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图制作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506.00 KB
- 文档页数:4
cad绘制图形坡度线的方法
推荐文章
cad中的定位轴线的绘制方法步骤图热度: CAD标注尺寸数字居中的方法图解步骤热度: DXF格式图形导入进CAD中的方法步骤热度: cad转换格式进word中的图解教程详解热度:怎样将2007cad 中的图纸转成pdf 热度:
CAD可以绘制很多图形和线段,但是有的图形是带有坡度的。
那么大家知道cad中的坡度线怎么画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cad中的坡度线怎么画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解答。
cad中的坡度线的画法
打开cad,置入要画箭头的图!我这里以在楼道上画一个标注箭头为例!
输入 pl ,然后指定起点,我这里放在阶梯中点!然后输入 h ,再输入起点半宽,由于是画的箭头,所以这里的起点半宽必须输入0,确定后接着输入端点半宽,我这里输入的是100,你自己要多大就输多大!
点enter!之后把正交打开!向下拖动就会出现一个小箭头!
之后用 L 命令,在小箭头后画一条直线就ok了!是不是很简单!。
利用ArcGis生成DEM并制作坡度图的方法作者:刘欣刘梦段婷婷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3期[摘要]介绍了如何利用ArcGis建立数字高程模型的作业过程,探讨了坡度分级图的意义及制作坡度分级图的制作流程。
[关键词]ArcGis;DEM;坡度分级图中图分类号:E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042-01坡度作为重要的地形定量指标,是土地利用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更是实施耕地保护、退耕还林的重要依据。
在以往的工作中,采用人工量取的方式逐个图斑获取坡度信息,再对坡度、坡向进行统计和分析。
采用这种方法获取坡度数据耗时长、工作量大、精度低,数据的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用人工计算的方法对坡度、坡向进行统计和分析精度低、效率低。
因此,地图的数字化产品和建立DEM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坡度、坡向分析方法逐步得到开发应用。
DEM(DigitalElevationModel),即数字高程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高程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DEM的制作是通过对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形要素可以由DEM直接或间接导出,如坡度、坡向等等,因此,DEM是一种重要的数据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DEM制作方法有:①由全野外测量数据构建。
这种方法虽然精度非常高,但耗时长,成本很高,更新困难,应用范围也比较小;②将现有地形图数字化,生成数字格网模型。
这种方法成本低、耗时短、更新周期短,应用范围广,但精度较低;③摄影测量和遥感的方法。
即利用两相邻像对,在全自动摄影测量系统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地面控制点、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以及影像自动相关匹配,生成DEM数据。
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方法。
虽然精度不如另外两种方法,但在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成本、周期,在实际工作中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1、打开gis 点击“启动”-显示设备“正在运行”-点击“确定”
2、打开arcmap
3/添加数据添加“CAD地形图”-“添加”
4、打开工具箱-选择“数据管理工具”-选择“要素”—“要素转点”
5、点击编辑器-开始编辑
6、打开新建图层的属性表-删除<=0的数据
7、打开工具箱-3D分析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
8、选择工具箱-3D分析-转换-由TIN转为栅格
9、添加外框线文件
10、选择spatial 分析工具-提取分析-按俺膜提取
12 坡度分析:选择spatial 分析工具-表面分析-坡度分析13坡向分析:选择spatial 分析工具-表面分析-坡向分析
14 选择“文件”-“导出地图”存储为jpeg格式
PS注:由于lz直接将整个CAD导入GIS做的分析导致有一些高程点不准确,最好是直接在cad里的高程点另存为一个文件,导入GIS制作,数据更为准确一些。
1、ARGIS区域制图中,常需提交【斜坡结构类型图】,【坡度图】【坡向图】下面就如何完成这一使命作简要的论述。
2、斜坡结构根据倾向与坡向之间的夹角来定,目前根据相关标准倾向与坡向之间关系如下:(0-30°为顺向坡)、(30-60°为顺斜坡)、(60-120°为横向坡)、(120-150°为逆斜坡)、(150-180°为逆向坡)3、在对倾向与坡向夹角进行求解时,需运用到“倾向栅格”与“坡向栅格”的栅格运算,这里运用的是减运算,如图,当然这里需要知道倾向栅格与坡向栅格的求法。
4、倾向栅格的求解,需要运用到“栅格插值”运算,如图,我们一般常用“反距离权重法”以及“克里金法”(原理自行百度),这里重点介绍“反距离权重法”的运用,在运用“反距离权重法”之前,我们必须保证图幅面上“产状点”足够多,且其字段中具备“倾向”“倾向”等信息,数量多是为了提高“栅格插值运算”的精度,“倾向”(“倾角”)字段正是插值需要运用的基本信息,如图,其中“输入点要素”即为产状点,“z值字段”为我们要插值运算生成的目标字段图层,比如这里我们为了首先生成“倾向图层”,我们选择了“倾向(QX)”字段信息,“输出栅格”是插值运算后生成栅格的保存位置,剩下的皆为“可选”,一般的,最大距离根据经验输入“15”,“输入折线障碍要素”一般输入“构造线”“背斜向斜”等倾向或者产状剧烈变化的线要素。
点击确定即可进行运算生成倾向图层栅格如下(注:克里金算法与反距离算法操作步骤雷同)。
5、“倾向栅格图层”生成后,需要进行“坡向栅格”图生成,这里仅仅简单介绍,对“dem”文件进行“栅格表面”的“坡向”运算即可,如图,,其中 “输入栅格”中添加“dem”文件,“输出栅格”同上,填写保存生成“坡向栅格”的保存路径即可,点击确定生成坡向图层如下:6、“倾向栅格”以及“坡向栅格”生成后开始进行“栅格减法计算”了,如图,,“输入栅格数据或常量1”空格中选择生成好的“倾向栅格图层”,“输入栅格数据或常量2”空格中选择生成好的“坡向向栅格图层”,同样的类似道理“输出栅格”即为保存生成“栅格减法运算”后的栅格,点击确定生成“倾向”减去“坡向”的栅格图层。
如何在CAD中创建坡度和剖面图CAD(Computer-Aided Desig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和制造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在CAD中,创建坡度和剖面图是非常常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CAD中使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来创建坡度和剖面图。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数据,如地形图和高程数据。
在CAD中,地形图是可视化地表形态和地理特征的图像。
高程数据则是描述地面高度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调查、测量或其他来源获得。
一旦我们准备好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开始在CAD中创建坡度和剖面图了。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步骤:1. 打开CAD软件并新建一个工程。
2. 导入地形图和高程数据。
在CAD中,可以使用“导入”或“插入”命令来导入这些数据。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 创建剖面线。
根据需要,在地形图上绘制剖面线。
剖面线是用来表示指定区域或路径上的高度变化的线条。
4. 定义剖面线的起点和终点。
使用“起点”和“终点”命令来定义剖面线的起点和终点。
这些点将成为我们后面创建剖面图的基准。
5. 创建剖面图。
使用“剖面”或“建立剖面”命令来创建剖面图。
根据剖面线的起点和终点,CAD会在剖面图中生成一系列的高程变化线。
6. 标注剖面图。
根据需要,在剖面图上添加标注,如高度标注、坡度标注等。
这些标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形特征。
7. 创建坡度图。
使用“坡度”或“建立坡度”命令来创建坡度图。
根据已有的高程数据,CAD会在坡度图中生成一系列的坡度箭头或等高线等表示坡度的符号。
8. 标注坡度图。
根据需要,在坡度图上添加标注,如坡度标注、距离标注等。
这些标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估地形的坡度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在创建坡度和剖面图时,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比例和尺寸,以确保图形的清晰和准确。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图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修改,比如增加颜色填充、处理图形间的连接等。
总结起来,使用CAD软件创建坡度和剖面图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
一种简易的速测坡度尺的制作前言在铁路和公路路基工程施工中,路堑开挖坡度和路堤填筑坡度的有效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一些深路堑和高路堤的路段,如何很好地掌握好边坡坡度是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弄不好会出现返工现象,造成较大的工程损失。
一般边坡设计坡度不止一种,如果做多个坡度尺则似显太笨拙。
因此,制作一种简易的速测坡度尺对于路基工程施工就显得很有必要。
现就其制作方法和设计原理简要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速测坡度尺简图:(见图1)2.使用材料:⑴木板:3cm厚,宽及长见图1,4根;⑵小铁钉:若干;⑶细线:60cm长,1根;⑷小垂球:一个。
3.使用说明:⑴当检测路基边坡设计为1:1.50时,取铅垂方向Ⅲ线为平衡线,若偏离Ⅲ线,偏左则表示陡于设计坡度1:1.50,偏右则表示缓于设计坡度1:1.50,这两种情况下都需要在施工中对实际坡度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直至达到设计坡度为止;⑵当检测路基边坡设计为1:1、1:1.25或1:1.75时,取铅垂方向Ⅰ、Ⅱ线或Ⅳ线为平衡线。
其余方法同上。
速测坡度尺简图 4.设计原理:(单位:cm )B B1C β 1:1.50 γ 1:1.7589.31 α图2 速测坡度尺设计原理图如图2所示,以A 点旋转,从1:1.50坡度旋至1:1.75坡度时,α=β=γ=arctg (1/1.50)-arctg (1/1.75)=3°56′43″≈4°.同理,当以A 点旋转,从1:1.50坡度旋至1:1.25坡度时,α=β=γ=arctg (1/1.25)-arctg (1/1.50)=4°58′11″≈5°.同理,当以A点旋转,从1:1.50坡度旋至1:1.0坡度时,α=β=γ=arctg(1/1.0)-arctg(1/1.50)=11°18′36″≈11°.如设计有其它坡度,可以据设计原理自行定出新的铅垂线。
Ⅰ、Ⅱ、Ⅲ、Ⅳ线用墨线弹出。
如何制作精准的地形图和坡度图地形图和坡度图是地理科学中重要的工具,它们能够提供关于地表地貌特征的详细信息。
制作精准的地形图和坡度图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地形数据,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数据采集1. 高程数据采集高程数据是制作地形图和坡度图的关键数据,常用的采集方法包括GPS测量、激光雷达和航空遥感。
GPS测量是一种较为简单和经济的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地形测量。
激光雷达则能够以高精度和高分辨率获取地表的高程信息,但设备成本较高。
航空遥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航空器搭载的遥感器获取地表高程数据,并能够覆盖较大的区域。
2. 数据验证和处理采集到的高程数据需要进行验证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滤波、插值和修正。
数据滤波能够去除高程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常用的滤波方法有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
插值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能够通过已知高程数据来推算未知位置的高程值。
常用的插值方法有反距离加权法和克里金插值法。
数据修正主要是对高程数据进行修正,以消除地形上的系统性误差。
二、地形图的制作地形图是以等高线为基础,标示出地形起伏的图表。
在制作地形图时,需要先对高程数据进行处理和筛选,然后根据等高线的间距和等高线的密度进行绘制。
1. 数据处理对于高程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平滑或者加密处理。
高程数据的平滑处理可以通过滤波算法实现,使地形图的线条更加平缓。
而高程数据的加密处理则能够提供更为细致的地形起伏细节。
2. 绘制等高线等高线是地形图上最重要的信息标示,它们可以反映出地表地貌的起伏程度。
绘制等高线需要根据等高线的间距和等高线的密度进行。
间距较大的等高线反映出较为平缓的地形,而间距较小的等高线则表示地形变化较为剧烈。
等高线的密度越大,地形图上的细节也就越丰富。
三、坡度图的制作坡度图是以颜色或灰度等方式标示地表坡度的图表。
制作坡度图需要先计算地表的坡度值,然后根据坡度值的范围和颜色表进行着色。
1、打开gis 点击“启动”-显示设备“正在运
行”-点击“确定”
2、打开arcmap
3/添加数据添加“CAD地形图”-“添加”
4、打开工具箱-选择“数据管理工具”-选择“要素”—“要素转点”
5、点击编辑器-开始编辑
7、打开工具箱-3D分析工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
8、选择工具箱-3D 分析-转换-由TIN 转为栅格
10、选择spatial 分析工具-提取分析-按俺膜提取
13坡向分析:选择spatial 分析工具-表面分析-坡向分析
14 选择“文件”-“导出地图”存储为jpeg 格式
PS 注:由于lz 直接将整个CAD 导入GIS 做的分析导致有一些高程点不准确,最好是直接在cad 里的高程点另存为一个文件,导入GIS 制作,数据更为准确一些。
坡度图制作方法1 坡度分级标准按照耕地坡度分级的要求,对耕地坡度分为五级,即小于等于 2°为Ⅰ级,大于 2°、小于等于 6°为Ⅱ级,大于 6°、小于等于 15°的为Ⅲ级,大于15°、小于等于 25°为Ⅳ级,大于 25°的为Ⅴ级。
2 坡度计算公式及模型坡度计算公式式中 dz/dx、dz/dy 分别表示 x、y 方向的偏导数。
坡度计算模型坡度计算时采用的模型:[dz/dy]=((c+2f+i)-(a+2d+g)(/8*x-cell-size)[dz/dy]=((c+2f+i)-(a+2d+g)(/8*x-cell-size)上式中的 a,b,……i 为下图中 e 中心格网周围网点的高程。
3数据检查在数据检查中,部分区域 DLG与 DEM数据存在不固定的偏移误差,局部地方的误差达到 75m ×25m,故对采用 DEM数据制作耕地坡度图的方案变更为:利用DLG 数据制作有耕地且耕地坡度大于 2°的地区。
由于杨凌一些农业区地形地貌及耕地分布情况复杂,条状和碎小图斑较多,如采用按实地面积不小于3000 m的要求进行综合取舍时,失去了耕地地块坡度的真实性。
故对坡度矢量数据未进行综合取舍和光滑处理,计算耕地坡度时直接使用。
对未涉及耕地坡度的县市,经分析DEM数据的精度能够满足在其他方面使用坡度图的需求,则利用原DEM数据进行制作坡度图,并对矢量数据按要求进行了综合取舍和光滑。
4 坡度栅格图制作DLG-TIN-DEM 转换的工作流程利用地形图等高线(DLG)高程数据,创建 TIN表面数据(不规则三角形格网),并制作成格网宽度符合规程标准的 DEM数据,同时与其他的 DEM数据进行接边检查和处理。
(1)为了减少数据接边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拼合辖区内 5 万比例尺分幅图等高线的方法,形成覆盖本辖区的等高线数据,并将拼好的原始等高线投影到本辖区中央子午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上。
坡度图制作方法
1 坡度分级标准
按照耕地坡度分级的要求,对耕地坡度分为五级,即小于等于2°为Ⅰ级,大于2°、小于等于6°为Ⅱ级,大于6°、小于等于15°的为Ⅲ级,大于15°、小于等于25°为Ⅳ级,大于25°的为Ⅴ级。
2 坡度计算公式及模型
2.1 坡度计算公式
式中dz/dx、dz/dy 分别表示x、y 方向的偏导数。
2.2 坡度计算模型
坡度计算时采用的模型:
[dz/dy]=((c+2f+i)-(a+2d+g)(/8*x-cell-size)
[dz/dy]=((c+2f+i)-(a+2d+g)(/8*x-cell-size)
上式中的a,b,……i 为下图中e 中心格网周围网点的高程。
3数据检查
在数据检查中,部分区域DLG与DEM数据存在不固定的偏移误差,局部地方的误差达到75m×25m,故对采用DEM数据制作耕地坡度图的方案变更为:利用DLG 数据制作有耕地且耕地坡度大于2°的地区。
由于杨凌一些农业区地形地貌及耕地分布情况复杂,条状和碎小图斑较多,如采用按实地面积不小于3000 m的要求进行综合取舍时,失去了耕地地块坡度的真实性。
故对坡度矢量数据未进行综合取舍和光滑处理,计算耕地坡度时直接使用。
对未涉及耕地坡度的县市,经分析DEM数据的精度能够满足在其他方面使用坡度图的需求,则利用原DEM数据进行制作坡度图,并对矢量数据按要求进行了综合取舍和光滑。
4 坡度栅格图制作
4.1 DLG-TIN-DEM 转换的工作流程
利用地形图等高线(DLG)高程数据,创建TIN表面数据(不规则三角形格网),并制作成格网宽度符合规程标准的DEM数据,同时与其他的DEM数据进行接边检查和处理。
(1)为了减少数据接边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拼合辖区内 5 万比例尺分幅图等高线的方法,形成覆盖本辖区的等高线数据,并将拼好的原始等高线投影到本辖区中央子午线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上。
(2)利用等高线数据的高程属性生成TIN(不规则三角形格网)
(3)利用TIN 数据生成覆盖本辖区的DEM数据,其栅格数据的最小宽度为25m×25m。
见图2。
4.2 DEM—坡度分级栅格图的工作流程
(1)数据拼接
对分幅的1∶5 万和1∶10 万DEM数据分带进行拼接,分别按15 带、16 带、17 带、18 带进行数据拼合。
(2)乡镇级单位DEM数据的提取
①不跨带的乡镇级单位DEM数据的提取。
为保证栅格数据与相邻县数据的栅格接边,对乡镇界做了100m 的缓冲区,然后通过掩膜提取DEM数据。
②跨带的乡镇级单位DEM数据的提取。
对在分带中的乡镇级单位DEM数据利用乡镇界分别做100m的缓冲区作为掩膜,分带对DEM数据进行提取。
③坡度栅格分级图制作。
应用ARCGIS 下计算坡度工具进行坡度(以度为单位)计算(跨带的分带进行计算),形成坡度栅格分级图,格式为Geotiff。
见图3。
4.3 坡度矢量图制作
(1)对生成的坡度分级栅格数据进行矢量化处理(跨带的乡镇分带处理)。
(2)采用ARCGIS 软件的CONVERSION TOOLS工具,对矢量图斑进行综合(跨带的分带进行取舍)。
矢量要求:
①对有些纯牧业或耕地坡度小于2°的乡镇,按实地面积不小于75000m2的要求进行综合取舍,坡度分级图斑按坡度级别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并入临近图斑。
②将宽度小于或等于 1 个格网的现状坡度图斑按平均赋予至相邻图斑的原则并入临近图斑。
③矢量数据的图斑界限与坡度图斑栅格数据空间位置偏移不超过 2 个格网。
④对分割区的坡度分级矢量数据接边误差不超过2 个格网。
⑤其他有耕地坡度大于2°的若干个乡镇未进行综合取舍。
(3)对跨带的乡镇级单位数据分别进行图斑综合处理后,将分带综合取舍的数据投影为球面坐标进行拼接,然后投影到对应的3 度分带上。
(4)对综合后的图斑界线进行平滑处理,拓扑重建,使之属性结构同标准一致,其格式为SHP。
(5)用乡镇界对光滑后的矢量数据进行裁剪,生成以乡镇为单位的坡度分级矢量图。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