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5个野生种群的AFLP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72.26 KB
- 文档页数:6
大鲵研究报告
大鲵(又称华中大鲵)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两栖动物,分布于中国湖北、湖南等地的山区。
它是中国最大的两栖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之一。
大鲵的身体呈灰褐色,背部有一对黑斑和一条黑色的线条。
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大鲵的皮肤呈现出水分蒸发慢的特点,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中保持水分。
它们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年春天产卵。
近年来,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化、干扰和捕捞行为的增加。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
评估,大鲵被列为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和研究大鲵,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研究人员对大鲵的生态习性、繁殖行为、栖息地需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大鲵是一种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
在繁殖季节,雄性大鲵会发出特殊的叫声来吸引雌性。
由于大鲵具有较复杂的生活史策略,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入研究其繁殖和生态需求,以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此外,政府、科研机构和保护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大鲵的保护工作中。
他们建立了保护区,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限制了捕捞和栖息地的破坏。
同时,他们还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目前,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鲵的数量已经开始有所回升。
总的来说,大鲵的研究工作尚未完全深入,但各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更多的研究和保护行动,为大鲵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更好的环境。
62化 石2019年 第3期化石新知生物世界大鲵野生种群可持续开发及保护的探讨彭霄鹏作为动物界的“活化石”,最为众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国宝大熊猫,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800多万年了。
还有一个物种历史更为久远,那就是早在约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广泛分布于低纬度地区,并生存至今的两栖动物活化石——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俗称娃娃鱼,它被认为是“淡水中的大熊猫”、“生态系统中无可替代的关键物种”。
大鲵隶属于有尾目、隐鳃鲵亚目、隐鳃鲵科、大鲵属,而我国特有种为中国大鲵。
古人对于大鲵的了解是十分有限,只知道大鲵会发出婴儿啼哭般的叫声,故“娃娃鱼”这个名字在民间流传至今。
在三叠纪晚期的湖泊和河流中,虽为两栖类,但大鲵的祖先们在生态学上却表现出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与如今的鳄鱼类似,以扑食鱼类为生。
中国大鲵是现存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长约1米多。
相比于其它有尾目同类“表兄弟们”,诸如红瘰疣螈(Tylototritonve r r uc o os u s )、虎纹钝口螈(A mbyst om a tigrinum )及云石蝾螈(Ambystoma opacum ),中国大鲵简直就是“庞然大物”。
中国大鲵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头扁,有疣,嘴巴大而宽,小小的牙齿又尖又密,咬肌发达,猎物一旦被咬住很难逃脱。
但它们不能咀嚼,只会将猎物囫囵吞下。
中国大鲵四肢很短,前肢有四跟趾,而后肢五趾,趾间有蹼,摸上去肉嘟嘟的。
它们还有一件御敌法宝,就是那体表光滑、满布黏液的身体,当遇到危险时会放出奇特的气味,令敌人知臭而退。
中国大鲵白天潜伏在河滩水底酣睡,夜幕降临时才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觅食活动。
大鲵的视力不好,主要通过嗅觉和触觉来感知外界信息,它们还能通过皮肤上的疣来感知水中的震中国大鲵63化 石2019年 第3期动,进而捕捉水中的鱼虾以及昆虫。
doi: 10.7541/2021.2020.184中国大鲵研究概况王文博1, 2, 3刘 品1 窦玲玲1 王 平1 宁 越1 惠瑞敏1 冯亚龙1李爱华2, 3* 张义兵2, 3*(1. 咸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咸阳 712000;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2; 3.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摘要: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为我国特有物种, 也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野生大鲵多栖息在山区溪流里, 喜穴居, 怕光怕声, 以鱼蟹等水生动物为食, 从数量上看, 以陕西秦岭山区居多。
大鲵经济价值极高, 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 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近年来对大鲵的科学研究涉及多个方面, 包括疾病方面, 如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 生理与发育方面, 如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 遗传与进化方面; 保护与开发方面, 如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等。
综上, 围绕大鲵从不同角度所展开的研究非常丰富。
大鲵基因水平的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其成果将为日后更深层的探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国大鲵; 疾病; 遗传; 保护; 开发中图分类号: Q95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21)02-0464-09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 在分类学上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 有尾目Caudata,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大鲵属Andrias , 为我国特有物种,俗称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脚鱼, 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也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1, 2]。
大鲵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珠江水系, 其中陕西秦岭地区是中国大鲵的最大产地, 2010年6月, 农业部授予陕西省汉中市“中国大鲵之乡”称号[1]。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3期病原菌·有害生物·动植物防护安徽金寨西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调查王广臣1张敏2(1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金寨237300;2安徽金寨技师学院,安徽金寨237300)摘要本文采用线路、样地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查阅文献、汇总植物数据库对安徽金寨西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
结果表明,保护区植被分为6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1个群系;保护区内有蕨类植物27科52属100种,裸子植物5科6属10种,被子植物142科553属1173种,苔藓植物50科95属180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1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Ⅰ级2种,Ⅱ级10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9种(2级2种,3级7种)。
根据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现状,从加强保护宣传、加大科学研究和强化执法巡查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金寨;大鲵;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3-0119-05The Investigation on Plant Diversity in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rovincial NatureReserve of Jinzhai Xihe in Anhui ProvinceWANG Guangchen1ZHANG Min2(1Anhui Tianm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Jinzhai Anhui237300;2Anhui Jinzhai Technician College,Jinzhai Anhui237300)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urvey on route,sample plots and sample areas,conducts a literature review, collects the plant database 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on plant diversity in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of Jinzhai Xihe in Anhui Province.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vegetation in the reserve can be classified as6 vegetation type groups,12vegetation types and31formations;in the reserve,there are100species,52genera and27 families of ferns,10species,6genera and5families of gymnosperms,1173species,553genera and142families of angiosperms,180species,95genera and50families of bryophytes;besides,there are15species of national rare and endangered wild plants,including12species of wild plants under national key protection(2species in GradeⅠand10 species in GradeⅡ)and9species of national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2species in Grade2and7species in Grade 3).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in the reserve,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prote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strengthening protection publicity,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w enforcement and inspection.Keywords Jinzhai;Chinese giant salamander;nature reserve;plant diversity安徽金寨西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鲵保护区”)属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大鲵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幼鲵的生长张涛;郑德国;范学翠【期刊名称】《水产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将不同地理种群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亲本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幼鲵,研究各杂交组幼鲵(实验组)和本地繁殖幼鲵(对照组)的体长、体质量和存活率。
12个月的饲养结果表明:各组平均存活率为83.33%~98.33%;平均体长为20.33cm~25.15cm,增加15.83cm~20.65cm,增长率351.78%~458.89%;平均体质量为163.34g~240.15g,增加162.59g~239.4g,增长率21678.67%~31920%。
各组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组体长、体质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大鲵杂交子一代幼鲵生长优于本地大鲵繁殖的子一代。
因此,繁育幼鲵时应尽量避免本地种群间的繁殖组合。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broodstock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were crossed using artificial breeding method to reproduce the first generation(F1). The newly crossbred F1(experiments groups), and the local population juveniles(control group) were reare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for one year. It was found that the salamander had average survival rate of 83.33%~98.33%in each group, average body length of 20.33cm~25.15cm, increased by 15.83 cm~20.65 cm, growth rate of 351.78%~458.89%;and aver-age body weight of 163.34g~240.15g, increased by 162.59g~239.4g, with growth rate of 21678.67%~31920%.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dy length, body weight, and survival rate among the groups(P<0.05). Duncan test for multiple comparisons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1 hybrid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have a growth advantage over the one produced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It is thus recommended that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seedlings of the giant salamander for culture need multiple sources of parent individuals.【总页数】5页(P35-39)【作者】张涛;郑德国;范学翠【作者单位】湖北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湖北十堰 442000; 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大鲵繁育中心,湖北十堰 442200;湖北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湖北十堰 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6.6【相关文献】1.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生长性状的比较 [J], 高保全;刘萍;李健;戴芳钰;罗云;戴艳菊2.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J], 王爱民;石耀华;周志刚3.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感染多毛类寄生病的分析[J], 王爱民;阎冰;叶力;兰国宝4.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主要性状的比较 [J], 王爱民;阎冰;叶力;兰国宝;张栋国;杜晓东5.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鲵幼鲵生长性能的影响 [J], 洪玉定; 巫爱军; 王煜恒; 陈军; 周广帅; 汤传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现状及自然属性和可保护属性评价曹蕾(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山大鲵的优良栖息地。
本文介绍了该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并以黄山大鲵为标志性物种,从自然属性和可保护属性2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黄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评价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8-0098-04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堪称“水中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
大鲵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1]。
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跨黄山市休宁、祁门两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水热季节交替明显。
区内海拔由西南五龙山脉白石塔向北渐低,落差约650m。
保护区内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纵横交错的山涧河流小溪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
本文介绍了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现状,在此基础上以黄山大鲵物种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保护区的自然属性和可保护属性进行了自然生态评价。
1动植物资源现状1.1植物资源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适宜,无霜期长,水热季节交替明显。
春秋短,夏冬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常出现“夹秋早”,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冷而不寒,雨雪不多。
保护区内地形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安徽黄山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38科460属共计800种。
大鲵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简介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最珍贵的两栖动物。
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
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吉林、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
1、野生大鲵资源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岳阳、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三是陕西汉中、安康、商洛;四是贵州遵义、四川宜宾、兴文等地,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鹤峰、恩施,江西靖安、广西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卢氏县、蒿县,山西垣曲县,贵州黔东南,在潮州凤凰山天池,其中陕西汉中被中国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授予“中国第一大鲵之乡”称号。
有人估计全国总的蓄积量为9万尾,真正的野生大鲵仍在大自然中可能未达到9万尾,比较切合实际的数据有待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评估。
野生大鲵以丘陵山区资源量为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资源更显不足。
2、种苗繁育大鲵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因为有“种”才有苗,不然,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也就是说大鲵的苗种繁育,首先要从种质资源的源头抓起,要迅速建立中国大鲵种质资源库与中国大鲵原种繁育基地,彻底解决大鲵苗种繁育的“种源”问题。
陕西汉中是中国大鲵的最大产地,2009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大鲵保护和发展会议上确认,汉中大鲵种群总量突破100万尾,已占全国60%。
2010年6月,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授予汉中市“中国第一大鲵之乡”称号。
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的推广,长江、黄河、珠江流域各省区都发展有不同规模的人工基地,且当前在湖南、浙江、广州、江西等地形成的集中驯养的规模化养殖场,例永强、金城、华宝、粤宝、Y公司、金鲵、靖安、玉林等,均具备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的明显优势,年繁殖量占据市场的50%(约35万尾),驯养商品量近30%,规模化养殖模式较为成熟且稳定、资金有保障且有独立的生产销售管理团队。
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生物地理学授课学期2014 学年至2015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学号201211000066姓名李翔任课教师李友邦交稿日期2014年12月30日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浅谈中国大鲵的研究与保护利用现状专业:生物科学学号:201211000066 姓名:李翔摘要: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近十年来,中国大鲵人工养殖及规模化繁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数量也有了一定量的回复,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问题。
本文基于“中国大鲵研究近况”一文,收集1999-2013年的相关文献以及资料,从形态、野外资源情况、人工养殖、保护利用以及建议等方面,对中国大鲵的研究做了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大鲵;研究现状;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Q958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两栖纲有尾目隐腮鲵科大鲵属,隐腮鲵科现存2属3种,其中大鲵属2中:一种是仅分布于中国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另一种是分布于日本本州南部及四国、九州[1]。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距今已有300-7000万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质年龄和演化历史,有“生物界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的称号[2]。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由于大鲵对水环境的依赖程度特别大,扩散能力弱[3],现今中国大鲵的分布范围和资源量已经急剧下降,栖息环境也不容乐观,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面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的情况。
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现仅存的野生种群,已成为中国大鲵保护和养殖的关键问题。
本文对中国大鲵野生资源量情况、人工养殖情况、保护利用现状和建议等方面展开了综述,希望为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1 中国大鲵的形态特征大鲵体型较大,成年大鲵体长一般为50-150cm,体重能达到10kg以上。
大鲵身体分为头、躯干与尾三个部分,头与躯干部上下扁平,尾部左右侧扁,成体没有鳃,用肺进行呼吸;头背部外侧有一对很小的眼睛,没有眼睑,头部背腹面有较多成对排列的圆形疣粒;躯干部两侧有非常明显的纵形皮肤皱褶;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末端光滑没有爪;尾长占全长的1/3左右,大鲵的体色多种多样,大多数个体为暗黑灰色,也有红棕色"金黄色等其他体色的个体,大鲵体色随着环境与栖息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4]。
大鲵种质资源普查方案1. 背景介绍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由于生境破坏和非法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大鲵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保护和科学利用大鲵种质资源,有必要进行大鲵种质资源的普查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大鲵种质资源普查方案,以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2. 目标和任务2.1 目标•对大鲵的分布情况、数量、种群结构等生物学特征进行全面了解;•确定大鲵的种质资源特征,为遗传保护和繁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评估大鲵种质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利用性。
2.2 任务1.制定大鲵种质资源普查方案,并确立普查区域;2.采集大鲵种质资源的相关数据,包括分布区域、数量、体态特征等;3.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种质资源特征的分析,包括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等;4.根据分析结果,对大鲵种质资源进行评估和保护建议。
3. 实施步骤3.1 制定普查方案根据已有研究和资料,初步确定大鲵可能存在的分布区域,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普查单元。
制定普查方案,包括普查地点、普查时间、普查方法等内容。
3.2 采集样本数据在各个普查单元中,选择代表性样点进行采样。
根据采样点的分布情况,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采集,如手动捕捉、引诱搜集等。
采集的样本数据包括大鲵的体态特征数据(如体长、体重等)和分布特征数据(如地理坐标、海拔高度等)。
3.3 分析种质资源特征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以下方面:•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如微卫星标记)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如观察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
•遗传结构分析:通过群体遗传学方法,分析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情况,确定种群间的遗传联系和迁移情况。
3.4 评估和保护建议根据种质资源特征分析的结果,评估大鲵种质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利用性。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包括建立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等措施。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不同类型野生桂花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徐沂春;胡绍庆;赵宏波【摘要】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研究野生桂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为新品种的选育以及野生桂花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江西全南(衰退型)和福建长汀(稳定型)这2个桂花自然种群96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估.7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330个清晰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76个,占83.64%.在物种水平,桂花的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428 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85 6,表明桂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种群水平,福建长汀种群的多态性指数均高于江西全南种群,表明包含不同世代、具有较好自然更新能力的长汀种群携带更丰富的遗传信息;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桂花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71%),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只占29%;2个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Gst=0.161 6),种群间基因流较小(Nm=2.594 9).【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1)002【总页数】7页(P217-223)【关键词】植物学;桂花;野生种群;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作者】徐沂春;胡绍庆;赵宏波【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临安311300;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S685.13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属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nthus,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目前,桂花在中国南岭以北至秦岭以南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均有大量应用,其栽培面积和栽植数量是中国园林苗木中最大的种类之一。
基于AFLP标记的不同群体厚朴遗传多样性分析蒋燕锋;潘心禾;朱虹;刘跃钧【摘要】[目的]探讨厚朴种源间、种源内家系及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为厚朴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来自湖北、广西和浙江的厚朴种源间、半同胞家系间及家系内单株间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3个种源材料遗传距离为0.0482~0.1284,广西资源和浙江景宁2个群体相似性较高。
种群遗传多样性平均水平、总种群基因多样度、基因流分别为0.2035、0.2541、3.4217。
观测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数分别为1.6583和1.3414;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2035和0.3087,其中湖北五峰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为0.2258),浙江景宁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为0.1739)。
湖北五峰、广西资源、浙江景宁家系内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2644、0.1819、0.1738,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154。
[结论]湖北五峰种源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湖北五峰家系内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不同种源内家系之间的多样性指数及信息指数相差不多,说明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中的变异水平相近。
在厚朴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优良种源、优良家系与优良单株的配合选择。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Magnolia officinalis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breeding.[ Metho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Magnolia officinalis from Hubei, Guangxi and Zhejiang among different provenances, families, individuals.[ Result]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3 provenances was 0.048 2-0.128 4, 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Guangxi and Zhejiang washigher than Hubei.The aver-age level of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 total population gene diversity, gene flow were 0.203 5, 0.254 1, 3.421 7.The average 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s and effective alleles were 1.658 3 and 1.341 4; Nei’s and Shanno n diversity index were 0.203 5 and 0.308 7.The genetic diversity level of Hubei was the highest (0.225 8), Zhejiang Jingning was the lowest (0.173 9).The genetic diversity in families were0.264 4, 0.181 9 and 0.173 8,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was 0.4154.[Conclusion]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Hubei Wufeng was the highest, and so was the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individuals.The diversity index and information index among different provenances were close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variation level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in families was similar in the respec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t should be payed full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superior provenances,families and superior individuals in the process of breeding of Magnolia officinali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27【总页数】4页(P131-134)【关键词】AFLP;厚朴;群体;遗传多样性【作者】蒋燕锋;潘心禾;朱虹;刘跃钧【作者单位】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ficinalis var.biloba)的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1],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传统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味苦辛,性温,具有温中理气、散满消胀、燥湿消积等功效。
基于文献分析的大鲵研究现状概述张爱芳;章海鑫;余智杰【摘要】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共检出473篇大鲵研究的文献,合作度为3. 39,合著率为73. 78%. 共涉及作者1559人,40个机构,109种杂志. 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年发文量、合作度、合作率、期刊及地域分布、基金支持等指标和内容. 定量的分析了我国大鲵研究的主要人物、地区分布及研究现状,明确了目前研究的重点、热点、核心人物和主要机构,对于大鲵的进一步研究和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期刊名称】《江西水产科技》【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38-40,48)【关键词】大鲵;研究现状;文献分析【作者】张爱芳;章海鑫;余智杰【作者单位】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0;S966.6大鲵(Andriasdavidianus),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因其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因此又被称为“娃娃鱼”。
近年来,对于大鲵的研究也是遍及生物基础研究、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各个领域,该研究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机构则主要集中在中国水产科学院若干研究所、教育部重点高校系列院系所和省属科研院所,为深入了解我国大鲵研究动态,本文对1978~2015年4月期间发表有关大鲵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数据来源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使用“大鲵”作为主题检索词,选择核心期刊,检索国内1978-2015年4月(数据库收录数据截止时间)有关文献题录数据,并套录全部字段内容用于分析。
1.2 方法和数据处理采用文献计量法,从套录的文献题录中分别提取作者、作者地址、期刊来源等字段内容,利用办公软件Excel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关数据。
1.3 分析指标和内容年发文量为每年发表相关内容的论文总数;合作度为每篇文章的合作作者数,作者总数/论文总数;合著率为有2个及以上作者的论文数/论文总数;地域分布为分析我国进行大鲵研究的作者地域分布;期刊分布为登载大鲵研究的主要期刊;基金资助为分析我国进行大鲵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
4个大鲵群体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作者:解宜兴毛盼邓智勇何平李军涛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19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地理环境下大鲵的形态特点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可行性,找出不同大鲵种群间的主要形态差异,为大鲵群体形态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野生大鲵、汉中大鲵、恩施大鲵及张家界大鲵各30尾,分别测量12个形态学特征参数,经校正后得到11个形态比例性状,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法对不同大鲵群体进行形态差异分析。
【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PC1、PC2和PC3)的特征值较大,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13%。
其中,第一主成分(PC1)主要受X1(头长/全长)、X5(头宽/全长)和X7(体高/全长)的影响,第二主成分(PC2)主要受X11(前肢长/全长)的影响,第三主成分(PC3)主要受X3(尾长/全长)的影响。
4个大鲵群体被分为两大类,其中,汉中大鲵先与恩施大鲵聚为一类,再与张家界大鲵聚为一大类;野生大鲵则单独聚为一类。
采用建立的判别方程式对所有大鲵样本进行判别,结果发现4个大鲵群体的总判别准确率均为77.5%,其中,张家界大鲵的准确率最高,达83.3%,其次是野生大鲵(准确率为80.0%),汉中大鲵和恩施大鲵的准确率为73.3%。
【结论】不同地域的大鲵种群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其中野生大鲵与养殖大鲵在头长/全长、头体长/全长、头高/全长和体高/全长4个形态比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判别分析可进行初步区分。
关键词:大鲵;形态差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中图分类号: S966.6;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1191(2019)12-2819-07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d avidianus) in four different populationsXIE Yi-xing1, MAO Pan1, DENG Zhi-yong1, HE Ping1*, LI Jun-tao2,3*(1Hunan Zhangjiajie Andriasd avidianu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Office,Zhangjiajie, Hunan; 427499, China; 2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571101, China; 3Hai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Functional Components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Bio-resources,Haikou; 571101, 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d avidianus); unde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d out the main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populations,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morphology of giant salamander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reas. 【Method】To select wild giant salamander,Hanzhong giant salamander,Enshi giant salamander and Zhangjiajie giant salamander 30 each, and 12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nd 11 morphological proportional characters were obtained after correction, the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giant sa-lamander. 【Result】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PC1, PC2 and PC3) had larger eigenvalues; and their 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was 61.13%.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PC1 was mainly affected by X1 (head length/total length),X5 (head width/total length) and, X7 (body height/ total length),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PC2 was mainly affected by X11 (forelimb length/total length), and the third principal component PC3 was mainly affected by X3 (tail length/total length). The four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groups, with the Hanzhong giant salamander and Ensch giant salamander into a group, and then with the Zhangjiajie giant salamander into a group, and the wild giant salamander was a separate group. All samples of giant salamanders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established discriminant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discriminant accuracy of four groups of giant salamanders was 77.5%,of which, the accuracy of the Zhangjiajie giant salamanderwas the highest (83.3%), followed by the wild giant salamander(80.0%), the Hanzhong and Ensch giant salamanders were 73.3% accuracy. 【Conclusion】The populations of giant salamander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y, among which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ad length/total length, head-body length/total length, head height/total length and body height/total length between wild and cultured giant salamanders, a preliminary distinction can be made by means of discriminant analysis.Key words: giant salamander(Andriasd avidianu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discriminant analysis0 引言【研究意義】形态学研究是通过对生物单一可数或可量性状进行比对而有效鉴别生物种类,也可用于比较个体间或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其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法(高保全等,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