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人转音乐创作的整体布局.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二人转是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源于古代说唱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二人转作品以幽默诙谐的唱腔和幽默生动的情节为主要特征,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和民间特色。
以下将从词曲、表演风格和题材三个方面对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二人转作品的词曲极具特色。
二人转的曲调常采用北方方言,以简单明快的旋律和流畅自由的音调为特点,能够有效地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
词牌多采用单一的七字或五字句式,韵律活泼生动,富有旋律感。
而在词曲结构上,通常采用对偶、对仗以及韵呼叠句的手法,使语言更加押韵,更加有节奏感。
这些特点使得二人转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味。
二人转作品的表演风格独特。
二人转的表演方式以相声和调子相结合为主,既有说唱,又有唱腔。
以调子和口技为基础的说唱技巧,能够生动地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二人转演员的表演风格通常以幽默诙谐为主,通过夸张、搞笑的表演手法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二人转演员在表演中常常与观众进行互动,加强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了观众对作品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二人转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
二人转作品的题材可以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友情等,也可以涉及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
二人转作品常常通过夸张、幽默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或者通过调侃、讽刺等手法来批评社会中的不足。
二人转作品也能够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人物所表现出的情感。
二人转作品以其独特的词曲、表演风格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凭借其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和鲜明的地方风味,成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中一支重要的流派。
二人转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的描绘,使观众能够在欢笑中体验到深度和思考,彰显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东北二人转曲牌分析作者:李晓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东北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的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流传,具体无从考证,有记载,清道光二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老爷庙的庙会上就曾出现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关键词:二人转;曲牌;分析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148-01在建国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二人转的曲牌才得以流行和大量的传唱,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等。
演员手持道具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
曲牌主要从民歌秧歌和各地民间小调中演变来,随之社会的发展,二人转朝着戏剧性、专业化方面发展,从而使二人转曲牌运用形成了规律,大致归纳包括主调和辅调两部分。
一、主调常用曲调,主导作用抒情、对话、叙事,有十大主调,由于表现角度不同、环境、对话,风格不同所以灵活运用,篇幅短只顾及一面,有的长,则多方面特点结合。
十大主调:胡、牌、文、武、抱、红、縻、四、翻、靠。
1.胡胡腔。
二人转主要曲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
大多数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
胡胡腔是上、下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
胡胡腔曲调丰富,顿板颇多。
2.喇叭牌子。
又名东北趟子,二人转常用曲调,欢快明朗,长表现人物内心感情、景物、环境,用于抒情叙事,每句后有长过门。
上句落“2”,下句落“1” 它有三种板腔:(1)4/4 节拍(击三节板)通常称之为[喇叭牌子](2)2/4 节拍(击一顶一)通常称之为[二流水喇叭牌子](3)1/4 节拍称为[快板喇叭牌子]3.文嗨嗨。
二人转主要曲调,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
41艺术论丛试析东北二人转的舞台设计王彦生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二人转博物馆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和北方文化特征。
东北二人转舞台的设计也主要是围绕二人转的表演内容,并结合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来进行的。
关键词:东北二人转;舞台设计;文化;民俗二人转,又称小秧歌,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以独特的走唱类曲艺风格,成为传承原始文化且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人转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和北方文化特征,集中体现了东北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特征,是东北人民的审美观和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
[1]舞台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其构造和布景对于二人转表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不仅能够为演出创造适当的环境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
正是舞台布景的出现和发展,才拓展了二人转演出的空间,形象地增加了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从而使得演出活动在所有舞台设计和场景布置下得以顺利进行。
下面,笔者将结合二人转的舞台设计实践,总结几点关于二人转舞台设计的经验和看法,希望能为舞台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二人转的舞台设计。
一、舞台设计应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特征民俗本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二人转源于东北民间文化,是东北民俗的集中体现。
在传统的二人转表演中,其搭建的舞台如东北地区的农村场院如出一辙,表演所处的位置一般会选择舞台的中心,既能满足表演本身的需要,也契合了农村小院的整体环境,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的群众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例如东北民间的“二十怪”,包括“窗户纸糊在外、草坯房子篱、反穿皮袄毛在外”等等,在二人转的舞台设计中均具有形象而具体的展示。
在传统的二人转演出舞台设计中,大多以东北二十怪为主线,将“屯场、子孙窑”作为背景设置和舞台布局的参考,让二人转的表演更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
这些民俗的运用也成为东北二人转舞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旧东北农村地区各种老物件的展示,到典型怪像的灵活运用,再到舞台背景设计和布局,处处体现着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俗元素。
・艺术研究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杨 润1 乔钟乐2(1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2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10000)摘 要:本文对二人转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详细归类,发现研究二人转的期刊论文从2006年开始有了显著增长。
同时,本文也对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二人转;起源;审美二人转在中国音乐词典上的释意为:“曲艺的一种,属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有两百多年历史。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女孩,对二人转的记忆就是二人转的小戏班。
十几年前,在并不发达的家乡,似乎不论什么都跟不上大时代发展的脚步,但唯一的好处是可以让东北的传统文化变更得慢一些。
虽然如今的家乡里也没有小戏班演出了,但庆幸的是,笔者的记忆里有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带着对记忆中二人转的怀念和黑土地的热爱,笔者决定写这篇综述。
并通过中国知网、读秀这两个网站进行综述的文章和著作的搜索整理。
1 二人转音乐研究文献统计1.1 期刊论文对2014年以及之前的文章进行整理统计,共查找到学术论文63篇,2006年之前共17篇;2006年以后共有46篇。
涉及的期刊有《戏剧文学》《北方音乐》《中国音乐》《戏剧之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音乐期刊。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曲牌、唱腔研究、与其他艺术的比较等方面。
1.2 硕士论文通过“中国知网”()对2014年以前的硕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0篇相关论文。
分类如下:(1)二人转音乐审美研究,共2篇:任佳颖《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李鑫宇《当代二人转审美特征与流变》。
(2)二人转唱法研究,共3篇:邢珊珊《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咬字吐字”技巧及其特色》;苗艳《东北汉族民间小调演唱风格探析》;钱芳《二人转与二人台演唱方法比较研究》。
(3)现状研究,共2篇:李露《地方剧场二人转现状研究—长春市和平大戏院个案剖析》;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
浅谈二人转的唱腔音乐作者:王喜祥来源:《剧作家》 2012年第2期二人转,旧时称蹦蹦、双玩艺儿、对口、编曲等。
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一旦一丑),化出化入,载歌载舞。
二人转的唱腔音乐经过一百多年几代艺人的努力创新,日臻完善,曲调高亢,节奏明快,深受东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早期唱腔音乐蹦蹦流入黑龙江省初期,主要唱腔用的是莲花落、什不闲曲牌。
艺人自称是“唱莲花落”的。
还有“蹦蹦是莲花落打底,什不闲镶边”之说。
蹦蹦用的莲花落老曲牌是[喇叭牌子],当时,没有喇叭伴奏,艺人唱一句,大家帮唱一句。
还有[小武咳],又叫[句句欢]、[小翻车]或[文武咳咳]、[流水咳咳]等。
是由[喇叭牌子]紧缩唱调、改变板头形成的[抱板],又叫[流水]或[抱篇],也是蹦蹦唱腔中的主要曲牌。
[红柳子]、[穷生调]也是莲花落的老曲牌。
[红柳子]原叫[一字清],[穷生调]又叫[边关调],腔调与[红柳子]近似。
[摔镜架调]、[大救驾]、[吱儿调]、[五更调]、[羊尾巴调]等曲牌都是由莲花落、什不闲衍变的。
二、民国时期的唱腔音乐民国初期,蹦蹦吸取其他剧种、曲种唱腔和东北民间曲调,丰富了蹦蹦的唱腔音乐。
拉场戏插入河北梆子调、皮影调演唱,虽然大部分是原封不动的运用,但是有的也作了些改造和融化。
如《小天台》中唱[大佛调]原是黑龙江皮影戏中的外调[大悲调],只删掉了乐器过门,把腔调略作调整,便成了带有浓郁特色的专业唱腔。
剧中的[丫鬟下楼调——小下楼]用的是东北民歌《妈妈好糊涂》,既有原曲韵味,又有些发展变化。
演唱《大西厢》时艺人多把[羊尾巴调]、[东北风]、[蛤蟆韵十三咳]三个曲牌自由地循环相间联结在一起演唱,效果很好。
艺人们还创造了一些新曲牌,如从[悠喝调]发展到[胡胡腔],又产生了[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快板胡胡腔]等,这些曲牌适用于载歌载舞,成为二人转爱唱的曲牌。
蹦蹦唱腔逐渐丰富多彩,有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
其中分主要曲牌、常用曲牌、专用唱腔、杂调、小帽、小曲六类。
二人转音乐的雅俗探讨二人转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流行于北方地区,尤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为主。
它以相声、曲艺为主要表演形式,通常由两个人合作完成。
根据表演内容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雅和俗两种风格。
雅俗二人转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是二人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俗二人转的音乐形式主要包括伴奏音乐以及唱腔。
伴奏音乐一般由乐器演奏,通常使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口琴等,而唱腔就是指演员的声音演唱。
伴奏音乐和唱腔的组合,恰到好处的展现了二人转的特色和魅力。
在雅俗二人转中,伴奏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起到衬托唱腔的作用,也可以在表演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伴奏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旋律上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韵味,而且节奏变化多样,使人随着音乐的节奏进入表演的氛围。
乐器的演奏技巧也很独特,能够让听众听到不同的音乐效果。
伴奏音乐的表演不仅要准确无误,还要有个性和风格,才能更好地与唱腔相衬托。
而在唱腔方面,雅俗二人转也各具特色。
雅俗二人转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因此唱腔也就体现了北方方言的特点,如浓郁的韵脚、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夸张的表演方式等。
而且由于二人转的特点是通过语言的高潮来表现情节,因此在唱腔中常常使用一些夸张和变调的技巧,既能够增加趣味性,又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雅俗二人转的音乐在表演中存在一定差异。
雅二人转的音乐通常以古典音乐为主,旋律优美,较为庄重。
由于雅二人转多用于庙会舞台或其他庄重场合,因此音乐也较为平稳,旋律上并不总是高亢激昂。
而俗二人转的音乐则显得更加亲民,流行性更强,旋律上更加悠扬动听,非常适合大众的口味。
雅俗二人转的音乐在不同的演出形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能很好地配合演员的表演,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二人转的艺术形式中音乐的发挥非常重要,音乐在表演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二人转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其中音乐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二人转是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其演员通常是二人组合,通过相互配合、对唱的方式进行表演。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转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表演方式、表演内容和表演特色三个方面,对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
一、表演方式1. 对唱在二人转演出中,对唱是一种常见的表演方式。
在对唱中,两位演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歌唱和对白的方式,进行角色的对话和互动。
对唱不仅考验演员的唱功、演技,还需要二人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得角色塑造更加生动和真实。
对唱还能够增强演出的趣味性和戏剧感。
2. 互动表演二人转作品中的互动表演也是其重要的表演方式之一。
演员之间通过肢体动作、眼神交流等方式进行互动,使得观众在欣赏表演的也能感受到演员之间的默契和合作。
互动表演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现场氛围,使得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 舞台表现二人转作品的表演方式还包括丰富多样的舞台表现形式。
演员们通过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视觉元素,营造出不同的戏剧氛围和环境背景,从而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感和沉浸感的观赏体验。
二、表演内容1. 生活情感二人转作品的表演内容通常以生活中的情感和经历为题材,如家庭琐事、邻里矛盾、爱情婚姻等。
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逼真的情感演绎,将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对生活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搞笑幽默搞笑是二人转作品的一大特色,演员们通过夸张、滑稽的表演风格和幽默、诙谐的台词,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快乐和放松。
幽默搞笑既是二人转作品的精髓所在,也是其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3. 社会讽刺除了生活情感和幽默搞笑外,二人转作品的表演内容还常常涉及社会讽刺和批判,对社会现象和人文问题进行反思和抨击。
演员们通过讽刺的语言和戏剧化的表演,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共鸣。
三、表演特色1. 言语艺术二人转作品的表演特色之一在于其言语艺术。
演员们通过对唱、对白等形式,运用方言和生动的语言,富有韵律感的节奏,使得表演更加传神和鲜活。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作者:韩智慧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1期【摘要】二人转作品的创作深受东北民歌、东北秧歌、河北莲花落的影响,属于走唱类的曲艺,二人转作品主要以叙事为主。
本文主要从作品的背景、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等角度对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和学习东北二人转在唱词创作方面所展现的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在音乐风格方面东北民间小调的音乐特征,以及二人转受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影响与其他文化相比最独特的地方,进而加深对东北地区特有的二人转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特征;時代特征【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244-02【本文著录格式】韩智慧.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20,01( 01):244-245引言二人转是一朵绽放在东北寒冷地域上的花,凭借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乡土风情广受人们的喜爱。
二人转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并没有确切的名称,之所以被称为二人转是由于常由一男一女登台演唱所得名,因此被人们称为二人转。
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与东北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最东北部,夏季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月,每年的降雪要从前一年的十月份持续到第二年的五月份,气候寒冷,因此人们寻找一些娱乐方式来增添生活乐趣的同时也达到了暖身的效果,二人转就是这一原因的产物。
一、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二人转在东北地区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一种观看式娱乐方式,更多的展现的是喜剧的效果,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由于它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讲述的都是每天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日常。
二人转作品大多以场景叙述为主,《小拜年》是二人转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中选用这首代表作来阐述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无论是从表演形式上还是乐曲、歌词的创作上都紧紧的围绕着传统二人转的风格。
(一)二人转作品的音乐风格东北二人转的曲调独特且丰富,在传统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河北莲花落的基础上融入了泼辣逗哏、诙谐幽默的地域特色;低徊与高亢之间交替变换的旋律特征,形成了东北二人转极具艺术力和表现力的特征。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1. 引言1.1 二人转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二人转作品中,艺术特征是关键的方面,它们反映了该戏曲形式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二人转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对当地生活、人情世故的真实描绘。
角色扮演细致生动,能够深刻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幽默诙谐的对白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给人带来愉悦和轻松的心情。
舞台布景简约朴实,注重情景的展现而非繁复的道具,使人更加专注于演员的表演和故事情节。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化,既有单口相声的幽默搞笑,也有歌舞和小品等形式的表现。
音乐与舞蹈的搭配和谐,为整个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
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丰富多彩,展现了北方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魅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二人转作品应该保持本土特色的适度吸收现代元素,创新发展。
2. 正文2.1 角色扮演细致生动角色扮演在二人转作品中具有细致生动的特点。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细腻的情绪把握,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使观众仿佛看到了真实的人物。
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作品的观赏效果。
在二人转作品中,角色扮演的细致生动表现在演员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刻画上。
他们不仅要对角色的性格、情绪、经历等方面进行透彻分析,还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表情和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设身处地地理解角色,演员能够更好地将角色演绎出来,使其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角色扮演的细致生动也需要演员有良好的身体表现能力。
他们需要通过动作、姿态等方式来展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只有在细致生动的表演下,角色才能真正“活”起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角色扮演细致生动是二人转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特征之一。
它既展现了演员的才华和功底,也体现了二人转作品的魅力和韵味。
观众在欣赏二人转作品时,往往会被演员精湛的演技所感染,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2.2 幽默诙谐的对白对于二人转作品中的幽默诙谐的对白,可以说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之一。
二人转的艺术形式论文有关二人转的艺术形式论文“二人转”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特色。
其语言的通俗易懂、俗而不僵、俗中有雅等,揭示二人转的语言特色和独特魅力。
二人转艺术亦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段与基本功,即说、唱、扮、舞、绝。
一“、说”字为首,贵在“说口”。
二人转说口很多,如“疙瘩口”、“套子口”、“评口”、“倒口”、“交流口”、“篡口”、“拗口”、“串口”(即“贯口”)等,“说”则是五功之首。
二人转的诙谐幽默,大多通过“说口”传达给观众。
“说口”要新颖、独特、有眼儿,“尺寸”对头。
演员要自然、洒脱、流畅,说得响,不温不火,水到渠成,否则会弄巧成拙。
二人转《傻子相亲》中傻子刘老六有一段“说口”“;我管我妈叫姑,管我爸叫舅,俩人年轻时没正流,没事老往一块凑,现在可倒好,弄出我都原材料不够”。
电视剧《刘老根》有这样一段戏,有人问:“药匣子,你咋的了?”他答“:咋的了?龙泉山庄搞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绿色食品,这不吗,刘老根又给我弄了一顶绿色帽子。
”二人转的“说口”因“戏”而设,有的则是演员根据情况信手拈来。
当然,做到这一点,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没有相当的舞台经验是绝对不行的。
二“、唱”居第二,叙事传情。
演唱是二人转的表演核心,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和描述景物的主要创作手段。
二人转的唱腔应有以叙事说明为主的演叙调,有抒情浪漫的`咏叹调,更有火爆奔放的激情调。
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声情并茂。
做到:有声儿、有字儿、有板儿、有气儿、有味儿。
“实惠嗑”要唱得扎心感人,“喜兴词”要唱得欢快喜人,“活动篇”,要唱得热烈撩人“,优美句”要唱得华彩悦人。
唱好了是《蓝桥》,唱不好是狼嚎;唱好了是《卖妻》,唱不好是卖鸡。
这些艺谚,也强调了唱功的重要。
三“、扮”字属三,“使相”贯穿。
“扮”即“扮相”,包括表演。
二人转表演是“千军万马,演员就俩”“、化出化入,分包赶角”。
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及其美学特征作者:金士贵黄明亮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5期【摘要】二人转音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旋律优美动听,说唱结合、载歌载舞,生动幽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本文通过介绍二人转音乐丰富的唱腔音乐曲牌以及独特的音乐体制等艺术特色,从而挖掘出二人转音乐的淳朴美、喜兴之美、旋律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二人转音乐;艺术特点;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54-01一、二人转音乐的艺术特点(一)二人转的音乐体制及唱腔音乐曲牌音乐体制是一个剧种或曲种的非常显著的标志。
例如京剧、梆子、秦腔、评剧等是板腔体;单弦、东北大鼓、八角鼓等是曲牌联缀体。
二人转的音乐体制是“以曲牌联缀为主,兼有歌谣体和单一曲牌变化联缀的,部分板式变化运用的综合音乐体制”。
例如曲牌联缀的曲目有《大西厢》《水漫蓝桥》《包公断后》等;歌谣体的曲目有《茨山》《拣棉花》《梁祝下山》等;在拉场戏《回杯记》中有部分板式变化的运用等。
二人转音乐唱腔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都可以表现出来,尤其是大段落的叙述性唱段,更是字字入耳,声声传情。
为了表现它有极为丰富多彩的唱腔音乐曲牌,艺人们常说它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等。
这些都没有史料文字做过详细的记载,但这些无疑都说明了二人转曲牌音乐的丰富多彩。
虽然曲牌很多,但有的常用有的不常用,艺人有“十大主调,十大辅调”之说。
主调曲牌有:【胡胡腔】【抱板】【武海嗨】【文嗨嗨】【红柳子】【靠山调】等,辅助性的曲牌有:【秧歌柳子】【四平调】【压巴生】【锔缸调】等。
“十大主调”和“十大辅调”其实都是艺人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授徒弟而总结出来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有所更换。
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慢西城】曲牌就是从东北大鼓曲牌中引进的,现在已经是二人转音乐中的主要曲牌。
二人转曲调大家好,我们上次简单的讲述了二人转的起源历史,今天我们来谈谈二人转的曲调,在曲艺的北方曲种中具我所知,除了传统二人转外曲调多的还有单弦了!单弦我们怯放下不表,来说传统二人转吧!二人转的唱腔大致分五大类:一.主调二.辅调三.专用曲调四.小曲小帽五.杂曲杂调各大类里又包括许多!我们先从主调谈起,主调主要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嗨嗨武嗨嗨抱板红柳子哭縻子四平调小翻车靠山调这是主调常见的10种所以又称十大主调,简称胡、牌、文、武、抱、红、縻、四、翻、靠胡胡腔胡胡腔是二人转主要曲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
大多数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
胡胡腔是上、下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 2",下句尾音落"1",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
胡胡腔曲调丰富,顿板颇多。
在《猪八戒拱地》中从日出东来还转东到全凭大圣显神通就是胡胡腔。
武嗨嗨武嗨嗨二人转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曲调,是二人转节目的支撑曲调。
武嗨嗨曲调平稳舒缓,节奏变化丰富,甩腔棱角大,过门规范,红火,长于演唱大段唱词。
在《猪八戒拱地》中从叫沙僧照看师傅先慢走到一个跟头起在空就是武嗨嗨文嗨嗨二人转主要曲调,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
文嗨嗨旋律性强,抒情,落音固定,上句-2-1,下句-6 -5,文嗨嗨分慢板,中板,快板三种。
在《猪八戒拱地》中从孙悟空寻山归来仔细看到不见师弟猪无能就是文嗨嗨抱板也称[流水]是一种朗诵调,绝大多数是归"6"调式,没有乐队伴奏,其中还包括一种旋律性较强的曲调称[抱板腔]。
这个唱腔在50年代的二人转《买鸡送鸡》有,就是在大娘去给大夫送鸡的一节就是抱板腔四平调又叫[东北大鼓调],它是从东北大鼓移植到二人转里来的,它节奏缓慢,旋律抒情细腻,长于演唱大段唱词,词格十字句为最佳,多个字显得好唱,俏皮灵活。
在罗成算卦中从叫一声列贤到不知道我算得全不全属于此曲牌靠山调又名[穷棒子调][盘家乡调][擀面调],其节奏平缓,常于叙事,拉场戏的支撑曲调,靠山调旋律朴素,憨实,规律性较强,从而易记,上口,颇具戏剧性音乐语汇特点。
二人转的唱说扮舞绝[权威资料] 二人转的唱\说\扮\舞\绝二人转的表演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可分为唱、说、扮、舞、绝五个方面。
这和戏曲中的唱、做、念、打基本相似。
“唱”在二人转演出中占首要地位。
二人转演员要有一副好嗓子,用俗语说就是亮堂、能拔高。
再就是唱得要有韵味。
韵味不仅包括各戏曲门类所说的“抑、扬、顿、挫”,而且要有东北语调的特殊风味。
有的观众专门爱听唱,进了场子,两眼一闭,专门听你唱得亮不亮,有没有味。
有的演员在台上唱《西厢》里的胡胡腔:“一轮明月照西厢――”一拖腔,台下就叫好。
现在有些演员,特别是那些零散班子的演员,不懂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又没有相应的扩音设备,加之为追求场次和经济收入,感冒或女演员来了例假仍不休息,唱的时候显得很费力,大脖筋鼓得老高,声嘶力竭,不仅破坏了演员的舞台形象,更谈不到给观众以唱腔韵味美的享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说口”和“表演”在二人转表演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有人说“唱是骨头,说是肉。
”说明了说口的重要性。
在一段唱的前边带个小帽,中间加点风趣幽默的说口,会增光不少。
说口在二人转表演中有时是即兴发挥的。
有人说:“看你溜不溜,就看你说口。
”有的二人转演员嗓子条件不好,就在说口上下工夫,说得多、活、有趣,也能弥补唱工上的不足。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赵本山。
有人说他演的是二人转的东西,有人说不是二人转的东西,有人说他是二人转发展的方向。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赵本山演出的节目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二人转、拉场戏,一部分是东北味的喜剧小品,他是把二人转的说口和表演部分发扬光大了,突出了二人转的丑角艺术。
他使用了大量的套子口、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语、顺口溜,以及经过他精心提炼加工了的东北方言土语,再加上他形象逼真而又独具一格的表演,征服了观众,赢得了笑声。
他演出的二人转唱腔很少。
比如《麻将豆腐》,里边只有一小段唱,主要是说口、表演。
有人说他演出的节目是从东北民族风格浓郁的二人转、拉场戏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既借用了相声语言,又采用了二人转与戏剧小品的表演形式,土得掉渣。
浅析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
二人转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清代,经过多年的演化和
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幽默搞笑。
二人转在演绎形式上以对白和相声为主,通
过演员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等手段,揭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笑点和趣事,引发观众的欢笑。
作品中常常运用夸张、讽刺、夸大和比喻等手法,善于以咏史戏谑的方式暗示时事热点,
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人生百态和社会现象,给观众带来欢乐与反思。
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三是音乐节奏明快。
二人转作品的表演形式多样,以对白、
曲艺和相声等形式为主,因此在创作上要求节奏明快、富有变化和悬念。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准确掌握节奏和韵律,通过语速、音调和停顿等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能够感
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人转作品还常常结合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观赏性。
二人转作品的艺术特征之四是情节曲折。
二人转作品在情节设置上常常采用错综复杂、曲折离奇的方式,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品中的情节设计和发展往往充满戏剧性
和张力,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吸引力。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反转、转折和冲突等手法,使观众能够更加关注和投入,增加观赏的乐趣。
二人转作品具有幽默搞笑、形象生动、音乐节奏明快和情节曲折等艺术特征。
这些特
点使得二人转作品成为了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并且具有广泛的影
响力和传承价值。
近年来,二人转艺术也在创新和发展中不断突破和创作,使得这一传统
艺术形式能够与时俱进,活力不减。
二人转具体项目设计(最新版)目录1.二人转概述2.二人转的项目设计目的3.二人转项目设计的具体内容4.二人转项目设计的实施步骤5.二人转项目设计的预期效果正文【二人转概述】二人转,又称“双簧”,是一种源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它主要由两位演员通过问答、说唱、说白、唱词等手法进行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
在表演过程中,两位演员分别担任“上手”和“下手”,上手负责主导表演,下手则辅助上手,通过默契的配合,共同呈现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二人转的项目设计目的】二人转项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
同时,通过项目设计,提高表演者的表演水平,丰富表演内容,使二人转艺术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二人转项目设计的具体内容】1.主题选择:根据当下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选择具有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主题,如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历史文化等。
2.剧本创作:以选定的主题为基础,创作出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剧本,确保表演内容的质量和水平。
3.演员选拔与培训:选拔具有一定表演基础和潜力的演员,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其表演技能和艺术素养。
4.舞台设计与道具:根据剧本内容,设计出符合表演需求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5.音乐创作与配乐:创作出与表演内容相协调的音乐,以及在表演过程中适时配乐,提升表演的艺术魅力。
【二人转项目设计的实施步骤】1.确立项目主题:在深入了解观众需求和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表演主题。
2.编写剧本:根据项目主题,进行剧本创作,确保剧本的质量和艺术性。
3.组织演员:选拔合适的演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
4.设计舞台和道具:根据剧本内容,设计出符合表演需求的舞台布景和道具。
5.创作音乐:为表演创作合适的音乐,以及在表演过程中适时配乐。
6.组织排练:在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组织演员进行排练,确保表演效果的完美呈现。
作者: 周景春
作者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师范系
出版物刊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结构分析;音乐功能;二人转;连接段;曲式结构;转音;代言体;音乐风格;联曲体;《西厢》
摘要: <正> 二人转音乐属于联曲体,它是由若干曲牌联缀而成的。
一段二人转,是由少则十来个,多则几十个曲牌,相互联结在一起,而组成它的完整唱腔的。
那么,这么多的曲牌,到底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原则和方法联成一体;是否存在着固有的曲式结构规律?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探讨和研究。
在众多的二人转曲目中,如《小王打鸟》《西厢》、《兰桥》、《双锁山》(探病与观星)、《密建游宫》、《杨八姐游春》,以及现代曲目。
论二人转音乐创作的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就二人转音乐创作而言,亦指整个曲目,或某一相对独立、内容情节相对完整的片断(或折、段)唱腔和器乐的全面安排。
作曲时充分酝酿,整体安排非常重要。
否则,任凭一些零碎的感觉拿来就写,势必杂乱无章。
二人转音乐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音乐门类,其唱腔、器乐的整体布局,无疑也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亦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除进行总体架构外,还需音乐创作者理解和处理好各种相互关系。
一、布局构思的美学原理。
“变化中求统一”是布局构思最普遍、最基本的原理。
这句话,包含着变化与统一之间的某种平衡。
刻板的统一,容易单调;而变化太多,又导致混乱。
无论是变化还是统一,都要有一定的“度”。
假如我们选特别悦耳、动听的唱腔曲牌,无止境地、重复地用在一个曲目中,或运用许许多多不同的曲牌,将它们毫无章法的联缀起来,显然是违背了布局构思的美学原理。
一些音乐家,将那些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则叫做主题变奏、对比原则和节奏原则。
而导致统一的主要原则,则叫做支配原则、和谐原则和平衡原则。
这些原则,它们几乎总是互相结合起来产生作用,形成变化中的有机统一,是音乐结构布局的最高理想境界。
二、重点与一般。
二人转唱腔曲牌丰富多彩,且表现功能各异。
全部段子,既不能叙事到底,也不能抒情没完。
为此,在唱腔的整体安排上,要重点突出,一般带过。
凡与曲目的戏剧冲突、人物思想感情的刻画关系不大的,作一般性交代。
而展示戏剧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则作为重点部分,调动二人转音乐的表现手段,不惜笔墨,着重渲染。
这方面,老一辈二人转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三、叙事与抒情、激情。
二人转音乐属于曲艺音乐,是以叙事性为主的音乐体裁。
但从故事情节来讲,仍不乏有浓重的戏剧性因素,以及对主人公内心感情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为此,除叙事性唱腔外,还有抒情与激情性唱腔。
三者兼而有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替出现,构成一部跌宕起伏、色彩斑斓的完整的音乐作品。
四、快与慢。
二人转艺人常说:“什么玩艺儿什么唱法,唱要有紧有慢,有高有矮,声音有大有小,紧一阵慢下来,高一阵矮下来,否则开头板那么紧,调那么平,末尾还那么大,观众就累了。
”为此,演唱速度的安排,是创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当然,速度是通过曲调演唱这一载体反映的。
速度的安排忌平忌乱,既不能一快到底,也不能慢起没完;更不能一会快,一会慢。
要根据故事情节及人物内心感情的起伏,要安排的有变化、对比,有层次的展开,同时,也要协调、统一。
就一部二人转音乐作品而言,头、尾部分一般速度较快,关键是主体——正文部分,要把慢、中、快统筹安排好,并要在一定的时空内,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转换过于频繁,故其呈现
以块状为宜。
五、男篇与女篇。
传统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分为:抱篇(独唱)、一替一番、一替一句、一替半句、对口咬、接声等。
建国后,一些新曲目的创作,还吸收、借鉴了重唱、齐唱、合唱等形式。
传统二人转的演唱,其开头部分,一般为造成火爆、热烈的舞台气氛,其演唱形式的安排比较灵活、多变,多用一替一句(旦唱上句,丑唱下句)、一替半句(旦唱上句的前半句,丑唱后半句)、对口咬等形式。
而正文部分,则一般运用男、女抱篇(跳入、即进入人物)演唱。
遇到大的衬腔时,则由台下演员接声(帮腔)。
其尾部,为造成结束前的音乐高潮,增强舞台气氛,则与开头部分一样。
这样,头、腹、尾三部分,呈现出一种动、静、动的态势。
六、托腔与塞挂、平板擂。
传统二人转唱腔的伴奏方法,基本上归纳有托腔、塞挂、干板擂三种。
它们各有特色,并与不同表现功能的曲牌相对应。
如托腔,一般用于旋律性较强,富于歌唱性的抒情性曲牌,如、、,以及属民歌体裁的专腔杂调类曲牌。
而塞挂(又称垫字),则多用于大篇幅的以突出语言性能的叙事性曲牌,以、、为代表。
干板擂则多用于激情性和叙事性两种表现功能兼有的曲牌。
伴奏方法的布局,实际上是一个伴奏色彩浓淡对比的安排问题,为避免“老牛赶山(平推)”、“一道趟”,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统一的设想。
本文来自[范文论文网]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