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论文
- 格式:wps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秦始皇陵墓作文500字说明文秦始皇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陵山脚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代表性极高的帝王陵墓。
下面是一个关于秦始皇陵墓的500字说明文。
秦始皇陵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代表,也是世界上闻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秦始皇始建的陵墓规模庞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56.25万平方米,由内外两道高墙围绕,外围的护城墙四平八稳,内部设置有守卫防守设施。
陵墓的中心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地下宫殿,亦称为地宫,面积达2.8万平方米,内部密布着千余个陶俑和车马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陵墓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近40年才竣工。
秦始皇陵墓采用了许多创新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
陵墓的地基选用坚实的黄土,上覆石板,以增强稳定性。
墓穴的布局精细严谨,通过巧妙的走廊、阶梯和陷阱等设计,有效防止了盗墓贼的入侵。
陵墓内还有精确且错综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保证了地宫干燥通风,避免了湿气对墓葬的破坏。
秦始皇陵墓的宏大规模和高超建筑技术,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彰显了秦朝统一中国的壮举。
陵墓内部埋葬着秦始皇以及他的后妃、侍臣等,以及大量的陶俑和贵族文物。
陶俑是秦始皇陵墓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其中包括士兵、战车、马匹等栩栩如生的陶制模型。
这些陶俑不仅展示了秦朝时期的军事装备和战争方式,也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军事力量和决策结构。
此外,斥候坑、凶所遗址等也是秦始皇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 valuable 的资料。
总之,秦始皇陵墓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的宏伟规模、巧妙设计和丰富的文物展示,使之成为世界各地游客争相参观的重要景点。
作为中国历史遗产的一部分,秦始皇陵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财富,也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论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绪论在对屮国古代的陵墓建筑进行论述前,我们要知道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什么是坟、墓;什么是冢;什么是丘;什么是封;什么是山、陵。
坟、墓:古时墓葬有隆起封土的叫坟,与地面齐平的叫墓。
后来统称为墓。
冢:高大的坟墓。
丘 :王公等人的墓。
封:诸臣的墓称为“封”,后也指“坟”。
山、陵:秦名天子冢曰"III",汉曰“陵”。
那么陵墓建筑又如何定义。
陵墓建筑的定义,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
而根据汉代刘熙著类书《释名•释丧制》定义“陵墓”为:“墓,慕也,孝子思慕z处也。
”说明陵墓这种建筑类型的基本意境,是子孙后代缅怀ii己的祖先功德、与祖先先贤对话的一•个精神场所⑴。
这个定义对陵墓建筑更偏向于有象征,有文化精神的所在。
其屮陵墓建筑是构成陵墓的三要索之一,其他两个要索分别是陵墓建筑丄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随葬品。
正如上述给出的陵墓建筑定义一样,陵墓建筑是一种精神寄托,要不然就不会存在对陵墓建筑进行艺术渲染。
这样做是后人希望自己的祖先能够庇佑自己及后代。
二、陵墓建筑的发展历程1 •方上——秦汉秦始皇统一屮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吋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
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
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
始皇陵是口前已知的屮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图1秦陵墓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
陵园前开始出现神道,两侧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筑。
汉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规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长240米。
汉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种汉代建筑类型,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为今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篇一秦始皇陵,那可真是一个神秘得不得了的地方啊。
我就像一个好奇的小探险家,一直对它充满了向往。
你想啊,秦始皇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
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他的陵墓肯定也是超级豪华、超级厉害的。
当我第一次在书本上看到秦始皇陵的介绍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感觉就像是一只小蜜蜂发现了一大片花海,眼睛都放光了。
终于有机会去实地看一下了。
站在秦始皇陵的外面,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扑通扑通直跳。
那一片土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是我知道,地底下可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世界呢。
也许,在那深深的地下,有无数的兵马俑正整齐地排列着,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他们的神态各异,有的看起来很严肃,像个老学究;有的又带着一丝微笑,仿佛在偷偷地乐什么事儿。
我就想啊,这些兵马俑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呢?那时候又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血啊。
说不定啊,那些工匠一边雕刻着兵马俑,一边还在嘴里嘟囔着:“这秦始皇要求可真高,非得把这些人像弄得多像真人似的。
”我还听说秦始皇陵里面有很多机关呢。
什么暗箭啦,流沙啦,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头皮发麻。
这秦始皇也太小心眼儿了吧,死了还怕别人打扰他。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些机关,也许他的陵墓早就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
我就好奇地问旁边的导游:“导游姐姐,这地底下真的有那些机关吗?”导游姐姐笑着说:“也许有呢,毕竟现在也没有完全发掘。
”这就更让我觉得秦始皇陵充满了神秘色彩。
这里面的兵马俑可不仅仅是一些泥娃娃,他们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
看着他们,我仿佛能看到秦朝时候的景象。
那时候的人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可是呢,这么伟大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说有些兵马俑被破坏了,也许是因为时间太久了,也许是被一些不懂事的人给弄坏了。
我就特别生气,心里想:“这些人怎么能这样呢?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
”秦始皇陵就像一本巨大的历史书,虽然我只看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已经让我深深着迷了。
帝王陵墓明十三陵的作文范文帝王陵墓——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是明朝的皇家陵寝群。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帝王陵墓群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
明十三陵为明朝的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两位妃子以及许多贵妃和太监共合葬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占地面积辽阔,陵墓分布在长陵、昭陵、定陵、翠坡四个区域。
每座陵墓的设计都非常精美,体现了明代帝王陵墓的建筑特色。
陵墓周围多为山脉和湖泊,形成了秀丽的自然景观。
明十三陵的建设始于明成祖朱棣,绵延了几代皇帝,直到明思宗朱由检,共历时230多年。
在明十三陵中,最为著名的是长陵和昭陵。
长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及其皇后 xuande温成皇后的陵墓,历史上称为“明陵”,也是明朝的皇帝们灵柩停放的地方。
昭陵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高煦及其皇后郑贵妃的陵墓,昭陵的布局和建筑设计是十分讲究的,反映了明朝帝王陵墓的典型风格。
除了长陵和昭陵外,定陵和翠坡等陵墓也颇具特色,各有不同的景观和历史背景。
明十三陵的修建非常讲究风水和宏伟的建筑规划。
陵墓的选址要遵循风水学说,以确保帝王的灵气吉祥。
陵墓的布局和建筑设计也符合皇帝的尊贵身份和辉煌历史。
例如,陵墓都有统一的南北轴线,南面是出入口,北面是主殿宇。
陵园内还有宏伟的神道,神道两侧石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这些石像代表了明朝时期的国家元勋和百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明十三陵不仅仅是帝王陵墓,也是明朝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的开放游览区包括长陵、昭陵和定陵等主要陵墓,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这些宏伟的建筑和景观。
游览期间,还可以参观明朝时期的陵墓文物和展览,深入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
帝王陵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明十三陵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力求保护好明十三陵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
陵墓总结引言陵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无论是古代的帝王陵墓,还是现代的名人陵园,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陵墓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读者了解和欣赏陵墓的重要性有所帮助。
一、陵墓的特点陵墓是指用于葬送尊贵人物尸骨的建筑或地点,具有以下特点:1.庄严肃穆:陵墓往往采用宏伟而庄重的建筑形式,如古代的古崖墓、金字塔、陵园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2.历史悠久:陵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古代,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与纪念。
3.文化独特:不同文明和国家的陵墓,往往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明清陵墓、印度的陵园等。
4.世代相传:陵墓常常是家族或王朝的传承,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尊严,通过世代相传,使得陵墓的意义更为深厚。
二、陵墓的历史背景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在古代社会,尊贵的人物常常享有特殊待遇,包括在其死后受到尊重和纪念。
陵墓的兴盛和发展与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1.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陵墓之一。
埃及人相信死后的生活与现世有关,因此重视保护和陪葬品的埋葬方式。
2.中国的明清陵墓:明清时期的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
它们建立在自然山脉和水系之间,注重环境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3.欧洲的教堂陵墓:中世纪的欧洲教堂兴起之后,陵墓也常常与教堂相结合。
这种陵墓往往选择在教堂内部,以彰显死者的地位和信仰。
4.现代名人陵园:近现代,一些著名的人物也建立了自己的陵园,如美国的阿灵顿国家公墓、中国的于敏陵园等,这些陵园既是对名人的纪念,也是一种公共空间的象征。
三、陵墓的文化意义陵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更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历史文化的见证:陵墓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对陵墓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建筑技术等。
陵墓论⽂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有⼈死⽽灵魂不灭的观念,所以在建造陵墓上都精⼼的构建,尤其是帝王陵墓更是⼯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
其中陵墓建筑与陵墓雕刻的完美结合使陵墓建筑更具有其观赏性与功能性。
其中帝王陵墓是陵墓建筑中的代表,例如:秦始皇陵、明⼗三陵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的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与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
从南朝陵墓雕刻和唐宋陵墓的建筑形式可以看出,建筑最终的⽬的是营造⼀种功⽤性很强的⼈⽂环境,这种追求静谧、肃穆的陵墓环境必须注⼊⼈的参与才能显现⽽出。
在空旷漫长的神道上及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布置雕塑,不仅仅是简单的点缀,也是为了丰富建筑环境内容,使参与其间者⾏进在建筑之间时通过⾯对雕刻⾃内⽽外的感性形象体会到特殊的环境⽓氛,拉近⼈与建筑的距离,建⽴视觉停留,加深对整个环境的印象。
南朝陵墓的神秘⽓息、唐陵的雄伟壮⼤、宋陵的世俗⽣活化,都鲜明体现了雕塑的独特作⽤,建筑在艺术具象化上的弱点,恰是雕塑的长处,彼此取长补短,建筑有了“⼈”性的融⼊,其更多的观赏性与潜移默化的功⽤性⾃是不⾔⽽喻的。
帝王陵墓,实际上不仅包括陵墓还有其附属建筑。
据统计我国从第⼀个奴⾪制王朝夏到最后⼀个封建王朝,⾄今地⾯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享誉中外。
其中秦始皇陵和明⼗三陵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动⽤70多万苦⼒,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
秦始皇陵封⼟采⽤⽅上形制,顶部平坦,原⾼约115⽶,现存⾼76⽶,东西长345⽶,南北宽350⽶。
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外城周长6294⽶。
始皇陵是⽬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的⼀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秦始皇陵建筑论文五千字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这得先从嬴政说起。
嬴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秦始皇。
大家对他褒贬不一,“贬”的居多。
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如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修建长城等等。
公元前243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王位,自称“始皇帝”,至50岁去世。
他的陪葬品中就有许多兵马俑。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吸引了伊丽莎白女王、克林顿和比利时国王前来参观。
他为何那样有魅力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兵马俑,从1974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到90年代初停止发掘。
共发现兵马俑8000个以上,尺寸和真人差不多。
除此之外,还出土了4万余件兵器,大都是秦军征战时用的“真家伙”,有矛、戈、铍等。
有两个要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被压弯的青铜剑。
1974年,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把长94厘米,被一座150公斤的高级官俑压弯了45度的青铜剑。
然而,把它拔出来时,剑居然自动弹回了。
更令人叫绝的是,历经20xx年,它依然寒光闪闪。
原来它涂了10-15微米厚的含铬的防氧化物质。
二是消失的颜色。
兵马俑刚出土时是都有颜色的。
红的、绿的、黄的……色彩各异。
但是他们都在几分钟之内褪色了,变成了现在的灰黑色。
至于为什么?卖个关子,请大家自己找一找答案哦。
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的未解之谜。
为什么所有的'兵马俑都没有戴头盔?为什么青铜剑上会有铬盐这一物质?要知道,铬盐是20世纪美国和pn德国的发明专利,而且只能防锈60年左右,那么20xx年前的中国怎么就有了呢?而且还实现了20xx年不生锈!为什么兵马俑会有紫色衣服?那种紫色颜料至今都没有从任何自然物里找到过,只是20世纪,用高科技仪器提取出来了,20xx年前的秦国是怎么得到的呢?为什么94公分的青铜剑却不断?剑是铜和锡烧制而成的,一般65公分以上就很容易断了,而这把长剑居然完好无损,古人又有什么更先进的方法呢?这么多的未解之谜,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究,更多真相会水落石出的。
美丽壮观的古代皇陵的作文范文美丽壮观的古代皇陵古代皇陵是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是一座座壮丽宏伟的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们不仅仅是帝王陵墓,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因此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的关注和瞩目。
以下将介绍几座美丽壮观的古代皇陵。
第一座是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帝王陵园,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陵墓之一。
整个陵园以秦始皇的陵墓为核心,周围还有大量的陪葬坑和配殿,构成了一个宏伟的陪葬系统。
秦始皇陵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没有人能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陵园的规模巨大,有许多辅助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兵马俑数量众多,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给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第二座是汉武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岳山南坡。
汉武帝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下宫殿式陵墓,也是规模最大的汉代帝王陵墓。
陵墓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内有许多殿堂、宫殿、神马、守陵兵等,构成了一座庞大而神秘的地下宫殿。
在陵墓的宫殿殿堂中,还发现了丰富的壁画和文物,这些文物展示了古代汉王朝的兴盛和繁荣,让人们对汉武帝时代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座是唐明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
唐明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唐代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陵墓之一。
唐明皇陵由地面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面上是巨大的坟冢,坟冢四周是篱笆、石羊、石马、石人等陪葬品,整个陵园布局严谨。
地下的宫殿殿堂,保存了丰富的文物和壁画,是唐代建筑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唐明皇陵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作。
每一座古代皇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对古代皇陵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和历史,也能够感受到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同时,古代皇陵也是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结:美丽壮观的古代皇陵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和唐明皇陵等,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墓的作文
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墓的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流传千古的秦俑,恍若时光倒流,将古老的华夏文明娓娓道来。
视觉:
踏入秦陵,眼前雄伟的兵马俑军阵,令人屏息。
一个个威武威严的陶俑,整齐划一,仿佛正在准备一场史诗般的战争。
他们面容各异,有的英勇刚毅,有的沉着冷静,勾勒出一副壮丽的地下画卷。
听觉:
寂静的陵墓中,仿佛回荡着古老的号角声。
耳边似乎传来兵马俑甲胄碰撞的铿锵,以及策马奔腾的马蹄声。
闭上双眼,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场。
嗅觉:
陵墓中弥漫着一股泥土的气息,夹杂着淡淡的古朴清香。
那是历史的味道,仿佛诉说着这座地下宫殿的悠久历史。
触觉:
伸手抚摸兵马俑冰冷的陶身,粗糙的质感仿佛诉说着时光的流逝。
指尖触摸着陶俑身上细致的盔甲纹饰,感受着古人精湛的工艺。
大脑:
五感交织,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秦陵画卷。
想象着秦始皇生前威风凛凛,率领千军万马纵横沙场的情景。
不禁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感。
秦始皇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座穿越千年的文化宝库。
通过五感的体验,我们得以窥见华夏文明的壮丽与辉煌,传承前人的智慧和精神。
《我国墓葬文化分析》研究论文班级:1408 组长:吴岩松60 组员:廖志斌62 指导老师:曾伟平自古以来,生命的终止都带给人莫大的恐惧。
人死以后,我们所谓的灵魂会往何处?死又是什么感觉?人死后,尸体该怎么处置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
关于墓葬,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这样的: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
在阶级社会中,墓葬文化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
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古代的葬俗因时代、地方或是死者的身份地位有着很大的差异,有土葬、水葬、火葬、树葬、天葬、洞葬等,最常见的还是土葬。
土葬,一般是把人的遗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墓碑或有或无,有的地方只立坟头石,并无文字。
坟前或有祭奠台供后人祭奠。
带着好奇心,我们在上电脑查阅相关资料后又访问了曾伟平老师,得到了以下信息:1.土葬的起源、发展、相关礼节、方式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就有这个风俗,例如半坡文明,还有后来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
进入阶级社会后,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
至秦汉时期,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由,禁民火葬,土葬遂成为汉民族的通用葬式,并世代沿袭。
土葬之俗,在多数地区实行一次葬法,但在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也实行二次葬法或多次复葬法。
我国土葬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形式特点虽有差别,但其基本观念都一样,即认为死者应保存完尸,“入土为安”,故土葬之俗,长期因袭。
在个别少数民族中,也有视土葬为最坏葬法的,如藏族民间实行火葬、天葬、水葬,而对患有麻风、天花等传染病人或强盗及受刑而死的囚犯用土葬,认为可以根绝瘟疫流行和惩治罪恶,打入地狱,不得转生。
土葬之俗,劳民伤财,滥占耕地,传染疾病,故新中国建立后已逐步为火葬法所替代,但至今在偏远农村仍有残存。
浅析陵墓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文明古国,自三皇五帝起至最后一个封建制国家清王朝及民国初期袁世凯建立的洪宪王朝和溥仪建立的康德政权止,几千年的历史延绵不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间很长。
自从出现了国家以后,历代帝王死后,或葬于发祥地的老家,或葬于称王称帝的都城附近。
所以,他们的陵墓遍布于祖国的青山绿野之中。
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尤其是帝王。
帝王陵墓占地之广,建筑规模之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因此,我便对帝王的陵墓产生了兴趣。
基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我参观了西安附近的一些帝王陵墓: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外城之间有藏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唐乾陵是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合葬乾陵,是唯一一座埋葬两位皇帝的帝陵。
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
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
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阕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
汉茂陵,这座在汉代陵墓中最为高大、宏阔的帝陵,是“汉兴厚葬”的典型。
造陵工期长达53年;耗资占到当时皇朝每年供赋的三分之一;陵高“违规超限”达46.5米,四周边长达千米,状如覆斗,茂陵陪葬墓有李夫人墓、霍去病墓等。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
艺术1500字作文秦始皇陵墓(中英文实用版)English:The tomb of 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is a magnificent monument that stands as a testament to the architectural and artistic prowess of the Qin Dynasty.Located in the province of Shaanxi, the tomb is part of the larger秦始皇陵complex, which also includes a vast array of other structures and burial pits.中文:秦始皇陵墓,中国第一位皇帝的陵墓,是一座雄伟的建筑,它证明了秦朝在建筑和艺术方面的才能。
位于陕西省,这座陵墓是秦始皇陵larger complex 的一部分,还包括其他结构和墓葬坑。
English: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features of the tomb is the famous terracotta army, a collection of over 8,000 life-sized terracotta soldiers that were created to protect the Emperor in the afterlife.Each figure is uniquely crafted, with different facial features, hairstyles, and poses, providing a fascinating insight into the military uniform and culture of the time.中文:陵墓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著名的兵马俑,这是一组超过8,000个与真人等高的陶俑,旨在保护皇帝在来世。
古墓疑云古墓疑云蓝山县第二中学羽昨夜上网聊天,不经意看见了一条说说,是关于家乡的,尤为醒目:湖南蓝山县东方大道五里坪处发现汉魏时期大型古墓群。
我心中便不由地生出了一丝疑惑:像蓝山这样偏远的小县城,古时候既不设州府,也不是交通要塞,这荒蛮之地怎么可能有古墓群呢?竟还有几百座之多,真让我汗颜。
我半信半疑地放下了手机,启动了电脑搜索引擎,输入了古墓相关的内容,结果出现了数多条关于蓝山古墓群令人吃惊的的新闻报道。
真的有古墓!我欣喜万分,我原以为不报考考古方面的专业就很难见到真正的古墓了,如今上天眷顾我,古墓群近在咫尺,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今天早上,我很早便醒了来,望着白白的天花板,不免也有一些期待。
想象着古墓的样子,我无法释怀,因为昨天我还看见了一条重要的信息:蓝山发现的古墓群就是以前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地图上所标记的一处遗址。
我遐想万千,这些墓主地位怎样?这些墓中的陪葬品有多少?以前有没有被盗墓贼光顾?我很好奇,也很期待。
吃了早饭,父亲竟答应带我去我期待已久的地方。
车与我的心一样飞驰了十几分钟便停下了。
我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看见爸爸和弟弟都下了车,我连忙跟了下去。
只见他们在公路边一块大牌子前停住了。
我赶上前去,看了看,文字与地图显示古墓群就是这里!爸爸一句话也没说便穿越了前面的工棚,我和弟弟跟了上去,只见眼前一亮,好一片开阔壮观的墓地!黄黄的土地上布满大大小小以挖或还未挖掘的方格。
从高坡上看去,极像一个巨型围棋盘,但走近一看,坑坑洼洼,看着几十个民工在横七竖八的坑道中小心翼翼地淘土,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色彩。
一些深坑中已经堆了一些方砖,细致的人肯定会发现,那些方砖比现在的长很多,每一块青色砖上都刻印着字,应该是铭文吧。
这些字排列整齐,清晰可见,可见古人劳动智慧的精湛。
继续前行,我们细细的察看,墓室排列整齐,有的墓室中的方砖呈拱形排列,有的墓室底部有两条深深的痕迹,有的墓室呈丁字形,有的墓室底部平整地铺满古砖。
古代墓葬2009041705朱美琳“坟墓”一词是今人的说法,事实上在中国的古代,“坟”和“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与此相关的还有“陵”“阙”“表”“碑”等概念。
“墓”指的是埋葬死者的穴,而“坟”指的是墓穴上的封土。
古时最初是只有墓而没有坟的,殷商时期,即便是殷王、周王那样身份尊贵的人也是如此。
到了春秋晚期,坟丘出现,但还未普及。
战国时期,坟丘式墓葬流行,打着仁义旗号的贵族大肆营造坟墓,并以此作为孝子行为。
有的大墓坟丘高达10~15米,可谓是“棺椁必重,葬埋必厚”。
而在今湖北江陵楚都以及河北燕下都旧址发现的一批墓葬证实了这种情况。
而坟丘墓的发展使得墓的名称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春秋以前,史料中墓葬的名称是“墓”,战国时,“丘墓”、“坟墓”或“冢墓”成为墓的通称。
“丘”和“坟”原意都是高起的土堆,而“冢”原指高起的山顶,用它们来称呼墓,是因为墓上的土堆像“丘”、“坟”、“冢”的缘故。
君王的坟墓,从战国中期开始,称为“陵”。
“陵”的得名,首先是因为君王坟墓的高大形似山陵;其次,山陵被用来代指最高统治者,其死亡讳称“山陵崩”。
以“陵”为君王坟墓名,正是至高无上的君权的体现。
秦代陵也称为“山”,此后帝王墓都统称“山陵”。
帝王的陵园除了“陵”之外,还有“庙”、“寝”。
陵园的设计和布局模拟的是人间的皇宫。
宫廷的结构是前有处理政事的“朝”,后有日常起居的“寝”,因此陵园里也有“朝”和“寝”,只是前者的名称变成了“庙”,但位置相同,依然是前“庙”后“寝”。
庙里安放有祖先神位,以供朝拜和祭祀用。
寝内则陈列祖先衣冠和生活用具,要像活着时一样侍奉,随时供奉新鲜食物。
庙的结构是在室的两侧有东西厢,以模拟“朝”的式样,两厢留给臣子等候处理政务或准备朝见。
“寝”则只有室,没有东西厢。
陵、庙、寝的结构构成皇家特有的完整的陵寝制度。
一般认为,陵寝制创设于战国中期,成于秦汉,以后为各朝所沿用。
阙,是古代宫室大门前对称的建筑,也叫“观”或“象魏”。
王陵及贵族陵墓作文
从秦始皇兵马俑到西汉的茂陵,从曹操的高陵到武则天乾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土了数不胜数的陵墓。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他那些知名将领所埋葬的地方——昭陵。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陪葬墓,比如说“李靖墓”、“徐懋功墓”等。
而其中最为神秘的就属于陪葬墓中有一座以山为陵的主人墓。
它没有任何碑文记载,也没有任何字迹,甚至连盗洞都没留下过一个!但当考古学家发掘后才得知原来这是昭陵!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这座坟墓根本没被打开过。
于是在2003年对外宣布昭陵已经成为第二批世界文化
遗产。
之所以称作主人墓呢?因为陪葬的皇帝只有两位:唐太宗和唐高祖李渊!
现在看来,这种事情非常奇怪,可实际上就存在。
早期的朝代更替中会出现争夺权力的大战,失败者被杀害,其尸体会分散在各处,形成特殊墓葬的同时亦把珍贵的物品或玉器宝藏埋入其内。
古人讲究衣锦还乡,自然每个皇帝在死前都希望自己的陵墓可以显赫辉煌。
而这座陪葬的“唐太宗陵墓”由九层的石块砌成,并且建筑材料相当精致细腻,设计巧妙,真是堪称完美啊!这座墓室设计成六边形,旁边放置的棺木小心翼翼,生怕一点破坏损伤。
里面更加别具匠心,全部按照房屋样式构造,墙壁更是做得严丝合缝。
难道李世民还嫌自己陵墓不够气派吗?其实,他觉得有必要给自己修建一座巨大无比的陵墓,因此花费了很多钱财,让人们耗尽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才完工。
他去世后便葬在了昭陵内,同时也葬了众多的妃子和亲信大臣们,足见对他
重视程度。
据资料统计,他共有妻妾26人,正夫人,即皇后,有8人;侧夫人,即妃嫔,有21人。
另外,大量的宫女也被赐死陪伴在他左右。
淮阳太昊陵寻踪摘要: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国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
后人为追念他的功德,尊他为中华民族的先祖,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这里都举办“朝祖进香”庙会。
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美不胜收的景观,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
太昊陵凝聚着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
它又地处历史悠久的淮阳,更加显示出它的价值。
关键词:太昊陵;建筑;庙会文化;景观Huaiyang Taihao hills PursuitAbstract: Taihao hills that is, "San Juan's song" Taihao Fu Xi's tomb of the temple, is located 1.5 km north of Henan Province Huaiyang county, state-leve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one of China's 18 daimyo hills. Because the Chinese nation, "Human Ancestor "Temple of the hills, so called" best in the world hills. " After the man in commemoration of his good deeds, respect for his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Every year since February 2 to March 3, is held here, "Chao-Zu pilgrimage," temple. Taihao hills its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magnificent architectural groups, beautiful landscape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ulture, awe-inspiring, breathtaking. Taihao Mausoleum embodies a long tradition of China's history and culture, is foreign and domestic experts, scholars, the object of study. It is located in the historic Huaiyang more to show its value. Key: Taihao hills; architecture; temple culture; Landscape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国,历史上曾三次建都, 三次为国。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指导老师姓名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薛航中文摘要: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陵园墓室秦皇陵明陵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
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
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一古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论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人有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所以在建造陵墓上都精心的构建,尤其是帝王陵墓更是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
其中陵墓建筑与陵墓雕刻的完美结合使陵墓建筑更具有其观赏性与功能性。
其中帝王陵墓是陵墓建筑中的代表,例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纵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与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组成元素。
从南朝陵墓雕刻和唐宋陵墓的建筑形式可以看出,建筑最终的目的是营造一种功用性很强的人文环境,这种追求静谧、肃穆的陵墓环境必须注入人的参与才能显现而出。
在空旷漫长的神道上及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布置雕塑,不仅仅是简单的点缀,也是为了丰富建筑环境内容,使参与其间者行进在建筑之间时通过面对雕刻自内而外的感性形象体会到特殊的环境气氛,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建立视觉停留,加深对整个环境的印象。
南朝陵墓的神秘气息、唐陵的雄伟壮大、宋陵的世俗生活化,都鲜明体现了雕塑的独特作用,建筑在艺术具象化上的弱点,恰是雕塑的长处,彼此取长补短,建筑有了“人”性的融入,其更多的观赏性与潜移默化的功用性自是不言而喻的。
帝王陵墓,实际上不仅包括陵墓还有其附属建筑。
据统计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至今地面有
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
其中秦始皇陵和明十三陵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
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
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
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
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
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
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
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在古代是一个盛行厚葬的国家。
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
“何谓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厚葬是表示生者对死者忠孝的一种重要方式。
厚葬以明孝,通过埋葬死者来规范生者的行为举止,强化忠孝等级和伦理观念。
历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个古代社会厚葬的风气始终都很浓厚。
这种传统甚至延续到当今社会,
这与中国几千年的礼制传统不无关系。
这种风气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建筑遗产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也引来了持续不断的盗墓之风。
众多陵墓在不同时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为后人了解消逝的历史建筑文化与工艺艺术设置了障碍。
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和宫殿一样,古代陵墓建筑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筑,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级制的痕迹。
社会等级不同,死后使用葬具的规格差别很大。
根据《礼记》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
陵丘形状也有具体规定,比如秦汉时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坟
丘,一般贵族官员只能用圆锥形坟丘。
石像生的数量也有规定。
三品以上的官员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两件,四五品官员只能制石人、石羊各两件,六品以下则不得制。
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对以上。
唐朝帝王陵园中的石像生初具规模,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中,神道长3公里,两侧整齐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对,石马及牵马人5对,石人10对,石狮1对,充分显示了帝王的威严与权势。
古人为后人留下的古代陵墓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其等级制的特点,这种建筑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也形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