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 格式:pdf
- 大小:234.7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如米、厘米、毫米等。
-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 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 能够正确读出和使用长度单位表示的数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4. 学习策略与方法目标:
-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法获取物体长度信息。
-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这些生字、生词的意思,能正确书写部分常用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背诵课文。
3. 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读的训练。
一是要让学生充分自读,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
二是在读的过程中,互相质疑、讨论,提高读书的效果。
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读通、读熟课文。
四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通过交流,体会到秋天的美好和带给人们的喜悦、快乐的心情。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在课外拓展部分,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美景和收集到的有关秋天
的图片、资料相互交流,办一期以《秋天》为主题的壁报,以此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4.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让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用手去描绘秋天,用语言去赞美秋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课文《XXX》的学习和理解; -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字解释; - 课文的背诵和朗读。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友情”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 学习课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同桌分享,分享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展示上节课背诵的课文。
- 文字训练:带领学生做课文中涉及的文字解释练习。
-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扩展阅读,拓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课时- 朗读评析: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进行评析和指导。
-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共读课文:带领全班共同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设置各种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主线,通过阅读、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以上是本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第⼀单元《长度单位》教学⽬标重难点及考点第⼀单元《长度单位》教学⽬标、重难点及考点
⼀、教学⽬标
1.使学⽣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2.在活动中,使学⽣认识长度单位厘⽶和⽶,初步建⽴1厘⽶、1⽶的长度观念,知道1⽶=100厘⽶。
3.使学⽣初步学会⽤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
4.在建⽴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初步认识线段,学习⽤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建⽴1厘⽶、1⽶的长度观念
2、⽤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
1、长度单位1厘⽶及上⽶的建⽴
2、长度单位的准确运⽤。
三、本单元考点
1、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长度单位厘⽶、⽶的认识
3、⽶和厘⽶间的进率及换算。
4、长度单位⽶、厘⽶的简单计算。
5、线段的认识及绘画。
6、⽤直尺量线段的长度。
7、能⽤⽶或厘⽶估计常见物体的⼤概长度。
8、正确运⽤长度单位。
七上第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概述在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有关英语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字母表、数字、问候语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字母的发音、数字的读音,并能够用简单的英语进行问候和自我介绍。
二、教学目标分解1. 听力目标a. 能够听懂并理解老师和同学简单的问候语;b. 能够听懂并理解老师和同学的自我介绍;c. 能够听懂并理解有关字母和数字的表达。
2. 口语目标a. 能够运用正确的发音朗读字母表;b.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进行问候和回答;c. 能够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自我介绍。
3. 阅读目标a. 能够读出字母表中每个字母的发音;b. 能够读出数字0-100的读音;c. 能够读懂简单的问候语和自我介绍的短文。
4. 写作目标a. 能够正确地书写英语大写和小写字母;b. 能够用英语写出数字0-20;c. 能够用英语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自我介绍。
三、教学目标达成评估1. 听力评估a. 进行问答练习,测试学生对问候语和自我介绍的理解程度;b. 播放音频,让学生听写字母和数字。
2. 口语评估a.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由进行问候和自我介绍;b. 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发音和流利程度进行评估。
3. 阅读评估a. 配发阅读材料,让学生读出其中的字母和数字;b. 让学生朗读简单的问候语和自我介绍的短文。
4. 写作评估a. 观察学生写字的姿势和字迹,评估书写的准确性;b. 要求学生用英语书写字母和数字。
四、教学目标实施1. 教学方法本单元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听力练习、角色扮演、配发阅读材料以及书写练习等,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a. 教学重点:字母和数字的发音和读写。
b. 教学难点:问候语和自我介绍的口语表达和书写。
3.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展示字母表和数字卡片,复习字母和数字的发音。
b. 听说训练:播放音频,带领学生进行问候和自我介绍的听力练习。
第一单元目标及策略:1、教学本课应围绕识字这个重点,把识字和看图、学词结合起来,和生活结合起来。
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已有水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识字1重难点及策略:一、识字。
1、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如创编故事,加偏旁。
2、小组合作识字,培养学生探究识字方法的能力。
二、理解词组。
1、分组合作朗读,小组成员间开展比赛。
2、推荐合作好的小组,有感情朗读。
3、鼓励学生看出示的春景图,试背。
第一课重难点及策略:一、识字。
1、小组内对读,互相正音。
2、各组推荐代表,说说哪个生字最难记,介绍好的方法。
3、出示柳枝、柳絮实物,适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卡片。
二、指导朗读。
1、自由读第一节,说说春雷会跟柳树说些什么?2、指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或背诵第一节。
3、自由练读第二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手摸一摸老师准备的实物。
4、教师配乐引背第一、二节。
三、拓展。
1、配乐,师背课文,6名学生戴好春柳、春雷、春风、春雨、春燕,表演。
2、仿照课文编诗句,再说一说。
3、分组议一议,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可以画一画、写一写。
第二课重难点及策略:一、自主读文,提高读文水平。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
2、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
二、识字。
1、出示要学的生字。
学生说说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如:换偏旁:低——底砍——软——欢加偏旁:是——题林——淋做动作:洒滴2、开展识字竞赛。
三、指导朗读。
1、自主选择,合作学文,培养探究能力。
2、思考:小鸟们争论什么问题呢?你同意谁的意见呢?四、表演。
1、分角色表演。
2、师生共同朗读全文。
第三课重难点及策略:一、识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学生将研究并掌握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词汇,如家庭成员、家务活动等。
2. 语法:学生将研究并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形容词比较级、副词的用法等。
3. 阅读理解:学生将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本内容将涉及日常生活、家庭、活动等方面。
教学目标1. 词汇目标:- 能够准确理解并使用与家庭成员、家务活动相关的词汇。
- 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务活动。
2. 语法目标:- 能够正确运用形容词比较级进行比较。
- 能够正确运用副词进行句子修饰。
3. 阅读理解目标:- 能够阅读并理解与日常生活、家庭、活动相关的短文。
- 能够回答与短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教学活动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将包括以下教学活动:1. 词汇练:通过单词卡片、词汇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单元所需词汇。
2. 语法练:通过语法填空、句子改错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并运用本单元的语法知识。
3. 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短文、答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答题技巧。
4. 口语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表达练。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练:通过课堂小测、作业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测试题目,检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答题能力。
教学资源为了完成本教学计划,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 教科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2. 单词卡片和词汇练材料。
3. 阅读理解短文和相应的问题。
4. 课堂活动材料和评估工具。
以上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感知音、节、意,初步领会音韵、节奏。
2.能够朗读课文,理解表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3.能把有关生活学问或精神境界的道理领会好,记住做好事的道理。
4.了解表现形式和基本脚本理解戏剧意图。
二、教学重点1.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并记忆课文中含义。
4.了解表现形式和基本脚本理解戏剧意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记忆课文中含义。
2.了解表现形式和基本脚本理解戏剧意图。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案、贝尔等录音设备、备好课件PPT、工具书等。
2.学生准备:课前认真预习聪明故事。
五、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文导入(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课文内容。
2.讲解背景知识,点醒学生识记夗文的精神含义。
第二节:朗读课文(20分钟)1.教师逐段逐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纠正发音、语调错误。
2.学生自读朗读课文。
第三节:理解课文(25分钟)1.教师解释生字解释故事中不常见生词和古词,引导学生主动求求生字解释。
2.教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学会幸灾乐祸生字解释课文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节:复述课文(20分钟)1.教师呼吁生生活的痛感自已一笔又一笔将故事时不时施展开来。
2.讲解表现形式和语言检修戏剧意图。
六、教学总结1.复习当天课文,强化记忆。
2.鼓励学生在家认真读书。
七、差异化教育1.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差异化辅导。
2.强调学生个体差异,鼓励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以上即为本次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部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理解并背诵相关诗歌和小品文。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书写。
–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能够描述他们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课程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课文内容和相关诗歌小品文,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能够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能准确地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掌握并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三、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教学课件3.黑板、粉笔4.教学视频或音频辅助材料5.各种语文学习工具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上节课内容。
2.教师出示本单元教学计划和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学习内容1.背诵课文中的相关诗歌。
2.阅读课文并进行分段理解和讨论。
3.学习并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其意义。
4.进行课文内容的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1.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
2.练习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1.教师复习上节课内容,并做相关引导。
2.引导学生展示课外拓展内容,如相关读物、手工作品等。
二、学习内容1.复习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3.学习并练习相关的写作技巧,如描写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等。
三、课堂练习1.完成写作练习,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进行课文的问答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了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单元出现的生字新词。
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词)典理解赐予。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继续提高默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渐提高速度。
4、通过本单元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伟大的鲁迅先生和我国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先生,认识发明找到“神奇子弹”的欧立希和科学奇才霍金,,学习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奋进、百折不挠等优秀品质。
课题 1 勤奋自学成大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大师。
过程与方法: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华罗庚是如此勤奋好学的那部分内容。
补充适当内容,将“华罗庚琢磨起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这句话写具体。
教学媒体不用课前学生准备收集华罗庚的生平简介教学流程备注一、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二、学习重点段。
1、审题。
(1)勤奋:勤苦、刻苦的意思;大器:大有作为的人。
勤奋自学成大器意思是:经过刻苦自学而成了大有作为的人。
质疑:谁勤奋自学?他为什么要勤奋自学?是怎样勤奋自学的?结果怎样?(2)简介华罗庚。
2、默读全文,要求:课文写了有关大数家华罗庚的什么故事?围绕这个故事又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1、以小组学习。
要求:一读,读第10节;二划,照要求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三议(想),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华罗庚三、讨论第一段写的小故事。
四、学生质疑问难。
“勤奋自学”的精神的?华罗庚勤奋自学精神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
(1)抓紧时间自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专心致志自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克服困难自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坚持不懈自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后交流反馈,按上表要求,先划出有关词语,着重讨论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的。
(1)抓紧时间学习。
句子:通常,等买完货的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书和演算。
(词语:“一,,就,,”)夜幕降临,他给小店上了门板,胡乱吃几口饭,就赶忙点起小油灯,继续攻读起数学来。
(词语:赶忙、继续攻读)(2)专心致志自学:句子:入迷时,鼻涕流下来,他也不知道,还在不停地算,不停地写。
(词语:不知道不停地不停地)(3)克服困难自学抓“全然不顾”:什么叫“全然不顾”?他对什么全然不顾?从“全然不顾”看出什么?抓“挥汗如雨”:意思,“挥汗如雨”说明了什么?(4)完成课后练习,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想想: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有感情地朗读1-8节,说说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你还要吃饭吗?把这些天书都烧了”双引号里面为什么还有单引号?五、练习将一段话写具体。
六、拓展阅读。
(华罗庚琢磨起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罗庚的哲学》板书设计抓紧时间自学专心致志自学1、勤奋自学成大器克服困难自学坚持不懈自学本课小结(一)完趁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时,抓住“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学的?”作为教学主线,从以下四个方面:1、抓紧时间自学,2、专心致志自学,3、克服困难自学,4、坚持不懈自学开展教学。
通过划重点句圈关键词语使学生体会到华罗庚不畏艰难,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精神。
(三)注意夯实基础。
1、单引号、双引号的用处。
尤其是在什么时候用单引号。
2、朗读是指点学生注意标点,如分号使用的语言环境,及时渗透了并列关系的复句的知识。
(四)不足之处。
教学时,各个环节的过渡不自然、不精彩,显得随意了些。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本文主题:通过华罗庚勤奋自学的事迹,反映他不畏艰难,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精神。
业设计如下作业:1、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听地演算。
(1)写出句中的一组近义词:(2)“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3)“挥汗如雨”的意思是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什么?学生通过划重点句圈关键词语及联系上下问体会到华罗庚不畏艰难,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8接,烁说说这部分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学生明白这一故事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同时也吸引了读者。
但是学生答时,语言组织不好,表达不清楚,需要老师用规范的语言示范。
课题 2 鲁迅与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并能产生崇敬之情,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正确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知道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媒体鲁迅像和三句重点句的理解课前学生准备收集鲁迅的资料、预习课后练习教学流程备注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三、深读课文,仔细品味。
出示鲁迅先生画像。
师简介鲁迅。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
著名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呐喊》等出示课题:鲁迅和时间1、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
2、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或先学:“时间就像海面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出示句子: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
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1)找:找出重点词语。
(勤勉、懒散、悔恨。
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圈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子中去说一说。
(3)联:联系课文内容。
(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先读一下课后练习例句中的内容,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第一段的内容。
阅读思考: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出示填空练习)鲁迅活了55年,一生写作640万字,写作时间18年,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a 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B 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C 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什么?(4)想:句子的含义。
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2、出示句子:时间就像海面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学法同上)(1)找:找出重点词语。
愿挤(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联系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讨论交流:a 学习第二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B 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
(“编写”及“字数”由学生填写)年代编写字数1925年除夕1932年除夕1934年除夕1935年除夕讨论:想想:课文中为什么用上一系列具体的数字?表现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这样写,表述精确、形象、极富说服力。
说明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
(4)想:句子的含义。
3、总结写作方法:二、三两节都采用先概括,后举例具体说明的方法来表现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
3、出示句子: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四、总结全文。
(1)找:找出重点词语。
巨大贡献争取(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巨大贡献:极大的贡献,文章中指“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争取”的意思是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3)联:联系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用文章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4)想:句子的含义。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鲁迅一生的巨大成就跟“时间”又有什么关系?(结合讨论,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2、再读课文。
3、积累有关时间的名言。
板书设计 2 鲁迅与时间工作到凌晨平日打盹继续工作抓紧时间写作翻译编集善挤时间除夕整理日记计划工作本课小结1、完成了教学目标。
2、以文中鲁迅关于时间的名言为切入口,用“找、学、联、想”四步骤,通过抓文中两个具体事例,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3、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条理十分清晰。
二、三两节是举例为了说明鲁迅善挤时间,采用了先概括,后举例具体说明的方法。
阅读时,我重视向学生传授这一知识,并让学生在作文实践。
4、不足:有些知识点本可以一气呵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的,我却把它孤立地放在课文结束后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对鲁迅关于时间的名言的理解。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为了让学生体会鲁迅正系时间的品质,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填空并说明课文中为什么用上一系列具体的数字。
个别学生不仔细读书,填写“编写”一栏出错,反馈交流后订正了错误,并引起了重视。
年代编写字数1925年除夕1932年除夕1934年除夕1935年除夕课题3、失去的一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主认识生字词若干个。
理解“游手好闲、出色”等词义,能用不同的词语替换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出色”,从而丰富语言。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了解佩佳和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内的经历。
3、会用“无论,,也,,”造句4、能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安排一天时间的心得。
过程与方法:质疑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读课文、运用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丢失的一天的时间是一去难返的,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佩佳和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和读者在一天内的经历的比较,力戒“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学生准备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理解“游手好闲、出色”教学流程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1、说出“失去”的近义词:丢失、失掉2、丢失的东西能失而复得么?出示课题,齐读3、质疑课题:谁?为什么会丢失?怎样丢失的?后来怎样?4、介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