力、情感等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渗透各种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知识的深刻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快乐自觉学习的目的。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就目前来说,对于卢梭女性婚姻家庭观念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思想专著,成文的也多是篇幅有限的论文形式。
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和类别:一是关于卢梭伦理思想对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代性意义述评;二是卢梭伦理思想与哲学史上其他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等的比较性研究;三是卢梭的婚姻家庭观在《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中的概念论述。
关于卢梭伦理思想对于家庭教育的述评,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郑州大学学者崔帆概述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真谛,指出卢梭是对人类新儿童观建立的贡献最大者,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做到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孩子,研究孩子,欣赏孩子,使孩子一跃成为教育过程的焦点,使孩子问题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课题。
并针对我国现行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人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些许可参照的措施。
钟英法对卢梭的伦理思想与康德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不是表现为继承和发展,而是表现为震撼和挑战.卢梭伦理思想以情感作为最终的根据和基础,而康德则把道德严格地建立在人类的理性能力之上.但是,卢梭和康德的伦理道德观念无论其具有多么大的差别,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在他们看来,道德责任的担当者乃是作为个体的人,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无需他人的确证.学者刘阳认为,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不只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符合自然道德的纯洁爱情与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的描绘从而达到对建立在诚挚、纯洁和友爱基础上的爱情的肯定,反映了作者与贵族文明截然相反的新的社会思想。
宣扬激情的冲动是不可战胜的。
然而在刘阳的这一研究中,所不足的是忽略了女主人公对于家庭的责任和自我牺牲给两个家庭所带来的和乐与幸福,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最具有启发的论断。
在高呼男女平等、传统国学又悄然兴起的现当代社会,女性面临着这一新的形势下,呈现出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和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成为“白领贵族”的两个极端现象。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限3000字内)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期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建设计划项目”。
由此带动起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热潮,也带热了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法的研究。
一批专家学者和基层教师继承以前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潜心钻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们有的提出“混合式培训策略”,有的提出“3C培训模式”、“六步三式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有的提出“自组织理论指导法”、“案例法”等等。
这些模式、方法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会有很广的发展空间。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将以信息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如何让教师学会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大环境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研究和实践,并促进教育技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探讨其特征的基础上论述教师教育技术的内涵、培养途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根据国内外关于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指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提高现代教育思想意识,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熟悉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使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使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